书城亲子家教平民教子经
30841700000031

第31章 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独立(2)

三是“幸灾乐祸”。父母吵嘴时,尤其是父亲指责母亲时,她幸灾乐祸扮鬼脸。

由此可知,该女的行为是“恋父情结”,与精神疾病风马牛不相干。关于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这样定义:“恋父情结是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结。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放一边,取代她的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意愿,称为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即性心理发展严重滞后,生理上已长成12岁,而性心理却只有4~5岁水平。

“恋父情结”的要害是阻碍长大后走向异性,走向婚恋。囿于种种原因,走进婚恋,亦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法摆脱对父亲的深深依恋,无法全身心投入婚恋生活,无法实现把感情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丈夫身上。

【父母对策】

第一,应进行性教育,即性的社会角色教育,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的道理,从依恋父亲中摆脱出来,走向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为将来青春发育后结交异性朋友做铺垫。

第二,与父母的行为配合。孩子的“恋父情结”,即源于其婴儿时父爱的过溢和母爱的不足,矫枉必须过正。作为父亲,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女儿;而作为母亲,则应奋起直追,亲近、再亲近女儿,满足女儿的爱欲依附。

孩子对抗顶嘴怎么办

上了初中的沈强开始变得不那么听父母的话了,对于父母对他提出的要求,比如“你应该这样”、“你不该那样”等,沈强有时不但不听,还要同父母争辩。而以前沈强却不这样,以前他多听话呀。沈强的父母疑惑不解: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

【实例分析】

孩子从小学升上中学,这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这时,孩子的独立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渴望像成人那样去生活,不愿意大人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否则他们就会感到厌烦,反抗意识就会产生,对立的情绪就会萌发。少年儿童的自我意识有所发展,不喜欢强制的教育手段,尤其不喜欢别人对了说:“你必须这样”或“不必须那样”。

【父母对策】

了解少年期孩子的反叛心理,避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或者哄小孩子的哪一套去对待他们。

少年热情奔放,充满幻想,但是,当看到一些阴暗现象时,又容易情绪波动,甚至泄气。家长要耐心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全面地分析整个社会,看到社会的主流,不要只看到一鳞半爪,便使自己沉沦不振,丧失进取心。

当孩子自我意识正在发展的时期,你要帮助孩子分清是非,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是非概念:勇敢与捣蛋、顽强与顽固、大胆与冒失、虚心与虚伪、节约与小气、团结与勾结、能干与逞强等等。由于他们往往做了错事也不自知,只一味地蛮干到底。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孩子的自尊心尤其强烈。孩子要求父母承认他们长大了,要求父母尊重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希望得到完全平等的地位。不要当着外人的面责备孩子,也不要对孩子说:“我养你这么大。翅膀硬了,就不听大人的话啦?办不到!”这种伤孩子自尊心的话。

另外,孩子的同学,朋友来访时,你要热心接待,这也是间接的对孩子的尊重。

会引起孩子反感的一些做法。例如:要求孩子像幼儿时期那样百依百顺:穿多少衣服,孩子自己有主张,妈妈却干涉过多;孩子想参加家庭大事的讨论,爸爸却训斥说:“大人讲话,小孩子不许插嘴!”切莫这样对待孩子,否则,孩子永远都不会“长大”。

在家庭生活中,应该让孩子发挥一定的作用,让他们为把家庭生活安排得更加生动、活泼、美满而出一份力量。父母应该平等地对待这些不算大又不算小的孩子,尽可能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可以适当地给他们一些独立完成的任务。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和社会上真正的一员时,他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投入学习和工作。

孩子为何“窝里斗”

亲戚家孩子龙龙今年9岁了,小学三年级,在家里十分任性,称王称霸。可是,出了门却判若两人,在学校胆小如鼠,别的孩子欺负他,他只会忍受,不敢告诉老师,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更别说在大家面前表演节目了。亲戚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在家那么横,在外却那么窝囊?

【实例分析】

这种在家像老虎,在外像豆腐的孩子,俗称“窝里斗”。他们是父母溺爱的结果。

父母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衔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由此形成“三怕”心理:

一怕长不大。既怕孩子长不大,就在吃、穿、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无理的要求,如此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父母成了“奴仆”,使孩子开成“霸气”。

二怕长不好。生怕孩子生病,给孩子穿得过多过暖,深怕有所“闪失”,这就使孩子变得弱不禁风。奔跑怕摔着,登高怕跌着,用刀剪怕伤着,自己盛饭怕烫着……形成“少爷(小姐)”习气。

三怕被人欺。怕孩子被人欺负,只好整天关在家里,即使让孩子与同伴玩,也只让比孩子年龄小的玩……温室里的花,经不住风雨,形成娇气。

这样的孩子,走出家门,进入学校,在陌生的伙伴、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下,再不能为所欲为了,他就会感到不习惯、不舒服,进而产生压抑感、孤独感,再加上看到不少同学比自己强,就产生自卑感,表现出怯懦和窝囊,成了别人嘲弄与欺负的对象。在被嘲弄与欺负中,无所施展。

【父母对策】

第一,必须停止溺爱,让孩子成为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既要让孩子充分享受家庭的权利,亦应尽家庭的义务。在生活中,不搞特殊化,孩子除了应自理自己的事,还须尽其所能帮父母做家务,长幼有序。把家庭作为小社会,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习社会行为准则,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帮助孩子从封闭的小家庭步入开放的大社会,与同龄伙伴友好相处,共同学习,共同嬉戏,让孩子在同龄伙伴的镜子里照见自己,学习待人接物,学习做人。

有些父母怕孩子受欺,不让孩子出门与同龄伙伴为伍,这是错误的。越是如此,孩子越如此,孩子越“窝里斗”。孩子迟早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独立一员;所以,早一天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比迟一天要好得多。

如果孩子真的受欺负,父母应站出来做工作。一方面,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尊重人,与人和睦相处;要是孩子与人争吵,情况若不严重,不要理会;要是孩子与人打架,只要对方不是有意挑衅、不是玩命,不要插手。另一方面,要求其他孩子互相友善,接纳自己的孩子。若如此,经过若干时间,情况自会好转。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在日本、美国和中国数千名学生中,做了“你最尊敬的人”的专题问卷调查,结果是:日本学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母亲;美国学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球星,第三位是母亲;而中国学生的答案,母亲被排到第11位,父亲还要靠后。

【实例分析】

在美国,婴儿一出世就单独睡。孩子会捧奶瓶了,母亲就让他自己捧奶瓶吃奶。吃完奶,把孩子放在大便椅上让他自己大便,把椅子抽屉里的粪便处理后,给孩子洗澡,之后让孩子在有围栏的床上自己玩。孩子学步,全靠自己,扶着学步车走。长大后,一切自我服务,还得帮忙家务。7岁的孩子,放学后到附近社区挨户发广告函件挣钱;13岁女孩包揽全家衣服洗涤,按社会价格收费;18岁以后,完全独立。

日本家教的特色,是“友爱和互助”,培养孩子成为“现代人”,十分重视子女的人际交往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极其关心孩子的感情生活,从家庭做起,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的人。这种家教,就着眼于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方面,与美国家教可以说是异途同归;但其内容,则比美国更丰富,而且更富有人情味。

再看我国家教,孩子一生下来,就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到了能蹦能跳,上公园还要骑在父亲的肩上;7岁上小学,尽管只有几条街,往返都得父母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