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平民教子经
30841700000004

第4章 包不了你一生(3)

我们常会听见这样的话:“宝宝要乖、要听话,妈妈才爱你,才带你去看电影,宝宝要是不乖、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也不带你去看电影了!”当然这样的说法,可以达到管束的效果,可是却会带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观念,孩子会以为:“我要乖,妈妈才爱我;我不乖,妈妈就不爱我!”然而,孩子不乖,也不可能改变他是你的儿女的事实,所以请不要用条件交换你对孩子的爱!

真爱是有目标的,那就是爱孩子本身,而不是孩子的条件:如聪明、乖巧、好成绩等等。你爱孩子,只因为他是你的孩子,没有理由、没有条件,如果父母都能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爱孩子,相信问题的发生就会少多了。

爱的方式

当你知道什么才是“爱”之后,我想谈的是爱的方式;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爱他,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而不是由于他的表现,所以爱的方式有几点值得注意:

1.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表现,但不可以否定孩子的本身

我们常常会发现,当孩子不小心闯祸时,父母会很过分地责备孩子;比如,孩子不小心弄翻了汤碗,妈妈会说:“你啊,真是笨哟!我小时候也不会像你这样,简直笨的要命!”又如,一个小男生不敢去参加运动会的比赛,做父母很可能说:“你啊,真没出息,这么没出息,你就不要当我的儿子了!”于是,孩子就会可能在父母的不断责备下,而愈来愈笨,愈来愈没出息了!

其实,父母责备孩子,并不就代表你不爱他,你还是爱他的,可是这种责任会使孩子丧失自信,很可能从此就成为父母口中的“笨人”和“没出息的人”了。

父母有责任向孩子提出他错误的表现,并督促和鼓励他纠正,但千万不可否定孩子本身,别以为他小听不懂而忽略了,父母应适时提出意见,让孩子去思考、改正,这才是“爱”的方式。提醒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取“小傻瓜”、“小笨蛋”的诨名,否则你会后悔这竟是一语成签啊!

2.多赞美孩子本身,尤其是他的行为

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于是父母常有机会“奖励”孩子,尤其是孩子成绩好的时候,衣服、鞋子、脚踏车,父母是很舍得给的。

当然,父母奖励孩子并没有错,可是在无形当中,却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会以为:“只要我成绩好,父母就会对我好!”于是,他就会想尽办法去争取所有的成就,以得到父母的赞美和鼓励,事件发展到这样,爱就变得有条件了。

而令人更担心的是:有好品德,却没有好成绩的孩子,却永远被父母忽略,从未得到过父母的赞美,这样的孩子也就得不到父母的爱了!

为人父母者,应放弃“功利”的观念,主动地赞美孩子,无条件地去爱,爱孩子本身,而不是爱他的表现和成绩。父母应让孩子明白:如果有一天他走错了路,父母仍然会爱他,等他走回康庄大路。

3.爱,要让孩子知道

有些父母十分爱自己的孩子,却又偏偏地表现得冷淡,使孩子不敢接受。我认为,父母爱孩子,一定要让孩子知道,除了言语上的表现之外,在生活上也应随时传达你爱他的信息,如:拍拍他、抱抱他、和他的两眼平视、地位相等地谈,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如果,你真的爱他,也请不要强迫他做不愿意做的事,或在别人面前诉说他的不是,体谅他、了解他就是爱他。

4.平分这爱

当你有两三个孩子时,请要平分你的爱,很公正、公平地对待他,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你的“最有!”不要在老大面前说:“我最爱你!”也在老二面前说:“我最爱你!这样会引起孩子的争风吃醋;你应该说:”妈妈当然爱你,你看你的身体多健康!妈妈也爱姊姊,你看姊姊的眼睛多可爱!妈妈也爱弟弟,你看弟弟笑起来多好听!妈妈爱你们每一个,你们每一个都是妈妈的最爱!”

5.和孩子分享你的一切

无论是责任、荣誉、悲伤、难过以及金钱,从小就应该灌输给孩子。你是可以和他分享的,你之所以和他分享,没有理由,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你是爱他的,没有任何条件地愿意与他分享一切。

不可否认地,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若能爱的正确、爱的适当,我相信这个社会就会更充满和谐和喜乐了。

让孩子掌握自己的世界

培养孩子掌握和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世界的能力,反过来会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自我指导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加具有独立性。

父母应考虑一下,如何奖赏孩子独立做事。尽管在促使孩子做比较难的事情时,赞扬和外部奖赏会有一些作用,然而过度强化这种做法反而不好,强化必须在不可缺少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且不宜过多。另外,自我打分也可以增强孩子对自己控制自己的世界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激励程度。因此,父母不应该只是机械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和家务事是否完成,而应按照5分标准让孩子给自己打分,1分代表事情没干好,5分代表事情完成得超乎想象的好。在孩子干某件事情之前,父母应事先根据其表现分出等级,以及自己能接受的最低等级,然后在孩子完成后进行比较。通常,孩子在参与了对自己的判断后,不仅做事速度加快,而且对自己做事情的方法也胸有成竹。

还有一种方法也能增强孩子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表现的能力,即教会孩子如何确立和实现目标。通常,父母应教会孩子把一件事分解成几个阶段或几个部分,让孩子按计划逐渐完成各部分,这也等于让孩子成功地控制了时间,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励精神,同时也使任务由难变易了。

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订一份逐步完成某件事情的计划书,列出所要完成的任务内容,然后把任务按顺序分成几个小步骤,再设定好完成每个步骤所需的时间。孩子一旦掌握这种方法,就能掌握好自己的世界,受益终生。

自己拿主义(人生无目标)

我对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分别举办多次“战略学习法”讲座。在讲到学习目标时,都要问这样的问题:“你们学习为了什么?”初三同学说为了考上高中,高中同学说为了考上大学。

问:考上大学又为了什么?

答:是为了将来能找到好的工作。

问:除了学习是为了考上高中、大学,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外,还有别的目标吗?

绝大部分的回答是没有了,只有极个别的回答说为了充实自己,或提高自己的素质。一般的学生学习仅仅是为了上大学,以便将来有个好工作。那么,那些顶尖子生又怎样呢?下面是我与一所著名外语学校一名尖子生的对话:

问:你学习外语,为了什么?

答:为了考外国语大学。

问:考外国语大学为了什么呢?

答:为了出国。

问:出国又是为了什么呢?

答:为了有个好的工作,多挣点钱。

问: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答:让生活好一些。

问: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答:……

北京市青少年研究所承担了一项名为“独生子女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的课题,在这项课题中,研究人员就孩子们未来的形象问题对北京市近10000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在回答自己最希望从事的职业时,21.6%的孩子想当经理,20.5%想当明星,18.5%想当科学家,这三种职业是小学生选择的前三位,三者相加占总数的60%;孩子们选择最少的三种职业是教育、工人、农民,选择人数分别占3.5%、2.2%0.2%,三者加起来不到6%。

这项课题的总负责人余逸群副研究员认为,孩子们的追求令人担忧。余逸群说:“客观地讲,经理、明星、科学家社会影响大,孩子们把他们作为自己的追求可以理解。可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孩子们之所以追求这三种职业,是因为可以给他们带来高水平的物质享受和社会知名度。

当研究人员要求孩子用简单的话语描述自己的未来形象时,他们如是说:

“当一位大老板,每天身着皮尔·卡丹西装,坐上奔驰600型轿车,从郊外花园别墅到国际贸易中心写字楼上班”,一位小学五年级男孩子这样描述自己未来的形象。

一位梦想做经理的男孩说:“已经是经理的我,穿一身高档西服,带一位漂亮女秘书,住一套高级住宅,还经常去美容院做美容、洗桑拿,去高级饭店唱卡拉OK、打保龄球……”

一位要当明星的小孩写道:“我化好妆,穿上功夫衫,在各地拍功夫片。只要我主演的功夫片,一定会在全球卖座。这样,我就有了财富,还有私人飞机和保镖。”

余逸群认为,这种对物质的过分追求会导致孩子养成好逸恶劳,凌驾于他人之上,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质。

我国中小学生及学校与发展课题组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多数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学本领”;排在第二位的是“将来找个好工作”;“考大学”也是许多孩子想上学的动机。而因为“学习有兴趣”、“学校好玩”和“喜欢读书”而上学的比例都比较低,高中生仅有4.3%的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

这是令人遗憾的!这些学生经历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十几年寒窗,上了众多的课程,做了无数的作业,参加了不计其数的测验、考试,但他们所有做的这一切,仅仅是为了能找个好工作!在他们眼里,学习本身所具有的启迪思维、提升素质并给学习者带来充实、愉悦的作用没有了,学习知识回报、贡献社会的动机不见了,于是,学习仅仅成了达到获取功利的敲门砖,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缺乏远大、高尚的人生目标。

泥人捏不得

中世纪的欧洲及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父母都把孩子当作手上的泥人,要把他捏成什么样,他就应该成什么样。现代的不少中国父母还自觉不自觉地受着封建儿童观的影响。他们认为,孩子是我生,是我养,他就应该听我的。

鲁迅先生说过:“往昔的欧洲人对孩子的误解,是以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把孩子当作像自己一样的成人来对待,是一些中国父母又一错误的儿童观。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要给孩子“做规矩”。规矩究竟是什么东西?按照字面的理解,规和矩分别为测定圆和方的量器。在文字意义的衍变过程中,规和矩合用,逐渐成为程式和规范的同义词。

在大人的心里,小孩子得有“规矩”,主要是指他们的所作所为符合成人世界的规范。孩子最终都会长大,长大以后,他们的所作所为假如能够遵循惯例,出息就在眼前。而遵循惯例的习惯是要从小就养成的,这就要做“规矩”了。至于那些规矩究竟是什么,恐怕不外乎一些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即便是“做规矩”的规矩,也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流传至今的。

孩子的天性最渴望自由,喜欢无拘无束,他们不谙世事,不了解成人世界的规范和道德准则,因而,在大人眼里,他们往往是天真活泼和可爱的。大人一方面欣赏孩子的天性,一方面又用成人标准来衡量小孩的行为举止,拿起“规矩”这一绳索来束缚孩子天性的发展。他们的内心和言行实在是一对矛盾。在生活中,他们受成人世界规矩的制约,在教育自己孩子上,他们受“做规矩”的规矩束缚。

在有些大人眼里,孩子是什么都不懂的,因此,小到吃饭穿衣,大到志愿选择,都要父母包办代替,殊不知孩子却不愿被当作泥人随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