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平民教子经
30841700000044

第44章 言传身教(1)

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架摄像机,父母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如实录入到他(她)的心中,成为他(她)效法的楷模,于是我们便无可选择地成为孩子的老师。站在孩子面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好好“为人师表”呢!

孩子的眼睛——父母形象的反光镜

《中国少年报》曾刊载过一篇题为“妈妈”的诗作,这是一名叫宋晓梅的学生写的。诗里写道:

妈妈是一轮朝阳,

照着我,

茁壮成长。

妈妈是一片白帆,

载着我,

搏浪远航。

妈妈是一个港湾,

抚着我,

进入梦乡。

对于年轻的妈妈来说,昨天还都是女孩儿,可以在妈妈面前撒野,在爸爸怀里撒娇。可是今天我们做了母亲,在我们怀里、面前、身边有一个小孩儿,他(她)喊你:“妈妈”,她把你比作“朝阳”,比作“白帆”,比作“港湾”,你的使命因此变得沉重而神圣。孩子亮晶晶的双眼如同摄像机,拿出孩子用心灵“拍摄”的“胶片”看一看,瞧一瞧,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年轻的父母,当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想偷懒的时候,当我们烦恼想大喊大叫时,当我们不顺心想与丈夫大吵一架以发泄心头怒气时,当我们在大街上想顺手抛掷手中的果皮时……请三思而后行,因为我们的手中正牵着一个孩子,他正睁着大大的眼睛望着我们,我们是他心中的偶像,行为的准则。我们必须勤奋工作,积极进取,努力做出成绩,因为我们不能对孩子说:“孩子,妈妈不想费劲了,妈妈只把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你可要好好用功啊!”那样他绝不会用功。

对着正一天天长大的孩子,我们应该说:“我现在也许还不是一个最好的妈妈,但是让我们一起成长吧!让我努力成为你的朝阳,你的白帆,你的港湾。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当昨日的女孩儿成为了母亲,当孩子坠落在母亲的怀中之时,她在体验幸福和甜蜜的同时,也品尝了母亲的艰辛与沉重。但不管怎样,她会含辛茹苦地抚育孩子,孩子在她的臂弯里一天天长大了。但令人痛心的是,我们常常听到母亲们的抱怨:孩子如何不关心母亲,有的甚至打骂母亲。母亲用血乳养育了孩子,孩子却忘恩负义。许多母亲的心因此而流血。

曾经有个男孩,满口脏话,经常欺负女孩子,甚至对女老师也不恭,他的母亲也多次来校向老师哭诉,这孩子如何对她无礼。虽经老师教育,但收效甚微。看他的样子,瘦瘦弱弱,并不是那种天生一副野蛮相的孩子。原因究竟在哪里?直到有一天老师去家访才恍然明白。那天开门迎接老师的是他的父亲,老师便随口问了声孩子母亲在哪里,他的父亲则轻蔑地说:“还瘫在床上呢,死猪婆!”父亲如此当着孩子的面,且不顾有外人在场侮辱自己的妻子,怎么可能在孩子心中树起母亲崇高神圣的形象呢?孩子又怎么能很好地去尊重他周围的女性呢?教师愤怒至极,当着孩子,批评了他的父亲,这位父亲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感到惭愧和后悔,向妻子道歉,后来学会了尊重妻子。这个孩子的毛病也慢慢改掉了。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教师,孩子正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之家,并且爱会爱别人。儿童都渴望健全、幸福的家庭,渴望母爱与父爱温柔的感情。在不健全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冷漠、自私、怪僻,甚至心理变态,这就为我们的教育增添了复杂性的高难度。

某样六年级有一个姓林的学生,旷课逃学,吸烟赌博,打人偷窃,侮辱女教师,几乎“无恶不作”。他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家庭呢?他的父亲是个做生意的老板,不但在外面寻花问柳,还公然把妓女带回家来。他的母亲只有忍气吞声,稍有不满,他的父亲就会咆哮:“你还要做林太太的话,就闭上眼睛和嘴巴,否则,滚出去!”这位母亲本是为了几个孩子才忍辱含悲可孩子却不争气,大的早进了监狱,眼看这小的也无可救药,她痛不欲生。另有一位母亲在商店柜台前多留连一会,站在门口的儿子不耐烦了,朝妈妈大声吼叫:“妈,走呀!看看看,有什么好看!”妈妈走过来,柔声问道:“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对妈妈说话?”儿子淡漠地说:“爸爸不也是这样对你说话吗?”妈妈心里黯然,针刺一般疼痛。

父亲啊!母亲是神圣的,为了孩子的健康心理,请尊重并热爱你的妻子,教育孩子热爱并尊重他的母亲,因为孩子正是从爱母亲开始扩大到爱老师、爱科学、爱他人、爱祖国的啊!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的。

父亲对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孩子对母亲的态度!从父母恩爱、彼此尊重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对家人温和亲爱,对外人也谦让有礼。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当一年级新生入校时,总要在校门口悬上大幅红字标语:“孩子,请爱你的妈妈!”因为“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就是母亲。”爱妈妈是“爱”的萌芽,“善”的开始。

父亲教孩子爱妈妈,正如教师教育孩子爱祖国一样。在人类的心灵中,母亲和祖国同等的神圣。只有在幼小的心灵里建立起爱母亲的神圣感情和信念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父亲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和生他时所经历的巨大苦难;告诉孩子,妈妈在他的病床前漫漫长夜的守候,不停地为他量体温,因为忧虑而悄悄哭泣;告诉孩子,因为他小小身体的病痛,使妈妈真正体会到了心酸和心碎;告诉孩子,妈妈曾经有着灿烂的青春和如花的季节;告诉孩子,妈妈工作的辛劳和心中的期望;告诉孩子,为了他这秧苗茁壮成长,妈妈可化作春泥、春雨……

父亲教孩子热爱妈妈,要爱妈妈的温柔慈爱,爱妈妈的无私善良,爱妈妈的美丽,也爱妈妈脸上渐渐增添的皱纹。

父亲教孩子尊重妈妈,不要对妈妈高声大嚷。不要嫌弃妈妈的唠唠叨叨——因为这也是妈妈的爱。

父亲教孩子关心妈妈,关心妈妈的身体,体贴妈妈的困苦,在妈妈遇到困难的时刻,让在妈妈的身旁说:“妈妈,不怕,有我在这里。”

父亲教孩子感谢妈妈,感谢妈妈为了他付出了自己美丽的青春和宝贵的一生。如此可以培养孩子细腻温柔和体贴之心。

勤勉出人才,恃宠出俗子(对孩子:是做鸡妈妈,还是鹰妈妈)

有一回,某市四年级的一个班要组织一次拉练野营活动,孩子们兴奋异常,可是当他们把消息告诉家长后,家长们却纷纷表示“震惊”,多数激烈反对。孩子们与家长磨了好几天,57人中才有30人勉强同意。可是临到出发时,又有几名被他们的爷爷奶奶连哄带劝拖回去了。

有的说:“这么小怎么能走这么远的路?路上车撞着怎么办?走不动咋办?“

有的说:“什么活动不好搞,学校偏要搞这么危险的活动,出了事谁负责?”

有的说:“22公里太远,如果路缩短一半,还可以考虑。”

父母的拳拳爱心可嘉,可是这种爱子的方式却是错误的。

的确,爱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天性。在人类所有的伤痛里,母亲失子的哀痛是最最断肠的。每位母亲望着天真活泼的孩子,都有过这种痴迷的忧虑:“啊!上帝,万一哪一天我的孩子有什么意外,让我怎么受得了?我的尽会碎成万片,我会死的……”如果有什么东西能保证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安宁,她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然而能吗?

你虽然有十二分的爱子之心,但是你却不能保证你的孩子有十二分的天资;假如你的孩子拥有十二的天资,却不能保证他有十二分的勇气,因为勇气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逐渐锻炼出来的,谁也不能给予。假如你的孩子拥有十二分的勇气,但是你却不能保证他有十二分的机智。因为机智常常只有危急关头才能表现出来;即使你的孩子拥有十二分的天资,十二分的勇气,十二分的机智,你依然不能保证他们一生的幸福与安宁。困为人生充满着风雨,充满着意外和艰辛。

不要期待世上有什么东西可以保佑孩子一生的幸福,因为这永远是不可能的。父母所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小培养孩子自理自主自强的能力,让他有胆量独立地走向生活,去搏击人生的风风雨雨。

其实,每位家长都知道,自主能力是一个人自下而上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长大工业后都得在一定环境中生活,都得学会自下而上和发展,都得从事某种职业,都得去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如果从小不具备自立能力,连走点远路都不敢、都不能,将来还谈得上艰苦创业、缔造幸福。

纵观历史,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不强调人民自主自强精神。如在美国,社会学家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调查,得出一个连他们自己也吃惊的结论:美国75%以上的富豪们生活俭朴,教育子女严格,并以身作则。有位60多岁的大富翁看见儿子只知玩乐,不思进取,为迫使儿子奋起自立,毅然散尽家财,带着儿子从头艰苦创业。这在我们许多家长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对孩子进行所谓艰苦磨练最为认真的是日本,他们要求孩子在严冬光着脚,穿着单衫短裤上学;在电器化程度很高的国度里却要求学生使用最原始的煤炉生火做饭。磨练的结果是在几次中日儿童夏令营中,日本孩子以独立、勇敢、坚强的品格,“击败”了中国的“小皇帝”的娇气和脆弱。

发达国家的一些富翁们要求子女做到“富而不奢”、“富而有志”,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一定的贫困和磨难,让他们知道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具备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将来成年后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生活位置,并以强者的姿态迎接生活的挑战。应该说这才是家长对孩子的最好馈赠和最完美的“遗产”!如果我们的生活不过是小康,就过分宠爱孩子,像母鸡那样把小鸡护在翅膀之下,扼杀孩子的自主能力,这样要害了孩子的终生!

青少年的自主能力强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培养自主能力就要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力。自主能力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意志、精神、智力、体魄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和前提。

“勤勉出人才,恃宠出俗子”。孩子们将面临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竞争将使人人面临严峻考验。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将来能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让他们在温柔、慈爱、理性的母爱中成长。著名作家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也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就是一件伟大的事了。”因此,我们的家长,千万不要成为只会庇护孩子的“鸡妈妈”,而要做“鹰妈妈”,把孩子交给“蓝天”,让他们成长为能搏击风雨的大鹰。

家是孩子的港湾

港湾是便于船只停泊的海湾,它能防风、防浪。难怪海军战士对那首《军港之夜》情有独钟。家庭常被人称为港湾,是在于这里有亲情和温馨,有安全与保护。

远洋的轮船,迟早要驶回平静的港湾,加油、维修、装货、卸货……以迎接再次远航。离家的孩子,早晚要回到温馨的家庭,吃饭、休息、添衣、减衣……以迎接新的黎明。

家庭,不仅是成年人歇息的港湾,对于需要保护的孩子来说,家庭这个港湾,更是他的希望所在。在这个小小的港湾,有着母亲的博大胸怀,有着父亲的阳刚之爱。她能容纳孩子的成功与微笑,也能容纳孩子的过失与眼泪。有人说得好:“假使天下所有的人都不欢迎你的孩子,而你却不能,你必须欢迎他,因为他是你的孩子!”

在家庭中,需要理解、谦恭、融洽、和睦的气氛。日本电视剧《第三个妈妈》中,表现了高木一家人在家庭内部注意使用礼貌语言、谦和相处的风气。在高木家四口人之间,“你好”、“再见”、“谢谢”、“对不起”一类礼貌语言,成了相互对话中的常用语。女主人加代子虽然很注意维护她作为孩子的妈妈应有的尊严,但当她觉察到因为自己说话欠妥而伤了阿惠自尊心时,便立即小心翼翼地向女儿赔不是。这个人员结构特殊、经济收入拮据的家庭能够走向和睦、幸福,特别是作为“第三个妈妈”的加代子,能够最终赢得儿女们的爱戴,不能不说是礼貌、谦恭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对4000名7岁儿童的调查表明:和睦气氛家庭中的孩子远比气氛紧张家庭的孩子智商高。我国心理学家亦做过专门研究:紧张的环境对儿童智商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儿童期是智力发育的关键阶段,家庭的气氛如何,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影响很大。有的年轻父母对孩子说话习惯粗音大嗓,生怕孩子听不进或听不明白,殊不知,这样的高腔高调对孩子的听力和思维极为不利。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有缺点,便加以训斥或体罚,容易造成孩子紧张的心理状态,产生忧郁、惊慌,性格趋向冷漠、消极;还有的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无休止地争吵甚至打骂,孩子若长期牌这种环境下,便会降低学习兴趣,对智力发展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家庭状况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据湖南常宁县一位教师的调查,来自和睦家庭的学生,性格活泼而不粗野,行为比较稳定,而来自不和睦家庭的学生,性格粗暴,行为随意性很大,逃学、打驾的现象时有发生。接受调查的优等生,来自和睦家庭的占55%,只有10%的优等生说自己的家庭不太和睦。接受调查的差学生,35%来自不和睦的家庭,只有30%的人认为自己的家庭还算和睦,而他们中,有八成受到家庭过分娇宠。

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孩子的自尊心。据调查,65%的差学生经常受到深长的打骂。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往往经常犯错误,屡教不改,对批评和处分不以为耻。他们缺少对个了尊严的认识,家长经常打骂,使他们对尊严的需要几乎丧失了,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抵触心理。相反,在他们调查的优等生中,没有一个经常在家挨打受骂。他们平时表现良好,能重视老师的批评,以受批评为耻,犯错误少,改正错误快,易接受教育。有趣的是,竟然有55%的优等生在“偶尔受到家长打骂”这一栏里作了肯定的回答,超过了“从来没挨过家长打骂”的优等生比例(45%),看来,必要的严厉和偶尔打骂,比娇惯或放任自流,更体现家长的关心。当然,家长必须要注意,不要轻易体罚孩子,尤其要注意在盛怒之时避免动手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