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平民教子经
30841700000046

第46章 言传身教(3)

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御子成龙之术,却非人人皆备。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既要重视善的说教,美的启迪,更应重视真的揭示,因为真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教育,真实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情感。

得体的话可促进孩子学习功课

大家都知道说话技巧的重要性,同样的一句话,表达方式不同,则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说:“那位小姐皮肤很白,可惜就是鼻子存放低了!”听到这句话的女士,想念心里必然不太舒服;但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方式说:“那位小姐鼻子虽然低了一点,但皮肤好细好白啊。”这就变成了一句赞美的话了。然而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在指导孩子做功课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使用前一种说话方式。

有一位母亲就有过这种痛苦的教训,她的孩子在中学二年级时参加校内的篮球比赛,在终场前的一分钟,他投出了一球,使得将打成平手的球赛以一球之差获胜。孩子受到了英雄式的赞赏,兴奋地飞奔回家,边喘气0边得意地述说自己的功劳。然而,母亲却表情漠然、漫不经心地说:“是吗?你运动倒是有一手,可惜读书却一塌胡涂。”孩子听了似乎颇为丧气,自此之后,就变得愈加不喜欢读书了。

这位心焦的母亲,只好束手无策地跑去找老师讨主意。其实,这关键在于说话用语的不当。如果当时母亲回答的话是:“啊!你真行,既然运动方面这么棒,那么功课一定也能学好。”或许,就不会造成孩子不喜欢读书的情形了。

给孩子养料(去郊游——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

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在回忆马克思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星期天是我们全家最高兴的日子,他(马克思)和妈妈常常利用星期天带我们去动物园和郊游。郊游时,他和我们一起捕捉蝴蝶、采集野花、观察鸟类。在伦敦居住时,星期天全家人一同去普斯泰特荒阜游玩。那里长满了花草树木,使人心旷神怡……”

马克思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他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完全是在逆境中创造的。他不但热爱革命事业,而且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庭。他的家庭充满了革命的生气,同时更富有人生的无限乐趣。他不管工作多忙,总是把星期天留给孩子,在大多数星期天都是带孩子去郊游。正因为如此,爱琳娜在回忆中深情地写着:“(马克思)是女儿们最理想的朋友和最可爱的同伴。”

这是100多年前的故事。那个时候,作为孩子的爱琳娜对郊游的兴致如此之高,在今天的孩子恐怕是不难体会的。同100多年前相比,现代化给我们生活在都市的孩子带来许许多多的享受,有越来越大的彩电,有不断增高档次的玩具,有包装越来越漂亮的食品……然而,现在化剥夺了都市孩子们应该享受的许多东西。台湾《自然文库》丛书的广告词为我们的孩子道出了苦衷。

很我以来,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已不容易看到大片绿油油的草地,以及飞舞的蝴蝶,点水的蜻蜒,连鸟语花香都成为生活里一种稀奇的经验,美丽的夕阳也总滑落在无数栋大厦之后那遥远的视野之外。孩子渐渐长大,现在正是他的重要启蒙时期,大自然能引发他无穷的好奇与喜悦……

《自然文库》丛书是诱人的,但真正诱人的还是大自然本身。北京一位姓林的小姑娘,通过“手拉手”活动,收到一位农村小姑娘的来信,信中对农村美丽的田园内光给予精彩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无法抗拒的诱惑力。信中写道:

我们这儿到了春天有花香,有鸟语,有蜻蜒,有蜜蜂,有喜鹊,有燕子,还有白蝴蝶、花蝴蝶。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名为《快乐无价》的文章,说一个小女孩用妈妈给她买的20多元的文具盒,跟同学换了一只小花蝴蝶,因为他从小生长在城市里,整天被汽车、楼房所包围,从来没有见过蝴蝶。其实,在我们家乡的田野、草丛、花间,处处都会看到各种颜色的蝴蝶。其它季节还有带着花粉的玉米、饱满的花生、红黄相间的杏子、红红的苹果。无论什么时候,都热情真诚地欢迎你来做客。

湘潭钢铁公司第一子弟小学有一位叫徐曼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先后两次参加全国小学生“黄河杯”小百科知识竞赛都荣获优秀将,在中国儿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小博士”评选活动中,获得了“小博士”称号。她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更喜欢郊游。在参观游玩时,注意观察人,注意把“玩”与“学”紧密结合起来。她在郊游回来后,更加迷上了种养,用花盆种花生、黄豆、绿豆、土豆,天天记录这些新生命的生长情况。有次同妈妈一起栽菊花,从土里挖出一条蚯蚓,她用小刀切成段,装入玻璃瓶中,研究蚯蚓是如何再生的。有人说蚂蚁会游泳,有人说不会。究竟会不会?她捉来了一大一小两只蚂蚁,放在水中实验,结果两只蚂蚁都淹死了。她把这些收获和体会都写在观察日记里。

来自浙江省一个偏僻的农村张海峰,父母都是勤劳朴实、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从未在学习上帮过他。他从小没有进过幼儿园,没有看过《看图说话》,没有启智玩具,却以620分的优异成绩,摘走了该省文科高考“状元”的桂冠,跨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的门槛。在谈起他的成长之路时,张海峰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美好的童年生活:

我感谢小时候父母没有逼迫我去认字数数,没有限制我玩的地方,没有干涉与伙伴的交往,而是给我自由探索的空间,使我的记忆里永远留下了无际的田野,敞开大门的农舍,清澈见底的小河,茂密的树林,蛙鸟的鸣叫,与小伙伴无忧无虑地玩耍的情形和参加田间劳动的艰辛与欢乐……

正是那种质朴的乡村生活,宽松的活动环境,给了张海峰活泼开朗的性格,机灵敏捷的头脑,进而给了他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如何看待“隔代亲”

有一幅漫画:孩子做了坏事,爸爸拿着鞋底子追,要教训儿子;爷爷也拿着鞋底子,紧跟其后,要教训孩子的爸爸。

一个孩子吃糖成癖,牙齿被蛀坏,父亲告诫孩子,并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爷爷说话了:“别信那个,我小时候没吃过几块糖,牙也掉没了。你爸舍不得给你花钱,我还有。”

……

【实例分析】

在这种家庭血统伦理中,祖辈对孙辈超乎对子辈的感情,谓之“隔代亲”。从整体上讲,好处不少:一是对孙辈的发育成长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识丰富且教导有方的祖辈的超前引导,才脱颖而出的;二是对子辈有利,子辈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接去教养,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于工作事业;三是对祖辈也有利,不仅可以解除孤单,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发挥余热,有所作为。

然而,隔代亲的弊端亦很突出:

第一,容易导致孩子心理的“童化”。有人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将幼儿园出来的与祖(外祖)父母带大的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从幼儿园出来的小学生,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大,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磕磕碰碰像没事一样,很小就敢横穿马路等;而由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要老人接送,提书包,万事不动手,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隔代亲的“亲”字泛滥,演化在溺爱与娇惯。老人带孩子,生活上“包”下来,把孩子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上”;行为上“容”下来,把孩子娇成有恃无恐怕“小霸王”。这种“童”化,延缓了孩子独立意识的发展和独立行为的形成。

其二,容易导致教育的“蜕化”。祖辈对孙辈教育自身的弱点:一是老人思想意识相对陈旧,思维模式相对僵化;二是老人生理衰退,腿脚不利索,喜静懒动,带孩子只能圈在家庭的圈子里,久而久之,孩子便老成有余,活泼不足。

其三,容易导致亲子的“隔阂”。祖孙的亲近必然导致亲子的疏远,渐至隔阂。有些长期由祖辈带大的孩子,与父母格格不入,甚至不听父母管教。

【父母对策】

以一种合情合理的方式,问你的父母是否乐于遵守你的规定,当孩子没有遵守规则时,他们是否同意你为孩子所定的惩罚措施。

如果祖父母忍受不了这种约束,就只好作暂的妥协,但不能过分,要和他们讲清楚:“我们打算把你们在这里的时间算作是孩子的特殊时间。你们走后,我们还得让他遵守原来的规定。”这样既尊重你们的感情也尊重了你们父母的感情,还使你的孩子无法利用你们的分歧而有机可乘。当然,如果祖父母长期照料孩子或定时照看他,这样的措施是行不通的。

提前让孩子知道,当爷爷、奶奶或者年老的亲戚来家里的时候,作为特殊时刻他们可以不按规定去做。但这最多只能容忍他在可能的范围内,如果太过分了,你有权停止他所享受的特殊权。

告诉你的父母,(当然是要用温和、商量的口吻),希望他们在教育孙辈们的问题上能有一些好的推动作用,而不是扯后腿。如果他们能接受你的建议,就能彻底断绝了孩子依赖心理,使他失去了一个“坚强的后盾”。

如果祖父母不肯听从你的劝告,仍然继续干扰的话,你就必须采取果断的、强有力的措施。

非常坚定地告诉你母亲或父亲:“你认为对这件事的处理,我比你更有权,”或者“我想孩子的问题这样处理更合适。”然后同样坚定地对孩子说:“我和奶奶(或爷爷)虽然在这个问题上看法不一致,但我们已有了规定,无论怎样你都得遵守。”

很明显,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和观点,如果你的家庭关系(也包括亲戚关系)很和谐的话,这些问题想念是很容易解决的。

该不该偷看孩子的日记

陈燕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她有个习惯,爱写日记,每天发生的趣事或有意义的事,她都把它们写进去。可这个爱好,给她带来了麻烦,自己笔下流露的秘密不断被父母偷看。陈燕感到很烦恼。

【实例分析】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讲到:“在儿童心理学里,并于自己的叙述不具有太重要的意义,儿童不必自己反省。但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一点就改变了。这时,自我发现开始出现,所以这个时期的日记,就成为心理方面的重要记录。”

写日记是青少年在某种程度上自我意识的表露。许多升入中学的同学开始写日记了,尤其是感情更为丰富、细腻的女同学。发现了自我世界的青少年学生,虽然被自己的家庭成员和朋友紧紧围绕着,但仍不免有时感到孤独。他们认为,除了与周围人的共同话题之外,对自己来说,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谁也不理解自己。日记就如同一位亲密的朋友,它是中学生倾吐心声的对象,一位听了自己的话绝不向任何人饶舌的理想听众。向它倾诉能使你得到安慰,无论怎样为自己辩护,也不会受到它的非难与责备。

可为什么总有家长要偷看自己孩子的日记呢?那是因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如大人心愿;父母怕孩子走弯路,犯错误,总想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因此,父母偷看自己孩子日记的事就屡屡发生,其实,做父母的也明知这样不好,可他们一看到儿女的小日记本就按捺不住想“了解了解”的欲望。

其实,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思想感情,大可不必通过偷看孩子的日记这一途径。孩子大了,该有自己的隐私权了,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秘密心灵天空了。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是对孩子的隐私权的侵犯,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日记被父母偷看,就会对父母产生怨逆不满情绪,就会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日记,更不要说把自己的心事跟父母谈谈了。父母与孩子的心灵距离由此拉得更远。

【父母对策】

父母要想了解子女的心思,完全可以采用别的方式,比如跟孩子谈心。对孩子讲一些自己耳闻目睹的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事情,让孩子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借某个话题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旁敲侧击”等。总之,父母要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要轻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怎样平息父子间的对抗冲突

国栋今年初三,一个月以前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本内容极为偏激的书,他爸爸为了怕他思想上受到影响,于是没收了这本书。从此以后,国栋仿佛变了个人似的,放学回家就躲进房间里,一出房间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火,就是和母亲顶嘴。可是等到他爸爸一回来,他又立刻躲进房间里,既不和他爸爸说话,也不和家人一起吃晚饭。由于他已经初三了,母亲担心他这样闹别扭会影响课业,可是和他爸爸商量,他爸爸又怪母亲太宠他。夹在他们父子中间,母亲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实例分析】

青少年反抗期,就像幼儿出麻疹一样,是过渡时期的自然现象,过后就会不药而愈。不过,出诊本身虽不可畏,但若引起并发症就麻烦了。同样,青春期的反抗现象虽毋需特别担忧,但这种反抗若成了心病根源,往往会对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以孩子不跟父亲说话的现象来说,这是孩子为了防范脆弱的自我被征服,所产生的一种反抗态度。而和母亲顶嘴,也都是不甘示弱、表示自己坚强的一种反应。虽然这种反抗行为在中学时代相当普遍,但是父母若忽视了去疏导他、关心他,本来只是反抗父亲的孩子,可能渐渐地会反抗母亲、反抗老师、反抗四周的人……以致仇视整个世界,甚至为了报复别人,而酿出惊人的社会新闻。所以对孩子的反抗态度,父母应当适度地关心和注意。

【父母对策】

就前述这个问题而言,父亲为了避免孩子思想偏差,而禁止孩子看内容偏激的刊物,是一种正确的做法。因为初三的孩子,毕竟在思想上或观念上都尚未成熟,又正直血气方刚之际,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而误入歧途,所以父母绝不能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而轻易地向孩子妥协。尤其是母亲,更不能因为担心影响孩子的课业,而顺从孩子的想法;相反地,母亲应该态度坚定地表明支持父亲的作法,因为这不仅是为了孩子好,也是在教导孩子懂得尊重父母。

母亲要扮起桥梁的角色,沟通父子之间所产生的误解。首先,母亲必须了解父亲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没收儿子的书。若父亲是以严厉的斥责态度,并且不容儿子辩解便强硬地将书夺过,那么这种方式很可能会伤了孩子的心。因为孩子之所以会有这种书,可能是基于好奇心在无意中得到的,也有可能是朋友怂恿传阅的,若父亲不问青红皂白,便给予严厉斥责并加以没收,很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困扰,或是使他因为无法对朋友交代而受到朋友的奚落。

比较合理的作法是,父母应商求一致的解决方法,问清书的来历以及孩子的心态与想法,然后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为孩子分析这种书的弊端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接着再和孩子商量如何来处理此书。最后,别忘了给孩子一些忠告或建议,以避免再发生此类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