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经历了战争的摧残,虽然已经是春天,但人烟断绝,一片荒芜,叫杜甫不忍卒看。而且,现在洛阳虽然在唐军的掌握之内,但叛军随时都有反扑的可能,洛阳的处境并不安全。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洛阳当然不能久留,杜甫不得不离开洛阳返回华州。在回华州的路上,杜甫看到,这一路上与数月前他来时的景况完全不同了,到处都是混乱不安的局面。由于唐军兵源严重不足,统治者到处抓壮丁,不顾民情,做出很多残酷的事情,青壮年劳动力纷纷逃亡。
杜甫从洛阳出来,首先经过新安县。过新安时,杜甫看到了征调娃娃兵的凄惨场景:在一片乱嚷嚷的点兵声中,人们的哭喊声响成一片。杜甫问新安的官吏,官吏说新安的县份小,成丁没有了,只好征用十八岁的“中男”。于是,杜甫看到一群还很稚嫩的孩子被驱赶入了军队中。这些孩子和他们来送行的父母都在痛哭,那情景是如此的凄惨,叫人不忍心再看。杜甫想,这些娃娃兵这么小,对守王城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不过是去当炮灰而已。不觉对政府的强行征兵政策感到愤怒,但转念一想,抵御胡人是人民应该尽到的责任,仗还是不能不打的。现在唐军在前线屡败,兵源严重缺损,除了征招娃娃兵之外,还能有什么法子呢?于是,他只好走过去安慰这些娃娃兵,安抚他们要收起眼泪,以收复国家为重。并告诉他们说主帅郭子仪像父兄一样仁慈,你们到了军中,会受到爱护的,要他们放心前往,不必悲痛欲绝。他还写了《新安吏》记叙了这一见闻。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这首诗既对娃娃兵表示了同情,对征调娃娃兵表示了谴责,但诗中同时还洋溢着爱国的情感。
行到河南陕县东石壕村时,天已经黑了,杜甫当晚就借宿在这个村子里。尽管天黑已经很久,但村子里没有一盏灯,好像进入了黑暗的地狱似的。杜甫借宿在一对老夫妻家。半夜里,杜甫刚要睡着,突然听到了村子里鸡飞狗跳的声音。他慌忙穿好衣服起床,原来是夜里小吏抓丁,四处一片骚动,人们惶恐不安。这家里的老翁听说征兵的来了,在老妇人的指点之下,急忙从后院跳墙而逃。老妇打开门,向气焰嚣张的小吏诉说着家庭的悲惨处境,老妇说他的三个儿子中就有两个儿子战死在战场上了,家中再也没有能去前线打仗的人。家中只剩下孤儿寡母,而且穷得衣不避体。但吏卒仍然不肯放过,蛮横地说,你想逃避兵役是吗?那好,交五百金来!可怜老妇穷得吃树皮啃草根度日子,家里哪有一文钱,最后老妇只得献出了自己的一条老命,主动要上前线为将士备晨炊。于是老妇人被小吏们押走了。
抓丁的小吏们走远了,杜甫这才从隐藏的地方出来,老翁与杜甫相见无语。杜甫独与老翁告别后,就匆忙上路了。
杜甫根据他所看到的这个场景,写下了《石壕吏》一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既写出了吏人抓丁的凶狠嘴脸和蛮横言辞,深有感愤,也成功刻画了一位战乱时的老妇人机智勇敢、深明大义的性格。这位老妇人献出了三个孩子,最后还挺身而出,虽然是强迫所为,但也表现出了一种爱国的情愫。
杜甫在这一路上,所见所闻甚多,深有感触。他在路上看到一个老人,子孙都阵亡了,如今也被征去当兵,老妻卧在路旁直哭,她知道丈夫这一去就再也不能回来了。杜甫还看到一位从相州战败归来的士兵,回到家中,但见田园被毁,蓬蒿满地,乡邻们不是死了,就是逃亡他乡,东西分散。当他背起锄头去耕作荒芜的田园时,县吏来了,把他叫回去在本州服役。更叫杜甫产生悲痛之感的是,他看到一位新婚的少妇,晚间结婚,第二天早晨丈夫就被招去守河阳,她前来送行,哭得凄惨,说自己嫁给征夫,不如遗弃在路旁。这三个人,三件事,深刻地印在杜甫的脑海里,于是杜甫写下了这组诗。其中尤以《新婚别》的艺术成就最高。这首诗是新娘子的话,是对出征丈夫的送别之词,反映了兵役加给人民的痛苦。其诗云: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器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安史之乱中,杜甫在从老家洛阳回华州的途中写下的《三吏》《三别》,是以自己的亲身见闻来反映战争中的不合理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刻苦难的诗歌,对征兵过程中的一些非人道行为和军营中的种种腐败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同时也高扬着杜甫抗叛的爱国思想。
杜甫作这六首诗时的心情是极端矛盾与痛苦的。由于抗叛的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杜甫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维护这种兵役;一方面同情人民的苦难,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年的“中男”走上前线。杜甫是站在整个民族长远立场的更高的位置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的。因此,他在创作这六首诗时,虽丝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残,却还是歌颂了广大劳动人民在这种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下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外族入侵时,杜甫更多的是想匡扶国家,收回故土,杜甫的心里更多地交织着爱国主义的热情。他将爱国与爱人民结合起来,这就是这一时期杜甫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