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圣贤——杜甫
30884000000051

第51章 日暮途穷,衰朽无力

杜甫晚年漂泊两湖,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三年时间里,他依然关心国事,关心人民的疾苦,“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最后的哀念。在人民被奴役的时代,杜甫做了人民的代言人,但他死时却是无比的萧瑟与凄凉。

杜甫因为夔州气候恶劣,地理偏僻,朋友稀少,因此决定出峡。这时他的弟弟杜观已经在当阳找到了住所,写信来邀请杜甫前往。杜甫于是在768年正月起程,行前把果园赠给了他的一个亲戚吴某,而且千万叮嘱他如果邻居的老妇人来打枣子,不要驱逐她。还就这件事情很隆重地做了首诗送给吴郎,让他时时记着。

杜甫从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一路上经过巫山、峡州(宜昌)、松滋等地,都受到了地方官员们的隆重接待,出峡的心情还算好。很快就要到达荆州了。安史之乱后,洛阳襄阳一带的人民投奔江湘,因此荆州得到十倍于往日的繁荣,成为一个交通枢纽,往北可以经过襄阳到洛阳、长安,往南可以达到潭州、桂林、广州,至于联系吴蜀,出峡入峡,更是必须经过的地方。

杜甫到了这里,起初并没有长久居住的打算,而是准备北上洛阳、长安。但就在二月杜甫刚刚到达荆州时,商州兵马使刘洽杀死防御使殷仲卿叛变,广袤六百里的商於之地陷入了混乱状态,北上的交通阻隔了。等到八月,吐蕃进攻凤翔,长安又受到威胁。这些事都不得不使他放弃北归的计划。他又想去江东,那里留下了他青少年时漫游的许多美好的回忆,但担心那里的米价太贵,此外那里也没有什么亲友,生活上缺乏供给来源,于是只好暂时居住在荆州。

这时,他的族弟杜位正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的府邸任行军司马。杜甫与杜位的关系非同一般,他在长安时曾在杜位家里过天宝十载的除夕,后来又一同在严武的幕府中工作。因此,杜甫一下船,就直接前往杜位家去。见到杜位,二人自是百感交集,他们一起游览荆州名胜古迹,畅游甚欢。

杜甫在荆州的朋友有李之芳、郑审等。郑审为江陵少尹,李之芳有尚书衔。杜甫也常常出席江陵节度使阳城郡王卫伯玉的宴席。阳城郡王派人入京进奉端午御衣,阳城郡王新修的府邸竣工,大宴宾客,杜甫都为座上宾,而且即兴赋诗。这些诗歌都没有太多的价值。

尽管杜甫在江陵认识较多的达官贵人,但这些人似乎对他没有多少帮助。他在这里的日子很是凄惨。这时,他的耳朵聋了,客人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到纸上。右臂也偏瘫了,写信须儿子代书。他丑陋的容貌自然坐在宴席上就不雅观了,所以后来也很少有人请他去赴宴。他沦落到不得不去附近的县城借贷度日的地步。但他没有借到多少款项,因为那里的朋友们都吝啬钱财不愿周济。他像涸泽之鱼一样四处求借,有时候去借贷时,拄着拐杖步行入府,看门人却不给通报,但坐了轿子来拜会的人反倒进得去,杜甫开不起轿钱,只好低三下四地求人,但这些人就是不理会。他不得不驾船到离荆州很远的武陵(常德)去借贷。在《秋日荆南述怀》里有他这段生活的描叙。

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

结舌防谗柄,探肠有祸胎。

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

饥藉家家米,愁征处处杯。

这是一个可怜至极的形象,是他长安十载干谒生活的再现,他觉得自己沦落到这样一个悲惨的境地,很难想得通,心中不免无限地悲愤。他把自己的悲惨境遇写出来,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惨境遇。

于是杜甫只好离开了荆州,晚秋时迁居到江陵以南的公安县,在公安,县尉颜十和卫大郎等都热情地接待他,他感到格外的高兴。但来公安不久,他的好友李之芳病殁于江陵,这使杜甫十分哀痛。他在秋冬之时见到一只病鹘,这个张着嘴直喘气的孤飞的病鹘显得特别的丑,它每夜在江边的老柳上歇宿,清秋日暮它那病得歪歪斜斜的身子都站不直。可是那过往的大雁和乌鸦还怯生生地绕开它飞,而且还不时回首。它那头昏脑胀的模样已经没有往昔的风采,羽毛也稀疏得不可言状。现在它即使强打精神也超不过皂雕,论英雄它早先可在苍鹰之上。现在,熊和龙等都冬眠或是蛰伏,正好是搏击之时,但它却病得叫不出声,伤口也直流血。但它不能出击,绝非出自他的本心。杜甫看着这只病鹘,不由得有感而发,写下了《呀鹘行》:

病鹘孤飞俗眼丑,每夜江边宿衰柳。

清秋落日已侧身,过雁归鸦错回首。

紧脑雄姿迷所向,疏翮稀毛不可状。

强神迷复皂雕前,俊才早在苍鹰上。

风涛飒飒寒山阴,熊罴欲蛰龙蛇深。

念尔此时有一掷,失声溅血非其心。

这病鹘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写照。他早年曾“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气概可想而知,而现在却成了人人嗤笑的呀鹘。这首诗抒发了他日暮途穷、衰朽无力、不能振翅高飞之恨。

杜甫在公安的日子也不如意,只好继续起程漂泊。在冬暮初春之时,一个还有残留白雪的日子里,但已是江畔红梅开始绽放的时候,杜甫乘船离开公安,沿着长江水顺流而下,途经石首、监利等地到达岳阳。

在这一段艰辛的旅途中,杜甫处处受困,日暮途穷,生活渐渐窘迫,他的躯体的生命渐渐衰竭,走向终点。但是,他还是在不停地漂泊,不停地为自己的不幸命运而哀吟。这一方面是自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命运的永不屈服的精神。

杜甫从夔州下峡,生活马上就陷入了困境,可见他在夔州管理公田时,所获得的收入也是微薄的。他并没有像当时那些官吏那样把这个差事作为聚敛钱财的肥差,而是把公田所得的收入都尽可能地救济了穷人,这也显示出杜甫不为个人谋私利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