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发明大家
30952700000001

第1章 富兰克林(1)

早期的生活

1717年酷暑的一天,一艘满载甜酒的荷兰三桅帆船正朝北美殖民地驶去。船要到波士顿的时候,天色急变,海湾里波涛汹涌,白浪滔天。三桅帆船摇晃得很厉害,船员们紧张地盯着海面。突然,一个红发水手指着右舷远处,惊叫起来:“伙计们,快看!”

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见一只小木船在浪涛里沉浮着,像一片落叶,随时都可能被吞没,上面隐隐约约还有几个孩童在挥手。情况看来十分危急,三桅帆船立刻改变航向,顶着风浪向小船驶去。大约一刻工夫,小船清晰可见。大家意外地发现,小船上有四五个赤膊的孩子,个个精神抖擞,喜笑颜开,丝毫没有呼救的意思。为首的少年约莫十一二岁,又黑又胖,正稳坐船头,“一、二、一”地指挥着伙伴们划桨。

“孩子们!快上大船,太危险啦!”荷兰水手大声地喊着。“没关系,你们自己当心吧!”浪涛中传来小“水手”们快活的回话。

巨浪一排排涌过来,只听见小“船长”一声“加油”,孩子们划得更勇猛了。小船在波峰浪谷间一起一伏,仿佛在向大海挑战。风卷着漫天乌云,大海咆哮着。海水像小山一样从头顶盖过,小家伙们却拼命地划着、划着,脸上洋溢着和大海搏斗的无穷乐趣。三桅帆船上的人都为这群勇敢的孩子们惊叹不已,有的担心,有的赞扬,还有的挥着帽子致意。一位水手打赌说,驾舟的小黑胖子,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船长。

这黑胖蛮勇的小“船长”,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后来没有像那个荷兰水手预言的那样当船长,却成了美国开国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和作家。

1706年,富兰克林出生在波士顿。他的父亲为人和善,能歌会画,是个虔诚的新教徒。他原是英国染匠,1685年为了逃避宗教迫害,从英格兰远渡重洋移居北美殖民地,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富兰克林同胞兄弟姊妹共10人,他排行第八,是男孩中最小的一个。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51岁,是“老来得子”。

富兰克林从小聪明好学,8岁进公校读书,门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父亲曾经想让富兰克林受高等教育,把他培养成神学家,但是家累太重,不得不放弃这个打算。富兰克林只上了两年公学、一年私塾就辍学了。11岁的富兰克林成天在家帮老父剪烛芯、擦印模,在店里打杂。

波士顿东临大西洋,是个风景优美的港口。富兰克林在海边长大,很喜欢游泳、潜水,船也划得很好。他常常率领一群小伙伴,驾着帆船在海上追波逐浪,大家推他当“船长”,听他指挥。大海的熏陶,使富兰克林从小酷爱自由,养成不怕风浪、不畏强暴的性格。他这时最大的理想是去航海。

父亲很了解儿子的心愿,但是富兰克林有个哥哥远航海外,多年没有下落。由于担心他重蹈覆辙,所以一直不准他离家。为了给富兰克林挑选一个合适的职业,父亲操了不少心。他带富兰克林去学过砌砖、制刀、铜匠等手艺,可是都没有学成。他想让富兰克林继承家业,但是富兰克林对它偏偏毫无兴趣。怎么办呢?他后来发现儿子很爱读书,小家伙一有零钱就向书店跑,特别喜欢读名人列传、航海小说,于是决定让富兰克林去学印刷。他把12岁的富兰克林送到大儿子詹姆斯开的印书店去当学徒。从此,富兰克林和印刷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印书学徒的生活是艰苦的。詹姆斯性情暴躁,唯利是图。他完全把这个同父异母的小兄弟当作廉价劳动力,排字、背纸、送书、跑腿,富兰克林样样都得干。据富兰克林《自传》里说,詹姆斯很容易发怒,动辄“鞭挞交加”。

富兰克林容忍了这一切,因为他在这里有机会读到许多难得的书籍。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躲进阁楼,兴趣盎然地翻阅刚装订好的新书。他结识了几个其他书店的学徒,也经常带一些畅销书给他看。借书条件有两个:一是不准玷污;二是期限只有一个晚上,否则第二天清晨店主查书的时候会以为被偷了。富兰克林为了读完一本好书,常常彻夜不眠。几年里,他博览群书,从许多文学、哲学名着和科技读物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其中不少书对他一生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培根(1561—1626年)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俊秀,数学使人严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所有这些,都能陶冶性格。这段话用在富兰克林身上是非常恰当的。他攻文学,练写诗,习算学,研究航海术,多有所得。一些启蒙思想着作,在他心中播下了争取自由、反对暴政的种子,对他后来很有影响。特别是希腊史学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约公元前354年)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一书,富兰克林读后很受启发,终生难忘。他很佩服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的辩论法,后来和人争辩的时候,从不武断下结论,多用谦虚的言辞,在反复诘问中求得真理。

富兰克林学习勤奋,进步很快。他学诗不久就写了几首俚曲,赢得不少小读者。富兰克林从此就希望将来当个诗人。父亲知道后大泼冷水,告诉他说“自古诗人多是乞丐”,富兰克林这才打消了当诗人的念头。有一次,他写信同友人辩论妇女教育问题。信被父亲看见,指出信中说的虽然在理,但是文章松散拖沓,不能切中要害。富兰克林听后,心中折服,发奋练笔。正像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富兰克林下了一番苦功夫研习散文,果然很有成效。他当时见到一本英国出版的《时评报》很有文采,就用它做作文范本,反复朗诵,细心揣摩。为了加深印象,他先把报中好文章改成诗歌,几天以后又从诗歌改写成散文,有时还把原文次序颠倒,自己来编写。不出半年,他的文笔大有长进。富兰克林后来成为美国着名的作家,“下笔千言,势撼山岳”,是和这段努力分不开的。

当时,正好詹姆斯筹办了一份报纸,名叫《新英格兰新闻》,是北美第二家报纸。报上常登一些文学小品,很受读者欢迎。15岁的富兰克林也很想一试。他断定哥哥如果知道是他写的稿子绝不会采用,于是用另一种笔迹抄出来,不署名,半夜里悄悄放在印刷所门口。第二天早晨,詹姆斯发现匿名文稿,请一些常在报上写文章的朋友评定,都一致称赞是佳作。有位诗人还断言它出自名家手笔。文章印出来以后反响热烈,富兰克林喜出望外。以后他经常匿名投稿,都在报上发表了。时间一长,詹姆斯感到纳闷,很想见见这位不愿披露姓名的“名家”是什么模样。他在半夜里悄悄躲在印刷所门后,当他发现写稿人竟是富兰克林的时候,大吃一惊。詹姆斯并不欣赏小兄弟的文才,他所算计的只是生财之道。这个印书店老板不但不付稿酬,还要富兰克林继续无偿提供稿子,而日常劳役丝毫不减少。富兰克林本来就富有反抗精神,加上詹姆斯平日一贯以店主自居,不顾手足之情,对他要求过分,兄弟俩冲突越来越激烈,最后终于决裂。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富兰克林决定脱离印刷所,另寻生路。当时他和詹姆斯的合同没有满,不能脱身,而且詹姆斯通知波士顿所有的印刷厂,都不得收留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几经周折,才摆脱了控制。

1723年10月一个薄雾的早晨,富兰克林瞒着老父与詹姆斯,在一位朋友的协助下,悄悄搭上一艘去纽约的商船,告别了波士顿。这时富兰克林正好17岁,他把全部财产——多年积累的一捆藏书变卖了作为路费。

船启锚离港。富兰克林凝神望着波士顿的城郭渐渐远去,在心里默默地说:“再见,印刷所!再见,故乡!”在波士顿,他度过了少年时代,学到了启蒙知识,也种下反抗暴戾的种子。现在,他要自己去闯路子了!在蓝色的波涛里,船鼓帆南下,看着飞翔的海鸥。富兰克林不由心旷神怡,感到一种获得自由的喜悦。他的心潮也如同海涛一般在翻滚。

不寻常的经历

经过三天三夜的航行,船抵达纽约。

富兰克林在这里人地生疏,奔走了几天也没有找到工作。后来他辗转到当时北美最大的城市和金融中心费城。那时,纽约、费城之间陆路交通不便,他是从水路去的。船先是沿海南下,当转向内河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船上旅客险些遇难。后来大家登上一个小岛才得救。这次旅程,一路上历尽艰辛,饱受磨难。等最后乘另外的船抵达费城港口的时候,富兰克林浑身湿透,蓬头垢面,衣袋里只剩一枚银币。他买了三只长条形的大面包,手里拿一只,腋下夹两只,一边吃一边走,模样十分滑稽。当时恰好有个少女在窗前看到富兰克林的狼狈相,感到很好笑。富兰克林发觉后,自惭形秽,也跟着笑了起来。那姑娘名叫丽德,长得端庄秀美,是小康人家的女儿,后来成了他的朋友。

富兰克林凭着印刷技能和文才,在丽德的帮助下,很快在费城一家印刷厂找到工作。两年以后,他和丽德定了终身。但是小伙子生性好动,渴望干一番事业。不久,富兰克林在同事的鼓动下,怀着挣一笔钱办印刷业的向往,远渡大西洋,到了英国。可是英国并不是他想象中的天堂。他在伦敦混了18个月,一个钱也没有赚到。富兰克林先后在两家印刷厂当排字工,每天累得筋疲力尽。他生活在最下层,和各种人物结交,议论时局,诋毁宗教,探讨学问,生活放荡不羁。在伦敦的贫民窟里,富兰克林尝尽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艰辛,也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思想和性格上受到很大的磨炼。

英国当时正处在工业革命前夕,排字、印刷已经有明确分工,富兰克林在印刷技术和机械上也增长了一些新知识。

由于生活颠沛,放浪形骸,富兰克林在伦敦渐渐忘了同丽德的婚约。他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只给丽德寄过一封短信,并且说不知哪天才能回去,不料因此铸下大错。1726年10月,富兰克林两手空空回到费城,丽德在绝望之下已经另嫁他人。富兰克林后悔莫及。他无家可归,只好进费城一家印刷厂重新当排字工人。他用在伦敦学到的新技术自创字模,制成了一种新式铜版印刷机。不久,他因为不堪厂主的剥削,和友人合伙开设印刷厂,年轻的富兰克林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富兰克林的青年时代,正是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初期,美国还没有诞生。

当时北美大西洋沿岸十三州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受英国统治,经济上也受英国控制,民族矛盾相当尖锐。殖民地的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参加政权和保卫财产,人民群众也起来反抗殖民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整个北美正处在觉醒的前夜。随着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北美出现了统一的市场,费城、纽约、波士顿等地也发展成繁荣的商业城市。费城和纽约之间修建了公路,交通发达起来,殖民地和海外的贸易以及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

所有这些,都为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富兰克林生活在这种资本主义上升的大变动时期,又来自市民阶层,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敢作敢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因此他的事业发展很快。

第二年秋天,21岁的富兰克林组织了青年自学团体“共读社”。参加的多是好学上进的年轻人,有工人、鞋匠、技师、诗人以及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等。他们每星期五在旅馆集会,每人轮流提出议题,展开讨论,内容涉及科学、政治、文学、哲学等。富兰克林是“共读社”的中坚和领袖,他要求大家不问职业和宗教信仰的差别,互相敬重,以探求真理为己任,不意气用事,不进行诡辩。一个21岁的青年能够表现出这样的才干,是很难得的。富兰克林日后成为美国开国时期最着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科学家,并不是偶然的。

富兰克林在厂里兢兢业业,苦心经营,再加上“共读社”社友们多方支援,他的印刷业渐渐兴旺起来,不久又创办了一份报纸《宾夕法尼亚新闻》。

富兰克林的印刷技术和散文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报纸发行不到几个星期,就以印工精良,文笔清新、泼辣闻名,销路很好,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这样一来,富兰克林既发展了印刷业务,又有了舆论阵地,一举两得。1729年在两位挚友的资助下,富兰克林开始独自经营印刷厂。当时费城市民要求增印纸币的呼声很高,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但是银行和大资本家坚决反对,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富兰克林在“共读社”里以纸币为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他把大家的意见归纳起来,写了一篇《略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性》

在报上发表,文中引证1723年宾夕法尼亚省一度发行纸币,刺激了商业繁荣、就业不断增加的事例,极力赞助市民的要求。这篇文章一发表,舆论急剧变化,增印纸币的声势大壮,反对的意见被击败。

议会最后通过了增印纸币的提议,为了表彰富兰克林宣传的功劳,决定把印纸币的特权授予他的印刷厂。这件事给富兰克林带来了莫大的收益,他不但获得政治声誉,而且还清了债务,在经济上自立起来。新纸币发行以后,收效显着,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费城的商业、建筑和人口都随着增加,富兰克林的印刷所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年,24岁的富兰克林成了家。巧的是,他娶的不是别人,竟是过去的未婚妻丽德。原来丽德当初受女友撺掇,误嫁给一个叫罗泽斯的陶器商,婚后发现他另有所欢,品行不端。丽德整天悲伤,郁郁寡欢,生活很不幸。她后来与罗泽斯断绝夫妻关系,两地分居。富兰克林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悔恨交集,前去看望丽德。两人一见面,泪如雨下。那时罗泽斯由于挥霍无度破了产,已经远逃西印度群岛。富兰克林冒着风险与丽德举行婚礼,最终破镜重圆。丽德贤淑温柔,勤俭持家。她与富兰克林结婚以后,把家庭与印刷所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富兰克林从此在事业上多了一个有力的帮手。

办图书馆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比喻创业的艰苦就像架着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一样。富兰克林的事业也是这样开始的。当时北美是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很落后。美国民族正处在摇篮里,还没有自己的文化和科学。富兰克林在婚后不久,倡导创办了北美第一所图书馆。这是美国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事。当时富兰克林只有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