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传播产业建设
30960300000001

第1章 绪论全面构建和发展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荟萃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而且是高尚道德的凝聚和时代精神的升华。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政党,先进文化就是灵魂,就是导向,就是旗帜。它在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基础上产生,同时又以其特殊的方式给予经济、政治、社会以巨大的影响和有力的促进。先进文化的这种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它必须具有不断探求和不断创新的时代品格,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一个优秀的民族、一个发展的国家、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必须具有先进的文化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如此,就不足以应对客观世界的各类矛盾,不可能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驾驭和领导时代潮流,也就不可能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所作为,就像展开翅膀的雄鹰才能飞得很高、很远那样,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社会来说,永远是强有力的羽翼。

作为响应世纪挑战,解决世界难题,创造世界文明和促进世纪发展的先进文化,不仅具有同质性,而且具有历史性,它基本上是由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融、提炼、升华而成的。这个过程就是变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与时俱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一种品格,就是积极地、不断地进行探求和创新。在本质上,任何先进文化都不是对前文化和他文化的简单继承和吸取,而是在综合、淘汰、融会、升华机制中所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创造。我们对传统文化不能不加分析地被动接受和简单继承,而必须有全新的探求和新的创造,做到在分析中选择,在选择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自鸦片战争以来,为什么康、梁等人的改良思想遭到失败,孙中山主张的民主共和难以实现,而只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把苦难深重的中国不断从胜利引向新的胜利呢?就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一味地固守传统文化,而是把合理地继承传统文化与批判吸收域外先进文化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了不懈的探求和创造,从而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铸冶了不屈的灵魂,确立了正确的导向,树立了鲜明的旗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激烈和频繁,这一方面为我们享用和利用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必然会引发文化资源和文化吸引力配置的失衡,并由此而导致一些人世界观的扭曲、变异和价值体系的解构、颠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对域外文化的吸收,都相应变得复杂起来,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予以恰当的定位和辩证的分析,并在这个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建构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道路来,实现大格局、总趋势和全方位的文化创新。

我们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没有现成道路可循,一切都需要探求和创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同志不仅把创新看作是实现发展的巨大动力,而且把创新视为民族的灵魂之所在。对于构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文化的躯体是精神,而文化的灵魂则是文明和道德。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功能,唯在于以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超常的知识与智慧,源源不断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唯在于通过对人的品格的提升和精神的铸炼而作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唯在于通过文化自身的作用使人类社会不断地趋于健康、发达和文明。

文化的这种特殊性质和功能,本能地决定了它比其他的东西对探求和创新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和需求性。因为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够产生积极社会效能,而只有具有探求和创新精神的机制和环境,才是培育和给养先进文化的土壤和动力。简言之,先进文化就是探求的文化,就是创新的文化。毫无疑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然是先进文化,它自然就应当和必须富有探求和创新的时代品格,并以这种难能可贵的优秀品格,赢得自身不竭的活力与魅力。

江泽民同志说:“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他还说:“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这就是在探求和创新中构建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方向和目标、方法和战略、使命和责任。

根据新的生活内容、战略格局、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向,我们从先进文化的特定意义和特殊需要上进行探求和创新,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对全球化文化发展趋势,进行科学抉择,做出正确回答。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必须积极地应对,主动地应战。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当有自己生存发展的历史和精神演化的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即使处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也应当始终坚定不移地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构建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准则与目标。我们的一切探求和创新,都要按照这个准则行事,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2)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融与渗透日渐广泛和深入,这给我们构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这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大探求和创新的力度。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使文化创造和文化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空前地增大了,有时甚至模糊了文化与科技的界限、文化与知识的界限、文化与经济的界限。科技与文化的关系、属性和功能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新问题,尚有待于我们在构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作进一步探求和创新。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知识经济与先进文化的关系,而且要探寻和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发挥积极作用的法则与规律。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实现产业化势在必行。文化走向市场可能会给文化带来巨大的活力和灿烂的发展前景,但也可能会使本来属于精神文明的事物陷于市场的漩涡,出现世俗化和庸俗化的倾向。我们的任务,就是既要积极促进文化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又要保证文化的纯洁和本真,保证思想不被污染、道德不被消泯、精神不被玷污。这就需要探索,需要创新。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在文化进入市场和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商品性质对精神性质的倾轧和掩盖,媚俗特性对文明特性的削减,丑怪庸俗之效对审美教育功能的排斥与取代。对于此,我们必须加以坚决制止和反对。我们的任务是,既要支持文化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又要防止文化沦为金钱的奴隶,防止文化产品的非个性化、非审美化、非文明化倾向;既要积极促进文化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又要防止文化的媚俗、猎奇倾向,并为此而进行积极探求与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