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传播产业建设
30960300000008

第8章 文化产业发展规律(1)

(第一节)文化事业

在现代社会,文化传播早已脱离了古代时期摆摊设点、沿街卖艺的情形,各类文化传播媒介总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功能、类别联合而成一种社团、机构、组织。本书第一章集中阐述了文化传播的分类标准,文化传播机构也就是按这种标准进行分类。多种多样的机构的集合,共同组成了我们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宏大事业。

4.1.1文化媒介组织

文化传播业态,根据其类别组成不同的文化传播组织,我国当代的文化传播类别大致是:

第一类:科学教育文化传播。包括科技传播和文化教育传播,是以生产技术产品或提供知识服务创造财富的特殊传播形态,科技传播以物质文化形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为主要表现形式,并包括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内的广泛内容。教育传播主要以教育机构和组织为其表现形式,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社会力量对教育的介入及相关产业引起的教育品牌的兴起。

第二类:文化艺术传播。主要包括文学创作、文艺表演、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美术(绘画、书法、雕塑、收藏)及民间艺术(剪纸、皮影、秧歌、糖人)等等。

第三类:新闻文化传播。主要指新闻媒介及其附属设施和产品,包括报纸、图书、期刊、广播、电视、出版社、印刷厂、计算机互联网络、音像制品制作交流等。

第四类:生活服务文化传播。也可称为大众文化服务传播。包括旅游观光、文物保护、体育场、体育馆、博物馆、公园、游乐园及其他群众文化服务设施及其提供的服务产品。

与此相适应,文化传播的各种类别各有其组织。比如,文化教育传播包括有各级各类学校、学会、社团、学术传媒等,文学传播组织包括有出版社、图书社,文艺表演的组织有文工团、曲艺团、杂技团,新闻传播包括有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其他诸如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游乐园等,也都是各具特色的文化传播组织。我们以吕梁市孝义市文联为例,介绍文艺工作者联合会这种文化艺术传播组织模式。

孝义市文联成立20年来,紧紧围绕“五个一”工程任务和市委中心工作,积极发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坚持出人才、出作品的宗旨,主抓精品创作,全面推动孝义市宣传文艺工作。

孝义市文联把高质量地编辑出版四期《孝义文艺》作为每年工作的重头戏来抓,坚持每年按季出满四期,并推出书法长廊,选发美术、书法、摄影等门类的优秀作品。每年被全国报刊选发的比率大于30%。孝义市文联经常举办各种研讨会,通过座谈、观摩、研讨、评比等手段来促进精品的脱颖而出。这一切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艺精品的创作。舞蹈《复活》获第六届全国“群星奖”大赛金奖一等奖,大型现代戏《风流三部曲》赴京汇报演出,获得好评。长篇小说《颤动与叹息》、散文集《生命之旅》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纵观种种文化媒介组织,它们有着如下大致相同的特点:有稳定的文化产品来源,有稳定的传播对象,传播运作有一定的监控,又有相当的自主性。媒介有稳定的信息产品源源不断地供应给传播对象,媒介与传播对象是双向互动关系,在传播活动中他律与自律都比较活跃。凡是存在这些要素、机制结构的进行文化运作的组织,就可称为文化传播媒介。

把这些能够自由运作,并具有相同性质、结构、功能的媒介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就是媒介组织。如科技教育组织,文化艺术组织、报业组织、广播电视网、网络站点组织、电子教育传播组织、文艺体育娱乐组织等。随着不同介质的媒介机构的融合,许多执行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媒介机构也开始互相合并,成为超大型的媒介组织。如在我国,出现了大型的教育培训机构、报业集团、广播电视集团,甚至新闻娱乐集团等。

在现代社会构架中,文化传播事业由其所构成的强大的科技教育组织、文学艺术传媒组织、文艺演出组织、体育娱乐组织、广播媒介组织、电视媒介组织、多种媒介混合组织,各组织分别又以其所拥有的成千上万媒介机构,如各类学校、学会、学术团体、报纸、书籍、表演团体、旅游团体、文化娱乐团体、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互联网站等,形成社会文化传播网络,最终构成了众多以科技教育、文化娱乐、智能开发、身心愉悦、舆论引导、新闻传播为活动内容的企业与事业,它们同政法事业、行政事业、卫生事业等并列,成为社会上层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强大方阵。吕梁市柳林县发展文化事业,开展先进性文化建设的实践就说明了文化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近两年来,柳林县投资8600多万元,对全县文化设施进行了新建改造。新建、扩建了以文化馆、影剧院、民间艺术团为代表的一批专业文化媒介组织;新建了各乡镇文化站,配备了内部活动设施;建成了以清河广场、南山公园、园林景区、体育场、健身苑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娱乐设施;新建了广电大楼、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一批教育文化设施;修建了鸽子寺、军渡黄河渡口、三交红枣一条街等旅游配套设施等旅游文化工程;增强了对广播电视和县乡“两馆一站”等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92%。随着这些文化设施功能的发挥,全方位、多层次地影响了广大群众,群众的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整体素质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1.2文化事业的性质

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文化传播事业也有其特殊的性质。文化传播事业的性质,是文化传播理论和文化传播实践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研究文化传播事业的性质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探究文化传播事业的性质提供了完备的思想武器。文化传播事业的这一理论问题也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才能予以正确的解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正确论述,为我们研究文化传播事业的性质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入口。

探讨文化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观察这一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什么样子的,这一经济基础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如何,生产条件归谁所有,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子。凡此种种,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必要部分,也是探讨文化传播属性的必经过程。

资本主义的社会里,文化传播的性质必然也是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全部属于资本家所有,工人处在资产阶级的奴役和剥削之下,这种生产关系决定着这一社会的文化传播也必然是资本主义的性质。它代表着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竭诚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播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譬如当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向垄断资本主义的时候,文化传播也就发展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开始成为垄断资产阶级手中的工具,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服务。

在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传播自然具有社会主义的属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文化传播的性质自然也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宪法规定,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其他所有制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断也表明了,我国的文化传播事业具有公有制的性质。

与其他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一样,文化传播事业受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它反过来又作用于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和文化传播事业相适应时,文化传播事业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文化传播事业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它就反过来阻碍经济基础。这样的例子,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是经常可以见到的。

由此可知,文化传播事业的性质,即它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传播事业具有根本不同的阶级性。那么,两种社会形态下,两类文化传播事业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呢?综合地说,根本的不同点有四:两种文化传播事业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两种文化传播事业的阶级所属不同,各自为本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两种文化传播事业贯彻的思想体系不同;两种文化传播事业的执行体制也完全不同。资本主义文化传播事业属私人所有,文化传播事业的最高权力集中在各资本家组成的董事会手里,文化传播事业基本属于个人或集团赚钱的工具。文化传播事业作为企业来经营,广告收入和经营收入是它的主要经济收入。

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劳动人民,它自觉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有关宣传纪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传播事业的经营手段也在不断地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文化传媒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正在朝着企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大踏步地迈进。让我们来看看吕梁汾阳市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过程中的先进做法。

汾阳市跳出过去单纯由文化部门抓文化的小圈子,着力抓协调,辟渠道,兴办由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文化,促进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现有各类文化活动场所120余处,全县农村、学校、社区、街道等文化娱乐组织150多个,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遍地开花,充满生机。一是开展单位文化建设。学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校园文化,举办了体育、演唱、书法、绘画、手工等多种特色的艺术大赛和文体大赛;企业以展示形象、塑造企业精神为主题,大力营造企业文化,五麟煤焦有限公司、汾阳网架公司的威风锣鼓队先后参加了省市组织的多项重大活动。二是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以城市广场、体育场、游泳馆为代表的公共服务文化方兴未艾,各乡镇、各村根据自身优势,向“一村一品”发展。在城区大力发展城市文化,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塑形象”等一系列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使城区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文化层次普遍提高。

目前,汾阳市的各类文化单位和文化活动,大都采取财政拿一块,企业补一块,社会赞助一块的资金来源方式,还是按着文化事业的运作办法进行管理。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深,越来越多的文化组织和文化传播媒介,逐渐开始尝试着运用经济的手段搞活文化,用产业方式经营文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电影院、体育场、文化馆,完全可以采用商业运作、经济经营的办法,依靠门票收入,场地租金、广告经营来盘活市场,增进流通,大幅提高文化产业收入和促进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文化产业

4.2.1产业及文化产业

产业是什么?

经济学认为:“产业是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大至行业,小至部门等,都可以称之为产业。产业的概念是介于微观经济细胞和宏观经济单位之间的若干集合,一个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经济学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产业的概念,文化传播向着产业化的方向阔步迈进,我们所走的是一条正确的必然之路,文化传播产业化也是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选择。

1985年,统计局将产业结构正式划分为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包括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矿业;第二产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包括建筑业;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包括交通运输、邮电、电力、煤气、自来水、仓储等公用事业方面的服务,商业、金融保险业等流通方面的服务,科学、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出版等情报信息方面的服务等。在这里,我们看到文化传播被划分在了第三产业的目录之中,文化传播也已开始被有关机构当作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合理利用。

文化传播事业中可以进行经济运作的部分,称之为文化传播产业。文化传播产业是媒介经济的一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信息经济的一部分,我们从文化传播产业所具备的种种要素来作进一步分析。

文化传播产业所使用的基本原材料是信息或素材,应用的基础设施与技术设备都是文化信息产业所提供的信息产品或辅助设备,执行的过程是收集、加工、制造、传输信息。进行信息生产的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信息的服务。该产业生产的产品都是信息、知识、技能高度密集的产品,具有信息价值的多层次性、增值性与渗透性。文化传播产业的从业人员均为知识、技能、智力密集型的劳动者。文化传播产业具有信息产业的一般特征。

事实上,文化传播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在许多地方,以文化传播为主要经营项目的产业建设蓬勃兴起,许多甚至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为社会进步与居民收入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文化传播产业生产的产品也早已被广大的消费者所熟悉,文化传播产业正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着越来越大的贡献。

4.2.2我国文化产业的形成过程

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种原因,也由于文化传播的意识形态性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文化传播在我国的产业地位是被公开予以否定的。各类学校、出版社、报社、期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文化馆、艺术馆、体育馆、歌剧院、电影院等均被视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单位而被国家严密控制,不允许有任何微小的经营成分,所以,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的几乎全部文艺创作单位、体育运动单位、报社、电视台,都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过日子,赚不到一分钱。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门渐开,改革开放的国策日益深入,整个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文化传播产业的地位才被人再次提及。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实行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取向的经济改革,文化产业的提法和地位才得到了巩固的确立。

我们以报业为例,来说明文化传播产业确立所走过的艰难之路。根据报业产业的特点,我国的报业产业化改革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