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春节
31052400000017

第17章 后记

写一本关于春节的书,最好的时间,该是冬腊月里,过年的气氛一天天氤氲起来,因了眼前的所见所闻,童年的记忆一点点复活,这时再泡上一杯红茶,取一册古代岁时记录,随手翻看,古人的,异地的,种种的风俗也就鲜明地凸现,与身边的情景成为比照。可是由于出版周期的要求,不得不在盛夏的烦躁中来写这一本书,便只能将空调温度尽量打低,为自己营造出些许冬日的心境。

限于体例,这样一本书,很难说有多少创作的成份。我的工作,主要在资料的搜寻、梳理与辨析,如果说较过去的类似图书有什么进步,大约也就在这几点上。首先是对于史料,尽量追根寻源,找到它的原始出处;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对于史料的认识,以及风俗的沿革变化,不致出错;对于长期以来人云亦云的一些误解,才有可能得到澄清。本书力求成为时空两个范畴中关于春节的一种较为完善的实录,并且以较为生动的文字,让读者的身心能随之融入年的氛围,感受年的乐趣。相比之下,我更愿意采取另一种方式,即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关于新年的散文,这当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太大的局限性,但读来或者更为轻松。

沈从文先生曾对民俗节日的意义,做了很好的概括,指出“这些节日影响到衣食住行各方面,丰富人民生活的内容,扩大历史文化的面貌,也加深了民族团结的感情”(《过节和观灯》)。可是在那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逢年过节就要宣传“移风易俗”,弄得大家神经紧绷,惟恐触犯了什么天条,该热闹的事情也得往冷清里做。好容易熬到改革开放,百废俱兴,没想到时世瞬息万变,而今已是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出鸟来”,要让专家学者们挺身而出呼吁保护了。

限制也罢,保护也好,都是想让人们按某一种模式去过春节。

如今的春节,既有七天长假,节日总是客观存在。而反观历史,节俗内容从来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且不断变化的。随着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约束人们身心的清规戒律被摒弃,物质与精神生活内容极大地丰富,不同的人自然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过节;只要自己满意,别人也就无可非议。再想让所有的人都按照某一个模式去过节,肯定办不到了。

当然,传统春节的某些内容,还是富有意义的。比如说家族团聚,现在生活节奏快,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平时难得有机会碰头,春节里抽时间欢聚一堂,对长辈是一种体慰,对小辈是一种教育。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小家庭中惯以自我为中心,大家庭的氛围有益于他们对社会人群的完整认识。比如说拜年,历来是中国人联络感情、加强沟通的一种方式,不少人还借着这辞旧迎新之机,消除以往的矛盾或隔阂。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非得登门拜访,携礼献花,寄一张贺年片,打一个电话,发一个手机短信或网络贺卡,举手之劳,都能给对方带去温暖,给社会增添和谐气氛。当然,有的人像过去送挂历一样给上级部门送一轴轴的名人字画,有的人拿熊猫金币当压岁钱成把地送领导的孩子,就是值得警惕的了。又比如说利用这个休整机会,对过去一年的成败得失做一个回顾,对未来一年做一个规划与展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才会有新面貌。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逐渐淡化以至消亡,是近年来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每逢佳节,都会有人出来念叨一番。有人甚至将这归因于“洋节”的流行,认为其实质是强势文化侵入导致的本土文化衰退。我以为事情不会这么简单。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城市居民,过去的节日食品如今随时可以享用,周末的休闲娱乐可以比过去的年节还丰富,“天天过年”,传统节日相对来说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是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产生的,或者可说与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相依存,在今天这个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代,生活节奏空前加速,可能是人们不得不疏离传统节日的更重要原因。换个角度说,“洋节”是伴随当代生活节奏一起进入中国的,所以最先接受“洋节”的,恰恰正是最能适应当代生活节奏的青少年。

民间风俗特别是岁时节令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与继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今日的社会共识。确定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俗节日为国家法定假日,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但需要做的工作还多,如全面了解民俗节日的来龙去脉,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使继承与弘扬不致成为一句空话;如总结节日风俗的发展规律,顺应时势地归纳升华出今天的新节俗,以丰富民众的节日活动,都值得我们这一代文化工作者努力。再如择地建立观赏与自助相结合的年俗文化点,既可以成为传统年俗的一种完整示范,也可以开发为旅游项目,达到更广泛传播的目的。但愿这一本小书,能在其中起到铺路砖石的作用。

2008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