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跟着古志游和顺
31052500000011

第11章 附录一精神的快乐(2)

华山:一石一座山,一队黑蚂蚁那年走到华山脚下,仰望面前的梦中奇山时,我惊呆了: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山。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十里五千仞,一石也。”什么叫鬼斧神工?华山的造化是绝佳的注释。北魏郦道元所着《水经注》说华山“远而望之若花状”,近观一石被削成悬崖绝壁,直插霄汉,气势磅礴。没有奇绝处,怎能在西部众山中出类拔萃,被早在汉初的《尔雅·释山》誉为“西岳”。坐缆车,上北峰,登天梯,过御道,在苍龙岭拾阶而上时,又一幕出现了:一队望不到头的黑蚂蚁,沿着台阶的恻面蠕动而上,一个接一个,绝无旁行者,也无掉队者,它们选择的路线巧妙地避开了行人的脚步。看到此情此景,一组词汇从脑海闪过:方向、领导、纪律、信念、坚韧、集体与个体、生存与繁衍、竞争与战争等,敬意油然而生。

长白山:天池、长白瀑布九月的长白山多云多雾,坐着三菱吉普车盘旋而上,看窗外森林变成草地,草地变成零星小花再变成间有晶体的火山地貌。下车在云雾中向火山口攀登,到达两千一百九十四米的峰顶时,云雾退去,便看见了一平如镜的天池。但见蒸气淡漫,云影倒映,天水一色,翠蓝醉人。内壁由白色浮石和粗面岩组成的悬崖绝壁,有如玉碗。池北有口,池水溢出成天河,形成高六十八米的长白瀑布,如白练悬空,清雅俊秀,为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晚上激动不已,凑诗一首:长白山头白云立,天上瑶池在人间,池水不胜高处寒,飞瀑洒下大平原。

四川:九寨沟、黄龙、三江并流什么样的风景能让人跪下叩拜?九寨沟。一九九二年,世界自然遗产组织的官员第一次到九寨沟考察时,从沟口到景区一直是大雨如注,当来到火花海景点时,天空突然放晴,阳光穿过雾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妖娆艳丽的火花海让他们惊呆了,他们跪在海子边上向大自然的造化叩拜,对大自然表达由衷的敬佩。我读九寨沟时,觉得人在仙境,心融童话,丽水、奇瀑、圣山、巨树、飘雾、白雪、绿林、红叶、黄灌、蓝海,只有大自然才能把这一切组合的和谐美丽,楚楚动人。与九寨沟的绝配就是黄龙,黄龙的彩池、雪山、森林、峡谷,堪称“四绝”,如梦似幻,引人入胜。四川的另一动人心魄的奇景是三江并流。站在乐山大佛所处的凌云山上,看面前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浩浩而来,直冲凌云山西壁,在山壁的阻挡下,汇聚一处,荡然东去,声震天地,势惊心魄。天下好“文章”不在人为,只有大自然安排下的美好江山才识最绝妙的文章。

云南:玉龙雪山、香格里拉离丽江古城还有很远很远,就可以望见那美丽神奇的玉龙雪山了,等进入丽江新城的主街道,就更清晰地看见了它的风采:以碧蓝的天空为背景,玉龙雪山拔地而起,山下四季如春,山腰森林密布,山顶万年冰雪。可谓:冰川压角峰,雪雾如龙腾,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神。据说,玉龙雪山是世界上北半球纬度最低的一座有现代冰川分布的极高山,主峰扇子陡海拔五千五百九十六米,迄今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第二天,我们乘车绕道雪山背后,登云衫坪,在遍地奇花异草中仰视白雪皑皑的主峰,拍下大量照片。回来则优选之,悬挂办公室墙上,每天看着它,竟有定神去燥安心之功效。

香格里拉,一个神秘而令人遐想的名字。汽车在海拔一千至四千多米的高山、坝子之间上上下下,最终看见不知是天上还是人间的一个境界时,我惊呆了:雪山静谧而神秘,森林原始而有序,草地远阔而安逸,河流清澈而安逸,寺庙庄严而圣洁,一切显得永恒、和平、宁静,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是远离尘世喧闹的理想之地。这就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里描绘的香格里拉了。香格里拉在云南迪庆藏语方言中,是一个人神共有、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无比殊胜的理想之地。境内屹立着梅里、哈巴、白茫、巴拉更宗等大雪山,是世界上罕见的低纬度雪山群。与此相对应是世界上最深最险的梅里大峡谷、虎跳峡和澜沧江大峡谷,最高差达四千七百三十四米。站在虎跳峡谷底。面对惊涛拍岸声若雷震呼啸而来奔腾而去的金沙江时,脑子一片空白,除了惊愕,别无它想。

欧洲: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是欧洲大陆的脊梁,是腾飞的一条巨龙。在欧洲旅行,起码要翻越两次阿尔卑斯山,车窗外的景色使人忘却了旅途的疲劳,人像是在一幅奇美无比的山水油画里穿行。山顶是突兀的峭壁、尖锐的角峰和深邃的冰川草谷,往下是由花、草和灌木组成的阿尔卑斯山草地,山腰是茂密的枞松和落叶松,山麓是大大小小的冰碛湖和构造湖,着名的有日内瓦湖、苏黎世湖等。万年雪峰银光四射,大小湖泊碧蓝醉人,绿色草地嫩态可掬,农舍别墅宛若童话。伟大的诗人拜伦曾把阿尔卑斯山比作是“大自然的宫殿”。阿尔卑斯山脉的大理石也蕴涵着圣洁的生命,造就了欧洲经典的雕塑作品。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摩西》和《哀泣的圣母抱着死去的耶稣》等等。

一个人的生命很短暂,人类的历史与大自然相比也不过是短暂一瞬,这本身就是最令人震撼的奇迹。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去感受大自然的造化吧,我们的生命因此而得到永恒。

5、家乡的情结

人的一生,前半截走的是离家的路,后半截走的是回家的路。

几年前,母亲去世。清明节上坟后,我坐在故乡旧居大门口,仿佛又看见了爷爷荷锄的背影,母亲厨房的劳碌,乡亲饭场的热闹,最是姥姥唤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荡。东望母亲的坟头,春草萋萋,风自东方来,泪从心中流。

家乡,是我们的人生起点、支点、结点,也是原点和终点。

乌骓马、天子剑,当年的西楚霸王是多么威风,他屠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本可称王于天下,谁料他心怀家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衣锦还乡的强烈愿望,让刘邦后来居上。也是项羽,当他兵败乌江,又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成功荣归故里,失败死不归乡,这是项羽的家乡观。

初唐大诗人宋之问以文学言语成为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优宠,是武则天面前的大红人,但就是这样的显贵名流,却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在外大红大紫,归乡情怯心慌,因为自己心中有愧(时宋之问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这是宋之问的家乡观。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热恋故乡,不改乡音,即使两鬓斑白,反主为客,也无怨无悔,这是唐代位高权重而又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贺知章的家乡观。

常念家乡,就是念贫困、念疾苦、念根本、念人性、念人伦……

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面对乡村农民的穷苦,他自己感到惭愧,“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这是白居易的家乡观。

陶渊明少年时期“猛志逸四海”,因不堪“为五斗米折腰”,而最终挂官归田,在“夫耕于前,妻锄于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居生活中找到了真我。唐大诗人元稹干脆在家乡“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只有家乡才能使人不必伪装,不必矫情,不必用豪言壮语包装自己的人生。

更多的时候,家乡是游子的港湾,是纯真的保留,是人类原始状态的档案,是激发创造冲动的基地……

对我来说,扑腾在一方浅浅的水塘,厮守着一盏昏黄的油灯,玩耍在一片不大的谷场,看那一块小小的荧幕,听一场不懂的山西梆,一句乡亲低低的问候,一群儿时的伙伴们喧闹着奔向人生的远方。村子美,但村民的生活也苦,考大学,进县城,吃白面,总想超越家乡的一切,但几十年下来,却发现占据心灵世界中央的仍然是家乡。

如今,当我们欢呼世界是平的,自豪什么都将“一体化”时,我为家乡真正意义的缺失或者消失而担忧。当小溪不再欢唱,山谷不再葱绿,池塘不再荡漾;当儿童找不到清晰的星空,当土地上长的是水泥森林,当夜的静寂被喧闹代替;当荡秋千、滚铁环、打弹弓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那些方言俚语、风情风俗变为遥远的回忆,当城里乡村的孩子都在游戏世界里沉湎,我们是不是还有真正的精神家园,是不是还有创造的源泉。

家乡的符号是特殊的,家乡的回忆是独特的,家乡的文化是个性化的,家是几个人的组合,村是一群人的组合,乡是几千几万人的组合,在这个规律面前,不能搞“标准化”。家乡的真正意义消失之日,就是诗人和发明家消失之时,上帝会为我们这个所谓现代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发笑,倡导“天人合一”的祖先们会为我们的聪明才智摇头。

当我把这篇文章通过互联网发给儿子时,二十岁的他问:那到底是发展好,还是原始好?你所说的还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自己感性认识的矛盾。我知道,儿子在动摇我的论点,于是我回答:咱们吃白面大米,也得让你老家的老舅吃上,能不能让大家都吃好的同时,别把门前的小溪吃没了,别把家乡的风俗西化了,别把家乡与异乡混淆了,别把文化“标准化”了,因为我们祖先留下的文明密码都在乡下存着……

6、哲学的实用

如何在有生之年认识生活的本来面目,文学、艺术、自然、宗教和文化等文章,只算是一个个人生侧面的总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这首诗之深意,换成哲学故事,那就是“盲人摸象”,原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来要看清人生之真面目,必须找到一个制高点,一览人生之“众山”。找到这个制高点只能靠哲学。

在西藏,面对那大山大湖大河大江,看着那些五体投地夜以继日匍匐在朝圣路上的人们,我除了惊讶,便是无语,没有恰当的词汇来形容看到的一切,描述内心的感受。大自然虽然在此展现了它的天地之大美,但是从人类生存的角度讲,自然条件还是恶劣的。然而,那里的人们为什么还那样有幸福感?在此,你不得不想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真正的幸福在哪里?我看了西藏的艺术家打造的一台歌舞晚会,名字叫《幸福在路上》心胸豁然开朗。幸福在追求创造幸福人生的路上,在人们的心灵精神世界里,而不是物质的最终占有。这就是答案,这就是人生哲学。

西藏回来的一个夜深人静、不能入眠的夜里,我随手拿过床头的纸笔,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哲学,不是哲学家的专利,是每个人心中的航标灯;哲学,不是深不可测的玄学,是每个人有意无意走着的属于自己选择的路标;哲学,是每个人不可能不“选修”的人生大课。

哲学是什么?哲者,知也(《说文》)。哲者,智也(《尔雅》)。哲学一词,来自希腊语,意为爱智慧。两千多年前,东西方几乎在同时出现了一批大师(导师)。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古希腊、罗马的柏拉图、苏格拉底等哲学先驱,释迦牟尼、基督耶稣等宗教圣人。古代圣贤对宇宙、自然、人生的惊讶,成为哲学的起源。

哲学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关系。《大众哲学》的作者、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认为:哲学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中国哲学简史》的着者、北大教授冯友兰认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哲学是什么》一书的作者、北大教授胡军认为:哲学是指导人们过美好生活的艺术或智慧。

这三本哲学着作本身就是实用的最好例子。比如《大众哲学》,是“九一八”事变后,艾思奇面对青年在思想深处产生的种种疑惑和问题,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五年十月,连续发表的二十四篇有现实针对性、发人深省的哲学论文。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后,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印行了三十二版,它成了一本改变无数人命运轨迹的书,一本影响几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书。毛泽东主席写信给作者说:我读了得益很多。曾任台湾警备司令部高级顾问,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六届人大常委的马壁教授写诗赠艾思奇纪念馆:“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犹输仰令名。”欧阳中石教授曾题一词缅怀艾思奇:“读书每到疑虑处,困惑常思受业时。”

至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于一九四八年由美国着名的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后,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至今六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冯友兰先生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论述,可谓拨云见日,这个纷繁世界芸芸众生因此而脉络清晰了。

我是学中文的,感性思维多,理性思维少,不善数理化以及逻辑学和心理学。对于哲学,只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高中阶段的课堂上学习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当时学习为考试,生背了不少概念。后来在社会这个大学中,这些概念如一块块甘饴的糖果,渐渐地溶化在了血液里。哲学的概念,是哲人们对天地宇宙、社会人生规律的把握,反过来又指导了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正如原财政部长张劲夫所说:哲学为大众,大众爱哲学。

选择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取决于他生活的时代,所处的环境,受到的教育,以及拥有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渗透。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作为中国人,中国传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高地。

儒家的“中庸之道”,入世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出世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的宇宙观等等哲学思想,指引着我们时刻将家庭、社会伦理和“社稷”、祖国放在心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等等。无数简短精辟的哲言,浸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灵,指导我们关注人生,关注现世,关注现实,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指出人生的是非荣辱,以及如何对待生死进退。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既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浮浅。中国知识分子也好,平民百姓也好,其集体人格,冯友兰先认为可以概括为“内圣外王”,内圣,即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即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一样积极进取。大到一国、一省之长,小到一县一村之人,谁不想做心灵上的圣者,行动上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