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谋公。
君子谋求公利。
如何行使权力,反映着一个人的品质。君子心底无私,品德高尚,他们不会滥用权力,更不会用权力谋取私利,这才是人们所期盼的。谋取公利不能寄望于小人,把权力交予君子手上,这是当权者的头等大事,否则必生祸患。只有君子才可托付大任,在此是不能有半点含糊的。
张居正的社稷为重
明朝神宗时,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主持朝廷政务。
当时,神宗年幼,慈圣太后便特别尊重礼待张居正,她对张居正说:
“皇上年龄尚小,朝廷大事全倚仗你了,你打算如何治国呢?”
张居正回答说:
“国家大事繁多,臣都要一一处理,臣定忠于职守,任用贤能。”
慈圣太后点头道:
“你说的这些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安抚民心。如今天下百姓受苦,民心怨恨,你要极力化解啊。”
张居正于是和内阁大臣们商议治国之事,他先把慈圣太后的话说与众人,后讲出了自己的施政方针,他说:
“现在朝廷隐患甚多,归根结底,都是由朝廷政令太严太苛所造成的。百姓不堪重负,长期受奸人恶人欺压,这种状况不改变,将来要出大事的。所以实行新政,当先要革除积弊,给百姓以希望,提高朝廷的威望。”
有的大臣认为张居正操之过急,他们反对说:
“朝廷旧制已实行多年,若骤然改之,必会造成动荡。不如缓行新政,借以维持局面,日后再做打算。”
张居正和反对的大臣辩论不休,他斥责他们说:
“新政有利百姓,有利国家,只是对那些贪官污吏是不利的。贪官污吏危害国家,欺凌百姓,他们不除,国家定会败在他们手里,对他们决不可姑息啊。你们反对新政,分明是在为他们说话,这不是太糊涂了吗?”
张居正排除了干扰,大胆实施新政。他首先从整饬吏治开始,制定出一套考核官吏的准则,通过考勤实绩,甄别官员的勤惰、贤愚,作为决定进退、黜陟的依据。
黔国公沐朝弼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张居正准备惩治他。朝中大臣恐生变乱,有的便劝张居正说:
“沐朝弼爵高位显,为非作歹远非一日,没人敢招惹他。大人不如假作不见,事情就过去了。大人不能自找麻烦,激起更大的变乱和事端。”
张居正说:
“沐朝弼横征暴敛,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如不马上惩治,势将激发民变。沐朝弼所为,不是他的私事,而是在动摇大明的江山,岂可饶恕呢?整治吏治不是一句空话,封疆大员也不能例外。”
张居正的一位谋士赞同他的主张,却有些顾虑,他对张居正说:
“沐朝弼镇守一方,势力根深蒂固,这一点大人不能不加考虑。与其先惩治沐朝弼,不如先安抚住他的部下,这样,朝廷惩治了沐朝弼,当地也不会发生变乱。”
张居正点头称善,开口道:
“你提醒得好啊,只取不予,远非善策,我考虑的实有不周之处。”
张居正于是先提拔了沐朝弼的儿子,然后再派使臣逮捕了沐朝弼,押解他进京。张居正做得有奖有罚,事情进行得十分顺利,没有造成变乱之事的发生。
沐朝弼被禁锢南京,贪官污吏受到极大的震骇,纷纷收敛了气焰,朝廷的政令得以顺畅通行了。
张居正重点整治了赋税不均、过重的弊政,他对百官说:
“豪强地多且不纳税,百姓无地少地却赋税很多,这太不合理了,简直是逼迫百姓起来造反。朝廷政令对豪强宽容,对百姓严苛,也就难怪百姓怨声不断。朝廷不应该只为少数豪强办事,而是要为大多数的百姓尽力啊,这样朝廷才不会有灭顶之灾了。”
张居正下令重新清丈土地,改革赋税制度,许多大臣反对说:
“清丈土地费时耗力,只会激起豪强的反抗,这会危及大人的安全,亦能产生不测之灾,大人何苦难为自己呢?豪强的势力不能小看,此事还是不办为好。”
张居正凛然道:
“我个人的安危并不重要,还是江山社稷为重。朝廷若不变革,任由豪强作乱,我想用不了多长时间,天下将会大乱了。百姓一旦仇怨爆发,就难以遏止,到了那时,什么良策也会无济于事的。”
张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于1581年下达了实行统一役法、计亩征银、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的一条鞭法。
神宗长大后,皇后嫔妃等六宫齐备,开销骤增。神宗命令工部铸造铜钱供皇家使用,张居正进谏说:
“国库并不充足,陛下当节省开支,做天下的榜样。铸造铜钱劳民伤财,陛下还是不为的好。”
有的大臣建议停止苏州、松江织造,神宗不允,张居正又进谏道:
“百姓穷苦难当,陛下也不能太过奢侈,索求太多。陛下如果不爱百姓,那么百姓又怎能敬爱陛下呢?”
神宗无奈,只好减少织造一半数额。
张居正改革10年,颇有成效,使衰弱的明王朝一度振作起来。张居正死后,朝廷重归昏暗,最后“百病”缠身,再难拯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