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鬼谷子教你攻心术
311500000026

第26章 决断术——赢在决断力(2)

努尔哈赤时代,满族军士不断地屠杀非本族人民,这让境内非满族的百姓,不断为性命揭竿而起。皇太极很快就破除了这一陋习,提出“凡新旧归附之人,皆宜恩养”,而故意扰害汉人的行为,则视为“隳坏基业”。

其二,杀降者,以身抵罪

1629年10月,皇太极兴师伐明。伐明之前,皇太极再三强调:“归降之明人,即我人民,凡贝勒大臣有掠归降地方财物者,杀无赦,擅杀降民者抵罪。”

其三,官员政绩与安民挂钩

皇太极提出,以管理抚养汉人的好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升迁以及降职的标准。

其四,重视文化,任用汉人官员

皇太极十分信任汉族官员范文程,一切文书告令也是由范文程撰写。而对明朝投降的官员,皇太极也是原职复位。另外,在构架机构上,皇太极也是从汉制,这为清朝入主中原做了很好的铺垫。

虽然清王朝没有在皇太极时代真正稳定下来,解除内忧外患问题,但却为后来的清朝皇帝植入了深厚的根基。而此后,清王朝更是在康熙和乾隆年间达到了盛世局面。

可以说,于一国,正确的决策可以达到稳定政局、富国强民的作用。中国历史的“商鞅变法”“胡服骑射”都是这样的决策。

当然,想要作出这样的决策并不容易。关于如何完成这样的决策,鬼谷子说:“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

决策,最终的决定对象往往是“人”。事情是人做的,掌控了人的动向,就掌控了事态的动向。鬼谷子认为,圣人能完成大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主要通过下面五个途径:

(一)事成理明的人,用“阳德”决断

阳德往往是指正面感召。比如,皇太极对于投降后金的明朝官员,用以“阳德”许以高官厚禄,最终使其臣服,而这条措施对明朝其他的官员更是一种引诱。另外,对于投降后金的汉民更是采取了怀柔之策。

阳德,就像太阳一样,通过温暖来让对方丧失斗志。历代皇帝稳定民心多用这个政策,比如,汉初的无为而治。当然,现代管理中,招聘人才,奖励制度,也多属于此。

(二)情隐言伪的人,用“阴贼”决断

皇太极对于觊觎自己的帝位者绝不心慈手软,而是以各种罪名,让对手有嘴难辩,杀之后快。即使亲兄弟也会明算账。

果断对于觊觎自己权势者作出反击,避免了上层到下层的震动。这多是君王换位,对于异己的做法,属于阴道。

(三)道成志直的人,用“信诚”决断

志同才能道合,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对于志同道合者,最好的办法是用自己的信用支撑对方。

对于皇太极来说,范文程就属于志同道合者。所以,对于范文程,皇太极给予了绝对的信任和重用。这让范文程不只为皇太极效命,甚至对于皇太极的儿子顺治,也是尽心教导。

(四)奸小祸微的人,用“蔽匿”决断

蔽匿,就是隐藏隐瞒。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犯了小错,就为他隐瞒起来,而是用爱心来“庇护”他,让他自我醒悟。

人不会十全十美,但是,个人人品没什么问题,却吹毛求疵地责怪他,只能激起他的叛逆之心。所以,给他一个台阶,他就会求之不得。

(五)循常守故的人,用“平素”决断

对于随大流、没有主见、因循守旧的人,只要按照平日的做法即可控制。

一个决策必然会触及各方利益,应对于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方式进行决策。当天下人尽在掌握,天下事也就尽在掌握。自然,决策后的大势就会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向发展。

此外,鬼谷子还提出,这几个面是相互联系的。在分别进行的时候,使用“阳谋”要注意坚守如一,不能朝令夕改;行“阴道”要注意把握个人的意向发展,避免对方狗急跳墙,事态脱离自己的掌控;而“蔽匿”“平素”上,则是要注意紧密观察。避免小祸患成大祸患,随大流的人倒戈相向,投奔他人。

值得一提的是,心术的较量更适合于想做大事,并稍有小成就的人。正如晚饭吃什么不叫决策,但是,当吃什么涉及大人物时,就很可能成为决策风向标。

当然,决策不仅仅涉及大人物,普通人也会受到决策的影响。一个平时不看政治新闻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就能远离政治的影响。所以,多多关注上层的“风向标”对于普通人来说,会生活得更好。

打个简单的比方:邓小平南方讲话时,当时很多普通人都看到了这一“发展”的风向标,而最早到深圳、广州创业的人,都有很大的财富收获!

这就是决策的影响,上至国家大势,下至普通人的三餐,都会波及。所以,即使不想成大事,也要分清决策的趋势,让自己可能受到的损害降到最小,而使利益得到最大的扩张!

四、度以往事,以自决也——怎样做到不盲目决断

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

推测过去的事,验证将要发生的事,再参考日常生活中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耗力气又辛苦,但又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消除忧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实现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

乱世出英雄,治世出能臣。

为什么?时机所致。

决策讲究时机,鬼谷子说:“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

一个重大的决策,必然涉及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只有时机到位,决策一下,才能顺风顺水,一路成功。相反,如果时机不对,只有吃苦果的份儿。

决策提前而行,好决策就变成了青苹果,酸涩难忍;决策后置而行,好决策就成了“马后炮”,没有任何实行的意义,甚至决策者还会落入他人的口袋中。

战国时,秦国赵国长平对决,武安君白起活埋40万赵军,请秦昭王下令进攻赵国邯郸,但秦昭王没有同意。不过两三个月,秦昭王再想进攻邯郸,但武安君白起觉得时机已过,不适宜出兵。秦昭王不信邪,继续派兵出击,果然败仗连连。不仅上党复归赵国,自己有生之年,也没有实现统一大业。

假想一下,如果秦昭王按照白起要求出兵攻赵,恐怕秦国一统华夏要早上几十年,当然,随着时机的变迁,事态演变,秦王朝遇到明主,也不会二世而亡。

这就是时机在决策中扮演的角色,而想要参透何时适合下决策,鬼谷子给了三个标准:“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对于普通人的事业来说,决策往往出现在求职、跳槽的环节。当然,跳槽求职古今都一样,我们来说一下庞统求职的事——

庞统本身是东吴人,三国有名的“凤雏”先生。在赤壁之战中,说服曹操小露拳脚,曲线救了刘备。当然,曹操本身就是求贤若渴,自然对有凤雏之名的庞统少了戒心。

小露拳脚之后的庞统准备做官了。很快,他就得到好友鲁肃的推荐,到孙权帐下做事。但是,孙权见到庞统就不喜,因为庞统长得比较丑;另外一方面,在东吴,支撑孙权的多是江南士族,比如后来的我们熟知的陆逊。

庞统见孙权不喜,长叹不已。鲁肃问:“你不想在东吴了?”看庞统不答,鲁肃答道:“你有旷世之才,到任何地方都能大展宏图。”

庞统说:“我准备投奔曹操。”鲁肃劝道:“这简直是明珠暗投!荆州刘皇叔正是缺人之际,你必然得到重用。”

庞统答道:“刚才是开玩笑。我也正准备投奔刘备。”

鲁肃听后很高兴,修书一封,作为推荐信,给了庞统。此时,庞统手中还有诸葛亮的推荐信,这是他吊丧周瑜时,对庞统进行的邀请。

很快,庞统就到了荆州,门卫传报刘备:“江南庞统,特来相投。”

刘备听过庞统大名,请入相见。庞统见了刘备作揖,但却不拜。刘备看到庞统容貌,像孙权一样,很是不喜。庞统见刘备不喜,也没说什么,更没拿出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信。只是说:“听说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

刘备面前的庞统和心中名士相差甚远,对庞统说:“荆楚暂定,无闲职。此去东北有一耒阳县,没有县令,委屈先生。如果此后,有职位空缺,必然重用。”

庞统二话不说直接奔赴耒阳县,但是,到了耒阳县,庞统终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

刘备听到有人报告庞统在耒阳县玩忽职守,大怒:“这个家伙竟然乱我法度!”于是,让张飞到耒阳县惩戒庞统。张飞到了耒阳县,百姓官吏,夹道欢迎,但唯独不见县令庞统。

张飞问:“县令呢?”一人答道:“县令到了耒阳县大概100天,日日饮酒作乐,毫无作为。现在酒还没醒,正睡觉呢!”

张飞一听火气大起,命人捉拿庞统。手下孙乾说:“庞士元是名人,不可小看。将军调查一二,再治罪也不晚。”

张飞同意了。很快,县衙坐定,叫来庞统。庞统衣冠不整,歪歪咧咧而出。张飞很生气:“我兄长认为你是个人才,让你做县令,你竟然荒废如此!”庞统笑道:“将军以为我废了县中何事?”

张飞怒道:“你百余日尽在酒乡,如何处事?”

庞统答道:“不过百里小县,这点公事,有何难?将军稍坐,待我处理。”

随即,庞统唤执事,将公务全摆上桌面,一一处理。很快,作出批示,各宗分明,分毫不差。台下的民众纷纷拜服!

不过半日,百日余事,全部断完,大笔一扔,对张飞说:“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不过尔耳,此等小县,何足介意?”张飞大惊,庞统果是能人。于是,赶紧拜谢:“先生大才,吾等失敬!我必为先生极力引荐。”

庞统没说话,拿出鲁肃的推荐信。张飞看到疑问道:“先生为何初见吾兄,不拿出来?”

庞统答道:“若便拿出,似是为推荐而来!”

很快,张飞回到荆州,将所见说与刘备,并递上鲁肃推荐信,刘备大惊:“屈待大贤,吾之过矣!”信中鲁肃说:“庞士元非百里之才,如以貌取之,他日为他人所用,悔之晚矣!”

此时,诸葛亮恰好回来。诸葛亮也说庞统非百里之才,应该给予重用。而庞统饮酒荒废政事,是在用酒装糊涂。

很快,被“发配”到耒阳县的凤雏先生,被张飞热情接回。而刘备则是下台阶请罪,庞统看到此,这才拿出诸葛亮的推荐信。于是,“被贬“的庞统终于得到了重用。

现在,我们看看庞统是如何从刘备眼中的布衣小人物,蜕变到能臣大贤的!

(一)“度之往事,验之来事”

凤雏庞统,先是因为面貌丑陋,不得孙权的眼,而后到了刘备那里依旧受到刘备的冷淡。庞统一思考,就明白了刘备和孙权没太大区别,都是以貌取人。

此时诸葛亮不在荆州,所以,庞统没有拿出推荐信,而是静观其变。

(二)“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很快刘备就为庞统安排了一个小县令的官。庞统看到此,作出了以退为进的决策。而不是像诸葛亮见到刘备第一面,将治国之策,条条框框地陈列给刘备。

(三)制造机会:“蜗居”小县城,终日饮酒

很快,庞统的行为让刘备大为光火,派张飞“兴师问罪”,于是,证明自己的才能的机会来了。庞统没有傲慢对待张飞,而是用半天时间,就将小县城百日的事件处理得井井有条。即使,张飞神经再大,也看出庞统是一能人。

于是,庞统自我设计的推荐者张飞出现了。庞统见张飞对自己敬佩,趁机拿出鲁肃的推荐信。张飞自然一方面印证了自己的“识人”本事,另一方面,更是感叹庞统深藏不露:不靠关系走门路,以本事服人。

(四)加深刘备负疚,以“情”以“才”获得青睐

张飞风风火火地回报了刘备。听到兄弟的话,和鲁肃的推荐信,刘备觉得自己做错事了。紧跟着诸葛亮的出现,更让刘备因曾经待庞统“太差”,欲将功补过。于是,一方面愧疚,一方面又在庞统才华的震慑下,加重了重用庞统的意识。

而当庞统被请回,再次拿出诸葛亮的推荐信,刘备更是无以言表了,不重用都说不过去了!此后,庞统果然得到了刘备全方面的信任,在攻打西川时,成为刘备手下的第一军师!

同样是两封推荐信,不同的时间递出,效果就大大不同。

如果庞统第一时间就拿出推荐信,刘备即使看着不爽,也会碍于面子而接纳庞统。但是,此后庞统的“重用”就会“路漫漫其修远兮”了。

当然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决策时机,上到企业国家,同样也有自己的决策时机,只有确定时机,不能早一步,也不能晚一步,决策才能有效。

关于决断时机,鬼谷子作了这样几个表述: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

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

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贵则决之;

去患者,可贵则决之;

从福者,可则决之。

意思是:

如果一件事,能让你崇高而享有美名,就能作出决断;

如果一件事,不用费力就可成功,就可以作出决断;

如果一件事,费力又辛苦,但是却不得不做,也作出决断;

如果一件事,能消除其余忧患,就作出决断;

如果一件事,能实现幸福,就作出决断。

从这几个方面,你就可以了解到,有的决策如果已经到了眼前,即使困难也要做,因为不做,问题就会更加恶化。这样的事必须当机立断,否则自己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同样,有的事情,呈现利好,比如能得名得利,实现幸福,避免忧患,自然更是要作出决断。这样的事,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错过,就白白浪费很多利益,以后即使再努力,恐怕,也难以达到最初决断的良好效果。

驾驭人心是一件很难的事,这是因为大家的智商其实都差不多,抛开少数的天才不说,剩下的人里面,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那么,如何才能驾驭人心呢?

在这里,我们罗列出九大要点来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