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
31282500000026

第26章 转换视角及换位思考(5)

明朝何孟春编的《馀冬叙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匹奔腾的马踩死了一条卧在路上的狗。几个文人聚在一起商议如何记载这件事。甲说:“马逸,有犬死于其下。”乙说:“有犬死奔马之下。”丙说:“适有奔马践死一犬。”后来又有两人议论起这件事,一人说:“有犬卧通衢大道,逸马蹄而毙亡。”另一个人说:“逸马杀犬于道。”这5个人,有的以“马”为主体,有的以“犬”为主体,文字有简有繁,使用了不同的语句,各有文采,但表达的却是同一个命题。

几年前,孙贵颁先生写了一篇文章《中西象棋差异论》,拿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做了一番比较。

中国象棋的最大特点,是级别越高的,出力越少。帅是足不出户的,仕只能在九宫中保驾,象呢,作为“三把手”,也仅在己方的地盘上飞来飞去。这三位大官,级别高,本领却稀松平常。倒是地位卑贱的车马炮兵卒,还有点真功夫,于是派出去拼命厮杀,只要把敌军打败,将自家的帅保住,便虽死犹荣。“胜者为王败者寇”,在象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观之,中国象棋的发明者,可能是一位皇帝,因为只有他,才想得出让别人打江山、自己坐天下的主意。

反观国际象棋,虽也有级别高低,但每子都有冲锋陷阵的任务。“王”虽动作迟缓,但也要与敌短兵相接,副帅“后”更要带兵厮杀,而且骁勇善战。同为“三把手”的象,也是天马行空,无人敢挡。与中国象棋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再说“兵”。将士拼命疆场,不外乎一是为国尽忠,二为博取功名。国际象棋的兵,自然也要冲锋陷阵,然而一旦义无反顾地冲到对方底线,马上就可以变“后”,越级提拔,成为“副帅”。而中国象棋的兵一旦冲到对方底线,处境可就惨了(象棋行话叫“拱老了”)。连小命都保不住,遑论“提拔”?!即使功劳再大,也是“皇上圣明”。因此,如果说中国象棋是皇帝发明的,那么,国际象棋就是平民发明的。

中西象棋经用“求异视角”分析,采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便是此文创意之所在。此外。紧扣中西象棋的特点,语言幽默生动,也于文章给力。

2013年央视春晚,******与欧美流行天后席琳迪翁一起登台演唱《茉莉花》。二人各呈风采,尽露风芒,把经典的中国民歌演绎得别有一番韵味。尤其是副歌部分的对唱,更是碰撞出“混搭”合作的火花。******演绎了中国民歌温婉柔美的神韵,席琳则释放出欧美流行音乐特有的奔放,引得满堂彩。

这两颗中西巨星强烈地碰撞,火花四溅,光芒四射,瑰丽辉煌,惊艳动魄,却又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需要区别的“同义词”,便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001年初,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美方对此表示“遗憾( regret )”,而中方则要求对方“道歉( apologize )”。在汉语中,“遗憾”的意思为不称心,令人惋惜;而道歉则是表示歉意,特称认错。在英语中,二者也是有差别的,当然,二者区别究竟有多大,则在言者的本意和听者的理解上。然而,在外交辞令上,“道歉”不仅有“认错的意味”,在美方看来还有法律上的责任,可能暗示中国要求赔偿,要求美国同意停止侦察飞机靠近中国海岸。而中方坚持要美方道歉,正在于要美方认错。特别是美方在事件刚刚发生后,即屡屡出言不逊,挑衅中国人的尊严。而“遗憾”则不存在着这种意味。后来,经过反复交涉,美方改用“抱歉( sorry )”,意即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但客观上不承担责任。中方对此默认。

在这个案例中,“遗憾( regret )”、“抱歉( sorry )”、“道歉( apologize )”都有“对不起”的含义,但语义显然有轻重之别。这就是“同中有异”。后来,双方从维护中美关系的大局出发,选用语义适中的“抱歉( sorry)”,则是“异中有同”。

我们经常讲的“广泛征求意见”,也就包含了“求异视角”和“求同视角”,就是把各种意见经过我们头脑的加工,比较其中的异同,最后得到一种综合的结论。

附文1:

胡适与鲁迅

二人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都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鲁迅极具批判意识,是一个斗士。他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达成社会变革,却少了些许“新世界”期许的变革图景。

他对旧中国的国情民情看得入木三分。国力的贫困落后,劳苦大众的水深火热,让他愤世嫉俗。他以笔作枪,从各个方面兜着底儿揭露社会的黑暗、罪恶,敢于和任何人开战,撕破面皮,紧咬对手不放,不留一点拐弯余地,甚至有些偏激,完全是为了旗帜鲜明和誓不两立。正是因为他身上背负了太多的社会重任,才使他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斗士,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社会的前进、进步和发展,真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啊!

再说胡适。胡适温文尔雅,更理性。他希望通过政治(旧伦理中自由、民主、宪政的新思想)和文化(传统道德的新文化)改良达成社会进步。

读胡适,心里便安静些许。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说,胡适仍不失为一位知识大家,也不能说他是一个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事实上,这位知识老人一生都在坚持自由主义,在求索的路上,始终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他的独立意志的表达方式,常常是利用现政权的缝隙,或者说是利用已有的社会机制,来推动社会的变革。遗憾的是,他最终却没有勇气像鲁迅那样与陈腐的权贵彻底决裂。

但令人欣慰的是,胡适老人却有着宽厚待人的胸怀。尽管鲁迅生前对他有着苛刻的笔伐,但在鲁迅去世后,他仍能以平和的心态,高度评价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这一点,也体现出胡适老人学风端正,为人磊落的人格魅力。

鲁迅与胡适两位文化巨人,有“同”,但更多的是“异”,对“异”的评论客观中肯,语言简明有力。

附文2:

哈佛大学的一次面试

刘燕敏

美国哈佛大学要在中国招一名学生,这名学生在美国的所有费用都由美国政府全额提供。考试结束了,有30名学生成为候选人。

考试结束后的第十天,是面试的日子。30名学生及其家长云集在上海的锦江饭店等候面试。当主考官劳伦斯·金在饭店的大厅一现身,立刻被学生们围了起来。考生们用熟练的英语向他问候,有的甚至还迫不及待地向他做自我介绍。

这时,有一名学生,不知是站起来晚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没来得及围上去。他站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他看到了被冷落在一旁的劳伦斯·金的夫人,于是就走向前去和她打招呼。他并没有做自我介绍,也没有打听面试的内容,而是问她对上海的感觉如何。就在劳伦斯·金被围得水泄不通、不知如何招架的时候,他俩在大厅的一角,却聊得非常投机。

这名学生在30名候选人中,成绩不是最好的,可是,最后他被劳伦斯·金选中了。这件事曾引起不小的震动。有的说,他太幸运了;有的说,他太有计谋了;还有的说,劳伦斯·金简直是个傀儡。然而,不论世人如何看待这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现象,谁都无法否认和忽视,那就是,当你不是只考虑自己而是为他人着想的时候,也许机会就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