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千古传诵老人言
31300800000012

第12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以善小而不为,小伙计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才会做出那次举手之劳的助人之举,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小伙计面对老夫妻的无助,他视而不见,那么,他的人生不会出现转机,他可能永远走不出那个简陋的小旅馆。

学会善待他人,善待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即使是在自己疲劳和烦闷的时刻,也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我们生活的意义和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生活中的其他人。所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不要拒绝帮助别人。不要因为帮助别人没有回报而沮丧愤懑,也不要因为他人把你的帮助看做理所当然而委屈郁闷。从最终的意义上,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因为即使我们没有得到其他什么,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善良”的本真。

一般人不可能独立地做事情,这就需要与人合作,与人合作也包括求人办事。无论是同事也好,朋友也好,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好,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也会有让他们帮你忙的时候。要想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你做事,你首先思考一下,在平时你有没有为他们做些什么。的确,人生之中,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一次无意中的善举会在哪一天得到丰厚的回报。

智慧典藏

种善因,得善果,今天我们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方便,他可能不会马上报答我们,但他会记住我们的好,也许会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解我们的燃眉之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帮助了别人,不图回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日后至少不会作出对我们不利的事情。这样一来,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就会少了很多阻碍,也是对自己极大的帮助。

路留一步,味让三分

【人生箴言】

留一步,让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方法,适当地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

“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同,相处常常就会产生大大小小的矛盾。当我们面对这些矛盾时,不可以“狭路相逢勇者胜”,因为胜的同时,一份友情也就消失了。《菜根谭》上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所谓忍让,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保持一种谦和、克己、委曲求全的态度和行为。这里忍让的是那些与自己的朋友、同学等之间的非原则性的小事,如与朋友或同事发生了一点小摩擦,就不要斤斤计较,应该豁达一点,吃点小亏算了。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破坏朋友之间的友谊以及同事之间的团结。而对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以及坏人坏事,则不但不能忍让,反而应挺身而出,坚决斗争。

所以,我们所说的忍让,并不是不辨是非、放弃原则、毫无限度地对一切事物的忍让,该忍时忍,不该忍时则寸步不让。应做到“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才是成功者具有的度量。

要做到忍让,就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不能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特别是在小事上,如果宽大为怀,尽量表现得“糊涂”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达世事人情。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一个得意门生。有一次颜回看到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在吵架,买布的人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那人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如果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人答:“我把脑袋给你。你错了怎么办?”颜回答:“我把帽子输给你。”两人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颜回心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但只好把帽子摘下,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后来孔子告诉颜回:“说你输了,只是输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

这种宽厚与容忍绝对不是争斗的小人所能够做到的,明知对方错了。却不争不斗反而认输,虽然自己吃点小亏,但使别人不受损。不重表面形式的输赢,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准的高低,这样的人其实活得很潇洒。

成大事者善让,即遇事不与人无谓地争高论低,而是通过忍让的办法,去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大事,其中要害之一就是无谓地好争而不好让。

君子坦荡荡,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品德。做人要胸襟豁达。要有平和忍让之心,这不仅是一种魅力,更是事业有成之人的必备个性。

郑州原武人娄师德,字宗仁,曾做过唐朝的宰相。《资治通鉴》中说:“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娄师德一直谦恭勤谨,从不懈怠,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受到世人的尊敬。

娄师德在做兵部尚书的时候,有一次他巡视并州。进入并州境内,邻近的县令都来迎接他,并且一路随行。到了驿站已是午饭时分,于是大家坐在一起吃饭。这时,娄师德发现自己吃的是白米饭,而其他人吃的都是粗糙的黑米饭。娄师德急忙把驿长叫来,责备说:“你为什么用两种米招待我们?”

驿长很惶恐地回答道:“一时弄不到那么多细米,所以……”

娄师德并没有怪罪驿长,只是语重心长地说道:“这样不好,客人是不应该分成等级的。”于是自己换了黑米和大家一起吃。

娄师德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临行之时,娄师德对弟弟说:“我辅助宰相,你现在又管理一个州,受皇上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忌妒的,你打算怎样对待这些人的忌妒以求自免灾祸,保全自己的性命呢?”

他的弟弟跪下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也只是自己擦去唾沫,绝不还嘴,让兄长你为我担忧。”

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对你恼怒,如果你将唾沫擦去,说明你不满,不满而擦掉,那不是违反了吐唾沫人的意愿吗?别人会因此而增加他的愤怒。不要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了,应当笑着去接受它。”

听了他的教诲,娄师德的弟弟会心地笑了。而这个“唾沫面干”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为朝廷的重臣几十年,娄师德在矛盾重重的中枢机构中从未有过帮派之争,也未有大起大落的经历,始终受到人们的推崇,这与他稳重的做人规范是不无关系的。因此,适当地容忍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是一种智者的风度。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出现这样一个怪圈,那就是追求完美主义。愈来愈多的人总是期望别人从不犯错,他们在自己的心里把身边的人塑造成理想的完美形象,因此,只要别人稍微犯错,或者做事的方式不按自己理想的方式来,那么他们就会在心中把那个人完全否定,会让那个“完美的形象”在心中轰然崩塌。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于是他们失望,他们生气,然后彼此开始互相猜忌,最终水火不容。

路留一步,味让三分,宽容大度,方能和谐圆满。所以,做人要有博大的胸怀,面对尘世中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去做一个“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弥勒佛,这样,你会发现,和谐圆满地度过一生并不是难事。

智慧典藏

在狭窄的小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安全最快乐的方法。路留一步,味让三分,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胸怀。

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

【人生箴言】

老子《道德经》云:“善言,无瑕谪。”会说话的人,不会留下瑕疵。说话办事要懂得察言观色,口才靠智慧驾驭,语言有味只是一个方面,重点在于解决问题。

我们都知道成语“文质彬彬”是个很不错的褒义词,形容一个人风度翩翩,举止优雅。而“文质彬彬”的原文和上下句的意思,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文质彬彬”史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意思是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从中,我们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为人过于直率,说话过于直爽,就显得粗俗野蛮了。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人认为,沟通只需要真诚和直率就足够了。但殊不知与人交往中,选择用哪种方式进行沟通,务必要因人而异,视时而定。说话直来直去的人认为自己敢说真话,是繁华落尽见真淳。然而中国台湾有一种流行的说法“非常诚实有点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心没办成好事。

北宋时期的寇准,是一位被后人尊敬的好官。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他游刃有余;但是在如何与性格不合、政见不一的同事相处方面,他却吃尽了说话过于直率的苦头。最典型的是对待副参知政事丁谓。《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故事:丁谓任中书官职时,对寇准非常恭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