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才女的心灵倾诉我出生于1968年,女,单身。大专毕业,在一家公司做部门经理助理。身高1.63米,体重57公斤,相貌中上。您别误会,我不是在做征婚广告,我想说明的只是,我自身的各方面条件在单位及周围的群体当中算是中上标准的,同事送我一个绰号“才女”。但是,我却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使我不能正常与人交往,不能正常展现自己!
我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我们姐妹三个,父亲在我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是一个非常能干要强的女性,但脾气古怪。在我们模糊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人,周围邻里都很喜欢他。但是,父亲在世时,他们的感情却很不好,经常打架,家里总是弥漫着火药味儿,好像随时都会爆炸似的。我们姐妹三个,从姐姐能做家务开始,母亲就没再洗过一双袜子、一件衣服。姐姐工作离开家就由我接替了所有家务,之后又是妹妹。总之,我们小心翼翼地伺候着母亲,从小失去父爱的我们从不敢像其他孩子那样,在母亲面前撒娇,更不敢顶撞母亲。在当时我们那个院地里,我们三姊妹是其他孩子的楷模。但母亲对我们仍然不满意,经常抱怨。我怎样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再怎么努力的做,母亲仍然不满意?一个真正的母亲来说,对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她绝不可能允许别人去伤害她们,更不可能自己亲自去伤害和折磨。所以,我隐隐感觉母亲根本不爱我们,她把我们养大的初衷只是因为个人要强、倔强的性格,只是一种被动的选择,而在母亲的心里,一直怨恨我们成为她追求幸福生活的绊脚石。母亲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把我们养大,她一边无奈被动地抚养着我们,一边在身体或语言上伤害着我们,只有这样她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些平衡。现在,母亲因为各种原因已和我们姊妹三人断绝了关系和来往。而我的感受是永远不会原谅母亲,永远也不想见她!
记不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心理就开始起了变化:骑着单车在马路上行走时,总觉得旁边的人都在看着自己,每当这样想时,马上就会表现出一种不自然。当看见同事们在一起说笑时,就会猜测是否在说自己;如果群体里有人丢了东西就会想他们会不会怀疑是我干的。忍耐性和克制力越来越差,人也变得越来越脆弱,特别喜欢哭,尤其是看电视时。与人相处总是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比如:在情绪不好时,虽然不愿跟人说话,但又怕别人误会自己高傲、孤僻、怪异,不合群;表现出一种高兴吧,又不是自己所愿。唉,真的很累!总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特别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微小的细节。这种心理束缚了自己的言行,愈想做得最好反而表现得愈差。公平的说,自己的审美观和品味算是中上的,但现在买衣服时,也没了自己的主见,已不知道哪个好看哪个不好看了。因此,也很少逛街了。现在最痛苦的是在和别人说话时,不敢看对方的眼睛,这使我很尴尬!因为我知道和人真诚交流的基础就是要对视对方的目光。可是我必须极力去掩饰,我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这一点!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障碍,在和别人的交流过程中,自己的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在了这点上。所以平时也很少串门儿,总把自己关在家里,但并不是我愿意这样!因此,周围的人,包括同学、朋友、同事也渐渐疏远了,也许他(她)们的感觉是我脾气怪,不易相处。而除了自己,没有人知道,我“病”了!我出奇的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说话的语气,甚至会计较几岁孩子的态度,甚至会因此和小孩子怄气。对任何言行反常的敏感,强烈的自尊使我不能忍受任何的冷遇……这一切究竟为何?根结到底在哪里?
再说说我的感情生活吧。也许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女性的世界里,缺少与异性相处经历,长大后与异性的交往都不够自然。所以,一直到我23岁时,才开始自己的第一次恋爱,这场恋爱对我后来的人生和感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和他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这足以满足了我对浪漫的渴望。也许从小缺少爱,而在我身陷各种困境的当时,他给予了我渴望的爱,便把自己整个身心都投了进去。我们在一起生活了近3年时间,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同居”。但因为彼此的性格太相似,都那么自尊要强,还有母亲的遗传及后天带给我的独特的待人处世方式,以及各自的过失,我们最终也没能走向婚姻的殿堂。这期间,我做掉了6个多月的儿子,犯下了这一生也许都无法弥补的错误……那一次感情的失败带给我的伤害和打击是无法同别人比拟的,因为我太在乎那段感情,太在乎自己的婚姻,爱得毫无保留,天真的认为爱真的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为了他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后来,通过各方面努力又回原单位复了职。从那以后的5年时间里,再没有碰过感情,对感情有了一种疑惑,才发现原来世上一切都会更改,而感情是最不可靠的东西,不管曾经是怎样的轰轰烈烈!随着事过境迁,慢慢地,淡忘了一些感觉,在周围热心人的关心之下,经历了几次感情,但都没有了最初的感觉,相处没多久就分手了。所以一直到现在,仍然单身。周围的人都说我眼光太高,而我知道,是自己大在乎那种感觉了……还有我的工作问题,单位的现状也不尽如人意,每个人都心事重重,充满了担忧、压抑和不满,而我的这种感觉尤胜。因为从94年到现在,我一直是一个人生活,姐姐和妹妹都隔的很远,只有周末才能团聚,没有人与我分担,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自己扛着。在单位还好,一回到家里,在那个特定的环境里,再加上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胡思乱想,因此,留下了神经性头痛的后遗症。今年以来,单位的状况更是不佳,工作环境、情绪等常常使我产生放弃的想法,可是又下不了决心,毕竟三十好几的人了,必须得养活自己,我需要这份工作,只有在矛盾中挣扎着……单身带给我的负面的东西远比自己料想的要多。如果最初能够了解单身的弊端,我想我不会坚持。最初我的想法是“宁缺毋滥”;后来,对自己说“找不到自己爱的人,就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吧”。可是,在你面对的时候,仍然是那么难以接受,才知道,被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爱着,也是一种负担。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庭、对孩子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这种想法和自己“驻守”的观念似乎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自身的现状在周围的群体当中,又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这样一个正常的群体里衬托出的是一个极不正常的我!在每一个快乐的三口之家里,更突出是我的孤单。因此而越来越不喜欢去同学、同事家里串门儿,我怕感受那种暖融融的家庭气氛。我想得很多,也想得很乱,以至于头发掉得非常厉害(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所致)。以前我以自己的一头漂亮的长发为荣,可现在……我也想过死,但我没有勇气!就在两个月前,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出家!因为我真的觉得累了,倦了,不想再这样生活下去,总得给自己一个交代,如果注定要一个人生活,我情愿换一种方式,堂堂正正地过一个人的生活,妥善安排这个备受煎熬的心灵,这个几经崩溃的灵魂。我不是因为看破红尘,我永远看不破!因为自己反常的心理,就算有一天注定的缘分来到我身边,也许自己仍不能好好把握,结局仍然是“悲”。成家、生儿育女对我来说,是那么的艰难,也越来越不可能了。总之,如果不能过正常人的正常生活,那么就换一种非常的方式吧。对自己、对母亲、对所有的一切都有个交代了……在产生这一想法的那一刻,心里居然有了一种轻松的感觉,同时,还有一种感觉就是:悲哀!因为这不是我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被动选择。也许在那样一个群体中,我就不会显得那么反常,那么格格不入了。我这种想法是不是也非常“病态”啊?
这就是我过去和现在的大部分心理活动过程,我知道我“病”了,可是您能告诉我到底“病”得有多重吗?我觉得自己好失败哦,本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可是我已经失去了实现优秀的最重要的前提,因为我知道“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这是我自救的第一次行为,渴望能够得到您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的心灵援助“才女”何以也出现了“心病”?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导致你“心态”的心理渊源,就在于你的以才女自居,以优秀自居,在于你强烈的完美主义人格。从你长长来信中就可以鲜明地看出这一点。打开来信,几千字的打印稿,从内容到形式,不仅几乎没有差错,而且简直是一篇散文了。字里行间,都看出你的完美主义人格。在马老师那么多的咨询来信中,尽管自称“才女”的并非绝无仅有,但从来没有过这么完美的来信。然而,马老师并不为此有多少欣慰,相反更多的是忧虑。这是因为,完美主义人格往往是给人带来“心病”的罪魁祸首。
你特殊的家庭生活导致了你完美主义人格。按照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的学说,安全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这种需要的满足最初基本是通过家庭生活获得的。然而,你的家庭生活特别是早期的家庭生活给你最强烈的一个体验是缺乏安全感。追求完美就是想把自己保护起来,免遭别人的轻视和伤害。你努力追求优秀而完美正是出于这样的动机。你的努力是管用的,你也创造了自己的优秀:仅以马老师有限地了解,你的来信表明你有相当的驾驭文字能力和使用计算机能力,同时你还有相当的工作能力,因为“经理助理”这个角色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对付得了的。在你心中,也正是这样以优秀自居的。你来信中的自我评价用了几个“中上”,这恐怕还有自谦的成份。也许你心里真实的感觉是:我是才貌出众的优秀女孩。周围人们的赞誉又强化了你更优秀更完美的自我期望。
于是,你对事业有了过高的过于完美的自我期望。所以,你对现在的经理助理工作不满意了。你知道那是许多打工妹可望而不可即的吗?但是她们没有放弃,在平凡的甚至艰苦的工作中享受了人生。而你却一面明明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一面让自己为工作问题而“在矛盾中挣扎”。于是,你对婚恋有了过高的过于完美的自我期望。所以,你天真地认为爱情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你坚持婚恋要“宁缺毋滥”,直到后来,你仍然把被一个人爱着居然看成“也是一种负担”。你知道多少身在婚姻中人一生也没有找到多少爱情吗?但是他们没有选择单身,他们在婚姻中也享受了人生。而你却拒绝了“几次感情”,而让自己空怀“对家庭,对孩子的渴望”,为他人的“三口之家”而徒叹忧伤。
这样的心理压力怎么受得了,于是,你感到心灵有病了:你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特别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微小的细节”,“出奇的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任何言行反常的敏感”,和别人说话时,“不敢看对方的眼睛”,于是,与人相处犹豫不决,左右为难。对这一切,你“极力去掩饰”,去控制。你的“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在了这点上”,于是,你感到了“真的很累!”你的神经性头疼也是这种心理压力躯体化。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照你自己说是“强烈的自尊使我不能忍受任何的冷遇”,其实恰恰相反,强烈的自尊背后是你强烈的自卑。如前所说,你为了自我保护,满足安全需要,一味地追求完美主义。但是,生活的真实是,任何完美都是相对的,都是有条件的,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人的发展不是无限的,盲目的完美主义,盲目的过高自我期望,必然让自己感到失望,甚至是失败。谁过分地追求完美主义,谁就必然陷入痛苦的深渊。在你看来,你的事业,特别是你的婚恋,与你的完美主义相去太远了,你感到“自己好失败”。对于一个完美主义者来说,如此的失败感怎么得了?于是,你的人际交往出现了障碍,于是,你封闭自己不愿出门,于是,你甚至想“出家”了。这都是你陷于自卑之中,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底气的表现,其真实的潜在动机是逃避。当然,你知道,即使你出家了,也逃不出痛苦,因为人的痛苦常常是自己在心中编织的。
不可否认,你的人格特征与家庭生活有密切联系。但是,马老师要说,你看了下面的分析就不会再简单地责怪你的母亲,你就会明白今天心病的关键在于单身生活,而不在母亲。
你说“为什么我们再怎么努力的做,母亲仍然不满意?”如果你能设身处地为母亲着想,就不难理解,一个女人年纪轻轻就守寡,拉扯几个孩子,她心中该是怎样的滋味?她能有什么好脾气?也许孩子是自己宣泄心灵痛苦的唯一出口了。只要想想你自身的单身生活给你带来的“弊端”和痛苦,就不难理解你母亲了。其实,你母亲还是爱你们的,不然一个女人怎么可能拉扯几个孩子长大成人?而照你信中所说,好像是你们三个孩子养活了母亲一样,这可能吗?再有,你对母亲的态度与“恋父情结”有关。一般说。女孩在3~5岁时常会表现不同程度的恋父厌母。不要抱怨母亲了,相反你应该替母亲着想,比如为什么没有在你们成人之后给母亲找个老伴?比如现在母亲老了你们怎么可以与母亲断绝往来?你不知道,正是你目前与母亲的这样的关系,给你的心中也增添了一份焦虑不安。你所以来信说了那么多母亲的不是,恰好表明潜意识里你是自责的,这种自责心态不知不觉中投射到了母亲身上,责备母亲以减轻自己的焦虑。但是抱怨母亲并不能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
那么,你该怎么办呢?
一是以一颗平常心待生活。我们只能力争完美,我们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对生活有颗平常心。应该坚持两点:一是顺应自然,接纳自我。很高兴你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接纳自我。能够接纳现实的自我是一个人获得自信的基本心理前提。有了自信,你的心就会平静下来。二是为所当为,发展自我。以现实的自我去面对生活是最重要的,比如珍视并做好眼前的工作,在工作中逐渐地求得发展,这会让人容易看到生活的阳光。
二是以一颗平常心待婚姻。你需要调整婚恋观念,找到对婚恋的平常心。婚姻最好有爱情,但是婚姻不是必须有爱情。婚姻只是平平淡淡地生活。这既是专家的忠告,也是生活的启迪。如果你说的“最不可靠的”感情是指“爱情”,那么,你算说对了,爱情的确是最靠不住的东西。没有一桩婚姻是靠爱情可以长久牢靠的。婚姻靠的是长期生活中培育起来的另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是亲情。当然,不是每个人一定要走进婚姻,但是,你需要走进婚姻。因为本质上你是很从众很随俗的人,只有让自己走进常态的生活,你的心态也就会自然恢复了常态。可以这样说,如果你不积极地走进婚姻,你的病态难以消除,说不定还会加重。至于你说成家生儿育女对你那么艰难,并非真实的心态,成家生儿育女几乎是自然的事情,怎么会那么艰难?你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你渴望而以为不能得,便用艰难来自我安慰,就好比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一样,这叫做心理自我防卫,是自欺欺人。丢掉那些幼稚的爱情幻想吧。积极地走进婚姻,才真正能够减轻心中的痛苦。当然,以平常心待婚姻,以你的年龄应该不难领悟,婚姻,就是给人生的慢慢长路上找一个伴儿。
三是以一颗平常心待症状。你为自己的症状感到痛苦,于是就想控制它,消灭它,掩饰它。可是,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逆定律,人的心理活动常常是你越是不想让它出现,它越是要出现,你越是和它斗争,它越是要表现强烈。所以,你越是想控制消灭自己的某些心态或意念,就越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它反而更挥之不去了。所以,对自己的心态不必千方百计地控制、克服和掩饰它了,而应顺其自然,坦然接受,带着它照常去交往。只要不逃避交往,就会越来越自然地交往。
我们交流至此,你一定领悟,任何一种非常态的心理,背后都有非常态的生活。所以,关键是结束单身生活,营造常态的现实的生活,有了平常生活平常心,你的心灵也就恢复了平和和安宁,这样,你就更“才女”了。马老师期望着你的好消息。
和自己好好相处心理咨询中,大量的个案一再证明着一点:太多太多的朋友,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人生旅途中留下的遗憾,许多都起因于没有与自己好好相处。原来,人生处世,最难相处的竟是自己。
然而,处世有道,与自己相处同样有道,心理学这位人生之友做如是说。我们应该学会好好与“自己”相处。
相处的基础——认识自己。
泰勒斯曾一语中的:“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人原本不知道“我”,直到两三岁才进入“第一自我发现期”,才会说“我”。但,这时只是找到外在的自己,远没有找到内在的自己。到了青春期才进入“第二自我发现期”。这时,许多青年朋友为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而长时间陷入迷惘苦恼之中:要么自我扩大、自我膨胀;要么自我萎缩、自我贬斥;要么两者交替,一会觉得“自己了不起,什么都好”,一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一切都不好”。因之,日本著名心理学家依田新曾作出这样的论断,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必须首先从正视和分析此时此地的我开始。”
找到自己虽然困难,可你也别光苦恼。认识自己也有可行的途径。一是以人为镜。跟与自己各方面条件类似的人比较,也可以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别人的评价最好全面听取,因为“要想知道自己的长相,就不能只是对着镜子笑。”二是进行内省。这时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自我观察,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不会内省的人,是心理上不成熟的人。三是回顾生活。看准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就看到自己现在的内心。因为一个人的全部精神特征,都是生活经历的写照。
人们常常没有认识自我,让他成了自己的敌人。认识了自我,才能让他成为自己的朋友。
相处的准则——钟爱自己。
钟爱自己,蕴含着对自己优点长处和成功的赞美,也包括对自己缺点短处和失败的自责。但赞美不是把自己吹破了,自责也不是把自己骂趴下。认识自己,不管他好也罢歹也罢,都该先坦诚的接纳他。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还怎样去爱别人?钟爱自己,这绝不是自私。因为没有对自己的接纳,我们的心灵就会被压垮,哪里还有成长的希望?还怎样一步步地走向完美?
学会接纳自己,也是对自己的钟爱。我没走进大学的门,是没赶上机会,如果把我请进去,我一样能学好,最糟糕的哪能就是我?工作上有过挫折,这有什么?不摔跤谁学得会走路?生来矮小,也许一生难有“高大形象”,可跟双目失明的人比我可以看到多彩的世界,这是何等的幸运?如此这般,让自己站直了,才好让他与你同走人生路。
相处的目标——造就自己。
法国有句格言,“每个人都是自己个性的工程师”。认识自己,钟爱自己,是为了创建、塑造、成就一个新的自我。
造就新的自我,既要发展自我,更要改变自我。更多的时候,改变,就是发展。我们很难改变别人,很难改变外在的世界,但是,我们应该也可以改变自我。每改变一步,就是走近一步新的自我。
说起造就自己,有朋友企望幸运。幸运固然好,但它容易让人睡大觉,然后它悄然溜走,你也就找不到了自己,还谈什么造就自己?又有朋友担心不幸毁掉自己。然而,“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不幸比幸福更是位好老师”。英雄自古多磨难。古今中外,多少人正是靠不幸造就了自己?固然,群星未必有日月的光辉。但,只要你抓住自己的“闪光点”,就会赢得闪光的时空。闪光点发扬光大的时候,你就造就了一个光辉的自己。
学会和自己相处吧,为了拥有无愧无悔的人生。
§§三
男子汉的女孩气这是一个男孩心灵的困惑:我是一个19岁的大一男生,一个困惑的问题最近缠绕着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身边的同学取笑我,说我有点女孩气,像个女孩子。这让我非常痛苦。其实,我自我感觉没有什么不正常,也不乏男子汉的气质,只是有点感情细腻,常常多情善感,甚至看电视也会为主人公的遭遇掉泪,做什么事考虑的比较细致,有时候喜欢和女孩子一起谈笑。这有什么不好?我不同意片面地把粗犷甚至匹夫之勇当成男子汉的标志。难道男子汉就都应该如同李逵一般?我知道同学们也没有什么恶意,平时我的善解人意,也是很受大家欢迎的,这让我有不少朋友。但是,一句“像个女孩子”还是让我有些压力。您说,我的自我感觉对头吗?我应该理直气壮地接受自己的性格吗?
在我的心理咨询中,常常有年轻人提出类似的问题,他们为怎样才像个男孩像个女孩而困惑。但愿我的复信对更多的年轻朋友有所帮助。
我的复信这样写到:年轻的朋友,你提出的问题实质是一个性别气质特征问题。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近年来,国外有心理学家有人提出了“双性化气质”概念,认为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往往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还建立了一项心理测验量表,以测定男女双性化气质,对此问题做过专门研究。
男女气质双性化到底好不好?研究发现,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在很多情况下能做得更好些,因为他们既具有女性气质又具有男性气质。就是说,男女双性化的人在性别角色心理特征上,往往占据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两个方面的优势。最近,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不仅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而且智商、情商都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而且追踪研究发现,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里,更多占据优势地位。
你知道柏拉图吗?在回答男女两性为什么始终在相互寻找,不可遏止地要结合为一体的问题时,柏拉图讲过这样的寓言:很早的时候,人都是双性人,身体像一个圆球,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后来被从中间劈开了。所以每个人都竭力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重归于完整。有人也许以为这是幼稚的戏言,其实有着深刻寓意:无论是男性气质还是女性气质,孤立起来都是缺点,都造成了片面的人性,结合起来便都是优点,都是构成健全人性的必须材料材料。两性气质的区分仅是相对的,从本原上说,它们并存于每个人身上。一个刚强的男人也可以具有内在的温柔,一个温柔的女人也可以具有内在的刚强。一个人越是蕴含异性气质,在人性上就越丰富,在人格上就越完美。
你看,男孩有点女孩的特征不是一件好事吗?不仅如此,正是顺应男女双性化气质的新理念,当今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开始流行双性化教育呢!
在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往往是一种绝对片面的单性化教育。其特征是,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这样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使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而细腻的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使女孩过子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敢和自立精神,缺乏竞争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使他们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些“双性化”的男女。这样的女孩可能因此缺乏独立性和上进心,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终难以成材;这样的男孩可能变得刚愎自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不仅在事业上难有竞争优势,在社交圈中也不受欢迎。所谓“双性化放育”,是与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相对应的一种家庭教育新模式。
说到这里,你已经不再困惑。那么好,为自己同时具有男女性别气质特征,为自己的人格特征的丰富与完美而鼓掌吧。
致于生活中男女同学的交往和接触,正是相互取长补短,丰富人格特征的渠道。不论男孩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比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当然,应该避免走向极端。男孩如果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如果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所以,不要忘了发扬自身的性别气质的优势。
最后,马老师想说,你的困扰其实并非来自同学的取笑,而是来自自己的内心。现在,你一旦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性别气质特征了,你的困惑也就烟消云散了。
破解生活迷梦一个逃避生活的年轻人心理咨询室里,一个几分病态的小伙子佝偻着身子诉说着自己的病症:“我从去年暑假后开始闹病。最初是有一天在厂子上班的时候,休息中我们几个人闹着玩儿,我说心里不好受,一个伙伴说我给你治治,他随手抻了我一下。没想到我当时竟然晕倒在地。大家把我送到医院,医生也查不出别的毛病,就说我是心脏不好。后来,我就感觉头晕,失眠,浑身难受,总是感觉要晕倒。去了几个医院,也没治好我的病。在家里我是老儿子,上面有几个姐姐,父亲是退休工人,他们都担心我的病,也就让我在家里养病。从那以后,我就休了病假,一直在家吃药养病……”
职业的敏感让我意识到,他一定是遇到了生活上的困境。
经过沟通,小伙子开始讲述他生活的故事:“我今年24岁了,高中时交了第一个女友。没到高中毕业我就退学了,她高中毕业考进了大学。我们的恋爱关系就断了,只是偶尔有信件往来。后来我有了第二个女友。今年‘五一’我又去会了那个高中时的女友。几天后回来我就想和第二个女友散了。她不同意。别扭了好些日子,最后还是断了恋爱关系。过后,她还来找过我,我心里很别扭,总是失眠。因为我们已经发生了多次性关系。”
“你为什么去会了高中时的第一个女友之后,就要和第二个女友分手?”我问。
“和高中时的女友相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旧情萌发,发生了性关系,我们难舍难分了。”小伙子的回答如我预料,“我们约定暑假再会。可是,我和第二个女友散了以后,第一个女友却说暑假没空,拒绝和我见面了。这可把我气坏了,整天地心里别扭……”
“对你与第一个女友的关系,你究竟怎样看?”
“我很伤心。我虽然喜欢她,但对她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我知道不现实。所以,不久我又谈了第三个女友。我们又有了性关系。这个女友知道了我以前的事,总是说我对她不好,说我不和她一起去逛街,说我有意躲着她,说我想甩了她。所以催着我结婚。可我不想结婚,我担心结婚……”
“你担心什么?”
“我身体不好,我前不久又晕倒了,我担心结婚了我的病受不了……”
“你不要再扮演病人了。”我顿了顿又重复一句,“你的病是扮演的。”
“您说我是装病?”
“也可以这么说,不过你不是有意的。”我说,“你为什么要扮演病人呢?因为你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压力。你对第一个女友可能很钟情,可是人家考上了大学,你心中感到困扰。你和她‘五一’重逢旧情复发,发生了性关系,但你们并不能走到一起,你更感到困扰。你回来和第二个女友分手,但是你们已经有了性关系,一定有很多困扰。你很快有了第三个女友,并且有了性关系,可是到了该结婚的时候,你心里并不满意她。还是困境摆在你面前。面对这一系列的困境怎么办才好?你没有了主张,于是,你不自觉地选择了逃避。一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怎样逃避?身体有病也许是最好说得过去的办法了。于是你就‘有病’了。这叫做‘躯体化’,就是让难以排解的心理压力转化为躯体症状,这在心理学上属于心理防卫机制。由于消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导致恶性循环,于是症状越来越重了。”
小伙子连连点头。
“很明显,你的困境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我继续分析,“你为什么给自己制造了这样的困境呢?这是由于家庭的和自身的许多原因,造成你的人格不成熟的,缺乏责任感,对待性,对待情,对待整个生活,你都缺乏责任感,因而你放纵了自己。不论是谁,放纵自己的结果必然是把自己推进困境。”
小伙子深有所悟,不自觉地挺了挺胸。
“现在,面对困境你只有两条道路:一是继续逃避——吃药休假,扮演病人,这会让你免于一时痛苦,但你肯定要承受更多的痛苦;一是面对现实——停药上班,不再扮演病人,这会让你承受一时之苦,但你必将由此走向新的生活。该怎样选择?一切要看你自己了。”我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铸造的。相信你会有理性的选择。”
告别的时候,小伙子病态已经大减,腰板挺直。
但愿他挺直腰杆面对生活,担当生活。
又一个逃避生活的年轻人第一次咨询会话这一天,我放弃了休息日,在书房里接待了远道而来急切请求会话的建伟。建伟是一位30出头的青年,见面后勉强的苦笑挂在脸上。建伟是个很健谈的人,经过初步沟通,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的症状:我失眠非常厉害,太痛苦了。每天晚上看电视到十一二点,很晚才躺下,躺到床上还是很难入睡,特别兴奋,脑子里浮想联翩,胡思乱想,幻想的情境历历在目,很少12点以前入睡。失眠弄得我非常痛苦,有时靠手淫才能入梦。早上八九点甚至十来点钟起床,醒来看看电视,有时候就睡到中午才起床。午饭后继续睡觉,一般到下午三四点。到了晚上,又是很晚才能入睡。就这样,几乎是晚上兴奋,白天睡觉,弄得我身心疲惫,精神萎靡,只好在家里休病假了。
我看过不少医生,先看西医,再看中医,后来又去一家精神卫生中心。主要是用药。可是,换了好多医生,吃了好多药,都不管用。最后,医生说我需要心理咨询。我也觉得药物治疗不能解决我的问题,今年就不再用药……既然就医用药不管用,就需要着重考虑心理因素了。于是,我请建伟谈谈自己的生活经历。建伟继续滔滔不绝: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就受到特别的优待,什么事都不用我。小学时成绩很好。初中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意识开始鲜明起来,对自己不满意,也是在那时开始了手淫。不过我脑子好,特别是记忆力好,中考成绩在我们班第一。到了高一的时候,开始在我们班是第六名,一年下来到了倒数第二。主要原因是我感到高中的知识似乎单靠记忆不行了,慢慢地我感到没有希望了,就放弃了。最后高考来到了一所大专。毕业后分配到学校任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教学成绩还不错,所以,一直带毕业班。但是,我不喜欢这个工作,所谓教学成绩不过是考试堵题。
后来,我就感觉不行了。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房子问题。当时,我父亲从单位分到了一套楼房,比市场价格便宜,是几经争取才弄到手的。为此,家里四处凑钱。为了节省一些开支,装修房子时能自己干的,比如搬用材料等,我就和父亲干了。钱的问题,让我感到了压力,想着一定要挣大钱发大财。就是在这时,我感到自己身心疲惫了,力不能支了。于是,就开始就医看病。
单位的领导和我们是邻居,走走关系,也自然比较好请病假。开始是短休,后来看我很长时间不去上班了,就说需要开长假。又托人送礼,让医生开了长假。于是,从三年前开始休病假,就这么长期在家里。
对了,顺便说说我家里的情况。我父亲是机关干部。几年前曾经停薪留职贷款开办了一个厂子,结果效益也不好,这也给我很大的压力。这可能与我经常幻想发财有关。我上面一个姐姐,研究生毕业,姐夫是博士,现在在国外。我不如他们,不过我总是想着要接本,还想要考研,总是现在这样哪行?
说到恋爱,工作后谈过几个女孩,其中一个交往比较多。我们相处了两年左右,而且还同居过。但是由于她的家境很好,条件太高,最终还是放下了。买了楼房后,大家都说这回小伙子行了。可是我也没有快乐起来,我感觉我的问题关键不是物质问题,而是心理方面的。于是就来心理咨询了……说到这里,建伟企盼的看着我。我发现,建伟的悟性较好,求助的动机也比较强烈。就此我对建伟表示了充分肯定。综合全部情况,可以判断,建伟什么病也没有,如果说有病,也是扮演病人,是对生活的逃避。不过,我回避了这个意思,只对建伟说,你的问题的确不是吃药打针休病假可以解决的,的确需要心理调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努力是可以调整过来的。建伟合作的意向也更为强烈,说反正在休假,就在这里多住几天,多做几次当面咨询。于是,我先布置一个作业:回顾一下过去的生活,看看哪些是能够接受的,是比较满意的,一条一条地写出来。
第二次咨询会话第二次来访按约定是在一天的下午2点,建伟晚到了一个小时。他说是午睡时间长了。上次约定的作业也没有形成书面。不过,建伟说通过第一次的沟通和回去后的思考感到有希望了,效果比较好,情绪也好多了,特别是看到了我的书房后,对我的专业水平有了足够的信任。看来,我们的第一次沟通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于是,我请建伟口头谈谈思考的结果。
他说:“上次留下的问题对我触动很大。过去,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了希望,现在仔细想想,对自己,对生活,许多东西都是可以接受的,都是令人比较满意的。比如自己不必非要考研,更不必非要发财,自食其力,工作不错,这就是可以接受的。越是具体的分析,越是发现自己过去生活中的许多都是可以接受的……”
接纳自我,这对建伟说是很重要的。因为片面地自我否定无助于改变自我,只有接纳了自我才能发展自我。于是我肯定地说:“上次的交流中,马老师就发现你很多是值得肯定的,再有,你远道来求询,这本身就是你积极自救的行动,就很好嘛。”
我的肯定激发了建伟自救的积极性,急切地问:“您说我失眠的问题怎么办?”
这正是要帮助建伟最先解决的问题。本来,某些情况下,有时睡眠不好是正常的。所谓失眠,多是“主观失眠”,是自己吓唬自己。过分关注,恶性循环,造成所谓失眠。由于某些原因人都有睡不好觉的时候,有几天睡不好觉是自然而正常的。如果把这叫做失眠,那么失眠这东西就是这样,你越怕它,它越吓唬你;如果你不在乎它了,它反倒就自觉没趣缩回去了。我们就睡眠以及所谓失眠做了较多的沟通。最后我说:“至于你的情况就更难说是失眠了。早上八九点甚至十来点才起,午睡到下午三四点。这样白天睡起来没完没了,晚上怎能再睡得着?这怎么叫失眠?是你把睡眠的生物钟打乱了,需要重新调整过来。”
说到具体办法,我的建议是:一是丰富活动法。坚持白天不睡,丰富活动内容,不要单是看电视,特别是增加一些文体活动,让机体得到较多的运动。这样,一来转移了自己对失眠的注意,二来调节了神经活动,从而有助于睡眠。
二是欲擒故纵法。失眠的人常常这样:一到睡眠时间就硬性地躺在床上,强迫自己入睡,心里总想着怎么才能睡着,唯恐睡不好。你的强迫自己睡觉,就是这样。只要你这样想,灵得很,你准睡不着。如果转念一想:睡好睡不好,无所谓,由它去。困就睡,不困就随便做点事什么的。躺在床上睡得着就睡,睡不着就随便翻点书什么的,只是别看小说一类。一切顺其自然,反正睡好睡不好不碍什么事。结果呢?人睡反倒容易得多。这是因为,总想怎样才能入睡,实际是刺激了大脑,让大脑更兴奋了。而把这念头扔掉,欲擒故纵随它去,大脑反而平静了。于是,人无意之间反而容易入睡了。
三是逆转意图法。就是把第二个方法再推进一步,一反想让自己入睡的意图,规定一个比平时入睡时间晚一点的时间,在此之前不让自己入睡。这样做的结果很奇怪,越是不让自己入睡,偏偏越是容易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了。
建伟的自救热情很高,表示回去就要坚持试用这些方法。
第三次咨询会话建伟的第三次来访很准时。见面后,又做了较多的口头交流。他说他感到很奇怪,几年来困扰他的“失眠”一下子就好了很多,特别是那个逆转意图法更管用。过去总是命令自己入睡,反而很痛苦,现在不让自己入睡,反而能够自然入睡了。
我肯定了建伟自救的成功。建伟也感到更有希望了,转而又问:“那么,您说我的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知道现在是促使建伟深入领悟的时机了,于是以问代答:“你可以先想想病休给自己带来哪些好处吗?”
沉思片刻后建伟说:“病休有空读了一些心理方面的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免于下岗,我是病人,正在长休病假,让我下岗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所以这病就成了我的一个护身符,可以理直气壮地得到照顾……”建伟的语气中颇有几分自得。
我接过话头:“不错。就是上次面谈,马老师不敢违约,你却可以因为睡觉而迟到。为什么?也是因为你是病人。谁能和病人过不去?于是,顺理成章,理直气壮了。不难想见,这些年来,这样顺理成章理直气壮的得到的好处真是太多了。别人要工作家务里外忙,你却可以不去工作,不理家务,吃饭睡觉看电视,还可以免于下岗的忧虑。自己什么也不作,别人还得小心地伺候,精心地照顾,而且还顺理成章理直气壮。看来有病这个‘护身符’真不错,它让你得到的好处真不少……”建伟似乎听出了话里有话,于是,我一字一顿地说,“然而,这所谓的好处,从长远的人生来看,究竟是好处,还是害处?”
建伟沉默了,不再看着我的眼睛,低下了头。
我继续分析说:“人的心理活动有时候是很怪的。作为一个已经而立之年的人,面对生活没有信心,甚至想逃避,在内心肯定有自我谴责,因为逃避工作是说不过去的。这种自责使你心理严重失去平衡。于是,你开始在心理上运用自我防卫机制了。于是,你就有‘病’了;成了‘病人’,不能面对工作就顺理成章了;找到了顺理成章的理由,就心安理得了,心理上就维持了平衡;心理平衡了就不再感到那么痛苦了。这种心理防卫机制叫做退行作用。退行作用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获得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本来,人长大后应付现实的方式会变得逐渐成熟。可有时在遇到挫折时,也会放弃已经达到的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恢复使用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退行行为其实是一种幼稚化的行为。你的长休病假不正是这样一种退行作用的表现吗?许多时候,人的‘病’就是这样得的,生病就是为了逃避某些压力。”
至于建伟所以感到压力难以应付,关键是自身的自我期望过高,具有完美主义人格。他的父亲在国家机关工作,他的姐姐硕士毕业,姐夫博士毕业,他从小学习尖子,这些都会自然地让他对自己抱有过高的自我期望,追求完美。但是,由于他是老儿子,从小没有磨炼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于是,初中时手淫的压力,高中学业的退步,高考的不理想,工作的不如意,恋爱的不成功,买房的经济负担以及装修过程的辛苦,都成了他难以接受的现实,汇聚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压力,没有勇气和力量知难而进,只有逃避了。作为一个男子汉逃避生活是很痛苦的。于是,开始扮演病人。但这不是装病。扮演病人,在心理学上叫做躯体化,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从而应付现实。人们生活中的许多病症,都是这样的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这是人在进行心理防卫,以免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人的心理防卫机制都是建立在潜意识中的,是不知不觉中使用的。扮演病人是无意的,是潜意识的活动,装病是有意的,是思想意识里的活动。所以建伟不是装病,是扮演病人,是躯体化现象。
“这样说,我确实是在逃避生活了?”建伟抬起头看着我。
“对。扮演病人确实让你地逃避了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对生活的所有责任。”我肯定说,“正是这张‘护身符’让你获得暂时的好处,越来越强化了你的病人角色,让你越来越深地陷入扮演病人的痛苦中。一个堂堂男子汉,长期过这样百无聊赖的扮演病人日子,心里怎能真正安宁?不过还好,有痛苦,有不安,说明你的心灵还没有麻木,这是你自救的力量,是你新生的希望!你已经找到了过去生活中许多应该肯定的东西,你完全可以现实地面对生活,何必扮演病人欺骗自己?”
这次会话重点,是帮助建伟看清自己扮演病人的实质。我知道,长达几年的扮演病人的生活经历很难一时获得改变。所以,我建议他回去继续调整睡眠,继续领悟扮演病人心理,在此基础上思考一下,是否愿意让自己的生活逐步走入常态。如果愿意,拟订一个计划,下次会话的时候来研究。
尾声最后一次来访,建伟确认自己没有什么疾病,领悟了扮演病人的实质,对自己重新找到了信心。心灵之树的健康生长,也离不开空气、水份和阳光,这就是健康的常态的现实生活。因此,最根本的心灵自救之路,是积极地营造常态的健康的现实生活。现在,需要帮助建伟让生活走向常态,重建常态的生活模式了。
于是,我把话题引到这方面来。建伟的积极性也很高,说调整计划虽然还没有订好,但是等调适好了就去工作,过正常的生活。我说,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自救过程,只有工作着,身心才能更好地走向正常化。换句话说,没有工作着,就永远没有完全的调适好了。建伟领悟较好,表示愿意及早开始工作。
为此,我们达成了如下的走向常态生活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上班之前,分两步。第一步,在家里协助做好家务,如同给别人做家政服务一样遵守作息制度。时间大约一周。第二步,走出家门,去临时做一项轻体力的短工,时间大约一个月。第二阶段,上班之后,也分两步。第一步,与领导协商做一些较为轻松的事情,时间大约一周。第二步,开始常规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写成功日记,记录每一天的成功。我们约定了以后的沟通方式之后,建伟满怀希望地与我握别。
又是一个新春到来的日子里,一个周六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哦,是建伟。他传来了好消息——他已经上班了。他不再扮演病人,他开始了新生活。我深深地为建伟祝福!
女孩从“睡生梦死”中醒来有时候,求询者是在非常冲动的心态下开始求询的,心理咨询师自然成了宣泄的对象。这一天晚上,电子邮件上一个大学女孩就把这样的宣泄送给我。
马老师,我是一个做事情很冲动的人。刚刚看了杂志上您给求询者的一封复信,冲动之下就很冒昧的给您写信了。至于您是否也会回复我,以及我的明天是不是还是老样子,如此等等许多的问题,我都不想去考虑了。也许这只是一次发泄,也许您也仅仅是把这作为一个女孩的无病呻吟,但是无论怎样请求您看完这封信好吗?
老实说,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相信心理医生,只要自己还有勇气坚持活着这些问题就一定能够靠自己解决的,所谓“解铃还要系铃人”。而且,在我看来通常心理医生大多都是自己心理很有问题才从事那样的职业的,好从千奇百怪的心理患者那里寻求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或者说是获得慰藉。所以我很抱歉地说:此前我对心理医生没有信任感或者说我对自己没有信任,也可以说我现在对什么都缺乏信任了。
啰嗦了这么多还是说正题吧。我是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很普通的一所大学的本科生,所学的专业是最不好找工作的中文——新闻秘书。一些普通学校的普通专业的普通毕业生求职已经很难,我的学校和专业更加普通,所以我求职就更难。因为来自农村,因为自己相貌平平,还因为性格,所以我一直都很自卑。本身的自卑再加上一次次的求职受挫,最主要的是,在最容易堕落和享受的大学最后一段时间,我就这样自觉不自觉的堕落着、麻木着、憧憬着、失落着、“存在着”……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整天有课就去听听,没课就在寝室睡觉,我可以一直睡上15个小时不吃不喝,良心发现就看看要写的论文资料,可是拿起笔就思维短路,于是干脆就上网去吧。上网又做什么呢?除了和QQ上的朋友乱侃一通就是在联众世界打牌。可老是泡在网上也是一样的无聊,于是又下线,一看这不到了吃饭的时间了吗?便行尸走肉一般来到食堂。没有一点油水的素菜看着就让人没有胃口,可是那香喷喷的红烧肉又让我望而却步——没有钱,嘴巴里含着口水无奈的再次来到素菜窗口。吃吧,管它呢,生活工作都无所谓了还在乎吃什么吗?电视剧《看了又看》总是那样的恰当,就在吃晚饭的时候,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每天连播两集,真的是让人看了又看。每天和自己一起“看了又看”的人中有很多熟悉的面孔,她们大多是纯情的学妹们。她们被曲折动人爱情故事所感动,和剧中的人物一起笑一起哭,是那样的真挚,那样的让人羡慕。有时候我也和她们一起哭一起笑。可是等到剧终人散面对硕大的食堂和让人看不完的广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是真的哭了,为自己的堕落、颓废、迷茫以及那永远找不回的所谓爱情,为自己可怜的父母,为自己懂事的弟弟,为自己看完电视之后的毕业论文,为那遥远的工作,为自己醒来后的明天……校园这么大,朋友这么多,我却无处可诉,无处可说。
我在心里呐喊: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以前的我是怎么样的呢?我人生历程的这段道路难道早就注定要这样无聊的度过吗?我明天依然这样过下去吗?这还像个人吗?我他妈的不是和自己的论文主人公默而索(《局外人》中的主人公)一样荒诞吗?这世界他妈的不就是这样荒诞,人生不也就是这样荒诞吗?人生痛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荒诞让人无处可逃。幸福是什么?痛苦又怎么样?到头来还不是一样的归于虚无。人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本就该赤条条的离开。贫穷的时候做梦都梦到金子,等有一天自己不再为金钱发愁的时候又犯了富贵病:精神贫乏。快乐痛苦循环往复着,生死也轮回着,可怜的人就这样挣扎着追逐着痛苦着快乐着郁闷着无聊着……就这样徘徊在校园里,我哪里也不想去,哪里也去不了,什么也不想说,可是又什么都想说。掏出手机千百次,可还是一条短信都没有,(看来什么事情都一样,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的,感情尤其如此。)真恨不得把它扔到嘉陵江去。可是这手机是他给我买的呀,扔掉了这唯一可以触摸到的他的东西我又怎么舍得呢?那样我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不是说过无论时间怎么变老我都不可以忘记他的吗?哪怕他早就把我抛到九霄云外。“心甘情愿地爱实在是太刻骨铭心了,它会让人永远难以忘记,人在很多时候也只能够在掉死在一棵树上,因为旁边没有其它的树。”在我最需要他的关心和鼓励的时候他却就这样狠心的退出了。他以为一句对不起就可以解决一切,他以为时间真的可以抚平一切伤口,他以为我是那样的坚强,可以忘记他从新开始,他以为我没有了他会过的更好,他以为一句“我从来都没有爱过你”就可以让我死心……一切都是他以为,我无能为力。除了自己在月黑星稀之夜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缅怀那永远不可以重来的过去,千百遍强迫自己忘记他可是又更加清晰的想起往日的点点滴滴之外,我还能怎么办呢?时间并不能够医治一切的伤口。我祈求自己失去记忆,天天祈祷。
图书馆自修室永远都是那样的沉闷和没有生气,同学们总是在那埋头肯英语,忙着考研,忙着GRE,忙着所有可以加大自己求职筹码的一切努力。可怜呀,而我就是走到了今天,为那法宝一般的CET-4苦苦求索了三年。三年啦,3个365天,我可以做多少自己想干的事情呀,可以泡在图书馆看多少自己的专业书籍呀?想起这就不寒而栗,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用人单位一开口就是:是哪个学校的,本科吗?过了四级没有?计算机二级呢?什么?也没有?那对不起,下一位!辅导员一次又一次的高呼:同学们,努力呀,英语和计算机一定得要过呀。这次考了59分下次不就能够过了吗……可怜的四级,可怜的大学生。
论文有什么意义呢?还不都是一样的你抄我的,我抄你的。连教授学者都这样,还对我们苛求什么呢?真的以为青年人就是祖国的未来?加缪的深刻就在于看透了人生看透了荒诞,可是尽管他“知道活着不厌其烦”,可是他还是得活着,还是得在荒诞的世界中荒诞着,最后荒诞的死于车祸,年仅47岁。看来,我算什么呀?连加缪这样的伟人都不得不面对荒诞,我又能够怎么样呢?论文还得做,工作还得找,爱情还得寻觅。而明天,明天又是怎么样?继续睡生梦死,继续《看了又看》,继续荒诞着,等到有一天荒诞的结束,这或许就是人生,就是我的人生吧。
不知是否收到您的回复,随便吧。给您添麻烦了,抱歉!
读罢来信,我分明看到女孩的那颗严重的情绪化的心。情绪化心态之下,人的心灵变得四分五裂,是那样地纷乱,是那样缺乏理性,甚至理性一片空白,好像在睡梦中一样。此刻,心理咨询师需要做的就是把当事人从睡梦中唤醒。于是,虽然已经很晚,我不忍心关机,还是回复了下面的邮件:心绪纷乱的女孩,现在你会发现,马老师没有辜负你的信任,起码我是认真读过你的来信,而且是反复阅读,认真领会“精神实质”的。不错,好比医生也会有病一样,心理医生也会遇到心理问题。抛开你对心理医生是否信任,马老师知道你肯定是怀着几分信任或希望,发出这封求询信的。
你未必是一个“很冲动的人”,不过从来信看,你现在确实处于很冲动的心态中。为什么你如此冲动?反复阅读终于发现,关键的关键是你的心灵正在经受失恋的煎熬。于是,你的心空没有了阳光,于是,你对一切都失去了信任,于是,你看不到了自己明天的希望,于是,你在“荒诞”中“睡生梦死”,于是,你要宣泄,你要呐喊,你要流泪,你要骂娘……可是你不满意自己这样的心态,于是,你又在自责“明天依然这样过下去吗?这还像个人吗?”
你想知道马老师对你这种心态的反应吗?责难,不满,失望?不,不,是欣慰。为什么?因为你“发现自己是真的哭了,为自己的堕落、颓废、迷茫以及那永远找不回的所谓爱情,为自己可怜的父母,为自己懂事的弟弟,为自己看完电视之后的毕业论文,为那遥远的工作,为自己晚上醒来后的明天……”因为你即使心里这样难受的时候,还记得“论文还得做,工作还得找,爱情还得寻觅”因为,你在似乎对一切都失望的时候的,还记得“明天,明天又是怎么样?”马老师懂得你的心。一个心中有明天的人,就会心怀生活的希望,就会在希望中拥抱生活!不用太多的自责,相信我们的沟通会帮你找到明天的希望。
爱,应该珍视,女孩,更应该拿爱情当回事。可是,一个女孩的生命支点如果仅仅是爱,她的可爱在哪里?一个女孩的生命如果仅仅剩下了爱情,她的魅力又何在?女孩可爱的魅力,就在于她的生命有很多支点:爱情之外,还有亲情、友情,还有学业、事业,还有智慧、能力,还有人格、品行,还有蓬勃的生命的朝气。如果为了一个男孩,而放弃了自己的一切,那样你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啊!何况,今天和一个男孩分手了,也许意味着你将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不是吗?
人在很多时候吊死在一棵树上,并非因为只有一棵树,而是因为他只看到了一条路。其实,生活的路很多很多,不是吗?相信你不会总是“徘徊在校园里”,你肯定会走出去。走出去,你就会发现求职的经历是大学毕业生的一段生命的应有历程,就会感悟生活的路就在你的脚下。我们谁有资格让社会给我们铺好平坦的路?谁的生活之路不是自己慢慢走出来的?你说的非常好,“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有这句话,你的工作,你的爱情,你的一切一切,都会有的。因为,等你的心安宁下来之后,你肯定会继续付出,为了明天的希望。不错,“人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本就该赤条条的离开”。正因此,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最后我们带走什么,而是在每一天中珍爱父母赐给我们的生命。不是吗?
马老师真的太忙了,之所以及时给你复信,一是因为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还有一个原因,马老师的女儿和你一样大。你们的生活还没有开始,还有的是希望啊!
你说的好,解铃还要系铃人。等你冲动过去之后,再看看上面的话,你的心也许已经不再纷乱,已经归于安宁的家园了。然后告诉马老师你的“现在”,好吗?
我知道,女孩纷乱的心只要安宁下来,理智就会觉醒,就会为明天而积极地生活。果然,第二天就收到了女孩的邮件:马老师,真的感谢您!我今天刚从招聘会回来,情况不是很理想。不过,我明天还是要去,一定要去的。谢谢您,真的,让我纷乱的心重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我现在不能够给您承诺我一定会怎么怎么,但是,起码我会以比较正常的心态去面对明天的人和事,面对明天的生活。希望能够和您做朋友,可以吗?祝福您!
真高兴女孩从“睡生梦死”中醒来。相信她一定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明天。
不幸女孩,学会主宰自己的命运莉亚姑娘的人生刚刚走过25个年头,命运却给她一路的不幸。
莉亚的父母同是当年的下乡知青,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在上山下乡的岁月里共撑起一个家庭。后来又先后返城。莉亚永远也弄不清究竟是为什么,他的父母分手了。当时,她好像是父母的一份财产一样,同样永远也不弄不清究竟是为什么她被判给了父亲。
莉亚不能选择命运,只能听凭命运。
命运里她该有个继母,于是,父亲再婚了。继母有孩子,对莉亚难免另眼相看。命运又把她送到了爷爷奶奶那里。爷爷奶奶疼爱孙女,命运送给莉亚一份温暖。可是,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奶奶就扔下她和爷爷,自己去了另一个世界。莉亚和爷爷相依为命,也还留住命运里的一份暖意。不久,也许是人老了更需要老伴儿吧,爷爷再婚了。这个新奶奶难于接纳莉亚。莉亚的命运真是和她过不去:爸爸那里,有一个后娘,爷爷这里,有一个后奶奶。莉亚找不到自己的路了,她还是一个女孩子呀!
命运推着莉亚去了另一个很远很远的城市,她的天天想念却印象模糊了的妈妈在那里。母女连心,妈妈抱着女儿大哭一场。莉亚又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这一天,妈妈把莉亚叫到自己的屋子,莉亚感到了一种异样气氛,她担心的事还是来了。妈妈再婚后,这边有两个男孩,妈妈对两个孩子都要负责任,妈妈顾全不了莉亚。妈妈没有办法,只能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回到她爸爸那里,却不能留在身边。莉亚不是几岁的小孩子了。看妈妈总也抹不完的泪水,她知道妈妈的难处,她知道这里是妈妈的家,但不是她的家。
莉亚淌着泪水离开了妈妈的家,回到了爸爸和爷爷的这个城市。
莉亚20多岁了,到了恋爱的年龄。命运给了莉亚一副漂亮的脸蛋儿和一副苗条的身材,让莉亚出落成一个美丽少女。不少男孩追她,她都没有动心。
最后,她认定了小赵做男友。因为,小赵爱得莉亚心动。当莉亚看到小赵咬破手指写的情书时,莉亚把它贴在心口上,淌下了两行幸福的热泪。那鲜红的字就是小赵的鲜红的心呀!这怎不让莉亚对爱情是那么执着?莉亚的天生丽质让小赵的父母也很喜欢,加上看莉亚的家境让人同情,于是,就默许小赵把莉亚接到了自己的家里。莉亚有了一种找到了依靠,找到了自己的家的感觉,她陶醉了。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和小赵同居了。莉亚感到的只是从未有过的温馨和幸福,她哪里会料到未婚同居的生活背后暗藏着对她更不幸的命运!
同居两年多的光景,莉亚两次怀孕。但是命运告诉莉亚,现在不能做妈妈,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来到这个世上。莉亚两次都是擦干眼泪,去医院做了人工流产。他们没有让家里人知道,可是他们哪里有那么多经验来照顾好身体。为此莉亚吃了不少苦,身心受到了不少损伤。但是,莉亚没有后悔,因为她有爱情,爱情可以补偿她身心的损伤,有了小赵对她的爱就什么都有了——莉亚这样感受着生活。
同居的日子里,吵架也许是两个年轻人爱情之歌不可或缺的一段一段的插曲。
前不久,小赵和莉亚两个人又一次吵架了。这回,莉亚生气了,回到了爸爸的家里。没想到就在莉亚回家的两天后,小赵出了车祸——弄不清究竟怪谁,反正小赵的摩托撞在一辆汽车上,小赵受伤住进了医院。消息刚传到了莉亚这里,莉亚的心早就飞到了小赵的身边。她一点都没有犹豫,立刻来到医院。因为那是莉亚心爱的人呀!她虽然赌气离开了小赵,可离开的两天里时刻地魂牵梦萦啊!莉亚整日整夜地守在小赵的病床边。也许是爱情真是有一种神气的力量,很快小赵就伤势痊愈了。
在莉亚重新走进自己和小赵的小屋准备重温那份温馨的时候,她万万没想到的事发生了!
小赵认真地说:“我们分手吧,我们不合适……”
莉亚蒙了,她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她一点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莉亚是个重感情的女孩,感情怎么能忽然就烟消云散了呢?
莉亚稍微恢复神智后,对小赵哀怨地说:“你不能这样,你要告诉我这是为什么。我哪里不好,你可以说出来,我会改好的。可你不能这样啊!”
可是莉亚没有听到小赵的解释。
莉亚哭着回到了爸爸的家。她不能接受的是她一点也弄不清这到底是为什么。
实在忍不住了,莉亚又一次找到了小赵,一定要找一个说法。小赵的解释让莉亚感到是那样地苍白:莉亚的学历不高。这是一天的事了吗?这显然是个托词!
莉亚又找到了小赵的家里,她看到的是,自己和小赵生活了两年多的小屋被换了锁,她进不去了,她只能从窗子看到里面已经面目全非。她知道了这个小屋已经不再属于她。莉亚看到了小赵的母亲。莉亚哭诉说:“当年是小赵咬破手指写的血书说要爱我一辈子,我放弃了那么多男孩的追求,我曾经为他做过两次流产,我刚刚在医院里照顾他一个多月,他怎么能够这样?”莉亚泣不成声了。小赵的母亲面对凄婉的莉亚流下了眼泪,她对莉亚说:“你是知道的,本来就要给你们办婚事的,只是因为正好是他的本命年,就说好等一等的。谁想到他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唉,管不了啊!”
这到底是为什么?莉亚死死地想找到答案,可是她不知道答案是什么:是小赵的人格病变,精神出了毛病?是他患了绝症,不想连累自己?还是他移情别恋,又有新欢?
对莉亚的“为什么”,命运只能留给她一份遗憾。因为,莉亚想寻找的答案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相反,不论答案是什么,都是命运对莉亚的一种恩赐——让她在青春时节,走过一个爱的误区,后面还有的是希望。
然而,几乎绝望了的莉亚,深深地陷入了极端情绪化状态,还不能对自己的这份爱进行理性的反思,还不能找到自己在这段爱的路程中哪里迈错了步。莉亚只是感觉,她对这份爱期望的太多太多,她为了这份爱付出的太多太多,她在这份爱中受到的伤害也太多太多。她的心理失衡了,她感情滑向了另一个极端,由爱变成了恨。她和爸爸开始商量着报复计划……这,绝不仅仅对他人是一种危险,对自己更是一种危险!
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任何情绪化的决定都会伤害着自己。因为,当你的心态处于极端情绪化下的时候,在你的头脑里,理性被挤得没有一点容身之处。于是,往往做出对自己也是最糟糕的决定。
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任何报复都是和自己过不去。因为,当你思考着报复计划的时候,你是在为别人而让怒火燃烧自己。这时候,你所有的能量都被用在积蓄仇恨上了,你实际上整个心理就受制于人了。你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自主,你失去了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自控,你的自信心和自尊感会降低甚至丧失……你完全成了别人的奴隶,而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了。把自己弄丢了自己,你还怎么把握自己的命运?
宽恕别人吧!宽恕别人,就是从燃烧的怒火中拯救自己,就会逃脱心理压力的制约,就能自信起来。宽恕别人,就意味着你能够正视生活的现实。宽恕别人,你也就同时掌握了自控力,你就不再受制于人,你也就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过去,莉亚只能由命运把她荡来荡去。那是因为她还小。后来,莉亚喜欢把命运托付给别人。那是因为她幼小孤独的心灵想找个感情的依靠。现在,未婚同居的“爱”让她交了好大好大一笔学费。生活这本书让人读出的东西很多很多。学费怎能白交?命运怎能不自己主宰?
后来的故事很简单——莉亚放弃了报复,虽然一时难于彻底走出阴影,却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谢天谢地!
莉亚,新的生活就在你的面前,学会主宰自己的命运吧,命运已经攥在了你的手上!
§§四
为生活勇敢地担当责任马老师:您好!我父亲去世后,妈妈生下我不久改嫁了。是爷爷奶奶把我养大的。小学时我和爷爷相处的还可以。但是,爷爷是个商人,让我干什么活,总是拿钱给我。这样一直到中学。爷爷奶奶虽然疼我,但是我觉得与他们有一条代沟,没法沟通。爷爷供我念完小学,中学时就不那么痛痛快快为我拿学费了。因为爷爷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不过我觉得爷爷这时还没有对我有太多的怨恨和不满。
几年前的一天,爷爷给我3000元钱让我去给他进货。我却鬼使神差地拿着这钱离家出走,跑到河北一个武术学校学武术。学了两个月才知道这家学校根本不是正规的,生活也很差。后来是叔叔专门从家里来把我接回去。回来后,爷爷对我态度上有明显的变化,对我很冷淡,经常和我吵架。后来,每吵架一次我就从爷爷那里偷一次钱。就这样,三四年的时间里,我一共从爷爷那里偷了三四万元。最后一次爷爷骂我。我一气之下,砸开锁偷了12000元,再一次离家出走。爷爷报了案。三四个月后,我重新回家时只剩下2000元。派出所找了我,叔叔交了1500元把我保了出来。此后爷爷再也不让我进家了。我就在叔叔家里生活。
因为我有生理缺陷,从很早就对自己的婚姻发愁。初中时暗恋过一个女孩。前几年流行笔友热,我交了一个外地女孩。交往中,给她寄去了300多元钱,她很绝情。我去了一趟他们家里,女孩外出打工,我只在他们家里呆了一个小时就返回了。后来,我在一家杂志上认识了一个外地女孩。通信几次后,我谁也没说,偷偷去了女孩家里。在哪里待了一两个月,钱不多了,又给叔叔打电话,叔叔真的给我寄去1600元。后来,我带女孩回家。在叔叔家里时间长了不方便,叔叔就让我们住他刚刚买的新房。我从心里很感激。叔叔婶婶说准备给我们举行婚礼。
可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爷爷车祸遇难。我赶到医院时,爷爷已经躺在太平间。我趴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我心里难受极了。我花了他那么多钱,我连道歉的机会都没有了。爷爷到死都没有原谅我!这时我才明白,爷爷的钱是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他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花,里面包含着多少血汗与泪水?我感到乱花他的钱是一种罪恶!处理完后事,我的几个姑姑对爷爷的家产都动心了,都想从中挖一笔。把我视为路人。后来,叔叔把五间房子重新粉刷装修,为我举行了婚礼。原先住的楼房他又收回去了。当时我想,大凡结婚,彩电,VCD,不可缺少,谁知叔叔只买了冰箱,给我一台旧电视。我就不明白他们出于一种什么心思?从此叔叔在我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原来我对他的感激现在一点也找不到了。我不是一定要这两样东西,关键是不对味!再者,我也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
经历了这些恩恩怨怨,对我打击很大。我对爷爷的思念日益加重,我太怀念过去了,我始终没有走出这个阴影,我时刻受着精神的折磨,我总感觉我这一辈子对不起我的爷爷,我的所作所为太伤害人了……现在,我一半生活在现实里,一半生活在梦中,我不知哪个人对我是真心的,哪个人是虚伪的?我不知今后该何去何从?马老师,请您帮助我,我将不胜感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日后当上门拜访。
一个困惑的人郝贵全郝贵全朋友:你好!初读你的来信,以为你是来“告状”,诉说爷爷、叔叔等人的不是。可是,仔细研究感觉不对头。你知道心理咨询师不是法官,你不是为了让马老师来评断是非。再说,是非也是明摆着的。爷爷把你扶养成人,继而叔叔照顾你成家,爷爷、叔叔为你付出了那么多。在一般情况下,爷爷叔叔本来是没有这样的义务的。他们替你父母把你养大成人。即使是对父母,儿女也是要回报的。对爷爷、叔叔,自然应该有更多的回报。你肯定赞同这样的观点,因为你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你给予别人的回报在哪里?不仅没有回报,反而私自乱造了爷爷的几千元进货款,继而偷了爷爷那么多钱。至于叔叔,是他在你随便出走后把你接回家,是他出钱把你保回来,是他在你私自跑去找女孩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给你寄钱,是他给你操办了婚事,是他帮你成家。就算是父亲还能怎样?而对叔叔你凭什么还有那么多要求?莫非爷爷的家产应该归你?莫非叔叔的楼房应该归你?莫非别人应该没完没了地照顾你满足你?如果这样来评断别人的真诚和虚伪,那在你眼里怕没有真诚的人了。推算你已经是二十几岁的男人了,不要说是爷爷、叔叔,就是有父母在,也该自立了,也该回报了,你凭什么还一味地期望别人为你付出?
马老师发现,对如上这些你已经有所认识,“我时刻受着精神的折磨,我总感觉我这一辈子对不起我的爷爷,我的所作所为太伤害人了……”正反应了你不是要责备别人,而是已经有了深深地自责。你是个知恩图报的好青年。既然自责,既然知恩图报,又为什么困惑而急切地给马老师写信求询呢?让你困惑的是自己: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今后该怎样生活?
那么,你又为什么陷入今天的困惑呢?
首先是你的人格特征。在你的人格特征中有明显的两点,一是任性。由于你的特殊经历,在你幼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对你是有些娇纵和溺爱的,这让你从小形成了任性妄为的习惯。于是才有后来的任意妄为。这样的性格自然缺乏责任感,致使你对这一切都不考虑后果。二是依赖。任意妄为似乎是独立性的表现,其实恰恰相反。任意妄为,正是自己不对自己负责人生依赖他人的表现。事实也正是这样,不管你惹了多么大的麻烦,都是别人给你解决的。你总是寄希望于别人的舍与和付出。依赖性让你习惯于靠别人生活,缺乏自立精神。你“怀念过去”,你“一半生活在梦中”,也是这样的心态:如果总是生活在过去的梦中,多好,这样一切都有别人操心,我就可以永远长不大,不对自己负责。而现在长大了,你感到对自己负责是一种压力,于是你想逃避到过去的梦中。其次是你的自我中心意识。自我中心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在成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真正意义的理解。这,正是你对爷爷、叔叔曾经有那么多误解和责难的一个心理原因。
你责备别人还有一个心理原因。依赖别人,不能自立,是痛苦的,为了减轻痛苦,就要进行自我心理防卫。你首先运用合理化作用进行心理防卫。合理化作用是指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以保持内心安宁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我有生理缺陷,我没有父母,我依赖别人,别人供养我,便顺理成章了。经过这样的心理防卫就减轻了依赖别人的痛苦和压力。其次,你使用了“投射作用”这一心理防卫机制。所谓投射作用就是凭主想法推及外界事实,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他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以避免意识到那些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觉或想法给自己内心带来痛苦。刚才说过,你是个好青年,你已经有了明显的自责。但是,这样的自责,让你“时刻受着精神的折磨”,真是太痛苦了。于是,你不知不觉地诉说了那么多别人的不是。这样,自己的心理压力就减轻了许多。但是,心理防卫并不能真正化解压力和困惑,于是,你开始寻求心理帮助了。
你该怎么办呢?如果我们上面的沟通让你有了新的领悟,你也就心中有数了。一是学会心理换位。破除自我中心,就是要学会心理换位。你不是已经站在爷爷的角度,懂得了爷爷的钱来之不易,“里面包含着多少血汗与泪水”吗?如果你能有更好的心理换位,你会对叔叔以及所有帮助过你的人,有一种全新的理解,就会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是那么暖人。二是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生活不是别人做好了一桌美味佳肴,我们专门来享受。生活本身就是艰难地建设和创造,是自己去亲手给自己准备“一碗饭”。别人是否舍与,是别人的事。作为一个成人,自己不能这样期望。扔掉任性和依赖吧,人要自立,要为自己的生活担当起责任。一旦你勇敢地担当责任了,也就走出生活的困惑。
尽管过去曾经伤害了爷爷,现在可能正在伤害叔叔,这都不要紧。要紧的是拿出行动来,自己开始自己的生活。一旦你能够用自己的双肩担当起自己的生活,便是对爷爷、叔叔最好的回报。马老师很欣赏你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态度,其实,我们对生活本身就是该好好回报的。你说是吗?致于马老师,能够听到你的好消息,就是最大的满足。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光环突然消失之后多年年来,生活中的我总是受人瞩目的。
我本人应该说是个有几分漂亮的女人,又在北京读了重点大学。更重要的是,我爸爸担任领导干部,在当地是很有名望和影响的人。也许认为我有利用价值,大家一直对我很尊重,很拿我当回事。可是,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没有一点实力。上大学只是为了虚名,利用关系入学的。学习期间对自己要求不高,不求上进,没有把知识当成生存的本钱,没有刻苦认真地学习。
爸爸给了我荣耀,我又很看中这些。反正自己也没有实力,又意志薄弱,就放弃进取了,就自暴自弃了。多年来,就这样生活在爸爸给我的荣耀中,其实,我知道我是在混日子……可是,生活的突变,让我猛然觉得不能这样混了。一年前,我爸爸因为经济问题犯了错误,过去的权力没有了。我感到生活仿佛突然掉进了地狱。现在,我觉得指望谁也不行了,指望丈夫根本没有什么,指望父母也不能指望一辈子,到了还是不行,还得靠自己。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必须得追求上进。不然,就没有我的生存之地了。
可是这么多年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随便,要多少爸爸给多少,几万几万的花。妈妈什么活也不让我干,让我养尊处优。这样的生活,让我快30岁的人了,如今却什么能力也没有。爸爸出了事,我才感到,啊,生活原来这么艰难,要靠自己你得有这么多的能力,可是我什么能力也没有……我还是在原来的单位里做原来的工作。可是,别人却由原来对我的瞩目到现在瞧不起我。这个落差太大了。我心里一直很难接受,自尊心受不了。想挽回面子,但是靠自己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根本没有那个实力。这不愿别人,愿我自己不求上进。过去你不行,别人也抬举你,现在你不行了,就欺负你。我想证明自己,可是我拿什么来证明?这么多年和人在一起,说话都占上风,现在成了下风,真是受不了。所以,就尽量不和人来往。可是这也不行,人总需要交流啊……心理咨询中,一位年轻女士伴着阵阵饮泣叙述了上面的故事。虽经整理,依然条理不很清晰。由此,我们看出的是女士心绪的烦乱。透过女士烦乱的心绪,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别人的光环里养尊处优的人,面对光环的突然消失的那种彷徨和无助。透过她年近30还习惯地称呼父亲为“爸爸”,我们看到的是她生活中太多的依赖。怎样帮助她来调整心态呢?
我开始尝试地沟通:“从你刚才的诉说中,生活的变故好像没有给你带来什么实际的影响,只是本来不属于你的东西没有了,你并没有比别人少了什么。就是说,只是光环没有了,过去是皇帝的女儿,现在是平民的女儿了。是这样吗?”
女士苦涩地笑了:“您的意思是说,我少了的只是额外的东西。”
“说的好。光环本来就不是自己的,是额外的东西,而且是虚幻的。没有了光环不过是还你本来的样子,你还是你。”我肯定说,“过去是在虚幻的光环中随风飘荡,现在才是真实地站到地上来了。虚幻的光环消失了,现在看到的才是你自己,而且是真实的自己。”
“您说得对,现在的我才是真实的我……我得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别人的光环中,完全迷失了自我,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别人。命运都到了别人手上,难道能有真正的幸福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为自己做主,不是吗?现在套在你身上光环没有了,正是给你一次机遇,一次主宰自己命运的机遇。自己真正地当一回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一回主,让自己真正享受一回生活,这不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吗?”我说。
“是的,我感受到了这一点,人,要自己做主,靠自己真实地生活。”女士表示赞同,转而又说,“可就是人们对你的眼光变了,面子上过不去,让人难以面对。”
“说到人际关系,一来,我们都是平等的,何必总是让别人瞩目,把你捧得高高的?二来,虽然不能排除有人势利眼,但更多的是自己心里有病:你看,我没有了过去的光环了,别人看我的眼光肯定不一样。于是,觉得自己在别人眼里和过去不一样了。在心理学上,这叫‘投射作用’。”
“就是说,其实是自己猜疑别人?还真是这样,有时还没出门就心里想,别人见到我的眼光会怎样怎样。”女士领悟地很好,转而又说,“不过,靠自己生活,真的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你是个很有悟性的女人,能够看出你在积极进行心灵自救。”我给了她最后的支持,“不错,任何的幸福得来都不容易,都得付出努力才能换来。你肯定会拿出自救的行动,因为你已经深知人生得靠自己。相信你会靠自己寻找自己的生活,希望听到你的好消息!”
心理咨询中,有些求询者的问题并不复杂,他们主要的是为了寻求心理的支持。这位女士的情况就是这样。至于她所说的落差之下的面子问题,说什么都不如生活的磨练。我知道她会慢慢地接受现实,不再把自己当皇帝的女儿。抛弃了虚幻的光环,到时候,她会感到,靠自己真实地生活原来并不那样难。
大约两个月后,女士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她告诉我说,现在的心态平和多了,觉得人们对自己其实也不错,而且开始了业务进修。
人生就是这样,失去了光环的虚幻荣耀,会换来真实的生活。我默默地祝福她。
不信任的种子哪里来心理咨询中,一个女孩的故事是那样让人感到迷茫。你听——我最近心情很乱,很不好。怎么说呢?最重要的就是对很多事情不信任,特别是对人的不信任。我感觉自己的心里种下了一颗不信任的种子。还是十几岁离家读书的时候,就感到了这一点。记得有一个同桌,她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总是不遗余力,可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她却不管了。不信任的种子一直长,一直长。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我很少信任人,非常自闭,对人,对事,都是冷眼旁观。以前,我的心特软。现在,似乎硬得都没有了同情心,即使碰上悲惨的事情,也无动于衷。我都奇怪自己怎么变成了一个冷漠的人。而且,面对竞争的残酷,面对好些人不择手段,也变得不再气愤,似乎一切都变得无所谓。但是,内心并不能做到对一切无所谓。于是,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处于分裂的状态。内心真正想的没有真正去做,去做的却是违背自己意志的。
比如恋爱。我喜欢的人,欣赏的人,出于现实而理智的考虑,我却不能选择;而我并不欣赏的人,理智的考虑,我却要接受这个人。这其中掺杂了多少现实问题的因素,让自己只能违背自己的意志?
再如工作。虽然我有一份稳定的办公室工作,但是,我感觉人们之间都是利害关系,同事朋友也有竞争,这让我感到很没意思。当初,心中那种人世间的所谓真善美,那些美好的东西完全消失了,一点都不可信了。只能违心的做人处世了。
再有是家庭。在那么多的家庭中,自己家庭要有立足之地,也要竞争,也很残酷。其实,做好人,也未必能够尊严地活着,也会受到嘲笑。善良的人,也许是真有,也许是以一种优越的心态给别人以帮助,或者是同情。目前,家庭生活让我感到压力很大,父母年龄在增大,我要准备照顾他们。但是,我一个工资不高的年轻人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有压力。我就想努力地让自己挣钱。都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想通过上学提高自身素质的方式来挣钱,但这条路走起来很艰难。只好自学,可是自学也不会有多大的帮助。
唉!不管哪方面,经常的感到有很多事情是自己无能为力的,自己并不能掌握什么,控制什么,很无力,很无奈,一个人有成就真的很难。虽然知道最终能够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可又总是觉得很无助,感到自己无法包容自己,内心总是一片痛苦和迷茫……表面看来,女孩的故事真的让人一头雾水了。究竟怎样解读女孩迷茫的故事,这迷茫故事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心态?
沉寂片刻,我分析说:“在心理咨询师看来,你不是对人不信任,不是对生活不信任,不是冷漠,不是自闭。归结起来你所说的这么多的感慨,其实就三个字——不满意,对目前的生活现状不满意,以致对自己也不满意。你看是这样吗?”
“对,对,您说的非常准确,说到我心里去了。”女孩仿佛遇到了知音。
“这样的心态,如果往好的一面说,是不满足现状,可以说你是很有雄心壮志的女孩。”说到这里我话锋一转,“如果往不好的方面说,是和自己过不去,说个笑话,你是个很有‘野心’的女孩。”
女孩笑了:“您真的比我自己还了解我自己。反正我一直不满意现在的工作,总想当一个翻译……”
“其实,现在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已经是让很多女孩所羡慕的,你却不满意自己,给自己编织着痛苦。”我说,“以这样的心态,即使当了翻译也难逃痛苦。你想啊,翻译总要走在别人后边,坐在别人后边。这样当翻译,就高兴了,就满意自己了?说起恋爱,谁能够完全一厢情愿,谁能不考虑现实的情况?再说家庭,以你的年龄推算,父母不过刚五十左右岁,还算年轻,你已经开始工作,家境也该不错。何必让什么残酷的竞争来给自己那么多压力?这都是‘野心’的表现。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自我期望过高。因为自我期望高过,对生活现状自然就容易不满意。当一个人对生活现状总是不满意的时候,看什么都是灰暗的,都是阴云和迷雾,仿佛面对的这个世界太糟糕了,没有了阳光,没有了温暖。于是,心里找不到感觉了,似乎是生活不可信了。”
“是的,我就是这样。”女孩领悟地说。
“其实,理智上你并不排斥这个世界。你的来访本身,不就说明你感到世界还是可以信赖的吗?”我继续分析说,“既然这样,我们就该侧重来讨论一下该怎样看生活,怎样看人生。是这样吗?比如恋爱,本来就是带着遗憾的选择,比如人生,本来就是伴随缺憾而走过。所谓的美满生活,都是相对现实条件而言的。说到人际关系,我们可以无条件地帮助别人,但对别人不能有这样的指望。我们只能要求自己,我们不能苛求别人。再说,帮助别人总是在为自己播撒幸福的种子。只是春天播种,收获要等到秋天,或者要等第二年。怎能心太急?”
女孩笑了:“很感谢您对我说了这番话,让我第一次从新的角度看生活。”
“非常高兴你知道最终只有自己才能救助自己。现在,你怎样帮助自己呢?”我知道这是女孩最需要的交流,于是建议说,“关键就是学会以平常心悦纳自己的生活。这绝非不求进取。因为,如果悦纳了自己的生活,如果对生活有一种满足感,你就会感到自己是生活在幸福中。这种源于生活的真实的幸福感,会让你的心重新柔软起来,会让你感到世界其实真的很美好,看到生活中真的有温暖的阳光。于是,你的心中就会有阳光,你的脸上就会有阳光。这温暖的阳光,温暖了自己,也温暖了别人。在这样的心态下,你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恋爱,工作,生活,人际关系,都会进入一种良好健康的状态。到那时,什么自闭,什么冷漠,什么不信任,都烟消云散了。你的心中生长起来的,一定是一颗信任的种子。”
出国谋生,要想好为什么周六晚,一位女士拨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开始了这样的交流:“我是个职业女性,目前在局机关工作。大学毕业后,原本在一家企业,这是一家国有企业。是几年前主管局抽调到这里的。当时说以后要把我从企业转为行政编制。现在已经去了好几年了,一直没有转为行政编制。眼看,机关就要机构改革,要分流人员。我不在行政编制,估计在这里继续呆下去的可能性很小,还要重新回企业。我回去怎么办?在这里反正我一点不开心,我不想在这里干了,我想走。”
“去哪里?”我问。
“去美国。”女士的回答让我颇感意外,“是这样的。我一个去了美国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她说你不开心就来美国吧。可我已经39岁了,工作快20年了。如果一走,这里的工作也就没有了。我就为此犹豫不决。您说我该不该去美国?”
心理咨询师忌讳替别人拿主意。于是,我把问题推回去:“你自己怎么想?”
“我在这里不开心,我想走。”女士说,“虽然办起来有难度,不过也能办成。我们这里好多人都通过劳务输出去美国了。”
别人往往会成为自己的参照,从众心理常常是人们行为的一个心理动因,人们往往倾向于让自己的行为与众人趋于一致。但是,从众心态下的选择往往未必适合自己,盲从别人更会迷失了自己。于是,我试着引导她进行独立思考:“作为一个普通工人,他们去了美国又会怎样呢?会生活的很好?”
“他们都比较年轻,去了那里,就是打工呗,反正都能生存吧。”
“你朋友的情况怎样?”
“她也比我年轻,结婚几年后又离婚了。独身一人的她两年前下岗了。没有了工作怎么办?就去了那里打工了。在那里也不是那么稳定,开过餐馆,理发……”
“你是说,她离婚后就是独身一人,而且是没有了工作才去的?”
“对。”
“那么你的情况又怎样呢?”
“我有家庭,有丈夫,有孩子……”
“你还有工作。”我接过话头说,“这就是说,你们的情况大不一样,是吗?她独身一人,没有牵挂没有家,可以四海为家,而且没有了工作,还比你年轻。你呢?且不说你年龄比他们大,而且你有丈夫,有孩子,有家,更重要的是你有现成的工作。一个女人,抛家舍业,远渡重洋,去异国他乡,又不是去当大老板,不是去当贵宾,到底为的是什么?莫非就是过一把给老外打工的瘾?你这边到底有丈夫有孩子有家,即使有什么不开心,到底还可以和家人沟通,还有一个可以诉苦的地方,有一个心灵的寄所。到了那边,你孤身一人,如果再不开心起来又将如何呢?马老师很赞赏求新求变的心态,这种心态说明人有活力。但是,你终归是快40的女性了,可以说人到中年了,是吗?”
“对……”随后,电话那端沉默良久。我知道女士开始了独立而冷静的思考。
其实,我知道我所说的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同时,我也知道女士自己又确实没有想到这些。为什么呢?一定是她的心很乱,陷入了情绪化心态之中。情绪化心态之下,人好像变得‘弱智’,思维是混乱的,是缺乏理性的,甚至理性一片空白,行为决定完全被情绪所左右。那么,她为什么陷入情绪化心态呢?虽然由前面的沟通我已经有所推测,还是需要进一步印证。于是,我交流了上面的意思之后说:“究竟为什么萌生了去国外的想法?”
“当时我没想那么多。”女士说,“我就是想换个环境,我不想在这里的企业干了,我觉得在机关干了几年又回到企业,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开始的叙述中,从她不经意间的强调行政编制,强调国有企业,已经流露了她很在乎名分的心态,现在又得到了证实。于是,我说:“这就是你的不开心,是吗?你的意思是说,你很在乎在局机关工作的名分,你感到回到企业很丢面子?就是说,你想去国外仅仅是为了面子,为了名分。是吗?”
女士承认说:“您算点到了我的病根了。”
“在乎名分,在乎面子,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我说,“问题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现实性。以你的情况,孤身一人抛家舍业去异国他乡,这与换个工作单位到底有很大的不同,自己不难想像会有多大难处。究竟有什么值得让自己抛家舍业的?换来的东西到底值不值?不要说只是工作变化,即使是饭碗砸了,也未必到了抛家舍业去国外谋生的份儿。好端端一个家,忽然之间,去了国外,到底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就为了挣一碗饭钱?又有什么面子和名分?”
“看来,有时人真是犯糊涂,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些……”女士不好意思地笑了。
“看来,情绪化心态真不是个好东西,它会把人带进一个迷魂阵。”我也笑了,“如果能够扔掉情绪化心态,让自己冷静下来,理性地来看看自己的问题,也就不用别人来指指点点了,是吗?”
“还是要感谢您的指点。”女士笑得很开心,“到底还是您点醒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