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履职观
31308200000017

第17章 玉溪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全面把握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形势,必须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特点的认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四个历史性转变。一是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自求平衡、丰年有余,并有结构性、阶段性过剩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业产业发展由传统、单一型向现代、复合型的历史性转变;三是农村由温饱、小康型开始向发展、富裕型的历史性转变;四是农村经营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这是玉溪农业和农村发展史上了不起的成就,是历届市(地)委领导和全市各族人民铸就的辉煌。去年,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调整为15.8∶46.2∶38,第二产业的比例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2.2个百分点;农林牧渔结构比例调整为66.2∶3.2∶27.9∶2.7,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6%;粮经比例调整为54.2∶45.8,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了5.2个百分点;农村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了成效,农村个私经济的比重提高16.7个百分点,达90.3%;城乡结构有了改善,城镇化水平达到31.5%,提高了1.6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产量除粮食外持续增长,烤烟增19.9%,甘蔗增20.8%,蔬菜增34.7%,油料增7.6%,肉蛋奶增7.3%,水产品增1.9%,农业总产值增7.1%。乡镇企业速度、效益同步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了提高,营业收入增长15%,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4%,比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小城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建设步伐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通讯、供电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村级体制改革、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改革有新的突破。农民收入继续增加,人均纯收入增84元,增长3.7%;扶贫攻坚成效明显,贫困村基本解决了温饱。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成效显著。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理性履职观农业农村工作观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转为受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村经济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城镇化水平低,农业劳动力生产水平不高;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这些问题的综合作用,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减缓。1997年至2000年年均仅递增6.76%,比1979年至1996年年均递增7.97%下降了1.21个百分点。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近两年现金收入比重有所下降,1999年为72.48%,比上年下降4.29个百分点,2000年为62.98%,比1998年下降13.79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点。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我市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购买力不提高,我市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生活不改善,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加;农民的投入和积累能力不强,我市农业就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我市国民经济的好形势就难以保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村经济向农村经济、环境、文化一体化转变,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农村管理工作的素质和水平,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以上;农业现价总产值年均递增4%;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年均递增10%;农村个体私营经济营业收入年均递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4%以上。“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工作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由以抓数量为主转到数量、质量并重,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培育农产品品牌为突破口,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二是增产和增收的关系。由过去以抓增产为中心转到增产、增收一起抓,以增加农民收入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做好农民增收这篇大文章。三是生产和市场的关系。从过去重生产轻市场转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上来,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产销衔接,真正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逐步做到以销定产。四是发展市场经济与支持保护农业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护体系,强化对农业生产的保护和支持。五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系。加大城乡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六是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七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今年是我市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农业发展纲要》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对完成我市“十五”计划目标至关重要。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市委一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五项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基层工作,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好基础。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是:农业总产增长3%;农业增加值增长3%;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2%,利税总额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2417元,增加80元。

二、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办法,开辟新渠道,拓展新空间。今年,我们要从以下6个方面做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大文章。

(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我市农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影响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增值效益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牢牢把握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横向抓调整,纵向抓转化。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下工夫,与促进种植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互动并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要优化布局,优化品种,扩大特色产品生产,以新品种、高质量求生存,谋发展。粮食生产,要增加优质稻、优质饲料粮种植面积,压缩没有销路的热区早籼稻和中海拔地区劣质小麦等10万亩。烤烟生产要严格按照国家计划种植,主攻质量,增加效益。计划种植55万亩,其中优质主料烟30万亩,收购163万担,中上等烟达到85%以上。市下达各县区的种植面积和收购量不得突破。要重点抓好四项突破性措施:一是调整品种结构,把红花大金元、云85、G28等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到40%以上,K326面积控制在60%以下;二是推广新法育苗,要求大田移栽面积达到3万亩;三是扩大轮作面积,要求优质主料烟轮作面积达到50%;四是推广立式炉烤房4.5万座。甘蔗生产要控制种植面积,加快品种更换,大力推广高产、高糖新品种。新增蔬菜5万亩,重点发展高效的精细菜和无公害商品蔬菜。新增花卉2000亩,香蕉l万亩,台湾青枣1万亩,茉莉花2000亩。通过调整,使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的种植比例达到50∶50.当前要做好大春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各项准备工作,把种植计划落实到村社。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要把畜牧业做强做大,加快品种改良和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饲料工业。在巩固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食草动物和水禽以及其他特种养殖,突出抓好仔猪生产和商品鹅的发展,逐步把玉溪建成仔猪外销大市和我省的商品鹅生产基地。要求今年新增良种母猪2.5万头,出栏仔猪150万头,商品鹅50万只。要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建设,发展饲料加工业。抓好畜禽商品基地、现代化养殖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要发展养殖大户,扩大家庭饲养规模,靠规模经营提高效益。要加快品种改良和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饲料工业和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提高出栏率,提高产品质量,把畜牧业建成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要大力发展名特优稀水果和干果,逐步改造原有的低质、劣质果园,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竹林等经济林木,培育后续支柱产业,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发展干果1.5万亩,封山育林178万亩,退耕还林4万亩,三湖面山造林4.1万亩,珠江防护林造林5.5万亩。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充分利用现有水面,发展市场需要的水产品,推广新的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要理顺渔业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渔业发展的新机制,加强鱼种场建设,更新改造现有设施,提高培育鱼苗的水平。

实施地带经济发展战略。我市山地、河谷、盆地、湖泊相间,气候类型多样,光热降雨差异大,土壤类型多,水资源分布不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全市大体可分为城乡融合区、湖岸沿线区、中海拔山区、干旱山区、低热河谷区、高寒山区等六类地带。我们要从各类地带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地带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根据不同地带的特点布局生产力,充分发挥各类地带的比较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带经济格局。各类地带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城乡融合区要充分发挥城镇城郊的区位、交通、信息、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加快发展城郊型农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发展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为载体的第二、第三产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湖岸沿线区要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水面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水产养殖业、蔬菜业和旅游业,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中海拔山区要充分发挥土地宽广、热量丰富、适种作物广、矿产资源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巩固提高粮烟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开发林果业、采矿业,发展生态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干旱山区要进一步加强“五小”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强化农业实用科技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低热河谷区要充分发挥“天然温室”的气候优势,大力开发热区资源,重点发展“名特优、早晚熟”的特色产品,巩固提高蔗糖业,大力发展热带优质水果、干果、花卉、药材、冬早蔬菜等,发展热区水禽和特种动物、水产养殖。高寒山区要充分发挥耕地较多、山场广阔的优势,“近抓粮畜、远抓林果”,大力发展种养业,开发适宜冷凉地区种植的经济作物,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水平,加大扶贫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商品生产。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发展地带经济的领导,从各类地带的实际出发,制定发展规划,发展地带特色经济,培育各类地带的经济增长源,制定适应地带经济发展的投资政策,加强具体指导,坚持梯度推进和中心城区辐射带动相结合的原则,提升城乡融合区和湖岸沿线区的发展水平,促进中海拔山区、干旱山区、低热河谷区快速崛起,发挥高寒山区后发优势,实现全市农村经济共同发展、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一要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重点扶持有市场、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实力、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信息、资金、技术、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二要抓好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改造提高老产业,发展壮大新产业,培植新的后续产业。三要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完善公司带农户等行之有效的各种形式,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发展订单农业,采取签订购销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和吸收农民入股等多种形式,使贸工农各方面形成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带动地带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致富。四要发展农村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提倡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作为股份组建股份合作体,进行开发性生产,扩大主导产业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五要努力开拓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特别是农民自办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开辟多种形式的流通渠道。

(二)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要在继续提高农业市场化的同时,以产业化扩大农业的社会化,以科技支撑实现农业的科学化,用科学武装农业,把自然经济的经验性农业改造为市场经济的科学化农业。一要树立科学化农业观念。要有科学的产业选择和生产决策,自觉遵循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提高干部群众的农业科学商业智慧,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要科学地组织生产和进行管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要按照完整的商品交换特征,适应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要,搞好收获和包装。要用现代营销手段组织营销,不失时机地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的对接。二要构建科技型的农业产业链。我们要把每一项实用的农业科技尽可能地转化为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成为产业化经营实体,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标准化、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三要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健全完善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要加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办好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和科技样板,大力推广农业实用科技。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业教育技术培训体系。要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培训和教育,加大“绿色证书工程”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机制,搞好跟踪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要力求科学性、广泛性、全程性和务实性的统一。四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要办好农校、农广校、职技校,改进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批合格适用的中初级农科人员。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发展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造就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管理干部队伍组成的农业科技队伍。鼓励农科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对研究、开发利用新技术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五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原则,放活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创办科技型经济实体。

(三)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我市农民人均耕地较少,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为纽带,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最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来源。

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各地的产业基础、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等入手规划好小城镇布局。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城镇投资体制。要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筹集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路子。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进入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组织农民义务工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县区收取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属乡镇实现的部分全额返回给乡镇,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维护。城镇公用设施可实行有偿使用。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征用费集中用于兴办第二、第三产业。三是加快土地使用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城落户,加快非农化步伐。要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入手,节约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采取多种形式,鼓励落户进城的农户有偿转让承包田,出让或置换宅基地。探索户籍制度改革新思路,逐步建立起以居住地和职业划分城镇和农村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并给予进城农户在子女入托、入学、就医、招工等方面与镇区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四是发展小城镇经济,培育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和小城镇集聚产业、资金、人才及基础设施共享的优势,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为主体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有的可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有的可兴办各种商业服务行业,发展各类综合型或专业型商品批发市场;有的可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吸引乡镇企业进镇,鼓励工商企业向小城镇转移,到小城镇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鼓励金融、保险等机构到小城镇开展各类业务。五是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的建设,实行公平竞争,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大力推进小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等事业的发展。六是加强小城镇的交通、卫生、工商、治安等方面的管理。镇政府要认真管理公共行政和公益性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乡镇企业要加快结构调整、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新的发展。要积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种养业、加工储运业,起好龙头作用;发展植物原料型加工业和生物化工业;抓好与卷烟配套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设备更新改造;巩固提高建筑建材业,努力发展开放型乡镇企业。要狠抓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鼓励乡镇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增加智力投资,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要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各级对乡镇企业的投入要继续保持“九五”期间的力度。要加快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要求今年80%的乡镇集体企业改造为民营企业。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改革的领导,解决好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为乡镇企业的改革创造条件,尽量降低改革成本。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乡镇企业要强化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努力创立名牌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要十分重视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事故发生。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市扶持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解决好发展资金问题,加强和改善社会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市场,进行技术、产品开发。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以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抓好水利设施和高稳产农田建设,力争今年水利化程度提高到74%。要进一步深化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在建的平甸河、西拉河水库建设,完成新寨水库建设,开工建设董炳河水库和法寨水库,抓紧十里河水库前期工作,做好除险加固工程。认真抓好山区“五小”水利工程,扶持建设1万个小水窖。继续抓好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发动群众做好水毁工程修复工作。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做好库坝运行管理工作,加强汛期防洪工作。继续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地改田、坡改梯、改造中低产田地,完成8200亩高稳产农田建设任务。新建大棚1万亩。继续进行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建设,新建、续建和修复500公里,提高县乡公路路面等级、乡村公路抗灾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继续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完成13万户“一户一表”工程,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加强农村通信建设,提高电话普及率。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退耕还林4万亩,扶持建设2万口“三配套”沼气池。

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方面,要建立健全四个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一是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建成以玉溪中心城市为中心,上联昆明,下联各县区、乡镇,外联全国乃至国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制定和完善信息采集标准和信息发布制度,为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农业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发展商品生产。今年争取建成与深圳中农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网,与重点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连接的玉溪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网。二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要抓好已经规划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设,逐步形成以集镇为中心、专业批发市场为纽带、购销网点为补充的农产品商品市场网络。大力培育农村的资金、技术、信息、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地区间、产业间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培育市场营销组织,发展专业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运销专业户等中介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通过市场体系建设,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连接在一起,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引导生产、调节供求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三是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农业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部门建设,完善监测手段;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检测;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四是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加强农业地方立法工作,健全农村法律机构,开展农村法律咨询服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和各种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市场的稳定。

进一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要发展国家、集体、个人多元结构的服务组织,使之相互衔接配套、功能互补,为农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商企业、供销社和有经营权的单位要保证良种、化肥、农药、薄膜、农机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业科技部门要搞好科技服务,加强科研和实用技术培训。各级农行、农发行、工商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保险机构要积极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经部门要加强农产品成本核算,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户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的各种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搞好收支核算,定期公布账目,接受群众监督。乡村两级要坚持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杜绝和化解乡村两级不良债务。加强对农村民间信贷的引导和监管,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对财务混乱、群众反映强烈的乡村要派专人帮助清理整顿。

(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市219个困难行政村以村为单位,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原定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但也必须看到,全市还有尚未解决温饱的自然村235个,5.5万人,温饱不稳定的村委会57个,9.7万人,扶贫攻坚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做到领导到位、投入到位、科技到位、措施到位,尽快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巩固扶贫成果。一要突出扶贫重点,制定综合扶贫规划。要把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工作对象,推进扶贫开发进村到户。要以贫困户为基础,以贫困村为单元,做到贫困对象认定到户,统一规划项目到户,资金安排到户,实体带动到户,党员干部包干到户,社会各界帮扶到户。二要集中财力、物力继续抓好贫困地区改土、治水、办电、通路、绿色五大工程的实施,最大限度地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要结合培育地方优势产业,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市场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三要完善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小额信贷扶贫。今年滚动发放贷款2000万元,扶持农户1万户。小额信贷工作的重点是加强管理,改善服务,主要是坚持小额信贷的基本制度,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还款率。要始终坚持小组、中心组定期活动制度,坚持一年24次还款制度,个别有困难的地方还款次数不能少于一年12次。四要认真抓好异地开发扶贫。全市计划异地搬迁1500人,要解决好搬迁农户的耕地、户口、子女上学等问题。要加大温饱村和安居村建设力度,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工程覆盖范围。全市今年计划建设20个温饱村。五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今年推广杂交包谷地膜覆盖3万亩,在海拔1600米以下地区推广巴西陆稻8000亩。六要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生活质量。要加强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科技等事业建设,实施中小学生因贫失学资助工程,重点解决l。5万名初中生因贫失学、辍学问题,对贫困的大学生给予资助。帮助16个乡镇建设计划生育服务所,扶持边远村寨建设200座卫星电视接转站。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从根本上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七要多方面增加扶贫投入。继续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坚持市、县机关单位扶贫联系点制度和党员干部结对扶贫制度。市级单位的挂钩帮扶单位原则上不变,已脱贫的可作地点上的适当调整。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坚持正确的资金使用方向,严格审计、监察制度,逐步推行报账制,确保扶贫资金取得最大的效益。

(六)深化改革,落实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今年我市农村要开展五项改革。第一,进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这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的又一项重大改革,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今年3月中下旬省委将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我省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江川县是全省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县之一,要配合省里积极做好工作,为全市农村税费改革提供经验。其他县区、乡镇可先进行调查研究,做好准备工作。第二,积极稳妥地搞好乡镇机构改革。这项改革待省委部署后开展。总的要求是,要转变乡镇职能,大力精简机构人员,有条件的地方,在不影响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前提下,可撤并过小的乡镇,扩大乡镇管理范围,减少乡镇机关人员。第三,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精简优化教职工队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第四,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抓好农村合作信用社的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第五,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进一步推进供销社的改革。供销社改革要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理顺政社、社社、社企、社民关系,完善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信息、商品消费四个方面的服务,增强为农服务的功能,真正把供销社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去年,元江、华宁、红塔区、峨山四个试点县区供销社的改革基本完成,今年要继续做好巩固完善工作,其余五个县的改革,今年全面展开,力争年内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继续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才能把广大农民的利益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一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坚持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大政策,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在此基础上,本着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民自愿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探索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二是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增强全局意识和政策观念,认真执行国家的粮食购销政策,不准限收拒收、压级压价收购,杜绝各种损害农民利益的错误做法。要切实贯彻优质优价的原则,引导农民发展优质粮食。三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市农民负担总体水平较低,2000年农民人均“两费”负担仅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7%,劳均负担“两工”12.3个,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限额标准。但个别地方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两费”使用透明度不高、违规集资、农村中小学乱收费等,农民意见较大,影响农村稳定。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做好工作,进一步健全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坚决禁止各种违反规定的乱集资、乱收费。四是稳定和完善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完善农产品收购政策。五是贯彻落实省、市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扶持农民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六是贯彻落实扶贫政策,加快山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三、关于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农村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物质文明建设给农民群众带来富裕,精神文明建设给农民群众带来幸福。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具有内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体——农民。要把服务农民与教育农民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为老百姓解决生产经营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提高素质创造社会条件。要培养农民科学的人文精神、现代的知识技能、现代的生活方式、现代的道德心态和人格理想,建立农村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完善体现时代要求的伦理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体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素质,巩固和发展村级体制改革的成果,扩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政治参与。必须把实现、保护和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领导干部履行职能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农民,牢固树立立党为公的思想。农村的各项工作、各项措施、各项政策,都要考虑和保证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际利益。一切依靠农民。认真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经验,带领、引导和依靠人民群众克服农村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一切成果属于农民,要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始终坚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享受者。

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农业农村工作在我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几十年来,我市实施的发展战略是“倾斜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的突出特征是,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农村为城镇提供积累,农民为国家提供积累,重要的生产要素配置向城镇倾斜。从总体上讲,我市的经济还是农村经济,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演进,离不开农业这个基础。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我市小康社会,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各级各部门必须确立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在我市现代化建设战略及政策导向中的重要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继续增加农业投入。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用很大精力抓农业和农村工作,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其他领导同志都要关心和支持农业和农村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农村基层干部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调动和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3月起将村委会共青团、妇女、民兵、治保、调解五大组织干部的岗位补贴从每月30元提高到60元。请各县区认真落实,足额按时发放到补贴对象。有条件的县区和乡镇也可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补贴,并解决好村民小组干部的补贴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真抓实干,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与农民交朋友,体察民情,帮助基层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要进行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指导工作。各部门、各行业要做好支持农业和为农民、农村服务的工作。各级农村工作干部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把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村社和农户。这次会议以后,市委、市政府将在组织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落实各项措施,各县区也要认真研究,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