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罗崇敏演讲集
31309500000009

第9章 怎样认识和实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在国家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班上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和大家在一起谈谈关于我们国家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观点、基本任务和指导原则。

一、认识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要求我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要进行重大调整,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在城市而在农村。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社会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现在,农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左右,而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业和农村的困难在于人多地少,不容易形成规模经营,加上农业收益比较低,以及政策方面的原因,导致投资过分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对农村发展和农民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统筹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原有基础、客观条件以及改革开放步伐和力度不同,地区差距目前仍呈继续扩大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在东部而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双重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优势,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这是今后较长时期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的主要依托,也是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财力物力支撑;另一方面,也要有利于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包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统筹区域发展是新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罗崇敏演讲集怎样认识和实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是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社会全面进步。既定的经济总量,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下,人民实际福利和社会总体状况可以有重大差异。我们的目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现在的情况是,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地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日益发达,规模空前扩大。这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但过分的、不适当的开发利用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公害产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是人类觉醒的表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环境承载力弱,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至今尚未根本扭转,矛盾非常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改革要有利于达到发展经济和保持环境的双重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现在是在对外开放环境中谋发展,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国内发展和改革要考虑国际环境。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则;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订立、修订和完善进程,努力争取使之符合我国发展的利益。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是不同国家利益矛盾妥协的产物,并不是天经地义和一成不变的。我们不是简单地同国际规则“接轨”,而是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国内经济体制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相互协调。这里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较量。

二、认识和实践体制创新的根本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五项任务。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沉重社会负担和承担过大的改革成本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由于寻找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的实现形式所遇到的特殊困难。按照《决定》的要求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更广泛地推行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特征的股份制,将有利于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决定》在强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强调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清理和废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为许多地方的经验所证明了的。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按照《决定》的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依法维护公、私各类财产权,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和保证。

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继续推进工业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到实现现代化这个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任务。这种根本性的社会转型,要着重解决的实质上是“三农”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农业方面的努力,从根本上说,要从“三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找出路。就是说,要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促进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社会化轨道。现阶段的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从根本上说,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都是要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长期过程,即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展顺利,2020年城镇化达到55%左右,届时全国农村人口仍将有6亿以上,“三农”问题仍将是大问题。重要的是,经济体制要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某些现行的体制和政策,是不利于逐步改变甚至是还在强化二元经济结构的,需要坚决地进行改革。

建设市场体系和改善国家经济与社会管理。这是贯穿经济体制改革全过程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当前体制不完善的重要表现,是市场体制不健全,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转变。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当前主要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在改善国家经济管理方面,《决定》强调继续改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对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给予高度重视,明确了分步实施税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以及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与调控机制的目标和任务。政府在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回顾20多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利用党和政府系统集中统一的优势推进以主体分散化和利益多元化为特点的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进展比较顺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的阶段,推进经济改革仍需要继续发挥这种优势。

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固有的社会问题。积极扩大就业,推进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人口多,又处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转变时期,就业压力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突出困难,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把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作为重要的体制改革和政策目标。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主要是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以达到效率与公平兼顾之目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建立健全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市场竞争不能自发实现这种社会目标。扩大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依靠国家的政策导向、法律规范、公共管理和宏观调控。

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也把这个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也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问题。现在,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经济基础已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体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些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都受到市场竞争的深刻影响,市场机制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作用;但这些领域又都有各自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搬用市场经济的规律,简单地提“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目标和口号。重要的是,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体制选择和发展战略,都要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

在今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五项基本指导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要把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机制的创新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要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法制建设。

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人民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策性的因素。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实现好、调整好、保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后凝聚起来。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是一致的,既要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又要调动各省、各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证,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积极、稳妥、有步骤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改革过程是利益调整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注意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调整好地方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调整好单位部门系统的利益关系。统筹兼顾,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科技文化体制改革、教育卫生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通过推进整体改革来促进整个社会系统利益的调整,切实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得到改革的实惠。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发展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人口、生态环境建设。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物质、文化需要,也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感谢院长的邀请!感谢大家耐心听取我的发言!

2003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