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31309900000038

第38章 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4)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和韩国。参见任晓燕:《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四位》,《中国统计》2006年第6期。

(二)中国现代化的总体水平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显示:2003年中国处于世界初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现代化水平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仍然属于初等发达国家。

2003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82%,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0位;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33点,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55位;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为33点,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2位。2004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83%。

2003~2004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水平与发展阶段:中国目前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2004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10个指标发展不平衡。4个指标已经达标,它们分别是医疗服务、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大学普及率。中国有4个指标表现一般,它们分别是人均GNP、农业劳动力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城市人口比例。按照目前的速度,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100%所需要的时间,与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年均增长率正相关。如果按照1960~2000年速度估算,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100%大约需要15年。如果按照1980~2003年速度估算,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100%大约需要11年。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水平。

2003~2004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水平与发展阶段:2003年中国尚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也没有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由于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要素已经传入中国。如果按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可以大概了解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进展。这种评价,仅有参考意义。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世界排名好于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的世界排名,说明中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多的第二次现代化的要素。在2003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4类指标发展不平衡,生活质量指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以2003年高收入国家平均值100分为对照,2003年中国知识创新指数为24分,知识传播指数为38分,生活质量指数为43分(世界平均为45分),经济质量指数为26分,中国知识创新水平距离高收入国家的差距最大。2004年中国地区现代化的前沿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期。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3年中国综合现代化水平: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反映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相对差距。

(三)中国经济现代化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对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与国际比较中发现,2002年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只相当于美国1892年的水平,中美差距大约100年,中国要到2080年才能成为发达国家。

2003年中国现代化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与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相差18个百分点,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67分,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67分。2003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与世界平均值相差15分,中国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与世界平均值相差19分。

2003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33分,在131个国家中排名第75位。如果131个国家在未来100年里,能够按照它们第二次现代化指数1990~2003年的年均增长率估算其现代化水平,那么,中国在2010年的世界排名为第60名左右,2020年为50名左右,在2050年进入世界前40名;在2080年为前30名左右,在2100年为前20名左右。如果实现这个目标,届时中国就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就实现了伟大复兴。

2004年,中国属于初等发达国家,距离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有一定差距的,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根据1960~2003年的世界经验,在40年里,初等发达升级中等发达的概率为6%~14%,中等发达升级发达国家的概率为4%~32%。如果沿用世界历史经验,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概率为10%左右。如果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2100年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概率为30%左右。

(四)中美现代化能差100年吗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对中美2002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做了对比,其数据是:

2002年,中国与美国主要经济指标的差距是:

人均GDP:绝对差为35017美元,相对差为36倍。

人均GNP:绝对差为34440美元,相对差为37倍。

人均PPP:绝对差为31590美元,相对差为8倍。

全员劳动生产率:绝对差为68349美元,相对差为43倍。

农业生产率:绝对差为42265美元,相对差为84倍。

工业生产率:绝对差为60709美元,相对差为15倍。

工业化指数(人均制造业):绝对差为4637美元,相对差为14倍。

农业劳动力比重:绝对差为48%,相对差为25倍。

农业增加值比重:绝对差为13%,相对差为7倍。《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根据以上数据,2002年,按照当年的购买力评价,我国人均GDP为3580美元,这个数据英国早在1881年就已实现,荷兰是1897年,美国是1892年,两个年份相减,就已是差距,报告就此得出结论,中国综合现代化水平落后美国100年。

何传启认为,中美差距100年根据3个指标,即人均GDP、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什么要用这3个指标呢,是因为经济的核心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两个办法,一是每小时创造的GDP,一是人均GDP,都是与劳动生产率成平均正相关的。

对中美现代化相差100年的结论,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质疑:

疑问一:人均GDP能反映现代化水平吗?

报告对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主要衡量依据是人均GDP、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以人均GDP来衡量国家经济现代化水平有很大问题。人均GDP也许能反映国家的财富水平,经济现代化原指工业化,由于工业不是致富的唯一手段,有些国家可以通过出卖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或服务业致富。这些国家可以达到较高的经济富裕水平,但其现代化的工业科学技术水平并不一定高,因此人均GDP水平与经济现代化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在两个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差距很大的情况下,其人均GDP可能是大体相同的;同样,两个工业化水平大体相当的国家,其人均GDP可能有非常大的差距。如一些小的石油国家和部分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就是例子。

疑问二:用农业指标来反向衡量现代化水平是否可行?

采用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这两个指标,来反映衡量现代化水平并不是一种可靠的做法。对同一个国家来说,农业劳动力比重降低,可能确实意味着现代化程度提高了。但把不同国家之间的农业劳动力比重相比较,则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不同国家的自然地理情况有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农业以外的劳动力不一定都分布在工业部门,更不一定分布在现代化的工业部门。要反映现代化水平,应该采用从正面反映工业化水平的指标,而不是用工业之外的行业来衡量。

如果以这3个指标为依据,可以得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比发达国家还高的结论。以卡塔尔和以色列为例。2002年,卡塔尔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为19844美元,本国人不从事农业,只有少数外来农业劳工,农产品依靠进口;同年,以色列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为19530美元,低于卡塔尔,农业劳动人数占总人口的1%,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这两项指标都不如卡塔尔,按这些标准,卡塔尔的现代化水平高于以色列,而事实上,以色列可以生产高科技的军事装备,卡塔尔却除了石油工业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工业能力。在知识经济阶段,服务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国家经济结构不仅农业比重小,其工业比重也很小,主要部门是服务业,服务业的扩展,使农业比重小反证不了工业的比重大。

疑问三:现代化差距能够用时间来衡量吗?

报告用上述3个指标计算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年代差,即中国2002年的现代化水平,人家早在多少年之前就实现了,两个年份相减,就是差距。两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差距是一个物理差距(如第一代战斗机和第四代战斗机的水平差别是指火器、发动机、侦察器的物理水平差别),对于任何物理差距来说,能够用时间作为单位来衡量的前提条件是速度恒定,但人类社会发展速度恒定是极其罕见的,将经济现代化的物理距离换算成时间距离,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从中国2002年的现代化水平相当于美国1892年,就得出结论说中国与美国的现代化水平差距为100年,这样的结论显然是荒谬的,前提是美国自1892年以来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而事实上美国也是不断发展的。中国2002年的现代化水平相当于美国1892年的水平,并不意味着中国需要100年才能够达到美国今天的水平。既然不同的国家消除同样的物理差距的时间可能是30年、50年、100年、200年,甚至更长,那么就不能够把物理水平方面的差距换算成时间差距。此外,预测今后近100年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是一件在科学上有很大风险的事情。波普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强调了技术预测和预言之间的区别,认为技术预测是可能的,但对开放的社会进行历史预言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进行长期历史预言是不可能的。波普的说法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思考。见《环球时报》2005年03月02日,第15版。

不管怎样,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繁重的国内发展任务,需要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以发展的眼光审视自己,找准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就发展而言,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跃入世界前列,神舟五号、六号飞船载人航天取得圆满成功,各项事业突飞猛进,这些都是值得夸耀的宏伟业绩。中国整体现代化程度与国际水平尚有较大差距,总体国力与人均水平相差甚大。就整体国力而言,中国确实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实力。但中国有13亿人口,任何伟大的成绩除以13亿后都变得很微小,而任何微小问题乘以13亿后都会变得很严重。比如,2005年中国GDP按全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为22257亿美元,可人均却只有1700美元,排在世界一百名之外。中国进出口增长快,数额大,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与中国人口相比仍然较低。许多出口产品虽然标着“中国制造”,实际并不全是由中国企业生产。也就是说,不少产品实际是“在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而不是“由中国制造”(Made by China),如何把“中国制造”尽快转化为“中国创造”,仍需要花费很大力量。目前,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自主品牌太少,出口商品中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也太小。国外舆论渲染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国内有人随声附和,实是言过其实。只要全面对照一下当年“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或日本的情况,就不难发现中国存在的差距。还有一些外国专家预测中国将在多少年后超过美国,这多是缺乏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和全面分析,单凭几个数字加上主观想象而得出的结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盲目相信这种美妙的“神话”。

三、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不平衡性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幅员辽阔,下设34个行政区(省、直辖市、自治区、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复杂。正如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一样,这34个地区的现代化共同组成了中国的现代化。但长久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沿革、国家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现象日益明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区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据统计,我国各种指标的差异系数已经高于世界各国的相对差异系数,而成为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热点”出现在南方四个特区(1980~1984年),之后又进一步扩展到沿海一带(1984~1992年)。90年代,经济发展中心又开始从珠江三角洲北移至长江一线(1992~1999年),中国形成了“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丁”字形发展格局。1999年国家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的“工”字形发展态势。前三个阶段的发展无疑扩大了中国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而第四个发展阶段是试图缩小地区差距,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势必会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如果任由这种差距发展下去的话,不仅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甚至会危及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

(一)我国地区现代化的现状

1.2003~2004年中国地区现代化的总体水平

2003年,中国34个省级地区中,有4个地区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约占地区总数的12%。2004年,中国有3个地区完成第一次现代化,11个地区有6~9个指标达到第一次现代化标准(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已经完成和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的地区为14个,约占地区总数的41%。根据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分组,2003年中国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有6个,初等发达地区有14个,欠发达地区有14个。2003年中国多数地区属于发展中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