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们在对现代化问题的讨论,逐渐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经济指标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标准。现代化并不仅仅表现为某一领域中的发展,包括文化(指狭义文化)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才是现代化的全部含义。罗荣渠先生指出:“现代化是工业化,这确是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也是现代化的经济层面的中心内容,但仅此是不够的,现代化还将包括从基础到上层建筑、价值观念等的全面变革。”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3页。美国学者艾凯也将现代化定义为:“一个范围及于社会、经济、政治的过程,其组织与制度的全体朝向以役使自然(World mastery)为目标的系统化的理智运用过程。”\[美\]艾凯:《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的思潮——论文化守旧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这一方面使人们对现代化有了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使现代化一词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我国,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以及观念现代化等术语都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国外学者也提出了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现代化”这一概念就应用而生了。“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更新上。综合地说,文化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传统体系,是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提炼和结晶。因此,文化是抽象的,有时是具体的,无处不在的。文化的现代化特征更突出地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上,它一方面表现为接受新事物时的活跃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顽固的‘惰性’,或者说是对抗性。文化是人们的精神灵魂,因此,文化的现代化往往最突出的体现出变革的震撼性,同时也表现在传统对变化的抗拒性。”张蕴岭:《亚洲现代化透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文化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领域内,作为一个与经济现代化并列的概念是可以成立的。它是人们对历史上现代化实践的一个总结,也是对现代化实践进行理论总结的成果。
文化现代化的提出,并不等于对文化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文化现代化做进一步的考察。如前所述,我们这里讲的文化现代化是指狭义的文化,那么,狭义的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表现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文化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变化,正如美国现代化理论研究者布莱克所下的定义指出的那样,“是历史形成的各种体制对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一个适应过程。”这一说法由布莱克在The Dynanvic sof Modernization,A Studyin ComparativeHistory一书中提出,文中转引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97页。但是仅有这一层意思是不够的,因为这个过程是有目标的,是一个人们主动设置目标、实现目标的非自然过程,文化的现代化是对非现代化的否定。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认为:所谓“文化现代化”是指文化诸因素、门类的国际最新、最高发展水平,是在继承、弘扬民族的、全人类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发展,不断向现代文化转型的特殊变迁过程。其内涵应包括思想观念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文化设施现代化、文化信息化、文化产业化、文化消费经常化、文化交流国际化、文化科技化、文化人口高比例化、文化人才高档化和文化管理法制化,等等。如果分别从广义和狭义的文化角度来思考,广义文化的现代化可以包括文化基础、文化结构、文化制度和体制、文化观念等的现代化。说到底,它是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而变化的。这里暂不做讨论。狭义的文化的现代化主要是文化价值、文化观念、文化精神的现代化。它同时包括两个维度:既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客观趋势,又要考虑民族文化传统的渗透和影响。就第一方面而言,文化的现代化应具备工业社会文明基础上的民主、科学、开放这样一些理念;就第二方面而言,文化的现代化不可能离开民族文化的土壤。
总之,文化现代化的实现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极为丰富的,表现出一种有震撼力的创新魅力;在道德伦理层面上应体现出人类理性的高度发展水平,代表人类最优秀、最美好的感情和心理取向;在观念形态上,是合理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结合。文化现代化与经济等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紧密相连,既与之相适应,又起到推动其他领域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从结构上看,文化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并列,构成现代化的第二级层,在其上是社会现代化(也可表述为国家现代化,地区现代化),在其下又可分为制度、法律、艺术、观念、行为、心理等等。
二、文化现代化的内容及其衡量
文化现代化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但有些软指标难以衡量,从可衡量的角度看,就目前而言,要想实现文化现代化,最起码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思想观念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是一个软指标,既难以衡量,又难以描述,但作为文化现代化的内容不能不首先把它提出来。与传统思想观念相比,现代的思想观念大体应该具有开放性、进取性、世俗性,人们的市场意识、法治意识普遍增强。理性原则和平等观念到处体现,并支配人们的行为。基本消除了狭隘、保守、愚昧的意识,切断了维系人们之间关系的血缘、地域等自然纽带,独立人格普遍生成。同时,在社会价值观上,表现为与传统不同的重物质轻精神,重个人轻群体,重金钱轻道义,重理智轻情感,重法理轻道德,重法治轻人治等多重取向。
2.文化投入现代化。这是实现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经济保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文化投入率,指政府文化经费支出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比率;二是全社会文化投入率,指政府文化投入(包括经常经费投入、专项经费投入、基建经费投入)与民间文化投入(包括公益性文化投入,如赞助、捐赠等,以及营业性文化投入,如文化市场投入等)之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3.文化设施现代化。这是实现文化现代化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艺术团体、影剧院、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市级以上文保单位、文艺学校和文化科研单位的面积;标志性文化设施,如具有能与某地区或城市齐名,成为其象征、反映其风貌特征的标志性当代建筑或雕塑等,这是文化现代化的物质标志;人口数与博物馆拥有率;人均影剧院拥有率;人均公共图书馆拥有率,这些都是体现文化现代化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重要内容和指标。
4.文化产业现代化。这是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化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它反映文化产业总体水平,包括文化市场、影剧院和文保单位产业的增加值;二是人均文化产值,这是反映文化产业相对水平的指标,其产值包括范围与增加值相同。
5.文化信息现代化。这是反映21世纪信息社会中文化信息化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均图书馆藏书量,指全国或某地公共图书馆的人均藏书量,它是衡量图书馆发展水平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公众上网率,指全国或某地互联网的注册用户,加上利用公用账号上网的用户之和与全国或某地电话用户数之比;报刊订阅率,指报刊订阅份数与总人口之比。
6.文化消费现代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文化娱乐教育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比重;二是每百户文化耐用品拥有量,“文化耐用品”主要指彩电、影碟机、录放像机、电脑、组合音箱、收录机、照相机、中高档乐器、摄像机等文化耐用品。
7.文化交流现代化。这是体现文化活力的内容,它反映文化沟通的国际化程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年国际文化交流人次,指每年国外专业团队和专业人员来华人数加上我国专业团队和专业人员出国人数;二是艺术团体国际交流次数,指国外艺术团体和我国艺术团体来访和出访次数。
8.文化科技现代化。这是体现文化现代化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科技文化设备总值占文化固定资产产值比重,其中高科技文化设备是指灯光系统、音响系统、电子字幕、舞台电器、放像设施、电脑及网络、技术监控系统、技术保存保护系统、通信系统、电化教育设备、光学器材、电子设计与制作、自动监控系统、光电复制系统等内容;二是文化系统中级以上职称人才比例,是反映文化专业人才数量的指标。
9.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程度综合评分,其主要评分项目包括文物保护法规建设、文物保护程度、博物馆建设、考古水平、文物事业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水平、文物事业引入高科技水平等内容;二是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占文化经费比重,主要指政府投入的文化遗产经费与政府文化投入总额之比。
10.文化管理法制化。包括中央和地方制定的文化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这是衡量城市文化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已立法的文化门类比重,是指在文化艺术、文化遗产、文化市场(产业)和公众文化中已立法的文化门类在文化总门类中的比重;二是文化执法人员占文化管理人员比重,是指具有执法权的文化管理人员与全体文化行政管理人员之比重。
11.群众文化普及化。这是反映文化普及率的指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文化和乡镇文化参加率,通过典型调查,计算参加群艺馆和文化馆(站)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人数与当地总人口之比;二是居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准综合评分,以及公民科学素养。它可以反映公民总体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准。参见陈依元,王益澄:《宁波文化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制定及评价》,《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2.教育现代化。这是实现和反映文化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培养目标现代化、教学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设施和手段现代化、教育结构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三、文化现代化与文化创新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形态,文化现代化的核心是创新。或者说,文化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现代化的保证。文化创新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参见李燕:《文化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之路》,《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
1.文化精神创新。文化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观念的现代化的指向是人文精神与先进文化的创造。所以,文化创新首先在于思想观念创新、价值心理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建立强盛的精神和坚定的心态。一个没有坚定的和强盛的文化心态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其国家也必定是没有竞争力的,在国际上也是不可能有地位的。
2.文化知识创新。用先进的、科学的文化知识武装人,不仅是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一切现代化的必要手段。文化知识创新包括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实知识和虚知识,每个人的知识创新和国家的知识创新体系,自然科学知识创新和社会科学知识创新,同时也包括了人的知识和实现人的发展的知识创新,等等。
3.文化环境创新。创建合乎人生存与发展要求的文化环境,是文化现代化突出的任务和显著的标示;文化环境的创新指实现人类社会文化新风尚、文化风貌和文化氛围,实现社会文化合理的秩序和有效的规则;文化环境创新包括外在的文化环境和内在的文化环境的创新。
4.文化教育创新。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如果物质上去了,人的素质很低,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而要提高人的现代化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教育。所以,教育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孵化器,文化教化与传播是“人文化成”的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之一。文化现代化要特别注重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以促进文化精神确立、文化知识创新和各个方面的发展。在当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现代化发展受到了教育改革和发展滞后的拖累,产生了各种社会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就是要大力进行文化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包括文化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创新,等等。
5.文化形态创新。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先进与落后是难以比较的,但对同一种文化形态来说,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先进与落后是可以比较的。这就涉及到文化形态的创新问题。任何文化形态都要与时俱进,如果不思进取,片面地死守“传统”,那只能被历史淘汰。所谓文化创新,从同一种文化形态的创新说来,包括对政治法律思想和体系、道德、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哲学等在内的各种文化形态的创新,使之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从文化发展进程的推动来说,还包括综合的文化形态的创建,只有不断吸取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把各类代表先进文化的文化形态创新综合起来,才能够更有效地推动文化现代化的发展。
6.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是文化现代化富有时代特征的重要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无烟工厂。文化产业创新包括知识生产体系和各门类及其生产方式、知识调控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的创新,是知识物化并产生社会效益的新方式,是知识社会经济结构的主导产业和主要支柱。
四、文化现代化的特征
文化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有着共同点,那就是“现代”是时态上的新,是发展水平上的“摩登”。但是文化现代化还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参见赵伯乐:《文化现代化的涵义及特征初探》,《思想战线》,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