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英国蒙哥马利元帅第二次访问中国。由李达上将陪同,访问了包头、太原、延安、西安等地方,沿途喜欢和群众谈话,问这问那。问的题目当中,有一个是:“除毛主席以外,你最拥护谁,你最听谁的指挥?”回答的人答案不一。蒙哥马利说,中国古代的帝王很聪明,在位的时候就确定了继承人,虽然有的不成功,但多数是成功的,这就可以保持稳定。以前英国常为争夺王位而打仗,后来平静了,因为有了王位继承法,也许是从中国学来的。现在许多国家的政治领袖不像中国古代帝王那样聪明,没有远见,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权威确定自己的继承人,这是不幸的。斯大林是一位有权威的政治领袖,但缺少远见,生前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继承人,死后出现了“三驾马车”,局势很乱,贝利亚被杀掉,结果让只会用皮鞋敲桌子的赫鲁晓夫取得权力,他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
蒙哥马利在这里实际上是在作“抽样调查”,他探询的问题是:毛泽东有没有确定继承人,他的继承人是谁,是不是普遍为国内人民所知?蒙希望毛泽东确定继承人,以保持毛百年之后中国政局的稳定。
其实,这个问题毛泽东早就考虑了,并已经胸有成竹了。后来,毛泽东会见蒙哥马利时,蒙当面向毛泽东提出这个问题:主席现在是否已经明确,你的继承人是谁?毛泽东回答说,很清楚,是刘少奇,他是我们党的第一副主席。我死后,就是他,蒙问,刘少奇之后是周恩来吗?毛泽东说,刘少奇之后的事我不管。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国内的混乱局势使毛泽东感到改变党的领导体制,以保证党和国家局势长期稳定的必要性。他对斯大林没有处理好权力交接问题感到惋惜。他说,斯大林是立了继承人的,就是马林科夫。不过呢,他立得太晚了。斯大林生前没有公开宣布他的继承人是马林科夫,也没有写遗嘱。马林科夫是个秀才,水平不高。1953年斯大林呜呼哀哉,秀才顶不住,于是乎只好来个三驾马车。其实,不是三驾马车,是三马驾车。三匹马驾一辆车,又没人拉缰绳,不乱才怪。赫鲁晓夫利用机会,阴谋篡权。此人的问题不在于用皮鞋敲桌子,他是两面派。斯大林活着的时候,他歌功颂德;死了,不能讲话了,他做秘密报告,把斯大林说得一塌糊涂,帮助帝国主义掀起12级台风,全世界共产党摇摇欲坠。这股风也在中国吹,我们有防风林,顶住了。
毛泽东认为斯大林在选接班人问题上没处理好。首先是立得晚,生前没公开,死后没遗嘱,大家都不知道。再就是选的人不得力,稳定不了局势。而他在这个问题上比斯大林有远见。首先是考虑的时间早,在延安就注意这个问题,到1945年七大时就明朗了。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书记处设立一个主席,两个书记。主席是毛泽东,两个书记是刘少奇、任弼时。从这时起,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刘少奇是毛泽东的主要助手。1963年9月,毛泽东在审阅《人民日报》、《红旗》编辑部文章《关于斯大林问题》时,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语改为“早在二十年代末期和整个三十年,随后,又在四十年代的初期和中期,以毛泽东同志和刘少奇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这个修改,进一步揭示了毛泽东对自己接班人的选择。延安是穷山沟,洋人的鼻子嗅不到,所以都不知道刘少奇的接班人地位。1956年开八大,那是大张旗鼓开的,请了民主党派,还请了那么多洋人参加。从头到尾,完全公开,毫无秘密。毛泽东意思是说,到八大召开以后,外人还不知道刘少奇是接班人,倒有点出乎意料了。
毛泽东认为斯大林选接班人,选了一个不中用的秀才,而他选的接班人则能干多了,而且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培养。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刘少奇不是马林科夫”。自从1943年3月刘少奇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书记以后,一直以党内第二号人物和毛泽东的接班人的身份出面和工作。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并向全党发出了通知。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先后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等重要职务。他多次在毛泽东外出期间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指导全面工作,特别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为一线、二线之后,他站在第一线,管理的工作更多、更全面。在这个过程中刘少奇抓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为顺利接班创造了主观条件。
在毛泽东当时看来,刘少奇不是马林科夫,而且也不是赫鲁晓夫,“两面派”。事实的确是这样,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生崇尚真理、光明磊落、坦荡无私,而组织纪律性又非常强。他一生总是谦虚地称自己是毛泽东的学生,在毛泽东对某一问题未作决定之前,他总是积极提供建议和方案供毛泽东参考,可一旦毛泽东作出结论,他即使有个人的不同意见,也能够自觉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和中央的决定。“文革”中,毛泽东说刘少奇是“中国的赫鲁晓夫”,那是极大的误会。当然,这是后话,在当时毛泽东对刘少奇是非常满意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毛泽东在选拔和培养接班人方面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慧眼独具,在这个问题上,比斯大林等人更有眼光,胸怀更宽广,如果不是历史的误会,这将是一段历史的佳话。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篡权”这个事情,对毛泽东触动很大,他开始考虑改革党的领导体制,构筑“防风林”,以保证党和国家安全的问题。首先就是考虑反对个人崇拜,取消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这时,毛泽东讲了很多关于自己退休,逐步向刘少奇交班的话。他对前来参加中共八大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团说:“我老了,不能唱主角了,只能跑龙套。你们看,这次大会上我就是跑龙套,而唱戏的则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1957年4月30日,他对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谈话,表示到二届人大一定辞去国家主席。他甚至考虑,在将来适当的时机不再继续担任党的主席。党中央也赞同这个意见。1961年毛泽东说,八大通过新党章,里头有一条:必要时中央委员会设名誉主席一人。为什么要有这一条呀?必要时谁当名誉主席呀?就是鄙人。鄙人当名誉主席,谁当主席呀?美国总统出缺,副总统当总统。我们的副主席有六个,排头的是谁呀?刘少奇。我们不叫第一副主席,他实际上就是第一副主席,主持一线工作。刘少奇不是马林科夫。前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改名换姓了,不再姓毛名泽东,换成姓刘名少奇,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来的。以前,两个主席都姓毛,现在一个姓毛,一个姓刘。过一段时间,两个主席都姓刘。要是马克思不请我,我就当那个名誉主席。
毛泽东考虑问题周到而深远,他认为只有刘少奇一个人作接班人还不能保证安全。还要考虑刘少奇如果发生意外之后的接班人问题,多设几道“防风林”。1956年9月13日,在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讲到设中央副主席和总书记的问题。他说,党章上现在准备修改,叫做“设副主席若干人”。首先倡议设四位副主席的是少奇同志。一个主席,一个副主席,少奇同志感到孤单,我也感到孤单。一个主席,又有四个副主席,还有一个总书记,我这个“防风林”就有几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样就比较好办。除非一个原子弹下来,我们几恰恰在一堆,那就要另外选举了。如果只是个别受损害,或者因病,或者因故,要提前见马克思,那么总还有人顶着,我们这个国家也不会受影响。不像苏联那样斯大林一死就不得下地了。我们就是要预备那一手。
接班人的问题,尤其是政治领袖接班人的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政党的生死存亡,这方面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和经验教训。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解决办法,以及他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