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毛泽东教我们学管理
31320500000005

第5章 目光远大 见识卓越

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管理者,看问题时,总是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他的整个思想从不会停留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而是全神贯注地运思于全局,一旦对全局了如指掌,他就能从容不迫、应付自如,决不会惊慌失措,顾此失彼。正因为毛泽东目光远大,见识卓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很多事情还处在萌芽状态时就被他言中,因此在开展工作时,他能成竹在胸,做到有条不紊。毛泽东所以对事物发展趋势能有科学的预见,并不是拍脑袋想当然的产物,也不是受到什么神秘主义的点化而顿悟得来的,而是完全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合理预想,推断出来的,是对必然规律、必然逻辑的未来作用结果的正确反映。毛泽东长远的历史眼光,深邃的洞察力,敏锐的分析判断力,正是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关键性素质。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15个旅14万人向延安进犯。此次进攻延安,蒋介石是下了很大赌注的,不仅投入了他嫡系的战略总预备队,而且在西安集中了占空军3/5的近百架飞机助战。而我陕甘宁边区连同晋绥驰援的部队加在一起,不过6个旅2万人,仅为敌人兵力的1/10,而且装备较差、弹药缺乏。

毛泽东远见卓识,对形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他认为蒋介石组织这次进攻的军事企图是“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割断我党右臂,并且驱逐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达到其各个击破的目的。高瞻远瞩的毛泽东此时心中所想到的并不仅仅是延安,而是整个解放战争的大局。他大胆地预测:蒋介石在进攻能力快要枯竭之时,使用突袭方法进攻延安,完全无损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大局,挽救不了蒋介石集团灭亡的命运。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毛泽东果断地决定在延安外围进行阻击,迟滞敌军行动之后,主动放弃延安,全部撤出,留下空城一座,用一个延安城,换取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

延安是世界闻名的红色首都,广大解放军战士在此战斗生活多年,想到要如此轻易地把延安拱手送给蒋介石,心情都十分沉重。很多人思想上转不过弯,要求坚决死守延安城,并向毛泽东提出了许多保卫延安的办法。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的师哲,就曾向毛泽东建议说:一定要疏散吗?可否设法保住延安而不撤退?例如,我们集中一部分兵力,部署在大道两侧,待敌人进入边区,到达富县甘泉一线时,予以迎头痛击,消灭他部分力量,让敌人知难而退,这样,延安不就保住了吗?

毛泽东点燃了一支烟,微笑着耐心地解释说:“你的想法不高明,不高明。不应该拦挡他们进占延安。你知道吗?蒋介石的阿Q精神十足,占领了延安,他就以为自己胜利了,但实际上只要他一占领延安,他就输掉了一切。首先,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就都知道了是蒋介石背信弃义,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祸国殃民,不得人心,这是主要的一面。不过,蒋委员长也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一占领延安,他就可以向全国、全世界宣布:‘共匪巢穴’共产党总部已被捣毁,现在只留下股‘匪’,而他只是在‘剿匪’,这样,也就可以挡住外来的干预。不过这只是蒋委员长自己的想法,是他个人的打算,并非公论,但此人的特点就在这里。他只顾想他自己的,而别人在想什么,怎么想的,他一概不管。另外须知,延安既然是一个世界名城,也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他既然要背这个包袱,那就让他背上吧,而且话还得说回来,你既然可以打到延安来,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来而不往非礼也嘛!”

毛泽东接着说:“你懂得拳击吗?收回拳头,是为了打出去更有力!陕西群众基础好,周旋余地大,他从南门进,我们从东门出。”

毛泽东胸有成竹,他不是害怕蒋介石进攻延安,而是害怕蒋介石不来进攻。他的一席话使师哲茅塞顿开。

与当地的老乡,毛泽东把道理讲得更通俗:“譬如有一个人,背个很重的包袱,包袱里尽是金银财富,碰见了个拦路打劫的强盗,要抢他的财宝。这个该怎么办呢?如果他舍不得暂时扔下包袱,他的手脚很不方便,跟强盗对打起来,就会打不赢,要是被强盗打死,金银财宝也就丢了。反过来,如果他把包袱一扔,轻装上阵,那就动作灵活,能使出全身武艺同强盗对拼,不但能把强盗打退,还可能把强盗打死,最后也就保住了金银财宝。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就是把包袱让给敌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这样就能大量消灭敌人。到了一定的时机,再举行反攻,延安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手里。”

其实,毛泽东同样和战士们一样对延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接见新四旅干部时说,吃了延安十年的小米饭,要离开延安,感情上不通呀。再说,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几年,都一直是处在和平环境之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怎么对得起老百姓。但是,毛泽东并没有拘泥于个人感情,他高瞻远瞩,鼓励大家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个地切掉它,要告诉同志们,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延安换取全中国。

事情果然如毛泽东所料,一年又一个月之后,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解放军手中。

在保延安,还是暂时撤出延安以争取更大胜利的问题上,毛泽东远见卓识,不拘泥于眼前的利益得失,而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个战局进行深入分析,作出了正确的判断,表现了他高瞻远瞩的管理才干。正因为他悟大道、顾大局,因此在管理繁杂的国家事务时,总能全局在胸、处理不乱、大智若愚、大巧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