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教我们学处事
31323400000011

第11章 抗日战争应该是有计划的

毛泽东办事是十分重视计划性的。他在《论持久战》中曾专门强调过指导战争的计划性问题。他说:“由于战争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实现计划性于战争,较之实现计划性于别的事业是要困难得多的。然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批评了那种认为由于战争形势瞬息变化,所有的计划或方针是“机械”的东西的观点。并明确指出:“抗日战争应该是有计划的。”同时,战争计划要有灵活性。

其实,毛泽东的许多文章、演讲、著作都可看作是一份份的计划书,其中提出的指示、方针、政策、策略就是对行动目标、原则、步骤和方法的精心设计。纵览整个抗日战争,我们会发现,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战争全局是有着精心的运筹和计划的。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他们企图独占中国、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的步伐,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要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一伟大政策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建立了统一战线,中国西北地区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局面。1936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7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通过了《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民党逐步接受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不久,毛泽东在7月23日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对抗日战争进行了初步全面的规划,提出抗日八项办法。这八项办法不久被完善成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在洛川会议获得通过,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四)改革政治机构;(五)抗日的外交政策;(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七)改良人民生活;(八)抗日的教育政策;(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十)抗日的民族团结。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全国人民、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提出的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救国纲领。毛泽东对这个纲领充满了信心。他曾把这十大纲领的初稿交给美国记者海伦·斯诺,海伦回来回忆:“毛泽东拍案而起,他满面通红,两眼闪光地说:如果有南京政府的合作,这十大纲领就能实现,我们就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否则,中国就要灭亡?选他愤怒地重复着后一句话。”

在8月23日至25日召开的这次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在所做的军事问题的报告中,对中国军队的抗日战争作了战略性的规划,明确指出要使抗日战争成为全国的全民族的抗战,“我们的方针最基本的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胜利。”

他提出了红军(当时还未改编为八路军)的基本任务:“(一)创造根据地;(二)钳制与消灭敌人;(三)配合友军作战(战略支援任务);(四)保存与扩大红军;(五)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他认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这种独立自主是在统一战略下的“相对的独立自主”。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还就国共两党关系做了规定。他指出现在统一战线正在成熟中,但国民党还在限制和破坏我们,我们是继续有原则地让步,即保持党和红军的独立性,要有自由,而采取不决裂的方针。根据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独立性是组织的、政治的独立问题两方面。”

八路军出动后,毛泽东对八路军的作战区域问题又进行了及时的计划,他在9月16日致电正率领八路军总部准备东渡黄河的朱德、任弼时提出:“拟以百十五师位于晋东北,以五台山为活动重心,暂时在灵丘、涞源,不利时逐渐南移,改以太行山脉为活动区。以百二十师位于晋西北,以管涔山脉及吕梁山脉之北部为活动地区。以百二十九师位于晋南以太岳山脉为活动地区。”这几个地区,后来成为八路军在山西敌后坚持抗战的主要支撑点。

这样,在抗日战争开始不久,毛泽东就做好了全民抗战的全面计划,对全国的抗战特别是八路军的抗战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这时,抗日战争已进行了整整十个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已相继沦陷,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天天在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怎么样?芽中国能不能取得胜利?芽怎样才能取得胜利?芽对这些问题,许多人还没有找到答案。有些人感到迷惘。“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仍在到处流传,为此,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这是他在总结抗战的经验基础上对战争过程的又一次全面规划。

他在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念的基础上再一次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他预见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毛泽东特别强调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意义,他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它作了更全面、详尽的论述。

《论持久战》就是毛泽东为抗日战争所制订的一部计划书。它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不小的影响。程思远回忆道:“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毛泽东的预测、预计能力。伟大的战略家就是伟大的计划家,毛泽东不愧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