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教我们学处事
31323400000016

第16章 组建东北边防军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鲜之间爆发了内战。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立即命令驻守远东的空军、海军参战,支持李承晚节节败退的军队,并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非法决议,给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朝军队披上“联合国军”外衣,掩饰其侵略行为。

正在为新中国的建设而日夜操劳的毛泽东,不能不对近邻的战争加以密切关注。他仔细分析朝鲜战局,对其前景作了两种可能的估计:一是速决,即朝鲜人民军很快取得胜利,将美国侵略者赶下海去;二是持久,即美国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继续增兵,甚至在朝鲜北部登陆,扩大战争规模,这就必然会迫使这场战争转入持久战。毛泽东当然希望第一种情况,但他凭一个伟大战略家的眼光看出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

既然朝鲜战争很有可能变成持久战,毛泽东的心不由得变得非常沉重。朝鲜与我国东北三省毗邻,古人早就说过唇亡则齿寒;再则,东北是苏联援建项目的重心,同时又是我国比较安定的老解放区,一旦发生战争,后果不堪设想。作为共和国的当家人,他必须做到“未雨绸缪”。经过慎重考虑,他请来了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一道商议应对之策。他说:“我们刚刚确定下大气力,把国民经济建设搞上去,朝鲜战争就爆发了,这就叫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选虽然打仗是朝鲜的事,但战争一打起来,美国就公开入侵我国的台湾。所以,从长远着想,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对此,周恩来表示完全同意。

“我想了几天了,立即从全国抽调能征善战的部队到东北集结,名字嘛,我也想好了,就叫东北边防军。”毛泽东在阐述了组建东北边防军的意义和原则之后,又果断地说:“恩来,你是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要尽快召开军委会议,讨论保卫边防、组建边防军的问题。一定要向与会的同志讲清楚:一、有备无患比无备有患好;二、备而不用比用而不备好。”

根据毛泽东的上述指示精神,周恩来于7月7日召开军委讨论保卫国防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林彪、聂荣臻、罗荣桓、谭政、萧劲光、萧华、滕代远、李克农、杨立三等。首先,周恩来向与会人员传达了党中央、毛泽东关于东北边防军的决议,初步商定了边防军所辖部队、人数、指挥机构、人选、部署调整、车运计划、后勤保障、集结时间等。由于这是一项关系重大的动作,会上没有匆忙地作出最后决定,而是责成有关单位负责人进一步考虑商议后,在下次会议上再研究确定。

会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把这次会议决议事项整理成文,上报军委主席毛泽东。该决议的主要内容是:“一、部队调动部署。四个军三个炮兵师限七月底到安东、辑安、本溪等地集结。二、指挥机构组织。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萧华为副政委。三、后勤准备工作。四、兵员补充准备。统由后勤部订出实施计划,限期完成。五、政治动员工作。总的是在保卫国防安全的口号下,进行政治动员,具体计划由总政治部起草一个指示。”

毛泽东收到并看完这份决议事项文稿已是7月7日深夜二十四时了。他当即提笔作了批示:“荣臻同志:本日会议决议事项同意,请即按此执行。原件存我处。”

有关与会人员在收到毛泽东的批件之后,又经过几天的酝酿和商议,周恩来于7月10日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军委会议,正式通过《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草案)》。会后,周恩来又对之反复推敲方才定稿。这个决定的主要内容如下:

“将作为军委战略预备队的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自七月十日和十五日起,分别从广州、信阳、滦河出发,开往邻近东北边境的安东、辽阳、凤城地区;原在北满的第四十二军,在七月三十日从齐齐哈尔及北安线出发,开往通化、辑安线集结;炮兵、工兵、骑兵等特种部队若干师、团也分别开往边防地区。”“以上所属部队共约二十五万五千人左右,最后调动的部队限八月五日到达指定地区,”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委,李聚奎为边防军后勤司令(粟裕因病,后来没有到任)。以第十五兵团部为基础,组成新的兵团部,统辖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以邓华为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

周恩来修订的《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于7月13日上报。毛泽东于当天就作出批示:“同意,照此执行。”

这样,东北边防军很快地便组建起来。

与国内外敌人作了几十年斗争的毛泽东,是深知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的。美帝国主义悍然入侵朝鲜不得不引起毛泽东的高度警惕。毛泽东不愧为一个料敌如神的伟大战略家。美帝国主义果然不顾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反对,公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正因为有了东北边防军的事先组建,才有三个月以后的迅速出兵朝鲜,取得一个出奇制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