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教我们学处事
31323400000021

第21章 书生降住数千兵

胆识是成就大事者所必须具有的素质。毛泽东的魅力之一便是他那非凡的胆识。这一特色早在青年求学时代就在毛泽东身上发出异样的光辉。最能显露他的胆识的莫过于他带领数百名学生缴了数千名溃兵的枪这一件事。

1917年11月护法战争时期,北洋军阀傅良佐部与南方护法军政府桂军谭浩明部在湖南展开激战。傅部大败,傅良佐先行撤出长沙,其败军也从衡阳宝庆(今邵阳)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在傅去而谭未来之时,长沙变成了一座空城。城内市民一片惊慌。毛泽东当时就读的第一师范校更是惶惶不安。一师位于南郊,靠近粤汉铁路,是溃兵必经之地。为保证学生安全,学校当局准备将学生疏散。这时,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学校如果空虚,败兵就会进来打劫,应该组织学生自愿军来保护学校。毛泽东当时担任学友会的总务(相当于现在的学生会主席),在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大家听从了他的主张,没有外出避难。

早在上年秋天,为实行所谓“军事国民教育”,学校当局曾组织学生自愿军,全校编为一个营,军事教员任营长,进行一些简单的军事训练。毛泽东在辛亥革命期间曾当过半年新兵,有过正规军事生活的经验,对自愿军的训练非常积极。这时,在这兵荒马乱的环境里,这队秀才组成的学生自愿军就派上用场了。不过他们的武器只是一些上操用的像模像样的木枪而已。

当时的湖南一师是一所相当进步的学校,有一大批思想进步,朝气蓬勃的师生,不怕死,他们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积极行动起来。白天在校门口站岗,夜晚分班巡逻,戒备森严。三三两两的零散败兵见此情形,还真不敢越雷池一步,闯进校门。

过了两天,有一大批溃兵下来了。惊弓之鸟般的溃军在一师以南不远的一个叫猴子石的地方停了下来,显然他们还不知道长沙城内的虚实。知道了这一情况后,毛泽东决定解决他们。于是迅速集合自愿军中胆量大的学生,把他们分成三队,拿着木枪,带上鞭炮,绕道分布在猴子石附近的几个山头,对溃兵形成包围之势。同时联络附近的警察分所,利用他们的几枝真枪带头,扼守妙高峰山头……

黄昏时分,心惊胆战的溃兵们趁苍茫的暮色蠕动起来了,慢慢地,他们进了包围圈。毛泽东一声令下,啪、啪、啪地放了几枪,持木枪的同学便猛烈地放起鞭炮来,他们齐声大喊:“傅良佐逃走了,桂军已经进城,缴枪没事!”本来就仓皇失措的溃兵哪惊得起这一吓,竟不敢开枪还击。经派人交涉,为数达3000余人的部队,全都乖乖地缴枪了。

好一个毛泽东!这不仅保护了学校没有受到骚扰,也免除了城内居民的一场兵灾。事后,全校称赞毛泽东“通身是胆”。然而他的勇气并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而是基于对情况的透彻了解和分析谋定而后动。事后同班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自信地回答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归,只得困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

其实,毛泽东的胆识在此之前就已为全校师生所认识。半年以前,一师曾开展过一次人物互选活动,评选标准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20个项目。全校有400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34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青年毛泽东敢想敢说敢做。遇到无理的事情,不可忍耐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封建专制的作风,他是决不迁就而勇于反抗的。1915年上学期,省议会作了个新规定,秋季开学时每个学生要缴十六钱。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同学们群起反对。有人反映,这个规定是校长为了讨好上面向政府建议的。毛泽东就写了一篇宣言,历数校长的办学无方,号召大家将他赶走了。校长发现文章是毛泽东写的,准备开除他,因进步教师的反对而未能得逞。

毛泽东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胆略也为全校师生所称道。1915年8月,袁世凯准备做皇帝,他在湖南的一帮走卒们组织湖南筹安会,禁止各报刊登反对变革国体的文章。师生们除了骂几声外没有更好的办法表示更大的反抗。但毛泽东把汤化龙、梁启超等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文字翻印成小册子,题为汤化龙、梁启超等先生对时局之主张,到处散发。社会人心因此大为振奋。

青年毛泽东的胆识来自于他远大的抱负和刻苦的磨炼。他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他从小就忧国忧民,准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因此,他刻苦学习。主张“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他注意阅览报纸,了解时事。他注意结交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讨论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生活向上。他注重了解社会,曾和同学一起“游学”。他不断锻炼自己的身体,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青年毛泽东不断地修学储能,是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