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教我们学处事
31323400000061

第61章 恭恭敬敬地学 老老实实地学

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除读书得法,如极力赞成徐特立倡导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外,而且治学严谨,虚心求教,经常勉励自己,学习不仅要勤奋,而且还要谦虚谨慎,来不得半点骄傲和自满。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亦常对同学说,“学问”二字连起来组成一个词是很有意义的,学与问是不能分开的,所以我们要经常做到:既要好学也要好问。从青年时期起,毛泽东便养成了勤学好问、虚心学习的习惯。

青年毛泽东虚心学习,首先是老老实实地向自己的老师求教,如向杨昌济、徐特立先生求教;另外,毛泽东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文化名人十分敬仰,他曾以诚挚的心情向他们求教,或事先征求他们的意见,或得到他们的支持,或受其思想的影响。

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与蔡和森、肖子升、陈昌(陈章甫)等人,经常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去杨昌济先生寓所请教各种问题。他们也常和徐特立、方维夏、黎锦熙等先生讨论治学方法,纵论天下大事,交谈自己今后的理想与志向。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利用一切机会,向学有专长或思想进步的人“求学问道”。

据杨昌济先生的儿子杨开智回忆,1916年暑假的一天,怀中先生在板仓家中度假,毛泽东从长沙城出发,步行了120华里,来到他们家中。就在毛泽东这第一次来到板仓期间,他以很大的兴趣浏览了怀中先生的藏书,特别是所订阅的新书报刊,并和先生讨论了一些学术问题。有一次,毛泽东从先生那里得知,距板仓40多里外的地方住着留日归来的柳午亭先生(即柳直荀烈士的父亲),是一个体育运动的热心倡导者和实践者。第二天,悉心体育问题的毛泽东即请一位农民带路,去访问了柳午亭先生。柳先生非常高兴地接待了毛泽东,二人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后来,毛泽东在怀中先生面前称赞柳先生,称他在体育的研究和实践上有较高的造诣,许多地方值得效法。

1917年春,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刚抵长沙,毛泽东即向他写信,要求见教。这位宫崎先生,号白浪滔天,曾同情和支持过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与民主革命家黄兴交往甚深。1916年10月31日,黄兴不幸在上海病逝,其灵柩归葬湖南长沙岳麓山,这次宫崎先生不远波涛万里,由日本亲临长沙,参加黄兴的葬礼。4月,毛泽东和肖植藩(即萧三)得知这一消息后,即由毛泽东执笔,给这位知名的日本友人写了一信,信中高度赞扬他对中国人民的革命友谊,并诚恳表示当面“聆取宏教”,信中写道:

白浪滔天先生阁下:久钦高谊,见面无缘,远道闻风,令人兴起。先生之于黄公,生以精神助之,死以涕泪吊之;今将葬矣,波涛万里,又复临穴送棺。高谊贯于日月,精诚动于鬼神,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泽东、植藩,湘之学生,赏读诗书,颇立志气。今者愿一望风采,聆取宏教。

惟先生实赐容接,幸甚,幸甚!

虽说毛泽东未能如愿见到宫崎,但其虚心求教的精神是感人的。

毛泽东从一师毕业后,为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去法国勤工俭学一事,于1918年8月来到北京,通过杨昌济先生的推荐,当上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助理员。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之中心,校内名流荟萃,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人物都在这里活动。毛泽东如鱼得水,在北大,他一面刻苦读书,一面拜访名流,聆听指教。

毛泽东非常尊重李大钊这位推行新文化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领袖人物,两人经常在一起畅谈,这使青年毛泽东受益匪浅。1918年10月,李大钊介绍毛泽东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毛泽东又及时研读了李大钊歌颂十月革命的两篇文章,即《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的思想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充分利用李大钊所搜集到的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来学习,开始探索解放中国的道路问题。

除此之外,毛泽东当时决定不去法国勤工俭学一事,就和胡适商量过,并听取了他的意见,认为自己留在国内了解国情,研究国内问题,这对国家民族更为有利。再如毛泽东在湘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一事,他也曾请教过胡适,并得到胡适和蔡元培的赞同和支持。“自修大学”这个词是胡适造的,是蔡元培题写的。蔡元培还为毛泽东撰写了《湖南自修大学介绍与说明》一文。

还应提及的是,毛泽东在京结识并虚心向邵飘萍等先生学习,二人关系很是密切,一起讨论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邵飘萍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毛泽东向他学习办报经验,这对他以后创办《湘江评论》、平民通讯社等有很大帮助,与他在革命运动中利用舆论工具,一贯重视报纸的作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1920年5月,毛泽东第二次离京抵沪期间,又与陈独秀多次会晤,同他讨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问题,研究如何在湖南开展革命。毛泽东曾回忆说,这次在上海与陈独秀的会晤,“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的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青年毛泽东学习期间,特别是在湖南一师的五年半和两次进京期间,由于虚心求教,接触了新思想,拜访了名流,因而扩大了知识面,学识大进,思想也一步步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终于成为我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了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更可贵的是,毛泽东挑起了中国革命的大梁后,仍然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学习作风。1937年他在延安窑洞写作《实践论》时,他写了这样的话来勉励自己、告诫同志:“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后来,他还多次指出:“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我们应该取这个态度。”他又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因此,对每一个自学者,都必须“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话可以说是毛泽东治学经验的自我总结,它是科学的,也是实事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