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基本常识
31341400000023

第23章 灵官地仙

灵官地仙是道教神仙体是的第二大系统,包括功曹、城隍、太岁、土地、雷神、灶神、门神、财神和临水夫人、保生大帝等。

他们的特点是民间信仰与道教文化的融合,是道教从民间信仰当中发展起来的神仙,表现为负责人间富贵吉祥等具体各方面内容。

●灵官

灵官是道教的护法天神。道教有五百灵官的说法。其中最有名的是王灵官,很多道家宫观的第一各大殿中,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都是这位王灵官。

灵官又有所称十天灵官、九地灵官、水府灵官、五百灵官、五显灵官。除五显灵官外,其他灵官皆为道坛上供作法者,即高功驱遣的小神。又司巡察世界,济世护法。

《三宝大有金书》说,真武入山修道,其父净乐国王遣大臣率500兵往寻觅之,后来500兵也修道不返,得了道果,便是五百灵官。

五百灵官的5位统帅,便是五显灵官,也称灵官大圣华光五大元帅。五大元帅中之最尊者为都天灵官王善,也称豁落火车王灵官;又说他是雷部尊神,故又称为太乙雷声应化天尊。

●功曹

功曹,也称四值功曹,为道教所奉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神。值年神明叫太岁,月日时的轮值神则叫功曹。功曹本来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不大的官职,后来就被运用到道教的神话中,作为玉皇大帝的下属。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记录人和神的功绩,同时也是守护神。

根据道家的说法,道士们所有的祈祷文在焚烧后,就是由他们呈送给各位大神的。所以,在各种道教仪式和宗教场合中,他们都是重要的人物。

●城隍

城隍是我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说文解字》说:“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说池,无水说隍。”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较盛行,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纳入国家祀典。明代城隍神信仰趋于极盛。

洪武二年,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也封为王,秩正一品;其余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灵祐侯,秩三品;县为显祐伯,秩四品都、府、州、县城隍各赐王、公、侯、伯之号,并配制相应的衮章冕旒。

民间奉祀城隍最初以为城池、地方的保护神,后人们又奉城隍为主管阴司冥籍之神,道教至迟在唐代即奉祀城隍。它因袭民俗,也视城隍为保护地方、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冥籍的神灵。

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卷十二至十七之祈求雨雪斋仪中,启请神灵之一,即为城隍社令。《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以农历五月十一为都城隍圣诞日,该日城隍庙即举行祭祀。

●太岁

太岁君,岁神也,道书以六十甲子,由天干地支循环,60年为一周,每年由一位太岁轮值,太岁能祛除邪魅,奖善罚恶,掌理人间祸福之事,为值年太岁,俗称为岁君也。

我国古代传统的记时方法,是天干地支法。用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共得六十对,用此计年,60年为一同,称“六十甲子”。

道教吸收民间流行的记年方法,并提出“本命”的说法,称凡本人的出生年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元辰,本命年。道教认为六十甲子即六十星宿,六十甲子就成了60尊元辰星宿神。就此道教还提出了“太岁”的说法。

每年都有一个太岁,如逢甲子年,甲子即是“太岁”,逢乙丑年,乙丑即是“太岁”。《月令广义·岁令二》:“太岁者,主宰一岁之尊神。凡吉事勿冲之,凶事勿犯之,凡修造方向等事尤宜慎避。又如生产,最引自太岁方坐,又忌于太岁方倾秽水及埋衣胞之类。”

古时人们习惯上只重视岁阴,故有“太岁”12年一循环之说。地支有方位,“太岁”因而也有方位,故古代民间许多禁忌由此产生,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忌兴土木或迁徒房屋等。

太岁神的奉祀,据杜佑《通典》载,北魏道武帝时,已立“神岁十二”专祀,每年要祭祀岁星,并且还专门设有祭祀岁星的祠。

太岁神因时而化,据《夷坚志》记载,宋时常州东岳庙后所供太岁,已俨然冠冕,具有人格特征。自元明以后,最高统牿者设专坛祭祀太岁神,并常与月将日值之神并祭。

因岁神为值年之神,掌人间一年祸福,又称“值年太岁”,俗称“岁君”。后来道教又把太岁称为大将军。《神枢经》称:“大将军者,岁之大将军也。”故《正统道藏》中称60年太岁神均有真名实姓,且皆有神历。

●土地

土地神又称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爷,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

《礼记郊特牲》说:“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比较朴素地表达了上古人们酬谢土地负载万物、生养万物之功的心情。

其后,又出现了以整个大地为对象的抽象化的地神崇拜,这种地神被称为“后土”,是封建皇帝的专祀;而各个地区及村社仍奉祀该地区该村社的地方小神。这种地方小神初称社、社公,后称土地。

最初人们崇敬社公、土地,是因为它能生长五谷,负载万物,养育百姓,更多是从它的自然属性方面着眼的。后来这种自然崇拜便转变为人格神崇拜。

旧时的土地庙,一般都供一男一女两个神像,男的多为白发老叟,称土地公公,女的为其夫人,称土地婆婆。有的地区又称田公、田婆。民间以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生日,到时,“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献。村农也家户壶浆,以祝神釐。”

●雷神

雷神又称雷公或雷师。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道教奉之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雷神信仰起源很古。至战国,《山海经》中描绘的雷神形象为:“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

东汉王充《论衡雷虚》所记雷神形象有了变化,说:“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称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基本上已是拟人化了。

民间自古崇敬雷神,流传许多雷神故事,尤以唐宋为甚。唐宋文人笔记中,多记大雷雨后,雷神、雷鬼从空而降,雷神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及雷神娶妇等故事,反映出人们对雷神既存敬畏心理,又寄托主持正义的愿望。

道教也尊奉雷神,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卷十二、十八等,已将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作为乞求雨雪的启请神灵,北宋后的雷法道士又以之为施行雷法的使役神。北宋末兴起的神霄,清微诸派,以施行雷法为事。声称总管雷政之主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师、雷公为其下属神。旧时各地多有雷神庙。

●灶神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 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自是承袭古俗而来。

先秦两汉典籍,对灶神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将火神与灶神合二为一,二是以灶神为先炊。灶神的姓名,也各说不一。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祭灶,名说“送灶上天”,即称该日是灶神上天白人罪状的日子,因此都于当日设献礼祭之。所献祭品,古时曾用黄羊或豚酒,明清时,多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或以“胶牙饧、糯米花糖、豆粉汤”等祭之。

除送灶、迎灶外,一些地区又于农历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举行祭祀。送灶、迎灶皆在家宅灶前,祭灶君生日则在庙中。

●门神

门神是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礼记祭法》称:“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

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门神的具体崇拜对象,常因时因地而异。概言之,大别有三:最早的门神是神荼郁垒。继神荼、郁垒之后,唐代又出现钟馗捉鬼的故事,钟馗也被作为门神以驱鬼魅。元代以后,又曾以唐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为门神。

除以上三个影响较大的门神外,旧时苏州地区又曾以温将军、岳元帅为门神。温神或称晋代之温峤,或称东岳大帝属下之温将军,岳神即指岳飞。又有所称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

文门神即画著朝服的一般文官像;武门神除秦叔宝、尉迟敬德外,也有并不专指某武官者;祈福门神,即以福、禄、寿星三神像贴于门者。

应该指出,以上三个主要门神的相继出现,并不完全表现为新陈代谢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现后,就立即代替了旧门神的地位,而更多的则是新的出现后,旧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旧同时供奉。

●财神

财神又称赵公元帅,赵玄坛。我国古代民间信奉的司财之神。但唐宋及其以前诸书如干宝《搜神记》、《真诰》、《太上洞渊神咒经》等,皆以为五瘟之一。直至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撰的《道藏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始称之为财神。

《封神演义》写峨眉山道人赵公明助商,五夷山散人萧升、曹宝助周。双方交战,各显道法,姜子牙最后用巫祝术才将赵公明弄死。

以后姜子牙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率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其作为财神的形象就较为清楚了。

明清时期,各地建庙塑像以祀之。其像头戴铁冠,一手执铁鞭,一手执翘宝,黑面浓须,身跨黑虎、全副戎装。俗以农历三月十五为神诞日,设献祭之。届时,许多地方商家都置办鱼、肉、水果、鞭炮,供以香案,迎接财神。

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除许多地区奉赵公明为财神外,又有一些地区以春秋战国时之范蠡或五路神何五路为财神的。此外,还有文财神、武财神之称,说者以殷代忠臣比干为文财神,关帝为武财神。

●瘟神

瘟神,一称五瘟使者。我国古代民间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瘟疫,古人或单称瘟、温、或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在古代民智未开,医疗条件低劣的情况下,人们对这种可怕疾病,恐惧至极,很容易认为是鬼神作祟。因此乞求神灵保护,当是很早就出现的行为。最早的疫鬼始见于纬书,为三人。

旧时各地建庙祀瘟神,有些地区称瘟祖庙。祭祀日期各说不一。《三教搜神大全》称隋唐时五月五日祭之,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七引《岁时杂记》则称元旦祭之,说:“元日四鼓祭五瘟之神,其器用酒食并席,祭讫,皆抑弃于墙外。”《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又称,农历九月初三为五瘟诞辰,该日为其祭祀日。

●蚕神

蚕神在民间有蚕女、马头娘、马明王、马明菩萨等多种称呼,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司蚕桑之神。我国是最早发明种桑饲蚕的国家。在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蚕桑占有重要地位。汉以前,蚕已被神化,称其神说先蚕,意指始为蚕桑之人神。

民间祀奉的蚕神,是蚕马神话演化而来的蚕女、马头娘。后人将蚕与马相糅合,造出人身马首的蚕马神。最早记其事者,据称为三国吴张俨所作之《太古蚕马记》。此后,百姓据此为之塑像,奉为蚕神。

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六“蚕女”,中称:“今其冢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四方称集,皆获灵应。蜀之风俗,诸观画塑玉女之像,披以马皮,称之马头娘,以祈蚕桑焉。”

旧时除四川有蚕神庙外,其他省区也有蚕神庙祀马头娘。道教也崇奉蚕神,但称其为“玄名真人”所化。《太上说利益蚕王妙经》中,蚕神不仅管蚕桑,还管机织成衣之事。

●厕神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司厕之神,也称紫姑。但民间传说及有关记载不一。

《白泽图》称:“厕之精名说依倚。”《杂五行书》称:“厕神名后帝。”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同此说,卷五记陶侃如厕,遇厕神后帝指示其未来事。六朝时,厕神尚无一致的说法。此后,由于民间信仰紫姑的流行,逐渐共称紫姑为厕神。

旧时民间对紫姑神的信仰很普遍,许多地方都有“迎紫姑”的活动。不过迎请的方式各不相同,迎请的地点各地也不尽一致,但大都在厕间,故皆以“厕”命名。如山东邹县说“邀厕姑”,广东说“请厕坑姑”,杭州说“召厕姑”,苏州、绍兴称“坑三姑娘”。

各地迎请紫姑的内容和目的不外两点。一是占卜蚕桑及众事;二是作“射钩”之戏。据《酉阳杂俎》《梦溪笔谈》等记载,还有请紫姑作诗、写字、下棋等游戏。从以上各地迎紫姑的活动看,紫姑的职责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厕,而是代卜人事的吉凶和与人一起游乐了。

●妈祖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圣母。我国旧时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东南沿海及台湾、琉球等地所奉的航海保护神。

妈祖的真名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诞生于莆田县湄洲岛。

林默8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又说她能预测天气变化,称她为“神女”、“龙女”。

因林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后屡显灵应于海上,渡海者皆祷之,被尊为“通灵神女”,庙宇遍海甸。

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至“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从宋朝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其最长封号“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后来清朝同治十一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上‘嘉佑’两字。”

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1000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不曾有过的。

●医王

道教神话传说中指三皇,即古代传说人物伏羲、神农和黄帝。据传伏羲疗民疾,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医书《黄帝内经》,民间百姓感其恩而祀之。

至元代,下令郡国通祀三皇。道教将其纳入神是后,奉为医王。明清时,全国各地建有许多医王庙,或称三皇庙,祀伏羲神农和黄帝,并配祀岐伯、伯高、鬼臾区少师少俞等神医。

●药王

药王是古代对精于医术的名医和有关传说人物的景仰并加以神化,而后奉为主司医药之神。主要者有扁鹊、孙思邈和韦慈藏。

以上三人,后世皆尊其为药王。但各地奉祀扁鹊、孙思邈者多,奉祀韦慈藏者少。据部分方志看,河北、河南等地多祀扁鹊,陕西、山西等地多祀孙思邈。

全国各地遍布药王庙,其中最大的且供奉较全的要数河北安国的药王庙。庙中供奉东汉,开国功臣邱彤,在邓彤神像两则,奉把华佗、张介宾、扁鹊、张仲景、孙思邈,三韦等十大名医,岁时祭粑,香火极旺。

●关帝圣君

关圣帝君简称关帝,俗称关公,即我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三国蜀将关羽。

关羽,字称长,河东解人,为蜀国统兵镇守荆州,后败死麦城,谥为壮缪侯。传说关羽死后身首异处,头葬洛阳,身葬当阳玉泉山,荆州人感其德义,立玉泉祠祀之。

关羽受到统治者的崇祀,始于北宋末期。宋徽宗于崇宁元年至宣和五年的20余年间,3次追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在宋王朝的褒崇下,关羽已成为既能以忠义气节相号召的人间楷模,又是求雨祈晴、拯救生灵劫难之神。

元明统治者继续崇奉关羽。至万历十八年,神宗敕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由王而晋为帝。万历四十二年,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并将关羽定为武庙的主神,与崇祀孔子的文庙并列为文武二圣。

清统治者对关羽的崇奉有增无已,至光绪五年,已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佑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封号长达26字。

明清以后关帝庙祀几遍天下,南达岭表,北极寒沍,虽山陬海角,乃至海外,皆建有关帝庙。多数关帝庙,皆由道士住持,其祖庙解州关帝庙也然。俗以五月十三为关帝生日,各地关帝庙皆举行祭祀。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民间多以碧霞元君为保护妇女生产之神,其塑像侧常塑一抱婴儿之侍者,故称之为泰山娘娘或送子娘娘。

●临水夫人

临水夫人又称大奶夫人、顺懿夫人。福建和台湾闽南籍民崇奉的女神。据传,其姓陈名靖姑,或名进姑。福建人。生平事迹记载纷歧。吴任臣《十国春秋》称其为五代十国闽王鏻时人。

临水夫人能降妖伏魔,扶危济难。24岁时,因祈雨抗旱、为民除害而牺牲。传说临水夫人在保护妇幼上颇有奇效,因而被人民称为“救产护胎佑民女神”。

这是道教中救助妇女难产之神,又被称为顺天圣母,一直受到许多人的信仰,尤其是妇女。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一称大道公,吴真君。福建泉州和台湾闽南籍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其飞升后,神迹屡现,降魔解厄,逐寇安邦,医疾疗伤,受庇佑沐恩者难以计数。宋高宗时,封大道真人号,宁宗时封忠显侯。明太祖时,敕封为昊天御史医灵真君。

旧时福建泉州多建庙奉祀。传入台湾后,建庙也多,为当地医师及泉州籍民所信奉。

●开漳圣王

开漳圣王,一称陈圣王,圣王公。福建漳州及台湾闽南籍民信奉的地方守护神。据载,开漳圣王姓陈名元光,唐代漳州刺史。因开拓漳州有功,死后被漳州人奉为神明,立庙祭祀。

●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是广东潮州及台湾潮州籍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指潮州独山、巾山、明山3位山神。据称,宋太宗封此三山神为国王,故有此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