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基本常识
31341400000034

第34章 学道修行

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道士就是身穿青布道袍,头上玉簪发髻,独身隐居,与青山绿水为伍,同香灯木鱼为伴,过着清苦而神秘的生活。他们或住在清幽深山之中,或端坐三清塑像之前,与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

而现代社会的道士至今还遵循着、实践着,严格的道士生活规定,并且以此作为对自己坚定信仰的磨练,作为对道门优良传统的继承。

但是,他们越是远离世俗,我们就不禁越是好奇,道士的日常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成为道士就一定都要出家吗?现在道教有正规学院吗?

道士的生活是最让人好奇的,他们为什么要穿道袍呢?是道士就一定要蓄发修行吗?道士可以结婚生子吗?怎么样报考道教学院呢?

●道士称称

道士之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士,即有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的道教神职教徒。隋唐前后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女称女冠、女真。

较晚至今,则分别称男、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时代奉道之士增多,对在家修持的人,称为火居道士,以区别出家道士。

在历史上,随着各朝代文化的影响,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以及担任的教职,配以相关的称称,择要简述如下:

天师:指张道陵或其嗣号之后裔。但后世也有个别道士称“天师”,如寇谦之,隋焦子顺,唐胡惠超等。

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法师。

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说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

真人: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黄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黄色,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

羽客:也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先生: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称,也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

监院:也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

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必须以深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

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

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

●道士服饰

自刘宋陆修静始,道教服饰有了规定。现在道装有:

1、大褂,袖宽近半米,袖长随身。

2、道袍或称“得罗”,袖宽0.6米,袖长随身;大褂为日常服。

3、戒衣,袖宽近一米,袖长随身,黄色黑边,受戒时穿;

4、法衣,花衣,或称班衣、经衣,为无袖氅衣形状。法衣是作法事或宗教大典时高功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经师上殿、念经做法事时穿的绣花衣。

●道士道冠

道士的道冠有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伏魔冠、冲天冠、五老冠等。

●道士九巾

道士戴的帽子,称“巾”,约有9种。“九巾”是: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穿袍蓄发

道装,又称为唐装或汉装。道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道服宽松、大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道士穿着道装,以显示其从事职业的传统性和民族性。

道士蓄发留须,一是作为从道的标志;二是为了顺应自然规律;三是为了表示尽孝之意,胡须鬓发为父母所授,不得轻易毁损;四是为了养生保健,人蓄头发,必须要经常梳理,经常梳理头发有助于大脑血液循环。大脑为人身之主,大脑健康,人也少病,因此,道士常蓄须发。

●道士分类

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规定道徒可在家立坛,朝夕礼拜,不必出家修道。金代时王重阳创立全真道,规定道士不许婚娶、茹荤,必须出家住丛林。这样,道士遂分为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两类。

台湾的道士一般是分为“乌头道士”和“红头道士”两大类。

●道士拜师

体悟大道,凭借经。经文蕴藏大道的玄理,常人难以自悟,须借师之引导而进入道之门墙,故而拜师极为谨慎而严肃。凭借自身之缘分,寻找与自己有缘的度师,由度师诵经讽咒,忏除自己前世今生之罪愆,授予三皈五戒之仪。俗家皈依者,拜师之后,必须研习道经,行善积德,做个道门的合格弟子。

●道士修道

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一大特征,神仙是:在肉体上,摆脱生老病死、寒暑困扰、衣食所忧等诸多苦恼;在精神上,道德修养超越常人,极为高尚,人格完美,摆脱名利牵缠、恩爱之累,六根静定的修行者。凭借道以契合神仙之境界,故而修道。

●早晚功课

玄门早晚功课,是道教徒早晚必诵的两部经典,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则。功课者,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修道之士要认真习诵,理解经意,深悟玄理,脚踏实地按经旨行持。

道教讲结三缘,《早课》诵清静经,即分轻清之意,为祈求国泰民安,忏悔罪业,可结仙缘。《晚课》诵救苦经,超度鬼魂,可结鬼缘。《午课》诵三官经,可赐福、消灾、解厄、赦罪,可结人缘。

●开期传戒

全真派之正式道士,必须经过受戒仪式,受戒即表示接法,为正式之法嗣。出家初入道观为道童,拜师学经,蓄发结辫。在此期间要诵习《早晚功课经》、《三官经》、《玉皇经》、《玉皇宝忏》、《斗科经》以及作道场之经咒。等到有十方丛林开坛传戒时,小庙的师父便保荐其赴丛林受戒。

戒期为50天至100天,住在十方丛林里过十分严格的宗教生活,听传戒律师宣讲戒律,求戒者要诵读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等三堂大戒的条文。传戒的高道大都是十方丛林的方丈,这时称为“传戒律师”。

律师之下,还有证盟师、监戒师、保举师、演礼师、纠仪师、提科师、登籙师、引请师、纠察师、道值师等共同主持授戒。道童受戒后便名入《登真籙》,取得戒衣、戒牒,便成了正式的道士。以后或住丛林,或住小庙,或称游参访,行动自由。

●许愿还愿

许愿是求神护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还愿是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对神许下的诺言予以对现。许愿、还愿不需择吉日,随时随地都可以许愿、还愿。

许愿之前最好能沐浴其身,斋戒净口。在神前敬三炷香,然后在神前伏拜虔诚祈祷,默许所求心愿,祈求神灵护佑实现其心愿。

许愿可大可小,不拘形势,有许做多少善事的,有许诵经、做道场、献神供品、重塑金身、助印善书赠送、捐资修庙等。

求神护佑实现心愿后,求神护佑之时许下的什么诺言都必须兑现。

●道士挂单

临时下榻道观居住称“挂单”,挂单后由负责接待道观提供食宿。古时候挂单要求很严格,参访必须准备棕蒲团、便铲、缘瓢、引磬。

这是因为出门在外,路途遥远,有时候两天三天,有时甚自己煮饭至半月或一年都到不了目的地,道士必须随时准备自己动手煮饭解饥,或者化缘。

衣、巾、布袜、布鞋缺一不可。衣服必须内外圆领,蓝色,两袖下垂与手长相等,袖宽近半米。戴一字巾或者混元巾。布袜要高腰的,鞋子要青布双眼的。不穿袜子,不戴道巾的,道观可以拒绝挂单。

道观会对请求挂单的道人进行盘问。一般会问在何庙、从何处来、名姓、法派、辈分、师父名讳、是否来过这里等,然后是背经书。背完经,由号房填单,写明住几天。

挂单者拿了单,才可以转身取自己的行李。进了庙门还要接受庙规教育,要与堂主、殿主见面,因为挂单的人要参加观里的功课。挂单的程序看起来复杂,但试想如果挂单太容易了,庙里的饭岂不是要被懒汉吃光?

如果挂单者犯了规矩,也应有担保人出面协调。既背不出经文,又找不到担保的,只能在离大庙不远的小庙里给他找个临时居住的地方,以便复习经文。这叫“借单”。这一措施体现了全真道的宽容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客观上为求道与传道创造了条件。

道士挂单时,必须随身携带蒲团、缘瓢、引磬及衣、巾、布袜、布鞋等随身衣物,还要随时准备自己动手做饭。

●道士出家

出家制度起源很早,不过原来的符箓各派并没有很严格的一律的规定,只有全真道提倡出家,并且要求其专职道士必须出家。所称出家,就是放弃家庭生活,专门从事修真向道的宗教活动。原先没有建立家庭的,不得再建;已经建立家庭的,则要求离弃家庭。

初期道教中有影响的教派都没有必须出家的规定,正一派的祖师张道陵和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都有妻室,人称“三师三夫人”。

以后正一派天师代代相传,天师道在魏晋以后也形成了若干世家,所以总的来说,正一派中容有出家道士,但是没有必须出家的强制性规定。

创立于金代的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可能是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王重阳一开始就提倡出家。以后虽然也出现了全真居士,但一般说来,全真道的职业道士都是出家的。

道士之所以选择出家,是因为以家庭为牢,认为在家会影响修道成正果,也有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信仰的虔诚与彻底,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和所有的精力来修道求仙。

历代道士中都有人选择出家修行的,近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全真道徒对出家制度虽然仍然强调,但一部分道士实际上已放弃了出家的方式,虽然住庙,但也另有家室。这在市场经济已经普遍化或者相当发展的岭南、香港地区尤其明显。

●道士婚姻

全真派道士按最初规定皆为出家道士,有四点基本要求:第一,不结婚;第二,不食荤;第三,平时也必须着道装;第四,束发面须。基本上都住在宫观里。

正一派道士按传统皆为不出家道士,可以结婚生儿育女,过家庭生活;可以食荤;除上殿诵经、做经忏法事之外,平时可以穿俗装,不留胡须,发式随俗。俗称“散居道士”。

●实修实炼

实修实炼,即是从经典中明智。经典中有很多是先贤已经走过的经验总结,可以为我们这些后世的实践者提供指导。从行为上实践,将经典中提及到的理论付诸实践。

这种实践囊括的面是很广的。包括持诵经文、克服己心、修养自身、以善心待人,举善行、言善语等。其实也就是说,从理论中实践后,再反过来理解理论的方式。

●修行方法

对于一般信众提倡的修行方式是:行善积德、济物利人,存善念、举善行,学习教仪、咏诵经典等。如奉行“修德十益”: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师长、十爱惜物命。炼气之类的修行方式都需要有正统师承,一般人自己练容易出偏,因此不提倡。

●为何敬神

道教提倡敬仰神明是为了让我们记住神明修行济世的风范事迹。关键崇尚的是那些为国为民的事迹和济世利人的精神,而不是具体的神明。

也可以说,道教里面有很多的先天神明都只是教理教义的化身。具象化表现是为了更好地让当时文化低下的社会底层信众所理解和接受。

●如何加入道教

加入道教有两种形式:一是成为正式的道士;二是成为道教居士。成为正式的道士,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成为全真派道士;二是成为正一派道士。两者均须履行拜师手续,但前者必须到道教宫观出家,后者则不需出家。

要成为道教居士,只要到道教宫观办理皈依手续,取得皈依证即可。

●如何进入正宗道门

道教的信徒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信士、居士、道士、法师四大范围。也有分为:道士、隐士、居士、学士、信士五类的,法师可归类到道士里。

信士是指信奉道教,但还没经过宗教认定仪式的人。居士是指经过道教皈依仪式,拜过度师,并且对道经师三宝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五戒或九戒的正式道教信徒,当代以持道教皈依证作依据。

道士是指在经受皈依仪式以后,再经受传度或者冠巾仪式,发放度牒的道教神职人员,民间许多从事符法、预测或者风水堪舆的人士,未曾经受道教皈依,不懂道教经典,也不会道教科仪,却自称道士者也很多。这类人只能算是对某学业专攻的术士,和道士是不沾边的。

法师是指需要经受皈依、传度成为道士以后修持了一段时间,再拜高级别法师习学科仪奥秘,在法事中担当主要领导角色的道士。

如果一般人确立信仰后,到道观或道坛进行拜师和皈依,就可以成为正式的道教信徒,即居士,之后可以称为三宝弟子或三清弟子。一般各地地方道协或者大型的道观都会为信徒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皈依仪式的,可以向道观的“知客”咨询。

●如何报考道教学院

中国道教学院不面向社会招生,只招正式道士。

报考人员由所在道教宫观或道教协会推荐,参加中国道教学院组织的考试,根据成绩择优录取。

●道教与民间宗教

道教在一直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的东西被汉传佛教所吸收借用,一部分东西被民间巫道和民间宗教所借用。尤其是兴盛于清末的那些出于政治目的而产生的混淆三教的白莲教、八卦教、一贯道之类的民间宗教,更使人们对宗教界限产生极大的模糊。

现在很多人对道教的误解,都是源于这些“外道”与道教相混淆!

●近代道教组织

1912年,在北京白云观成立以全真派为主的“中央道教会”,发起人为白云观方丈陈毓坤。

同年,上海成立以正一派为主的“中华民国道教总会”,由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任主持。

●中国道教协会

中国道教协会是我国道教徒的宗教组织。是我国道教徒联合的爱国宗教团体和教务组织。会址设于北京白云观。成立于1957年。

中国道教协会本部机关部门有办公室、道教教务处、对外联络处、研究室、中国道教学院、《中国道教》编辑部、服务部等。

中国道教协会每5年举行一次全国代表会议。由全国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全体会议每二年举行一次。常务理事会议每年举行一次。

中国道教协会理事会设会长一人,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一人,由理事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国道教协会至今已召开过七次全国代表会议。

1957年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代表会,会长岳崇岱;1961年召开第二届代表会,会长陈樱宁;1980年召开第三届代表会,会长黎遇航;1986年召开笫四届代表会,会长黎遇航;1992年召开第五届代表会,会长傅元天;1998年召开第六届代表会,会长闵智亭。2005年召开第七届代表会,会长任法融。

中国道教协会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维护宗教和睦、社会和谐;协助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兴办道教事业,弘扬道教教义,传扬道教文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继承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加强道教自身建设,促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团结全国道教徒,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中国道教学院

中国道教学院成立于1990年5月,设在北京白云观内。它是中国道协所办道教知识专修班和进修班的基础上成立的。1961年,中国道教协会即拟定了《培养道教知识分子计划大纲》。1962年9月正式举办了第一期道教徒进修班。1982年举办了第一期道教知识专修班。至1990年,共举办道教知识专修班5期,道教知识进修班一期,共培养乾坤道士206人。

中国道教学院成立后,先后举办了4届专修班,两届进修班。此外,还举办了一期半年制高功班和两期短期道教宫观负责人读书班。2002年12月,为台湾道友举办了一期短期学习班。

2003年,中国道教学院正式设立宫观管理专业大专班和道教研究生班。大专班学制4年,研究生班在大专班的基础上再学3年。道教学院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道协和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