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31344200000025

第25章 巧妙地转移谈话话题

报载:一位美国客人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之后,在附近一家个体饭店吃饭。老板娘一手正宗湘菜,使美国客人吃得十分满意。付款之后,客人突然发问:“如果毛泽东主席还在,会允许你开店吗?”这话甚难回答:说允许,显然不合实际;说不允许,又有贬低否定之意;干脆不回答,也会影响交际气候。但见老板娘略加思索后,从容回答:“如果没有毛主席,我早就饿死了,哪里还能开店呢?”多么巧妙的答话呀,多么敏捷的转移话题术啊!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语言的内涵和外延都应是确定的,要符合逻辑的同一规律,不能任意改变概念的范围。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人们又可以利用言语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来“偷换概念”,使对话双方话题中的某些概念的本质含义不尽相同,以求得特殊的交际效果。上述美国客人的问话当中,其实含着一个隐蔽的判断:毛泽东不允许你开店,因而毛泽东应该是否定的。老板娘听出了客人的弦外之意,便巧妙地转移话题,用毛主席缔造新中国的功绩以及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影响,来回答客人旨在否定毛泽东主席的问题,既不轻慢客人,又维护了毛泽东主席的历史地位。

此类“话题转移”的语言技巧,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外交活动中,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周恩来总理设宴招待东欧一批外交使节。宴席上,客人对色、香、味俱佳的中国菜肴大为赞赏,宾主之间气氛十分热烈。这时,端来一道很考究的清汤,汤里的冬笋片被雕成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但这些冬笋片在汤里一翻身,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外宾见了这种图案大吃一惊:“为什么这道菜里有法西斯标志?”周总理先向客人解释:这是我们中国的“万”字图案,象征着“吉祥万德,福寿绵长”,表示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总理夹起一片冬笋,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客人们听了哈哈大笑,宴会气氛更加友好热烈,结果这道菜竟被吃得一干二净。随机应变地转移话题,有时也是反驳对方的一种有效方法。英国前首相威尔森的竞选演说刚刚进行到一半。突然有个故意捣乱者高声打断他:“狗屎!垃圾!”把他的话贬得一钱也不值。威尔森面对狂呼者的捣乱,报以微微一笑,然后平静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到的脏乱问题了。”那个捣乱者被他一下子弄得哑口无言了。

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有一次在会上朗诵了自己的新作后,收到一张条子:“您说您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可您的诗里却总是‘我’、‘我’……这是为什么?”诗人宣读完这张条子,随即答道:“尼古拉二世却不然,他讲话总是说‘我们’、‘我们’……难道你以为他倒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吗?”会场上顿时爆发出热烈掌声。马雅可夫斯基抓住对方问话的“我”,未作正面解释,而是转移话题,以反问尼古拉二世的“我们”来作答,巧妙地回击了对方。

当然,我们在运用这种“话题转移术”时应该注意到,转移了的话题与原话题应有一定的联系,像韶山那位老板娘的巧妙回答,就没有脱离毛泽东主席的言语范围;周总理风趣的解释,能紧紧围绕形图案;马雅可夫斯基的反驳,毕竟是对集体主义的评价。如果缺乏这些联系,“转移话题”就不成其为语言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