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思想文化多元化趋势已经凸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决定性地位越来越突出。宁夏作为西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条件下,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为重点,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文化建设以及科、教、文、卫、事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区各族人民精神、物质生活注入了活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我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一,突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针对新形势下我区思想领域存在的理想、信念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弱化,讲排场、比阔气等封建落后风气盛行,小富即安、进取精神不强等现状,我区思想道德建设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为切入点,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以"知荣辱、树新风、谋发展、促和谐"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区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建设宁夏、发展宁夏、实现宁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信心。积极营造文明健康、和谐进步的社会大环境,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第二,加大基层文化建设力度,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构建文明、健康、和谐的宁夏,离不开和谐文化作精神支撑。近年来,我区和谐文化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区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发展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为基础,以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为载体,从强化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建设入手,积极发展先进文化,有效抵制和消除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影响,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近两年来争取中央文明办"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文化部"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约160万元,中央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视机10000台,同时,认真落实"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万村书库"工程,强烈呼吁各级政府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增加投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扶持市、县文化中心,加强村镇文化大院、图书室、阅报栏、广播电视网、电影放映点及夜校等阵地建设,逐步形成了覆盖各个层面的文化阵地网络,为干部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方便的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区已建成县级宣传文化中心13个,乡镇文化中心190个,村级文化大院386个,文化体育中心户1679户;全区有博物馆6个,图书馆20个,群众文化产业252个,乡文化演出团队126个。这些文艺团体自创自编自导节目,常年活跃在厂矿、乡村、机关、学校,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
第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固本求新,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继承发展中创新,在巩固提高中深化,创建机制不断健全,制度不断完善,措施不断更新,内容不断丰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领导重视抓创建、规章制度保创建、群众热情谋创建的浓厚氛围。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由过去相对集中的金融、邮电、税务等大中型国有企业逐步拓展到学校、医院、窗口服务单位和行政执法部门,由城市逐步延伸到乡村、社区,各类创建活动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关注、共同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同时"千里文明长廊"、"城乡共建,以城带乡"活动和"文明城市"、"文明个体工商户"、"文化体育中心户"、"绿色生态文明村"、"和谐村"、"小康示范村"等新的创建载体也随着城乡社会生活的变化应运而生,推陈出新,打造了一批文明亮点。其中"文化体育中心户"创建活动被推举为全国创建典型。截至目前,全区获得国家级文明单位18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50家,自治区级文明单位10批380家,自治区级文明村镇4批106个,十星级文明户3批400多户,文明个体工商户3批539户,文明非公有制企业2批39个,市、县(区)级文明单位1000个左右。为进一步加强管理,自治区文明委先后多次修订和完善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届时制等动态管理模式,确保了文明单位的标准和质量。经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体发展态势良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发展,公民道德素质、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涌现出了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仍然存在开拓创新不够、形式方法单一、重视程度不高、经费投入不足、激励考核机制不健全等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理性思考,并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改进。
二、我区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有分析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出路。分析我区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第一,主观上,认识不到位仍然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尽管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已越来越认识到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力度、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经费投入方面给予了一定支持,但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认识仍然没有完全到位。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也出现了偏差,认为精神文明抓得再好也不如抓经济能体现政绩,在实际工作中把发展经济看做"硬指标",把精神文明建设视为"软任务",出现了重物质建设、重物质建设项目,轻精神文明、轻精神文明项目建设的错误倾向,致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抓得不紧,办法不多,点子不新,措施不实,道理讲得多,实际抓得少,"想起来要忙起来不要","有钱了要没钱了不要"。据调查,我区有些川区县(市、区),每年对一个村的文化投入不足1000元;思想道德教育设施落后、方法陈旧、内容单一;文化设施闲置萎缩、文化活动无法开展,群众文化生活单调、精神空虚;个别地方赌博之风盛行、封建迷信陋习沉渣泛起、非法宗教活动抬头。这些讲到底还是一个认识问题,对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作用和战略意义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位。
第二,思想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就目前我区情况看,"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和"不思进取"的保守思想依然存在;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迷信之风百刹不止,看风水、选坟地、修庙宇、做道场等一些旧的封建习俗在有些地方死灰复燃,群众遇灾患难,请巫婆神汉治病消灾屡见不鲜;有的党员干部对封建迷信活动不仅不制止,反而参与其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腐朽思想也乘虚而入;一些领域道德缺失,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制假贩假、坑蒙拐骗现象时有发生,诚信意识弱化;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依然存在。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思想呈现多元化特点,宁夏人善良朴素的传统民风也无一例外地受到多元化思想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对"无商不奸"、"老实人吃亏"等社会上流行的说法是赞成还是反对,观点正在发生分化,与"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发生着抵触。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一次次在"到底是对还是不对"的现实交锋中经历考验。另一方面,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使人们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然而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客观上削弱了原有的集体组织功能,削弱了宣传教育的"规模效应"。个别地方和单位的思想文化工作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另外,很多社会现象还缺乏成熟的机制和有效的法律规范与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