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时政谈屑
31366100000044

第44章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满足农村文化需求

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了能够充分利用农村文化阵地这一有效载体,不断加快全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步伐,夯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了解当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深入到部分市、县(区)乡镇农村,通过与部门座谈、实地走访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随机暗访等形式,就我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利用阵地开展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全方位了解,结合现实的成功经验,探索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我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四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近几年,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作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347个文化事业机构,32个文化艺术事业机构,315个群文文博事业机构,1000个社区、村级文化室,1679个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文体大院),基本建立起区、市、县、乡、村五级文化网络。随着自治区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加大了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主要用于"四馆三中心"建设,正在建设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17个县(区)文化馆、影剧院维修改造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项目,建设了一批公益性和功能性文化设施,扶持发展了一批农村文化艺术团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初步完善。文化服务进农家活动全面推进,13个县配置了流动舞台,为800个农村文化站赠送了设备,扶持建设了300个综合文化室、农民艺术团队等。同时,广场文化和"大篷车"文化已经形成了品牌,演出900多场,成为我区发展文化的一个抓手。全区有11个市、县(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现代绘画之乡和全国乌兰牧骑式艺术团体等。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已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也由少到多、由政府财政投入到社会各方面共同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区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新变化,文化阵地建设有了新突破。除了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阵地外,又增加了有线广播电视、农民学校、科技文化示范户等。部分乡镇建立了农民自己的室内外健身场地,农民健身不再成为新鲜事,而且建有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乒乓球室、台球室等活动场所,供农民开展学习和体育锻炼。自2003年国家实施"共享工程"以来,共建立了以市、县(区)图书馆为主的"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含基层服务站点)40个,各中心和基层站点通过卫星三级站将接收到的"共享工程"信息资源,送到有关部门和农民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农村文化阵地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为繁荣农村文化夯实了基础,为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创造了机会。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创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由于大部分农民缺少职业技能,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针对当前这一现状,我区部分乡镇开办了农民培训学校,根据农民自身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对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吴忠市个别乡、镇、村创建了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为体育中心户增添了图书、棋牌、台球桌等文化娱乐设施,使农民群众能够方便的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全区范围内得到了普遍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区广泛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送电影下乡、广场文艺会演等农村文化活动,农村群众自发组织的腰鼓队、秧歌队、晨练舞队等到处都有。各地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和民族传统节日,采用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高跷、钱鞭、舞龙、舞狮、歌舞、戏曲演出以及剪纸、农民画等创作形式,每年各地开展各种广场文化活动1000余场,参与演出人员达5万余人(次),观众达100余万人(次),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各项活动组织的较好,反映了我区的大众文化。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艺团体转换经营观念,一些大的剧团常年活跃在基层和社区,送戏、送电影、送节目下乡,积极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逐步高涨,农民投资自办的文化设施,在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在一些地方已发挥作用。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组织网络规范化、内容特色多元化、参与对象社会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

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调查,也发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农村文化阵地缺少统一规划,发展不平衡,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差别较大;文化阵地设施简陋,常年得不到更新和添置;人才队伍不稳定,后备力量缺乏;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农民参与性不够。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调查情况看,主要还是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领导在思想认识上不够统一。基层有这样一句话--"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表明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还不重视。部分领导干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中,两者所占比重偏差严重,经济建设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内容。由于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导致对文化阵地建设缺少长远统一和科学合理的规划,阵地建设往往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文化工作者和文艺人才得不到重视,后备力量培养不够,造成文化人才队伍不稳定。

文化阵地建设资金投入不够充足。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也直接导致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县(区)尚未将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乡(镇)、村文化站、活动室尚无专项经费,开展活动都是先要钱再办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无稳定经费来源及经费不足制约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许多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都是利用乡(镇)会议室、村委会办公室挂牌建立的,场地小、器材少、功能差,有一些村文化室因夏秋农忙,冬天无煤,常年不能开展活动。有些财政基础较好的乡镇虽然能拿出一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但绝大部分还是用于集镇上的文化阵地建设,农民群众受益面很少。

文化阵地建设不够"三贴近"。文化阵地类型偏少,多数阵地设在农村的各个集镇上,并且其服务时间的安排不能与农民的空闲时间相一致。据调查,由于大部分农民没有休息日,空闲时间一般在晚上,而绝大多数活动场所是上班时间开放、休息时间不开放,这就造成活动场所开放时无农民来活动,而农民想活动时又无活动场所。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活动也还没有真正做到"三贴近"。虽然年年都有"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但总体来说形式不够丰富多样,内容不够贴近农民生活,往往是为办文化而办文化,突出艺术性而忽视了实用性,缺乏真实性,缺少吸引力,以致出现"一头热"现象,常常是主办者累得满头大汗,农民却不叫好,难以取得相应的社会效果。

村庄布局相对散乱。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新路多了、新房多了,但由于村庄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导致很难形成城市社区式的管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困难。户与户之间的间距大,人口分布广、密度低,成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瓶颈"和难题,致使有限的基础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化阵地难建,文化活动难搞,已有的文化阵地难管等。

三、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对策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实际行动,是繁荣农村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表明,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家庭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农民开始在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上有所追求和行动。因此,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就必须从基础做起,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迫在眉睫。农村文化阵地既要重建设,又要重管理。管理其实也是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好文化阵地的作用,使文化阵地充满活力,才能满足群众需求,才能繁荣农村文化,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多角度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整体规划。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整体规划,把乡镇文化站建设作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龙头,基层农村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凤尾,以龙头带动凤尾,强化农村文化阵地,活跃农村文化活动。重点抓好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制定文化站建设的最低标准,切实发挥文化站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过程中的龙头作用;其次,做好基层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要因村制宜,因势利导,建设适合各地农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阵地,真正让农民在文化阵地上活跃起来。在建设规划过程中,结合城乡共建,特别是在城郊结合部、征地拆迁等,要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在改变农村自然村落多、居住分散现状的同时,把图书室、阅览室、茶室、篮球场、农民公园等文体活动场所有效地规划起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节省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化阵地,改善农村环境,繁荣农村文化。

多渠道筹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资金。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过程中,要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乡镇补充和农村自筹为辅的筹资渠道。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投资的主体应该是当地政府。过去政府对文化阵地建设资金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现在要把这部分资金重新分配,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倾斜,并且逐年增加对文化阵地建设的整体投入。把用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形成专项资金,以政策规定每年资金投入人均不得少于一定数量,或者不得少于当年财政支出的一定比例,确保专项资金能够足额到位。农村也要想方设法,充分挖掘企业、部门单位和名人等潜力,引导、鼓励他们出资、出场地或组建文艺队伍,积极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多作贡献,要尽量让他们能够取得一些社会效益,增加投资建设农村文化阵地的积极性。

多类型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农村地域广、人口多,各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村风民俗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建设不同类型的文化阵地,满足农民群众的多种要求。从调查情况看,现代农民可分成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和以从事工业生产为主两种类型。针对第一种类型的农民,因为劳动时间季节性比较明显,加之效益农业、特色农业的逐步推广,此类农民对科技知识、种养殖技术等需求比较迫切,可以按照农业生产特点来建立流动型的阵地,选农民需要的科技人员,到农民需要的地方,讲农民需要的知识。针对第二种类型的农民,可以借助企业优势,建立固定的阵地,开展相关的活动和教育。一方面,按照企业生产的需求开办各类技能培训班,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而且能够帮助农民解决因缺少技能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有益的文化活动,满足职工的文化生活需求,丰富企业文化,活跃"留守农民"的文化生活。

多层次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发展要以人为本,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也需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通过"四个一",即保护一批、巩固一批、培养一批和挖掘一批,逐步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当前亟待解决的是保护好现有的文艺人才,特别是带有地方特色、民俗特色的文艺人才,加紧发掘一批,许多民间特色文化不能因人而永远消失。巩固好现有文艺骨干队伍,不断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需要。同时要抓好学校和企业的教育培训,发挥学校、企业的各自优势,组织各类文艺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一人的文化活动带动一个家庭的文化活动,影响一片农民的文化生活。乡镇文化站要积极挖掘农民的潜力,注意对热心开展文化活动和热衷于文化技艺学习与实践的农民的发现和培育,为他们提供培训提高的机会和在更大区域范围、更高层次场合中展示、交流的机会,以保护、提高他们的热情和兴趣,始终保持一支有实力的农村文艺兼职队伍。

多形式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缺少文化活动或者说缺少好的文化活动形式,势必导致文化阵地缺少活力,导致文化阵地逐渐萎缩,文化阵地萎缩又会制约文化活动的开展,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要跳出这个循环圈子,首先要能准确把握农民的心态,要掌握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应该说现在农民最关心的是如何掌握致富本领,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其次,要实现角色转换,要多开展农民自编自演的文化活动,将农民从文化舞台上的观众转变成舞台上的演员,让农民来当主角,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性,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再次,要抓好农村节日文化活动。农村节日文化活动有一定基础,而且农民对节日文化活动非常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可选一些群众喜闻乐见、有教育意义、参与性强的活动放到群众中去,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原载于《学习与宣传》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