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王符《潜夫论》释读
31368800000024

第24章 《潜夫论》卷五(3)

[13]六郡削迹: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在羌汉战争中惨遭破坏。《汉书·赵充国传》:六郡者“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是也。”

[14]此非天之灾,长吏过尔:这并不是上天降下的灾祸,而是由掌管防御羌敌要务的官员之过失造成的啊。彭铎注云:“吏”下疑有“之”字。高按:从之。

[原文]

《孙子》曰:“将者,民之司命,而国家安危之主也[1]。”是故诸有寇之郡[2],太守令长不可以不晓兵[3]。今观诸将,既无断敌合变之奇,复无明赏必罚之信[4],然其士民又甚贫困,器械不简习[5],将恩不素结[6],卒[7]然有急,则吏以暴发虐其士,士以所拙遇敌巧。此为将吏驱怨以御雠[8],士卒缚手以待寇也。夫将不能劝其士,士不能用其兵,此二者与无兵等[9]。无士无兵,而欲合战,其败负也,理数也然[10]。故曰:其败者,非天之所灾,将之过也。

[注释]

[1]将者,民之司命,而国家安危之主也:将帅,是百姓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语出《孙子·作战》。

[2]诸有寇之郡:那些有贼寇的郡县。

[3]不可以不晓兵:不可以不熟悉军事。晓:知道,明瞭。引申为通晓,精通。

[4]既无断敌合变之奇,复无明赏必罚之信:指挥作战的将帅们,既没有判断敌情出奇制胜的计谋,又没有赏罚严明的威信。

[5]器械不简习:将士对军械兵器没有熟练的掌握。韦昭注《周语·吴语》之“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简,习也。”

[6]将恩不素结:将帅的恩望平时也没有树立起来。言将帅在士兵中没有什么威望。

[7]卒:彭铎注云:“卒”疑读为“猝”。高按:“猝”字合宜。猝者,突然之谓也。

[8]此为将吏驱怨以御雠:这真可以说是将帅官吏们驱赶着自己的冤家去抵御仇敌。

[9]等:等同,相等。

[10]理数也然:犹言必然若此。

[原文]

饶士处世[1],但患无典尔[2]。故苟有土地,百姓可富也;苟有市列[3],商贾可来也;苟有士民,国家可强也;苟有法令,奸邪可禁也。夫国不可从外治,兵不可从中御[4]。郡县长吏,幸得兼此数者之断已,而不能以称明诏安民氓哉[5],此亦陪克阘茸,无里之尔[6]。

[注释]

[1]饶士:安逸之士。 饶:安逸。《淮南子·修务训》:“沃地之民多不才者,饶也。”高诱注:“饶,逸也。”

[2]但患无典尔:所忧虑者是没有机会而无法施展自已的远大抱负。

[3]市列:即列市,市场。集中买卖的场所。

[4]夫国不可从外治,兵不可从中御:国家不可能从朝廷之外去治理,军队不可能撇开将帅而由朝廷直接指挥作战。语出《六韬·立将》之“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

[5]郡县长吏,幸得兼此数者之断已,而不能以称明诏安民氓哉:郡县长吏有幸同时具备这样几种决断处置之权,却不能与君主授予他们的职责相称,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

[6]陪克阘茸,无里之尔:如此官吏只不过是一些横征暴敛、搜刮民财的卑鄙无奈之徒。《诗经·大雅·荡》朱熹《集传》云:“陪克,聚敛之臣也。”彭铎注云:“里”疑“俚”。“之” 下疑有脱文。高按:彭说是也。

[原文]

夫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定非常之事,必道[1]非常之失,然后见[2]。是故选诸有兵之长吏,宜踔跞豪厚,越取幽奇,材明权变,任将帅者[3]。不可苟惟基序,或阿亲戚,使典兵官[4]。此所谓以其国与敌者也[5]。

[注释]

[1]道:彭铎注云:“道”疑“遇”。高按:“遇”字合宜。即“必遇非常之失”。

[2]然后见:此句有脱文。《史记·司马相如传》:“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此文亦当同之。连系前文“必遇非常之失”,此句疑为“然后见非常之祸”。

[3]是故选诸有兵之长吏,宜踔跞豪厚,越取幽奇,材明权变,任将帅者:所以,应当选择那些才能卓绝出众,智谋深远,随机应变之人来担任将帅。

[4]不可苟惟基序,或阿亲戚,使典兵官:不要只听豪门世族的意见或者徇顾私情而偏袒重用无能的亲戚,委任他们统领官兵作战。王符此言实质上是批评汉代的皇亲贵戚。

[5]此所谓以其国与敌者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等于是拱手将自己的国家送给了敌寇。

救边

〔题解〕

国家不能没有边防,没有边防的国家必然灭亡。王符《劝将》主要论述了羌敌之所以坐大,关键在于朝廷委任的将帅不知兵事。《救边》实乃讥讽士大夫唯图苟安,弃边畏寇。认为此将导致国将不国,其旨在于力排惑议,倡导救边安民。

[原文]

圣王之政,普覆兼爱,不私近密,不忽疏远,吉凶祸福,与民共之,哀乐之情,恕以及人[1],视民如赤子[2],救祸如引手烂[3]。是以四海欢悦,俱相得用。

[注释]

[1]哀乐之情,恕以及人:无论悲哀或是欢乐,都能宽恕容人。

[2]视民如赤子:看待老百姓就如同自己的儿子。《汉书·路温舒传》:“爱民如赤子。”

[3]救祸如引手烂:拯救民众于水火如同自己的手足被烫伤一样着急。《盐铁论·刑德》:“有司治之,若救烂扑焦。”

[原文]

往者羌虏背叛,始自凉、并,延及司隶,东祸赵、魏,西钞蜀、汉,五州残破,六郡削迹,周回千里,野无孑遗[1],寇钞祸害,昼夜不止,百姓灭没,日月焦尽[2]。而内郡之士不被殃者,咸云当且放纵[3],以待天时。用意若此,岂人心哉[4]!

[注释]

[1]野无孑遗:原野上到处一片凄凉萧条景象,看不到任何幸存之物。孑:遗留,剩余。《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2]日月焦尽:天地昏暗,到处一片残垣断壁。

[3]而内郡之士不被殃者,咸云当且放纵:而内地人士未遭羌祸,却普遍认为应该放纵羌人。

[4]岂人心哉:难道还有人心吗?

[原文]

前羌始反,公卿师尹咸欲捐弃凉州,却保三辅[1],朝廷不听[2]。后羌遂侵[3],而论者多恨不从惑议[4]。余窃笑之[5],所谓媾亦悔,不媾亦有悔者尔[6],未始识变之理[7]。地无边[8],无边亡国[9]。是故失凉州,则三辅为边;三辅内入,则弘农为边;弘农内入,则洛阳为边。推此以相况[10],虽尽东海犹有边也。今不厉武以诛虏[11],选材以全境[12],而云边不可守,欲先自割[13],示懦[14]寇敌,不亦惑乎!

[注释]

[1]三辅:《汉书·百官公卿表》:“右扶风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

[2]朝廷不听:朝廷没有采纳他们的那些谬论。

[3]后羌遂侵:后来羌人逐渐侵入。

[4]而论者多恨不从惑议:而那些议事者有许多人悔恨当初朝廷没有听从他们的那些卖国求荣之论。

[5]余窃笑之:我私下里觉得很可笑。余:我。

[6]媾亦悔,不媾亦有悔者尔:讲和也后悔,不讲和也后悔。“ 讲”与“媾”古字通。

[7]未始识变之理:根本不懂得事物变化之常理。

[8]地无边:彭铎注云:“地”下疑有脱文,疑为“地不可无边”。高按:彭说合宜。言国家领土不能没有边境。

[9]无边亡国:如果国家没有边境,国家也就灭亡了。

[10]推此以相况:以此类推而观其状况。

[11]今不厉武以诛虏:今不严格训练军队以讨敌。厉:严厉,严格。

[12]选材以全境:选拨人才以保全疆土。

[13]欲先自割:考虑先要自动割让放弃。

[14]懦:懦弱。

[原文]

昔乐毅以慱慱之小燕,破灭强齐,威震天下,真可谓良将矣[1]。然即墨大夫以孤城独守,六年不下,竟完其民[2]。田单帅穷卒五千,击走骑劫,复齐七十余城,可谓善用兵矣[3]。围聊、莒连年,终不能拔[4]。此皆以至强攻至弱,以上智图下愚,而犹不能克者何也?曰:攻常不足,而守恒有余也[5]。前日诸郡,皆据列城而拥大众。羌虏之智,非乃乐毅、田单也;郡县之阨,未若聊、莒、即墨也。然皆不肯专心坚守,而反强驱劫其民,捐弃仓库,背城邑走。由此观之,非苦城乏粮也,但苦将不食尔。

[注释]

[1]昔乐毅以慱慱之小燕,破灭强齐,威震天下,真可谓良将矣:过去,乐毅以力量弱小恐惧不安的燕国一举攻破强大的齐国,威震天下,真可称得上是一位良将了。乐毅,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其祖籍在魏,少习军事,贤明大度,及长被荐至赵。后因赵国王室内乱离赵归魏。燕昭王时筑黄金台广招天下英才,乐毅被用。赵、韩、魏、燕、秦五国攻齐,乐毅任五国联军总指挥,一举破齐都,长驱直入,连克齐国七十城。雪洗齐国踏平燕国之耻。见《史记·乐毅列传》。慱慱:忧劳、恐惧貌。《诗经·桧风·素寇》:“劳心慱慱。”《毛传》:“慱慱,忧劳也。”

[2]然即墨大夫以孤城独守,六年不下,竟完其民:然而即墨却能独自坚守孤城,燕军六年围攻不克,保全了全城的百姓。即墨齐国大夫。乐毅攻齐,即墨率城中之军民坚守城池,燕军围城六年未克。见《史论·田单列传》。

[3]田单帅穷卒五千,击走骑劫,复齐七十余城,可谓善用兵矣:齐军统帅田单率五千残兵败将,打败了燕国大将骑劫,收复了齐国七十余城,可以称得上是很会用兵了。田单,齐之名将。后为齐相。骑劫,燕之将也。乐毅攻齐,齐仅余莒城与墨城。然燕惠王听信谗言,以骑劫代乐毅攻二城。时齐都临淄被克,田单逃至即墨城,即墨大夫阵亡后,田单率军守城,大败燕军,骑劫兵败战死,田单乘胜前进,收复了被乐毅攻克的七十余城。见《史记·田单列传》。

[4]围聊、莒连年,终不能拔:尽管田单善用兵,收复了被乐毅攻克的七十余城。但当他围困聊、莒二城还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也未能攻下。《史记·鲁仲连传》:“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5]攻常不足,而守恒有余也:进攻不足而坚守有余。《后汉书·冯异传》:“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

[原文]

折冲安民,要在任贤,不在促境[1]。齐、魏却守,国不以安[2]。子婴自削,秦不以在[3]。武皇帝攘夷柝境,面数千里[4],东开乐浪,西置炖煌[5],南逾交趾,北筑朔方,卒定南越,诛斩大宛,武军所向,无不夷灭。今虏近发封畿之内,而不能擒,亦自痛尔,非有边之过也[6]。唇亡齿寒,体伤心痛,必然之事,又何疑焉?君子见机,况已著乎[7]?

[注释]

[1]折冲安民,要在任贤,不在促境:击退敌寇的侵犯,安居百姓,关键在于任用贤能,而不在于收缩疆土,后退边境。

[2]齐、魏却守,国不以安:战国时齐魏二国,采取退守边境的办法,国家并未因此而安。

[3]子婴自削,秦不以在:子婴自降皇帝尊号,而秦王朝并未因此而保全。子婴,秦始皇长子扶苏之子。刘邦率军逼近关中,赵高杀秦二世胡亥,拥立子婴即位,但后又逼迫子婴削去帝号。子婴称帝四十六天,刘邦攻入关中,子婴抱玉玺到临潼受降,秦亡。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4]武皇帝攘夷柝境,面数千里:汉武帝赶走胡越,开疆拓土,达数千里。柝:开拓。《淮南子·原道》:“廓四方,柝八极。”高诱注:“柝,开也。”

[5]炖煌:疑为敦煌。

[6]今虏近发封畿之内,而不能擒,亦自痛尔,非有边之过也:而今羌人兴兵,近在我京城附近,却不能消灭,真是自己的问题,而并不是因为国家有边疆的问题啊。彭铎注云:“痛”疑“病”。高按:“病”字合宜。畿:天子直接管辖的地区。《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此指京都之郊。

[7]君子见机,况已著乎:安邦治国之君子能够预见事物变化之趋势,何况已经如此明显的事情呢?著:显露,显出。

[原文]

乃者[1],边害震如雷霆,赫如日月,而谈者皆讳之,曰猋并窃盗[2]。浅浅善靖,俾君子怠[3],欲令朝廷以寇为小,而不蚤忧,害乃至此,尚不欲救[4]。谚曰:“痛不着身言忍之,钱不出家言与之。”假使公卿子弟有被羌祸,朝夕切急如边民者,则竞言当诛羌矣。

[注释]

[1]乃者:从前。《汉书·曹参传》颜师古注:“乃者”犹言“曩者”。曩:犹以前也,从前,过去。

[2]边害震如雷霆,赫如日月,而谈者皆讳之,曰猋并窃盗:边疆的战祸犹如雷霆一般震动四方,像日月一样显明于天下,然而,朝廷中议事的官员们却隐瞒实情,只说是鼠窃狗盗之类的小事。猋并窃盗:犹《史记·叔孙通传》之“鼠窃狗盗”也。

[3]浅浅善靖,俾君子怠:真是小人惯于花言巧语,从而使君子轻忽怠惰。《盐铁论·国病》:“浅浅者贼也。”

[4]欲令朝廷以寇为小,而不蚤忧,害乃至此,尚不欲救:其目的是让朝廷将羌患之祸视作小偷小摸,没有及早忧虑的必要,从而导致祸害发展到现在的程度,仍然还无挽救的打算。

[原文]

今苟以己无惨怛冤痛,故端坐相仍[1],又不明修守御之备,陶陶闲澹[2],卧委天职[3]。羌独往来,深入多杀,己乃陆陆[4],相将诣阙,谐辞礼谢[5],退云状[6],会坐朝堂,则无忧国哀民恳恻之诚,苟转相顾望,莫肯违止[7],日晏时移,议无所定[8],己且须后[9]。后得小安,则恬然弃忘[10]。旬时之闲,虏复为害,军书交驰,羽檄狎至,乃复怔忪如前[11]。若此以来,出入九载[12],庶曰式臧,覆出为恶[13],佪佪溃溃,当何终极[14]!《春秋》讥“郑弃其师”,况弃人乎[15]?一人吁嗟,王道为亏[16],况百万之众,叫号哭泣,感天心乎?

[注释]

[1]今苟以己无惨怛冤痛,故端坐相仍:现在只是因为自己没有遭难受苦,所以一个个安稳地坐在官位上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颜师古注《汉书·元帝纪》 “惨怛于心”:“惨,痛也;怛,悼也。” “端坐”犹言“安坐”也。《晋书·东海王越传》:“端坐京辇,以失据会。”

[2]陶陶闲澹:乐呵呵,闲悠悠。陶陶,喜悦貌。

[3]卧委天职:坐享天禄,高枕无忧。

[4]己乃陆陆:自己才忙忙碌碌,随声附和。“陆陆”犹“碌碌”也。《后汉书·马援传》“今更共陆陆”。

[5]相将诣阙,谐辞礼谢:相继来到朝廷,一唱一和地致礼谢罪,自称没有抵御羌患。

[6]退云状:彭铎注云:此句疑有脱文。高按:彭说合宜。

[7]会坐朝堂,则无忧国哀民恳恻之诚,苟转相顾望,莫肯违止:而当聚集朝堂商议平羌大计之时,却无忧国哀民的恳切诚意,左顾右盼,互相观望,没有一个人敢斗胆直言,坚持正确的主见。彭铎注云:“止 ”疑“正”。《后汉书·郅恽子寿传》:“违众正议,以安宗庙。”高按:从之。

[8]日晏时移,议无所定:太阳都落山了,所议之事还无定论。

[9]己且须后:只好暂且休会,以后再议。 颜师古注《后汉书·循吏卫飒传》“须后诏书”:“须,待也。”

[10]后得小安,则恬然弃忘:以后羌祸稍微安静一些,就安然无忧,忘得一干二净。

[11]旬时之闲,虏复为害,军书交驰,羽檄狎至,乃复怔忪如前:安闲了不到十天半月,羌祸又突然再起,军情战报接连不断,插有羽毛的边关告急文书纷纷送达朝廷,于是他们惊恐慌乱又如从前。旬:十天。《尚书·尧典》:“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羽檄:插有羽毛的边关告急文书。《汉书·息夫躬传》:“军书交驰而辐凑,羽檄重迹而押至。” 《玉篇》:“怔忪,惧貌。”

[12]若此以来,出入九载:像这样的情况,至今已经复演了九年了。

[13]庶曰式臧,覆出为恶:只望改过用善良,谁知作恶更猖狂。语出《诗经·小雅·雨无正》。

[14]佪佪溃溃,当何终极:昏昏愦愦,何时到头?佪佪溃溃:即昏昏愦愦也。

[15]《春秋》讥“郑弃其师”,况弃人乎:《春秋》中就有讥责郑国抛弃它的军队过错的诗句,何况如今抛弃的是老百姓呢!

[16]一人吁嗟,王道为亏:天下只要有一个人伤感怨叹,帝王之功德就会受到损害。《后汉书·鲁恭传》:“一夫吁嗟,王道为亏。”

[原文]

且夫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是以圣王养民,爱之如子,忧之如家,危者安之,亡者存之,救其灾患,除其祸乱。是故鬼方之伐,非好武也[1],玁狁于攘,非贪土也[2],以振民育德,安疆宇也。古者,天子守在四夷,自彼氐羌,莫不来享[3],普天思服,行苇赖德[4]。况近我民蒙祸若此,可无救乎?

[注释]

[1]鬼方之伐,非好武也:殷高宗讨伐鬼方,并非好战黩武。《周易·既济》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

[2]玁狁于攘,非贪土也:周宣王赶走玁狁,并非贪图土地。《淮南子·兵略训》:“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

[3]古者,天子守在四夷,自彼氐羌,莫不来享:古时侯,天子威震四方,包括西边的氐羌,没有谁敢对天子不朝贡。

[4]普天思服,行苇赖德:普天之下,人心归服,就连路边上的草木也都蒙受到了天子的恩德。苇:庐苇。此指草木。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