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代王,大臣们全都像朝见天子一样跪叩行礼,口口称臣,刘恒也下车一一还礼。周勃赶紧呈上了天子的玺符,刘恒推辞不受,坚持要到了城中的代王府邸后再说。到了府邸后,群臣也一齐随从而来。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部、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等8名谋划和发动政变的骨干人物到刘恒面前礼拜,并宣读了他们联名给刘恒的上表。刘恒仍三番五次推却,要大臣们另推刘氏中有德者即位。大家硬把刘恒扶到面朝南的座位上,跪拜在地,请他以宗庙社稷为重,早日继承皇位,以稳定民心,处理国政。刘恒才接过玺符,同意登基。
刘恒如此谨慎,自有一番深意。当初大臣们议立天子时,曾有人提出由齐王刘襄即位,刘襄拥有较强的实力,故刘恒不得不提防此时有人另生枝节。更重要的是,刘恒在朝中全无亲信、势力,他将要倚重的大臣陈平、周勃、灌婴等,都是当年的开国功臣,或长于运筹帷幄,或能叱咤风云,全都身手不凡,新近又有诛诸吕的大功,如果他们不真心拥戴,要驾驭朝政谈何容易。
公元前180年冬,代王刘恒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汉文帝。
同父异母的弟弟刘长绝食而死
淮南王刘长是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不过他的身世比较特殊,他的母亲是以前赵王的嫔妃,赵王把他的母亲献给了刘邦,她得到了刘邦的宠幸而怀孕,赵王便为她专门建立宫室,把她供养起来。后来,赵相在柏人县谋弑高祖,事发后赵王因之而同时获罪被捕,自然也包括这个赵姬。赵姬在囚禁时说明了自己已经得到高祖的宠幸而有孕,狱吏报告这件事情后,刘邦先是没有理睬。她的弟弟拜托辟阳侯审食其把这件事情告诉吕后,吕后自然不会向刘邦求情。生下刘长后,刘长的母亲便因为怨恨而自杀。狱吏将刘长抱到皇上面前后,刘邦非常后悔,便下令让吕后收养。
后来,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便立刘长为淮南王,掌管英布所属四郡。
由于刘长由吕后养大,所以在吕后杀诸皇子的血雨腥风中,他得以逃脱。
想来可能因为刘长与吕后比较接近,他也养成了骄横的性格特点;再是当他长大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便对辟阳侯十分怨恨,只是他畏于吕后而不敢发作。
吕后死后,在诛灭了诸吕后,代王刘恒就以高祖在世的长子身份做了皇帝,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继位后,刘长自恃自己是汉文帝最亲近的兄弟,骄横不守法,打猎的时候甚至和汉文帝同乘一车,直呼“大兄”。最出格的一件事是刺杀辟阳侯审食其。
刘长是个大力士,能扛起一座沉重的鼎。这一天,刘长前往审食其府上拜访,审食其出门迎接,刘长掏出袖子里藏着的铁椎椎击审食其,随后用匕首刺死了审食其。随后,刘长进宫求见汉文帝,裸着上身谢罪。汉文帝念刘长是为了母亲的缘故,赦免了他。返回自己的封国后,刘长根本不按汉朝礼制行事,自己另搞一套法令,自比于天子。
由于汉文帝的姑息纵容,刘长自然有恃无恐,更加骄纵起来。不要说一般人怕刘长,就是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及太子都害怕他。刘长竟然以为自己十分了得,就在公元前174年,组织了70个人、40辆车在谷口县起事谋反,并联络闽越及匈奴。这样的谋反让人感到十分滑稽,自然很快便被朝廷发觉,淮南王刘长被抓捕到了长安。
到了京城,先是群臣历数刘长之罪如下:一是废弃先帝文法,不服天子诏令,不遵守法度,自制天子车驾,擅为法令,不实行汉家王法;二是擅自委任官吏、收罗罪犯,图谋不轨;三是伙同棘蒲侯柴武的儿子柴奇谋反;四是朝廷发觉后,又杀人灭口;五是刘长滥杀无辜,又任意赦免,任意赐爵;六是刘长有病,皇上赐信函及枣脯,刘长不愿意接受,也不接见使臣;七是不接受皇上对穷人的恩赐,下情不向皇上上奏,又大骂国相背叛他而投朝廷。
所以群臣以为应该依法制裁。汉文帝心有不忍,又交给列侯和二千石(汉对郡守的通称)处理,大家仍以为应该依法制裁。
汉文帝仍然不忍心治刘长的罪,将刘长发配到蜀郡居住,特批每天供应刘长五斤肉、二斗酒,准许妃嫔10人随同前往。
刘长上路之后,袁盎向汉文帝进谏说:“陛下素来骄纵淮南王,也不给他安排严厉的太傅和国相,所以才会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淮南王性格刚强,如今这么惩罚他,恐怕刚强易折,如果死在路上,陛下就会落下杀弟之名。”
汉文帝说:“我只是特意让他吃点苦头,马上就让他回来。”
刘长虎倒虎威在,沿路各县的押送者都不敢打开囚车的封门,生怕刘长奋起神威,越狱而逃。看到这种架势,刘长对随从说:“谁说我是一位勇士?困在这囚车里面,我怎么还能勇猛得起来?这全是我平素过于骄纵的缘故。人生天地间,怎能如此郁闷!”于是坚决不吃饭,活活将自己饿死了。
汉文帝听说后,哭着对袁盎说:“悔不听你的劝谏,淮南王果然死了!”
袁盎劝解道:“这是无可奈何之事,请陛下宽怀。”
汉文帝终于说出了心里最大的顾虑:“我要留下杀弟的罪名了,怎么办才好?”
袁盎说:“杀了丞相和御史当替罪羊就行了。”
汉文帝一听,觉得有些过分,但又怕留下杀弟的罪名,于是就下令把沿路没有开封囚车的官员统统杀了。
恩威并施,巩固皇权;安民为本,
政治清明;厚德仁孝,躬修节俭;
开发边郡,增进民族融洽
恩威并施,巩固皇权
从唯唯诺诺、势单力薄的边疆诸侯王到入主未央宫、君临天下的大汉天子,汉文帝刘恒在登基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收拾吕后专权、诛灭诸吕后的政治残局,巩固自己的皇帝帝位,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缓急得当、有条不紊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汉文帝清楚地认识到,军权就是最大的权力。所以,刘恒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掌控兵权,在他登基的当天晚上,汉文帝就雷厉风行地做出许多重大的安排。刘恒首先控制了京城和皇宫的军队,任命自己的亲信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巡查保卫皇宫,从而确保了皇帝的人身安全不再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约束。由于掌握了军权,前朝的老臣,如周勃、陈平等人也不敢恃功放纵,而是乖乖地听命于皇帝的安排。
由于汉文帝即位是在很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少数官位较高的大臣将军们参与了此事,下层官员和民间根本不知道宫中已经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动,他们还以为当政者仍然是吕后所立的小皇帝刘弘呢。于是,汉文帝昭告天下,宣布新帝已经即位,祸害国家的吕氏集团已被彻底铲除,新帝将赐恩于黎民,大赦天下囚犯,给男子进一级爵位,给女子赏赐大量酒肉,并允许全国百姓可以聚会饮酒欢娱五日,以庆祝新帝的登基之喜。这样,文帝登基的消息马上传遍了全国,文帝是高祖的直系后裔,消灭诸吕、继承皇统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诏书一发,便得到了各地父老百姓的支持,如此一来,不但汉文帝的地位得到了巩固,风雨飘摇了多年的刘氏江山也巩固下来了。
汉文帝深知自己在朝廷中势单力薄,没有雄厚的政治基础。面对不断壮大和日益骄横的诸侯王的势力,他决定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皇权。
汉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诛灭诸吕的功臣论功封赏。就功劳而论,无论是诛灭诸吕还是拥立新帝,周勃都是首当其冲的,所以,文帝在周勃原先绛侯的基础上加封一万户食邑,赐金5000斤,在所有的封赏中,周勃是最高的,因此他也有些沾沾自喜。但是文帝对周勃心存戒惧,怕他长期指挥军队,如今又立有大功,有“功高震主”之势。而另一位立有大功的陈平,功劳也不在周勃之下,他看到周勃的赏赐如此丰厚,自己就托病不出,意欲与周勃争个高下。于是文帝解二虎相争之势,将丞相职务一分为二,让周勃担任右丞相,陈平担任左丞相,二人相互牵制掣肘,周勃原先担任的太尉之职由灌婴担任,这样周勃名位虽高却没有了兵权,三位宿老互相牵制,皇帝正好从中调和,国家大权分配平衡了,一切也牢牢掌握在文帝的手中了。
之后,文帝恢复了刘氏宗族在吕后当政时期被削被夺的封地和其他利益,还给曾随从刘邦征战夺取天下的列侯、官吏提高待遇。这些拿了文帝钱财的臣僚国戚,自然就迅速地聚集到刘恒的周围。这样,以刘恒为中心的汉王朝统治集团就形成了。
接着,刘恒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那些辅佐过高祖开国的元老旧臣权重势大,虽大都“少文重质”,但长期从政,经验丰富。文帝很尊重、信任他们,经常向他们征询治国之道。丞相是皇帝治国的主要助手,汉文帝时的五位丞相全都是曾随刘邦征战的老臣,即陈平、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文帝的尊重和信任,也赢得了功臣们真心拥戴和倾力辅佐。
但是周勃、陈平等人毕竟不是文帝的心腹,要想坐稳皇位,还必须培植自己的势力集团。
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恒当然也不会忘记与他在边远小国共渡难关的随从们。于是,文帝陆续安排这些侍从近亲担任朝廷重吏:文帝的舅舅薄昭被封为车骑将军,封轵侯,位列三公之侧;其余几名陪同文帝一同进京的代国侍从,除了宋昌、张武拥有领军大权之外,都官至九卿。一时间,代国臣僚在刘恒的提拔下,逐渐风光起来。刘恒把他们安插到各要害部门,逐渐排挤掉了不满他登基的大臣,使得自己的周围结成了一个紧密的心腹团体,从而把来之不易的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文帝是个头脑清醒的君王,也是想有所作为的君王。他深知:稳定朝政,保持政治的清明,既是巩固其统治的需要,也是他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的首要条件。因此文帝始终与元老旧臣们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注意抑制外戚的权势,有力地消除了朝中动乱的隐患。
当然,文帝对元老旧臣也视其才而用。周勃诛诸吕功居首位,任百官之首的右丞相,竟不清楚丞相的职责,一问三不知。周勃自己也觉得很难堪,便托病辞职。陈平死后,周勃重任丞相。不久,文帝便借凡封侯者必须去封邑的命令,让周勃离开了朝廷,不让他继续空踞高位而贻误国事。后来,有人上书说周勃要造反,刘恒就把他抓进了监狱。幸亏周勃与薄昭有些交情,通过薄昭向薄太后解释。薄太后也相信周勃不会造反,她说:“绛侯怀揣皇帝玉玺,统帅长安北军的时候不造反,如今住在一个小县里,反倒会造反?”刘恒听后,又亲自调阅了周勃的案卷,确无造反证据,这才放了他,恢复了他的爵位。事情虽澄清了,但周勃入狱受窘,使文帝非常不安。此后,文帝对犯罪的大臣都注意慎重处理,从不轻易下狱动刑,犯了死罪也总是让大臣自杀。周勃出狱后,又活了9年。刘恒最终未让周勃横死,算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特例了。
汉文帝还很注意不让外戚接近权力中心,仗势横行,以免重蹈诸吕作乱的覆辙。他的舅舅薄昭自代地起就辅佐他,在他即位时和即位后又屡有功劳。后来薄昭得意忘形,擅杀朝廷使者,犯了大罪。文帝派人送去毒酒要他自杀,薄昭不肯;文帝又派群臣穿着丧服到薄昭家去哭,薄昭知不可免,终于自杀服罪。窦皇后出身贫微,她当上皇后以后,其弟窦长君、窦广国自然也显赫起来。文帝接受周勃、灌婴的建议,为窦氏兄弟选择了有德行的师友,窦长君、窦广国也从不敢骄横生事。公元前162年,丞相张苍被免职后,文帝一度想让以贤能德行闻名于时的窦广国出任丞相,但思之再三,仍另选他人为相。
朝廷之臣调整完毕,文帝就开始了对各地封侯的调遣。高祖在位的时候,曾与大臣们约定“非刘氏者不得为王”,刘氏子弟被分封到各地为王以拱卫中央,后来吕后当政,诸王受尽迫害。因此,汉文帝首先做的就是恢复原先诸王的封地和其他利益,以昭天下乃刘氏之天下,把吕后所剥夺的齐王、楚王等人的土地如数归还,把被吕后杀害的诸王的子嗣重新立为王,各归封地。
最初,大批诸侯居住在京城而没有去封地,为此,中央必须发放巨额的俸禄,还必须供应大量的粮食。汉文帝认为长久下去不利于统治,就下令列侯必须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以有助于“教化诸民”,但是各个诸侯贪恋中央的权位官职,久久不愿意离去,诏令颁布之后各个诸侯互相观望推托,拖了半年之久竟然没有一个离开京城的。汉文帝极为恼火,他决定给诸王一点颜色看看,他采取的措施,就是拿右丞相、绛侯周勃开刀,从而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
汉文帝颁布诏书说:“右丞相是我最器重的人之一,前一段时间我颁布诏令,诸侯都眷顾皇上而不舍得离去,今天就请丞相做个表率吧。”这样,皇帝发话了,周勃哪敢不从,于是他辞去了丞相之职,去封国绛县就任去了。其他诸侯一看,也都纷纷离京而去,汉文帝也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如果说文帝分封诸刘姓王有拱卫中央的目的的话,将其他诸侯调去封地则完全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实际上,他是借这一机会将一批不信任的人调离中央,各位诸侯离开之后,大量职务空缺,汉文帝趁机任命、提拔了一批新官吏。
在当时来看,汉文帝的分封政策起到了巩固刘家天下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也埋下了以后诸王叛乱、对抗中央的隐患。所以,在文帝去世三年后,就爆发了“七王之乱”。
安民为本,清明政治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汉惠帝、吕后都着力于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收到了显着的成效。然而汉文帝即位之时,不仅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还相当困顿。造成这种贫困的状况,是由于“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农民遭受残酷剥削,淫侈之风日益严重,以及社会背本趋末的结果。这表明汉初一度缓和的社会矛盾,到文帝时期又逐渐趋于表面化。怎样才能解决这个矛盾?怎样才能求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这时,年轻的政治家贾谊献上《过秦论》,为文帝提出治国的根本方针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这股要求安民的社会思潮是惠帝以来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巩固西汉统治的需要。在“安民”方针指导下,汉文帝继续广纳良策,身体力行,施行了一系列有力的举措,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因此,汉文帝时期社会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充实富足,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为后来“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发展生产,鼓励农耕,轻徭薄赋汉文帝之前,汉王朝虽已立国20多年,但秦朝的暴政和秦末长期动乱,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破坏极大,“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故汉初国力困乏。经过20多年的“与民休息”,生产虽逐渐恢复,但国力仍极有限,百姓一遇荒年也仍有卖妻鬻子的。
汉文帝即位后,继续执行汉初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西汉社会经济的迅速上升发展,出现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积蓄岁增,户口增殖”的局面,为汉朝跨入全盛时期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