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31381600000004

第4章 辉煌一时的大秦帝国(3)

危亡关头,在秦国做质子的燕太子丹逃归故国。燕太子丹本是嬴政孩提时的挚友,当初,太子丹在赵国做人质时,两人交情颇深。后来,嬴政当上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去做人质,可是秦王嬴政并未礼待这位儿时的好友,还使其备受凌辱,这让太子丹心中怨恨不已。

公元前232年,太子丹寻机逃回了燕国。与此同时,太子丹也清醒地看到秦与燕的势不两立,秦国“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为了挽救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燕国,为了一洗自己在秦国所受的凌辱,公元前227年,太子丹派荆轲作为使者,携带夹有匕首的燕国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州、固安一带)地图连同秦国逃亡到燕国的败将樊於期的首级,以请求“举国为内臣”的名义去朝见秦王嬴政,以便行刺秦王,由此,上演了一段“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故事。

荆轲临行前,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之,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表达了自己义无反顾的精神。大家听了非常伤感,皆垂泪涕泣。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前往秦国都城咸阳。

至秦国都城咸阳后,荆轲送厚礼给秦王的宠臣蒙嘉。由蒙嘉进言:“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斩樊於期之头,并献上燕督亢之地图,函封后,燕王拜送于庭,派使臣报知大王。”

嬴政听后非常高兴,于是着朝服,设九宾,在咸阳宫朝堂上召见燕国使节。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大殿之下,甬道两边站立着手持铁戟的高大卫士,个个威风凛凛,气氛森严。只见荆轲徐步缓行,神态自若,而秦舞阳见秦国朝堂的那种阵式,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脸色苍白。这使得秦国群臣大为惊诧。荆轲只得对秦王说道:“北方蛮夷粗野之人,从未见过如此大的场面,未免有些害怕,请大王谅解。”嬴政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嬴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图卷慢慢打开,一一讲解。当图卷展到尽头时,露出一把锋利的匕首,嬴政顿时被惊呆了。早有准备的荆轲手疾眼快,左手一把抓住嬴政的袖子,右手拿起匕首,举刀便刺,不想被他挣脱,嬴政想将佩剑拔出,可剑太长,心里又着急,一时间,剑没有拔出来。荆轲再次向他扑来,嬴政只好环柱逃避,而荆轲紧追不舍。旁边虽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而殿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定,没有秦王诏令是不准上殿的,官员中有个侍医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最终,秦王在臣下“王负剑(把剑推到背后,好拨出)”的提醒下,才拔出佩剑斩断荆轲左腿,荆轲栽倒地上,勉强坐起,右手把匕首向嬴政掷去,击中柱子,射出火花。嬴政再用剑砍他,荆轲用手去接,五个手指应声而落。最后,荆轲身中八处创伤,他自知大事未成,倚柱而笑,对嬴政说:“今天的事未能成,是因为我想将你生擒,必得到归还土地的契约以回报太子。”

此时,侍从的武士已经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而秦舞阳也被侍从的武士砍杀于朝堂的台阶下。

燕太子丹设计刺杀秦王,实属下策,但也是无奈之举。从当时的形势看,无论荆轲的刺杀行动是否成功,都很难挽回燕国覆灭的命运。尽管荆轲慷慨悲歌、为国捐躯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感叹,但仍不可逆转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趋势。

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派遣大将王翦、辛胜大举攻燕,燕、代联军抵抗,被秦军破于易水之西。次年,秦军攻下燕国都蓟城(今北京),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往辽东郡(今辽宁辽阳)。秦王又派大将李信率军追击,在衍水(今辽河流域)大破太子丹军。燕王喜听从了代王嘉的计策,被迫缢死太子丹,将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军求和,暂缓了危局。秦军便南下攻打魏国和楚国,当魏、楚两国被灭之后,便转而收拾燕国。公元前222年,秦军攻打辽东,俘获燕王喜,燕国灭亡。

灭魏国,水漫大梁城

魏国是秦灭六国的第四个战略目标,早在秦国还是吕不韦把持朝政的时候,秦国就已经攻下了魏国的20座城池建立了东郡。这样,秦国的东部就与齐国接壤,并形成了对韩、魏两国的三面包围之势。所以,在秦王政十六年,韩国被迫向秦国纳地称臣时,魏国也被迫向秦军献地。公元前225年,秦国派王贲率军攻打魏国,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王贲引黄河、大沟之水灌淹大梁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墙终于经不住长时间的水淹而崩溃,魏国没有了防御工事,魏王只好向秦军投降,魏国遂亡。

就这样,在不伤一兵一卒的情况下,秦将王贲以水灌大梁城的方式,实现了秦灭六国的第四个战略目标。

灭楚国,老将复出

接着,嬴政计划灭掉六国中地盘最大的楚国。在御前会议上,年轻的大将李信认为:楚国虽然地盘很大,但是它的兵力不强,而且早在十几年前秦国就出兵夺取了楚国的巴蜀部分,如果顺江而下,只要20万大军就可以征服楚国。但是老将军王翦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楚国是个大国,虽然屡次战败,但是实力犹存,用20万人去消灭楚国是不现实的。要灭亡楚国,至少要60万兵力,而且要稳扎稳打,才能成功。嬴政最后没有听取王翦的意见,他委派李信为统帅,带领20万兵力南征楚国。王翦见秦王不听他的意见,就告病还乡了。

但是战争的结果完全证明了王翦意见的正确,李信的20万大军在长江一线遭到楚军的顽强阻击,最后后援不及,大败而回。秦军损失惨重,兵士死伤无数,7个有名的悍将也战死了。

秦王嬴政闻讯大怒,把李信革职,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复出带兵,并且向王翦认错。王翦分析,楚国地广人多,要动员百万大军也不难。而且是本土作战,以逸待劳,秦国军队虽然作战勇敢,但是也要60万才行。秦王政最后下定决心,派遣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远征。

王翦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攻,楚国也动员全国兵力进行抵抗。王翦到了前方,只让兵士修筑壁垒,闭门不理楚国大将项燕的一再挑战。并下令:无论楚军怎么辱骂,秦军将士一律不得出战,有胆敢违反军令者,定斩不赦。

过了一段时间,项燕做出了一个错误判断,他认为秦国新败,没有实力和胆量马上进攻,王翦是在这儿驻防保护已被占领的韩国,于是就放松了警惕。就在项燕松懈之机,王翦突然发起攻势,60万人马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冲向楚军,楚军迅速瓦解。秦军乘胜一直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项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不给项燕以喘息之机,迅速打造战船,训练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见大势已去,只得拔剑自杀,楚国灭亡。

王翦灭楚之后,由他的儿子王贲接替做了大将,北征燕国。燕国在荆轲刺秦王之后,本来已被秦国打击得十分虚弱,遂于公元前222年灭亡。王贲灭掉燕国以后,还攻占了赵国最后留下的代城,赵国也被彻底消灭了。

这时候,六国只剩下了最东面的齐国。因此,齐国不可避免地成为秦灭六国最后一个战略目标。

灭齐国,齐国不战而亡

秦王嬴政之所以把齐国列为最后一个战略目标,是齐国的地理位置和秦国的“远交近攻”军事路线和外交路线所决定的。而齐王建的坐观秦军逐一灭亡其他国家的“中立”政策,则正中嬴政的下怀。随着韩、赵、燕、魏、楚山东五国的灭亡,齐国实际上已成为秦军的囊中之物了。

其实,齐国权臣早已被秦国重金收买过去,齐王建又向来是不敢得罪秦国的。每逢有诸侯向齐王求救,他总是拒绝。齐王建满以为齐国离秦国远,只要死心塌地听秦国的话,就不用担心秦国的进攻。等到其他五国一一被秦国兼并吞掉之时,齐王建才着急起来,赶忙派兵去守西面的边界,可是已经太晚了。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带了几十万秦兵像泰山压顶一样,从燕国南部直扑齐,不费吹灰之力攻入齐都临淄。齐王建只好投降,齐国就这样不战而亡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嬴政终于完成了他历时10年横扫六合的兼并战争,嬴政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盖世英雄。

兼并六国之后,嬴政并没有立即刀兵入库、马放南山,而是进一步开疆拓土,巩固边防。他西抚诸夷,东占辽东,南平百越,北却匈奴,为中华帝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奠定了最初的规模。

自号“始皇帝”,大权独揽

公元前221年,随着韩、赵、魏、楚、燕、齐山东六国相继退出历史舞台,秦王嬴政统一了天下,实现了秦国几代君主的长期奋斗理想。自从公元前476年进入战国时期起,经过250多年各诸侯国间的纷争,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终于结束,大秦帝国在文臣武将震天动地的万岁声中正式建立。

统一天下后的嬴政深知:靠武力统一的天下并不一定长久,他再次想起了韩非曾经为他设计的帝国蓝图。于是,秦王嬴政以秦国制度为蓝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全面改革。由秦始皇所亲手缔造的大秦帝国,从制度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议尊号,自号“始皇帝”

天下初定,秦王嬴政不失时机地把立国建制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使久积于胸中的帝国蓝图变成辉煌的帝国大厦,并从制度上予以确立、巩固,以图传之万世。

在嬴政看来,天下是由他统一的,即将建立的大帝国,也理所当然地要由他一手来缔造,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是前无古人的伟业,因此,他本人在帝国中的地位,便成了他最为关切的问题。于是,“议帝号”成了嬴政和文武百官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嬴政认为,“王”的含义狭小,必须更新方可彰显自己的无量功德和人君的至上权威。于是,便召集群臣至咸阳宫大殿,商议帝国首脑的“名号”问题。他说:“从前,韩王交出土地,献上印玺,请求做我秦国守卫边境的臣子,可不久又背弃誓约,与赵国、魏国联合反叛秦国,所以我派兵去讨伐他们,俘虏了韩王。我认为这很好,因为这样或许就可以停止战争了。赵王派李牧来订立盟约,我们归还了他们在我国的质子。谁知不久他们竟然违背了盟约,在太原反抗我们,所以我才要派兵去讨伐他们,俘获了赵国的国王。赵公子嘉竟然自立为代王,所以,理所当然要派兵去讨灭。魏王起初已约定归服于秦,不久却与韩国、赵国合谋袭击我国,我国官兵前去讨伐,也终于打败了他们。楚王献出青阳以西的地盘,不久也背弃誓约,袭击我南郡,所以必须派兵去讨伐,俘获了楚王,终于平定了楚地。燕王昏乱糊涂,他的太子丹竟然暗中派刺客荆轲来行刺寡人,我国将士前去讨伐,灭掉了他的国家。齐王采用后胜的计策,断绝了与秦国的使臣来往,想要作乱,我国将士前去讨伐,俘虏了齐王,平定了齐地。寡人凭着这个渺小之身,兴兵诛讨六国的暴乱,靠的是祖宗的神灵,六国君王都依他们的罪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现在天下安定了,如果不更改名号,就无法显扬我的功业,传给后代。今日请众位卿家前来,就是为商议帝号,不知众卿家意下如何?”

大殿之下,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以及文武群臣,70位博士都纷纷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意见,上奏嬴政说:“启奏大王,臣等认为,从前五帝的土地纵横各千里,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诸侯有的朝见,有的不朝见,天子不能控制,现在您兴正义之师,讨伐四方残贼之人,平定了天下,在全国设置郡县,法令归于一统,这是亘古不曾有,五帝也比不上的。我们恭谨地跟博士们商议认为,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为尊贵。因此,臣等冒死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发教令称为‘制书’,下命令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

嬴政略微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我看把‘泰’字去掉,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号,称为‘皇帝’,其他就按你们议论的办吧。”嬴政接着说道:“朕听说上古有号而没有谥,中古有号,死后根据生前品行事迹给个谥号。这样做,就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了,非常没有意义,朕不取这种做法。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朕就叫做始皇帝,后代就从朕这儿开始,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永远相传,没有穷尽。”

三皇五帝本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秦始皇创造“皇帝”这一尊号,不仅满足了自己内心的强烈欲望,而且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一个精神境界。“皇帝”这一尊号,来源于“三皇五帝”,又高于“三皇五帝”。

秦始皇还规定“君权神授”,皇帝拥有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权力,他必须集国家的立法、行政、军事、司法于一身,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就这样,嬴政为自己,也为中国历史创立了皇帝制度,这一尊号和制度一经创造,就沿用了两千多年,贯穿着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收兵器铸成铜人

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秦始皇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特别是要防止六国诸侯残余势力的死灰复燃。现在,六国庞大的军事力量皆已瓦解,但却留下了大量的兵器,而大秦帝国是凭借着武力统一天下的,秦始皇怎能听任六国军队留下的兵器散落于民间而酿成后患呢?于是,秦始皇下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六国既灭,堆积如山的兵器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在嬴政看来,他已经不需要动用这些兵器去为他完成什么使命,更不容许有什么人动用这些兵器来危害自己的江山社稷。于是,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讨如何处理这些兵器。

在群臣、谋士们的参议下,终于制定处理六国残留兵器的方案,即将这些兵器全部熔铸。把铁制兵器熔铸成各种农具租给农户使用,把铜制的兵器熔铸成乐器和巨型铜人像,后者立于正在修建中的阿房宫前殿的宫门两旁,既可以使天下人再也得不到兵器,又可以壮天子宫殿之威,同时又可以向天下人宣示永远都不会再动兵戈,永享天下太平。

秦始皇欣然地批准了这一建议。至于所铸铜人的数量,由于秦王朝是“度以六为名”,任何器物的复数都要与“六”相配合,而所铸铜人像要立于宫门前通道的两侧,当然要铸十二个铜人。于是下令:“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这样,只有政府的军队拥有武装,民间拥有武器的权利就被剥夺了,这就大大加大了秦王朝的安全系数。将收缴来的兵器销毁后,浇铸成乐器和铜人像,作为宫殿的装饰品以营造出升平的景象,这的确不失为一个绝妙的主意。

迁徙山东富豪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