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31381600000054

第54章 风云迭起的两汉王朝(40)

首先对女儿未能成为皇后表示不满的,正是霍光大将军本人。霍光对大汉王朝,就像他的异母哥哥霍去病那样,始终是忠心耿耿的。然而他毕竟同时是父亲,对于女儿未能正位中宫,这位父亲不可能没有一点想法。更何况他霍光若是不点头,拒绝迎娶自己女儿的刘询注定要做一辈子落难王孙,何来今天的君临天下呢?

因此,在按制度要封皇后许平君之父许广汉爵位时,霍光毫不犹豫投了一张反对票,他说,许广汉是个“刑余之人”,哪里能去做侯爵、封国之王呢?

不过,霍光毕竟执掌朝政多年,知道凡事都要适可而止。过了一年左右,气头儿过去了,他还是表示应该对皇后的父亲有所封赏。于是,许广汉被封为次于侯爵的“昌成君”,虽然没有封国,但仍旧是地位超然的爵位,拿着高额的国家俸禄。

可是,霍光的妻子霍显却始终难消怒火。不但消不了,而且还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这个霍显绝对是个淫悍狠毒的角色,“最毒不过妇人心”用在她身上再恰当不过。她本来出身卑微,是个陪嫁丫鬟,她的小姐东闾氏才是霍光的元配妻子。东闾氏只生有一个女儿,嫁给了上官安为妻,他们的女儿嫁给了先帝刘弗陵,尽管才15岁却以皇太后的身份寡居后宫。霍显仗着自己有几分姿色和媚惑人的手段,被霍光所宠爱,纳为小妾。东闾氏死得很早,霍显就被霍光扶了正。然而,她的权势欲望强烈得过了头,已经到了为达目的无所不为的地步。更重要的是,她始终不脱暴发户本色,时时处处不忘炫耀,且飞扬跋扈、嚣张放肆,一旦炫耀不成或不合己愿,便将别人视作死敌。她倒也为霍光生了几个子女,小女儿叫霍成君,还没有出嫁。霍显一心打算将女儿霍成君嫁给宣帝做皇后。谁知宣帝糟糠之妻难舍,让故妻许平君正位中宫做了皇后。霍显极度失望,她日思夜想,就是要找个机会除掉许皇后。

许平君是普通人家出身,从小勤俭持家、与人为善,不知道奢侈浪费、目中无人为何物。即使成了皇后,也仍然保持着这样的生活习惯。她的身边宫女人数很少,服饰食品都比较简单。而且遵循着普通人家的礼节,对长辈毕恭毕敬。尤其是昭帝刘弗陵的遗孀上官太皇太后,她更是每五天就要去朝见一次,并且亲自为太皇太后抹案送菜,服侍得十分周到。

公元前72年,做了两年皇后的许平君再次怀孕。到快分娩时,已是寒冬天气,孕妇体弱,许平君不慎感染了风寒,有些不舒服。由于她宫中侍女人数少,懂得照顾孕产妇的更几乎没有,宣帝遍召御医诊治,而且从宫外招募女医和有生育经验的官员之妻入宫以朝夕看护皇后。恰好掖庭户卫淳于赏的妻子淳于衍粗通医理,便应召入侍。淳于衍与霍显认识有很多年了,淳于赏对妻子说:“平常无缘无故不好去拉关系,眼下这可是一个天赐良机,你赶紧以入宫辞行为理由,顺理成章地去大将军府向霍夫人辞行。霍夫人听说你日后有可能成为皇后的亲信,定然对你刮目相看,你就可以趁机提出让我调动职务的要求,霍夫人一定不好推辞。眼下最好的肥缺就是管理盐池的安池监,要是调成了,可有好日子过啦!”

淳于衍觉得丈夫说得很有道理,便依言而行,果然见到了霍显。

霍显正愁着呢:别看许平君相貌平平、出身寒酸,皇帝对她却始终一往情深,孩子生了一个又一个,再这么下去,我的心肝宝贝小女儿,什么时候才能取她而代之呢?

就在这个时候,淳于衍来了。霍显一听,顿时觉得这真是天赐的良机,喜出望外之余,不但热情接待,更将左右侍从都屏退,破格对淳于衍单独接待,喊着表字对淳于衍尊称起来:“少夫啊,你托我办的事我一定给你办得妥妥帖帖,你放一万个心。不过我也有件事,不知道你肯不肯帮忙?”

淳于衍忙说:“但凭夫人吩咐。”霍显笑着说:“你知道,大将军最爱的孩子就是小女儿成君,想要给她安排下富贵的前途。所以还要请少夫你辛苦一趟,帮她这个忙。”

淳于衍不禁愕然,问道:“夫人什么意思?”

霍显将淳于衍拉近,附在她耳边说:“女人生孩子,是一个大关,从来都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现在皇后正要生孩子,少夫你若趁机投毒弄死了她,别人也不会有太大的疑心。而我的女儿成君可就能趁机当上皇后了。如果你肯帮这个忙,我们霍家一定不会忘了你的大恩大德,定与你共享富贵。”

淳于衍听得满身冷汗,嗫嚅着道:“皇后用药,都是众多医生再三验证后才能开方的,而且服药前还要让旁人试过。这毒怎么下得了呢?”

霍显岂能容许淳于衍拒绝?她冷笑着道:“怎么下毒,就看少夫你的本事了。霍大将军掌管全天下,有谁敢胡说八道的?万一有什么意外,我霍家也能保你平安。就怕你不是真心想帮这个忙。”

淳于衍徘徊半天,最后一咬牙答应了霍显。她私下将附子捣成粉末,藏在衣服里,带进了宫中。

许平君临盆生下一个公主,生产消耗了太多的体力,原本就有疾病的她更虚弱了,需要调理,经御医拟定了一副药方,让侍女们为许皇后制作滋补的药丸。就在制作药丸的时候,淳于衍终于找到了机会,将附子粉末掺入了丸中。附子性热,本无剧毒,但不宜产后服用。许平君喝下药,顿时头昏眼花,额上冷汗淋漓,她挣扎着问淳于衍:“我感到头更晕了,喘不上来气。”淳于衍说:“皇后不必担心,丸药是众医公拟的方子,再过一刻,自然大愈。”许平君听了半信半疑,不久瞳孔散大、心率加速、血管硬化,迁延片刻而死。

宣帝十分悲痛,有人奏言:皇后的暴崩想必与用药有关,应拿诸医拷问。宣帝当即命有司拿问诸医。淳于衍刚进家门,有捕吏来将她逮入狱中,淳于衍抵死不肯供认。其他的医官,因为并不知情,都同声喊冤。霍显听说淳于衍被拘讯于大狱,惊惶失措,这时杀人灭口已来不及,即使杀了淳于衍,反而更让人怀疑,她万般无奈,只好将实情告知霍光,霍光十分吃惊,责备霍显为何不与他商量就鲁莽行事。霍显已在一旁泣不成声。霍光见爱妻哭得像一朵带雨的梨花,一腔怒气早已平息。于是,霍光入朝见宣帝,说皇后的崩逝是命数注定,若加罪于诸医,未免有伤仁德。况且,诸医也没有这胆子敢谋害皇后。

刘询和别的皇帝不一样,他长在民间,而且作为普通的丈夫,曾经亲眼目睹过许平君的第一次生育、坐月子的过程,所以他心里面对妻子的死还是满怀疑心的。可是霍光这么说了,他毕竟才21岁,况且有前废帝刘贺的前车之鉴,不敢再坚持,只能将怀疑吞回肚子里去。

于是,宣帝传诏赦免了诸医,淳于衍也就此逃过一劫。只是许平君糊里糊涂地化作一缕芳魂飘入了黄泉。

许平君死后被追谥为恭哀皇后,下葬在西安市郊。若干年后,她的丈夫也落葬于此,此地便被称为杜陵。然而许平君没有与刘询合葬,因此她的陵墓单称少陵,也称杜南。

整顿吏治,惩治腐败;重用宦官外戚专权;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霍光专权和霍氏集团的强大,给西汉王朝的皇权带来了沉重压力,不利于政治的稳定和皇权的加强。汉宣帝铲除了霍氏集团之后,全面掌握了国家大权,他开始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要重新建立皇帝和中央的权威。

恢复相权改革吏治是从恢复丞相的权力开始的。丞相这一官职是秦始皇设立的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百官之首,一直有非常大的权力。汉武帝登基之后,设立“中朝官”以削弱丞相的权力,这样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被称为“外朝官”,他们虽为中央的正式机构却没有实际的权力。皇帝的近臣、侍中、常侍、尚书等人组成“中朝官”,掌握了朝廷的实际权力,在整个昭帝和宣帝开始的时期,“中朝官”为霍氏集团所控制,皇帝本人无权,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也没有实际权力。昭帝时期,宰相田千秋受武帝遗命而辅佐昭帝,他虽为百官之首但始终不敢与霍光共同理事,只是一个政治摆设而已,这样才得以保全性命,善老终身。田千秋之后,继任的宰相们更是不敢轻举妄动,实际上正常的中央机构已经瘫痪,完全由专权势力来执掌朝政,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汉宣帝掌握大权后,将“中朝官”的实际权力废止,把大权交给了以丞相为首的“外事官”,恢复了中央机构的正常办公,丞相统领百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史书上记载,汉宣帝亲政后,以魏相为丞相“总令众值,甚称上意”,以后邴吉、于定国等人先后担任了丞相,既有名分又有实权,与汉武帝时期的丞相截然不同。整个宣帝时期的丞相都是善终其位的,没有一个被罢黜或者杀掉。

整顿地方吏治在中央的秩序整顿好之后,汉宣帝开始整顿地方吏治。宣帝在民间时对百姓的疾苦有所了解,深知地方官吏有无德能、是否忠勤职守,直接关系到百姓能否安定。因此,汉宣帝十分重视地方长官的任选,他认为地方官吏对上要执行中央的政策,对下要直接治理平民百姓,政绩直接关系国家的兴衰,是“吏民”之本。每当任命刺史、郡守一级的大员,宣帝总是亲自召见,询问他们对施治的见解,当面考察他们的人品、学识和政绩。凡施治有能的郡守,宣帝都下诏褒奖,增加其薪俸,赏赐金帛,甚至封侯,朝中大臣出缺也由这些受褒奖的官员升任。汉宣帝时期,出现了许多政绩显着的官员,如郑弘、王成等人。

汉宣帝制定了一系列的地方官吏制度,如官吏一旦到任就不能轻易调动,以便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行连贯的政策。宣帝还经常派使者考察州县,评定地方官吏的业绩。如公元前62年,汉宣帝派遣大夫夫强等12人巡行天下,考察官吏得失,举荐各地的良才。公元前54年,宣帝又派遣丞相等24人出巡天下,考察天下的冤狱,信赏必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汉宣帝还建立了一整套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当时有“上计”制度,即由县、郡等地方官吏在年终时将当地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情况汇总编为计簿,提交朝廷,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根据。宣帝针对武帝后期以来上计不实,计簿形如虚文的情况给予严格纠正,令相关官员核查计簿。对真伪相乱者,严加处罚。根据考课结果,宣帝综合名实,信赏必罚。他颁布诏令说:“有功不赏,有罪不课,虽唐虞犹不能化天下。”因政绩突出而受到奖励的官吏很多。相反,对那些不称职或有罪的官吏,宣帝则毫不手软,严惩不贷。久而久之,上计流为形式,不少人谎报浮夸。宣帝针对此下诏指出,“上计簿,具文而已”,他下令要御史严格审核,如发现疑点须详细调查,不容许鱼龙混杂。

宣帝多次下诏对二千石(郡守级官吏)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不定期派使者巡行郡国,对二千石官员的工作进行考察。后来,又继续实行武帝以来派刺史考察郡国国相的制度。

宣帝还很注意防范官吏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虚誉。宣帝曾下诏令地方官不得擅自征用民夫,不准随意提高过往使者、官员食宿的待遇。宣帝指出这是越职犯法,想以此获取虚誉而追求功名利禄,就好比站在河中的薄冰上等太阳,十分危险,倒霉就在眼前。

宣帝认为官吏不廉洁,就无从谈治国之道。任右扶风的尹翁归病逝,“家无余财”,宣帝下诏表扬其廉洁,并赏赐给其子黄金百斤。宣帝也注意解决官吏俸禄中的实际问题,他下诏说,低级官吏最辛苦,俸禄却最低,他们直接与百姓打交道,要想他们不鱼肉百姓很难。宣帝下令对俸禄在百石以下的官吏,一律再增加其俸禄的一半。

经过一系列整顿吏治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培养和造就了大批“良吏”,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整个西汉时代的良吏,以汉宣帝时为最多。这些循吏或良吏执法公平、恩威并施、为政宽简,其统治往往显得“合人心”,得到世人的好评。他们是地主阶级中有远见、懂政策的官吏。

整顿吏治形成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官吏素质的提高,优化了官吏队伍的结构,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正常、高效的运转。宣帝时有不少官吏,包括高级官吏,刚做官时文化素养并不高,由于皇帝的提倡和仕途的需要,往往在政务之余,拜师或自学儒学。宣帝时历任丞相的素质,无论学识、能力、治绩都大大优于武帝、昭帝时期。他们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研究与决策,举荐考核官吏,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从而彻底改变了武、昭时期丞相无所作为的局面。还有许多官吏,或由低级郡吏察廉晋升而来,或因明经而被提拔。同时,整顿吏治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中兴大业。

当然,宣帝时的吏治仍有不少弊端。有些官吏时有执法不公、草菅人命,敲诈勒索、繁兴徭役,弄虚作假、沽名钓誉,应付差事、敷衍塞责等现象。有些官吏虽无大过,但平庸无能,不称其职。就连宣帝本人在处理政务中也带有较大的感情色彩,出现了冤案、错案,以及后期重用宦官等。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宣帝整顿吏治是成功的,是应予肯定的。

处理霍氏旧臣对于霍氏旧臣的处理,汉宣帝把握分寸,对不同的人不同对待。例如张安世,他父亲是着名的酷吏张汤,但是他一改父亲的作风,常常研读一些儒学作品,为人处世宽厚仁慈。霍光很器重他,在平定上官桀的叛乱中,张安世立下了赫赫功劳,霍光就任命他为车骑将军。汉宣帝即位的时候,起初霍光不是很同意,张安世就向霍光力说宣帝的美德,终于使他继位。霍光死后,张安世感觉自己难以立身,就要辞职,但是宣帝认为他虽为霍光党人,但是为人正直诚恳、勤于政事,不但没有处分他,而且升任他为卫将军,负责长乐宫和未央宫的警卫工作,又将京城的卫戍大权交给他,张安世十分感激,更加尽职尽责。杜延年在粉碎上官桀叛乱的过程中立有功勋,受到了霍光的赏识,被封为建平侯,汉宣帝即位后,霍光又赐予他大量食邑,位居九卿之列。霍光死后,宣帝认为杜延年是霍光的亲党,就想贬他的职务,就把他调到地方去担任了太守。霍氏集团谋反的时候,杜延年不为所动,默默地在自己的太守职位上尽职尽责,将辖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宣帝于是就恢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御史大夫。汉宣帝赏罚分明的政策深为大臣们所信服,也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