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31381600000068

第68章 风云迭起的两汉王朝(54)

光武帝的平易谦和还表现在他与开国元勋的关系上。有一次,光武帝和功臣饮宴欢聚,他问道:“如果你们没碰上时局大变动,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邓禹首先说:“我年轻时读书求学,或许可以做个郡文学博士。”刘秀认为邓禹太谦虚,就说:“你是世家子弟,品德志向都很高尚,何愁不做个掾功曹?”其他的人也都一一做了回答。马武则不假思索地说:“我有勇力有胆量,可以当个守尉,专管捉拿强盗。”光武帝听了,笑着对马武说:“你呀,只要不做贼,不被人逮住,能当上一个乡村里的亭长,那就很不错了。”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马武也憨厚地摸着后脑勺,笑道:“陛下说得是啊!”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秀与这些功臣之间的密切关系。尽管如此,刘秀仍只是奖功封侯,而不授予实际权力,对这些功臣既督以洁身自爱,又与之其乐融融,难怪王夫之发出“三代以下,君臣交尽其美,唯东汉为盛焉”的赞叹了!

以诚待人,延揽英才王莽末年,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各路英豪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人才,各层智士也用疑虑的内心选择着主人。正如马援与刘秀初次见面时所说:“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因而,如何对待人才,不仅表明了君主的贤与庸,而且关系着事业的成与败。

在初到河北的时候,刘秀就采纳邓禹“延揽英雄”的建议,开始制定人才策略,聚集人才。称帝之后,刘秀继续贯彻人才政策,为政治中兴与经济恢复提供保障。刘秀政权中的人才十分广泛。从区域结构上,遍及各地,“云台二十八将”有11人来自南阳,17人来自颍川、上谷、扶风、东莱、巨鹿、渔阳、信都等地。从人才来源上,云集各类,有的是与他同举义旗的,如邓晨、李通等;有的是投奔而来的,如邓禹、王常等;有的则是从敌对营垒中争取来的,如冯异、窦融等。从社会层次上,包罗万象,如吴汉曾是“贩马自业”的小商贩,王常是出身卑微的布衣,卓茂则是精通经学的儒生。但刘秀对大家都诚信相待,用而不疑。

公元28年,割据陇右的隗嚣正游离于公孙述和刘秀之间,到底归服哪方,犹豫未决。隗器就派他的将军马援先后去成都和洛阳观察时政。马援自幼就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在西州一带很有名气,也很受隗嚣敬重。刘秀接见马援这样一个关系重大的使者,却没有升堂坐殿,只是便衣便服,连帽子都没带,独自一人坐在洛阳宫宣德殿的廊庑下面,让一个宦官引导着马援去见他。刘秀一见到马援就微笑着说:“贵客敢往来于两个皇帝之间,见多识广,胆识过人,今天有幸见到贵客,真是深感荣幸。”这一平易谦和的姿态,使马援立刻感到了一种明君的魅力。于是,马援叩头说:“当今的局势,君主在选择良臣,臣下在也择良主而事。臣与公孙述有同乡之谊,少年时就相识。前些日子我去看公孙述,他召见我时大摆排场。前前后后皆有卫士,威风凛然,派头十足。而今日我从远方来来见陛下,陛下却如此随和地接待我,一个随从都没有,陛下难道不怕我是间谍刺客,要来谋害陛下?”光武帝听了笑着说:“我知道你不是刺客,我想你只不过是个说客罢了!”

这次会面,让马援目睹了刘秀的宽宏气量,惊叹他与当年的高祖刘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愧是真正的帝王之材。后来,马援劝隗嚣归服刘秀,隗嚣不听,马援就脱身自己归服了,成为刘秀麾下的一员得力大将。

冯异本为王莽任官,刘秀却信而不疑。由于冯异为人正直,办事沉稳,不邀战功,诸将论功时“独屏树下”,人称“大树将军”。冯异后被拜为征西大将军,长期率兵镇守关中,权威特重。有一次,隗嚣派周游作为使者前往洛阳去见刘秀,但周游却在刘秀手下大将冯异的军营前被仇人杀死,凶手随即逃之夭夭。这场意外更加深了刘秀与隗嚣之间的裂痕,也让曾经跟随刘秀多年并立下赫赫战功的冯异感到不安。他统兵在关中驻守了三年,深受当地民众爱戴,却也招来了流言蜚语,有人在刘秀面前告发冯异要在当地自立门户。闻讯之后,冯异上书请求调回洛阳,刘秀却没有同意,并表示绝不会怀疑冯异的忠心。但冯异仍然无法安心,再度请求进京,这次他得到了批准。见面之后,刘秀热情地回忆起当年他与冯异共同起兵的经历,并着重提到当年在河北,从蓟州到饶阳的路上共同渡过难关的日子。所有的猜疑与担忧都在他们的倾心长谈中烟消云散,在冯异的协助下,刘秀继续进行着平定隗嚣和公孙述势力的事业。

刘秀之所以在反莽斗争中异军突起,逐步发展,建立东汉政权,最后统一中国并创造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与他对人才的重视、信任是密不可分的。

虚怀谨厚,从谏如流刘秀是个“谨厚”之人,谨厚的性格使他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形成自己的决策;刘秀还是个英明之主,英明的原因在于他能够采纳众臣的谏议,从而改正自己的过失。刘秀对于臣下的歌功颂德、阿谀奉承,常能持一种清醒甚至是厌恶的态度,他更愿意多表扬一些刚正不阿的官吏。在刘秀的诏书中,经常说自己“德薄”,要上书者不要称他圣明。各郡县经常报告一些所谓“嘉瑞”事物,群臣要求史官将这些“嘉瑞”记载撰写成书,以传后世,刘秀一律不许。

一次,大司空宋弘奉召参加刘秀的宴会,见宫室内新添屏风上画的都是漂亮的仕女,宴会中刘秀不时注目仕女图,宋弘见状说:“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刘秀听后立即派人撤去屏风,笑着对宋弘说:“闻义则服,可乎?”择善而从、虚心纳谏,使得刘秀延揽的大批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使得刘秀及其所建立的政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失误。

刘秀本来不好田猎,有一次偶然乘兴去打猎,深夜方归,要从洛阳城的东北门进城,掌管这个门的官吏郅恽拒不开门。刘秀让人点起火把并告之皇帝回来了,郅恽说:“火光闪烁,又隔得太远,根本看不清楚,这叫我怎么能相信真是皇帝进城呢?”始终也没有开门。刘秀没法,只好转到东中门进了城。

第二天,郅恽上书光武帝说:“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日,带领出一种不良风气,这会危害国家的。”刘秀看了,不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赏赐了他100匹布,后来还让他做皇太子刘强的殿中侍讲,教授《韩诗》(韩婴所传《诗经》)。而把放刘秀进去的掌管东中门的官吏贬为登封县尉。

宽厚仁慈,勤勉敬业刘秀9岁的时候,父亲刘钦病故,他便随家人来到叔父任职的萧县生活,在那里完成启蒙教育,后到长安太学游学,专攻儒家经典。寄养的生活和所受的教育,使他形成了谨厚诚信、勤俭自励的性格。

长安归来后,刘秀回到南阳家乡,操持家业,从事农耕,生活倒也殷实充裕。史称他“乐施爱人,勤于稼穑”。由于“长于民间,颇达情伪”,他深知百姓稼穑的艰难和民情的好恶。所以,刘秀后来为政宽简,并大力减轻百姓负担。

还有一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秀仁厚的性格。当初,刘秀的哥哥刘决定起义时,人们对刘等人的反莽举动怀有恐惧,对刘的性格也怀有疑虑,因而或驻足观望,或“亡逃自匿”,人心摇摆不定。正在伤脑筋的时候,刘秀第一个响应哥哥的倡议,穿上了红袍高冠的戎装,仪表堂堂、威武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刘秀的举动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原来纷纷出逃保命的乡亲们都改变了主意,说:“刘秀可是出名的稳重厚道人,他都从军了,那肯定此事是有道理的。跟着他准没错儿。”

刘秀的人格魅力,使人们竟然忘却了杀伐的惨烈,已经外逃的人又都跑了回来,主动应征入伍。很快,刘秀就帮助哥哥召集到了八千子弟兵。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太子见他太辛苦了,便劝他注意休息,刘秀却说:“吾自乐此,不为疲也。”光武晚年,虽因迷信图谶,宣布图谶于天下;贬逐了桓谭、冯衍等直言敢谏之士,有拒谏之失,但大体说来尚能始终保持谨慎,在封建帝王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废立皇后,当机立断光武帝刘秀堪称中国帝王中的顶峰人物,文才武略、相貌人品,都达到了再无人企及的程度。他前后有过两位皇后:郭圣通与阴丽华。这两个女人,虽然一废一立,但她们都是中国后妃群中最幸运的人。即使是被废离异的郭圣通,也不例外:在同样离异的后妃中,她是唯一没有被囚入冷宫,没有母子俱丧,过得最自由的一个。

在是非、优劣之间,在选择定夺面前,刘秀能当机立断,果敢决策。这在他处理废立皇后这件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刘秀最初娶的是阴丽华。阴氏为新野大族,阴丽华从小知书达理,而且美貌远扬。刘秀到新野听说了阴丽华的美貌,在长安看到皇帝仪仗队中手执金吾的侍从官的威仪,不禁感叹道:“仕宦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公元23年,29岁的刘秀与阴丽华终于喜结良缘。

婚后,刘秀仍继续致力于反莽斗争。征讨王郎时,真定王刘扬聚兵十多万,听命邯郸王郎,不肯归附刘秀。刘植亲自前往劝说刘扬,刘扬勉强同意,却提出与刘秀结亲的条件。刘扬有一个外甥女叫郭圣通,欲为其择一良婿。于是在公元23年,刘秀令刘植为媒,执雁赍金,送作聘礼,择日亲往真定郡迎娶郭圣通。

刘秀称帝的第二年,议立皇后。于是出现了一个问题,一边是郭圣通——与刘秀患难相随的红粉知己,并已产下长子刘强;一边是阴丽华——这个刘秀梦寐以求,终于如愿以偿的结发妻子。他认为阴氏先娶,又雅性宽仁,欲立之为后,但阴丽华认为郭氏有子嗣,又生长王家,坚决辞让。结果刘秀就立郭圣通为后,立其子刘强为皇太子,封阴丽华为贵人。

刘秀在称帝后,勤政务实、恩威并济,终于使天下归心,成就了大一统的局面。其间,刘秀对阴氏始终念念不忘,一直非常宠爱,阴丽华也陆续生养了五个子女,这便使得郭皇后对刘秀“数怀怨怼”。这种怨怼之情明显违背了刘秀倡导的“宫教”,刘秀于公元41年一纸诏书废除了郭皇后,立阴丽华为皇后。

就在郭圣通被废后惶恐不安的时候,刘秀的又一道诏书来到了她的面前。她原以为这一定是贬居冷宫,甚至是逼令自杀的旨意了。谁知道一切都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刘强继续他的太子之位,郭氏所生的次子刘辅升为中山王,封地额外增加一郡——这一郡的收入,则是为郭圣通准备的生活费用,她由皇后改称“中山王太后”,和儿子一起生活。

大概是对当年阴丽华由发妻变为姬妾向皇后叩拜的场面记忆犹新,刘秀不想看见又一个妻子重演当年由妻变妾的场面,自己重新领教那种难受的滋味,他才做出这样的决定,避免让郭圣通在离异的打击之外再遭伤害。

刘秀还亲自草拟诏书,说明废郭圣通、立阴丽华的道理:“皇后郭圣通,总是满怀怨恨,屡次违背朕心意,不肯善视非她所生的孩子。宫廷之中,谁看见她都像看见鹰鹫一样。如今她没有慈爱的品德,却有吕雉、霍成君的风范,日后我怎么能把幼小的孩子们托付给她?现在我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代表我去收缴她的皇后玺绶。贵人阴丽华,是乡间良家女子,我在微贱的时候就嫁给了我,由于兵荒马乱,被迫别离。幸亏老天有眼,我和她都从战乱中劫后余生,已经有三年没有见过面,这次终于再次团聚。对她的美德我非常了解,因此想要立她为皇后,她却坚持推辞,甘愿为姬妾。我敬慕她的谦让高尚,曾经想要封她的弟弟们为侯爵。可是没想到,他们没有得到我的封爵,却陡遭祸患,母子俱丧。我十分愧疚伤怀。虽然他们不能活着享受高官厚禄,身后也应该得到尊荣。她的品性,足以母仪天下。大臣们照从前皇帝废后立新的规矩,把仪式办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对于我来说,是人生的不幸,更不是国家的福气。你们都不必上书祝贺。”

后来,太子刘强多次向光武帝提出让太子之位的请求,刘秀表示郭皇后之事不会累及太子,没有答应,还耐心劝慰。但刘强表示,自己是真心让贤,依旧请让太子之位。刘秀最终接受了他的请求,改立阴丽华的儿子东海王刘阳为太子,改名刘庄,这就是后来的汉明帝。让原太子刘强去做东海王。

建武二十六年,郭圣通被废9年后,她的母亲“郭主”去世了。刘秀和阴丽华的母亲都已早逝。对于刘秀来说,“郭主”是这世上最后一个跟他有过“母子”情份的人。于是,刘秀用最高的礼仪为这位被他喊过20年“娘”的老妇人举行葬礼,并且亲自以子婿的身份带着所有的文武百官一起出席。并派专人前往真定,将前任老丈人郭昌的灵柩迎到洛阳,与郭主合葬,追封郭昌为昌阳安思侯。

刘强28岁时,辞别父亲和继母,前往自己的封国东海。刘秀始终对儿子无过而被废太子位非常歉疚,阴丽华也对自己生的刘庄取代长子地位心中不安。于是,刘秀将刘强的封地再次扩大,使他实际上成为拥有两个封国的亲王,领地合计29县。而其中特地加入鲁国的原因,则是因为那里有最为壮观华丽的宫室灵光殿。

为了更好地照顾远行的儿子,刘秀特意安排刘强的堂舅新郪侯郭竟去担任外甥的东海国相。临行时,刘秀还下诏,将刘强的车马仪仗以及宫室陈设都升至跟自己这个皇帝一样的档次,以此弥补刘强未能登基为帝的遗憾。

在得知儿子被如此优遇的消息之后,当年夏六月丁卯日,郭圣通终于了无牵挂地离开了人世。刘秀与阴丽华对郭圣通的去世百感交集,以封国太后的礼仪将她葬于北芒。

公元56年,刘秀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他自以为功成业就,可以告慰天地祖宗了。二月,他亲自到泰山举行了盛大的“封禅”大典,祭拜天地。四月,回到洛阳后立即诏令改元,把这一年改称“建武中元元年”,以志纪念,并表示一年复始、万象更新之意。想不到第二年刘秀就去世了,时年63岁。

刘秀死后,阴丽华之子,太子刘庄即位,即为汉明帝,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后来,阴丽华的孙子章帝北巡路过真定时,特地按照阴丽华的叮嘱和郭氏家族聚会,赏赐万斛粟米和五十万钱。公元64年正月,60岁的阴丽华去世,她被合葬在光武帝刘秀的原陵,世称“光烈皇后”。

刘秀身世之谜

公元前6年,中原地区稻谷获得大丰收,黄澄澄的稻谷铺满田间,堆成高高的垛子,宛如一座座小金山。忙碌的人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大赞上天赐予的好年景。就在这一年,济阳县县令、西汉宗室之后刘钦的妻子樊氏也临近分娩。刘钦总觉得自己的官邸不够显贵,同时也感到自己的这个即将降生的第五个孩子非同寻常,应该为他寻找一个尊贵吉祥的诞生地。刘钦突然想到当地那座封闭已久的行宫就可拿来一用,就赶紧派人去清扫和装饰了一番,随后让夫人住进了行宫的后殿。几天后,刘夫人经过分娩之痛后,平安产下一个俊秀的男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