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31381600000009

第9章 辉煌一时的大秦帝国(8)

秦皇把横征暴敛来的财富,都供个人挥霍享用,这也是肯定的。据考证,汉代的财政收入、支出,国家和帝室是分开的:税赋的收入归大司农,供“量吏禄、度官用”,这就是所谓国家财政;而皇室的所需,则来自“山海池泽之税”,由“少府”掌管。“汉承秦制”,秦代也当如此。如上述人头税,本应属于国家财政,由大司农掌管,但秦始皇的时代却“头会箕赋,输于少府”,也就是所有的赋税,都归于少府,供皇帝享用。这样无度地浪费社会财富,再加上滥发徭役,给生产带来灾难性的破坏,这也正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在建立了统一的大秦帝国之后,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秦始皇,又开始大兴土木工程,除修建了大量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和水陆交通线,还重修咸阳宫,修筑万里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规模浩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征集了无数的劳役苦工。

早在统一六国之时,秦始皇就下令把各国宫殿的图样摹绘下来,在咸阳照样修建。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秦始皇自以为德过三皇,功高五帝。他为巩固皇权、体现皇帝的尊严以及供自己享用,在首都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着名古代宫殿。

阿房宫集中了当时全国各地宫殿建筑的优点,规模空前,气势宏伟,它“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景色蔚为大观。阿房宫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秦始皇生前还只建了一个前殿。这前殿东西宽700米,南北长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容纳万人也绰绰有余。殿下可以树起五丈高的大旗。四周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在南山的峰顶建门阙,又修复道,自阿房宫渡过渭水直达咸阳。秦始皇还把天下兵器熔成的12个铜人,立于殿前。修建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阿房宫。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宫中珍宝堆积如山,美女成千上万。可见,阿房宫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宫殿建筑。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实际上,阿房原来只是朝宫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宫建成之后“更择令名名之”。由于宫殿规模实在太大,虽然每天都有十几万苦役参加营建工作,但一直到秦朝灭亡时,此宫仍然没有竣工。后来,秦末起义军项羽率部进入咸阳,项羽的部下“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朝宫化为一片焦土。这样,人们就它称为阿房宫了。除了阿房宫,秦始皇修造的宫殿,关中300所,关外400有余,离宫别馆,遍于天下。

焚书坑儒,留下千古骂名

秦始皇在后世人们心中成为一代暴君的原因,除了劳役人民从事大规模的营造工程之外,还有“焚书坑儒”这一思想钳制事件。

公元前213年,为庆贺击败匈奴、收服百越的战绩,秦始皇在咸阳宫大摆宴席,与70位博士、文武百官共同畅饮。席间,众臣无不向秦始皇歌功颂德。其中博士仆射周青臣对秦始皇称颂道:“陛下削平六国、统一天下,如今又北败匈奴、南服百越,凡日月照得到的地方,全都为陛下统辖。陛下又废除分封旧制,遍设郡县,消除了战争之患,百姓安居乐业,自上古以来,无人能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后自然喜上眉梢。

座下的另一位博士淳于越是反对郡县制的,听到周青臣的谄媚之词,心中很是反感,就站起来说:“殷商和周朝稳坐天下千余年,就是因为分封子弟功臣,依靠这些人辅佐公室。而今陛下坐拥有天下,居九五之尊,而子弟功臣只能做个普通臣民。如果突然之间发生齐国那样的田氏篡权、晋国那样的六卿专政,没有辅佐诸侯,哪一个来拯救那种危险局面呢?治理天下不效法古人而企图长治久安,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如今周青臣当面谄媚陛下,为陛下的过错推波助澜,这样的人绝不是忠臣,应该严惩,以示天下!”

淳于越的一番话,使宴会上原本欢乐热烈的气氛一扫而空。灯火通明的咸阳宫陷入一片寂静。众臣都低头不语,秦始皇听罢,也是脸色铁青、怒发冲冠,因为淳于越直接否定了他的基本国策。但秦始皇忍住了,便想借此机会统一天下思想。所以,他当下请众臣各抒己见。因为是丞相李斯反对分封制、提出郡县制并为秦始皇所采纳的,偏偏淳于越引借史籍、以古非今,因此,李斯就抓住“师古”大做文章。他说,古来治理天下并无常法,三皇五帝,各自的制度都不相同,但是他们都让天下得到大治,可见,“效法古人”实属“谬论”。

李斯接着将矛头对准“诸生”,他进一步向秦王献言说:“古时候天下混乱,没有人能够统一,因此诸侯作乱,归根结底就是以古非今,惑乱人心。如今陛下一统天下,位极人尊。而士人善其所学,对抗政令,在朝廷不满,在百姓中间借古讽今。如果不严禁这种情况,则国家威信必然受损……”李斯由一人推到一类人,由一类人推到一类人所干的事,由事情推到《诗》、《书》,然后又开列一张清单奏请秦始皇发布焚禁令。这一建议正中秦始皇下怀,于是便下令焚书,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场空前的浩劫开始了。

根据李斯的建议,秦始皇向全国颁布“焚书令”:凡秦国以外的史书,除了博士馆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书之外,其他都一律烧掉,医药、卜筮、种植一类的书籍,不在焚烧之列;若有再谈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官吏知情而不揭发的一样治罪;焚书令下达30天内拒绝焚烧书籍者处以黥刑;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咸阳城内的一把火揭开了秦始皇焚毁文明的大幕。接着,这把火在全国各地熊熊燃烧。首先烧毁了除《秦记》以外的国家历史档案,不到30天,民间大部分的“违禁”书籍化为了灰烬,只有皇家图书馆保留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藏书。这是一笔无法弥补的损失。然而,焚书的大火、严酷的法令并没有完全吓住当时所有的儒生。他们千方百计把书珍藏起来……

秦始皇焚书,是为了消除不同意见,统一人们的思想,是一种愚民政策,而究其实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统治,使自己的统治长久下去,这是文化专制主义的重要表现。这一场大火焚烧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使古代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也结束了一个时代,即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时代,是中华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场大火也揭开另一个时代,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的时代。这也标志着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已经达到了临界点,他已经由一位聪明睿智的政治英雄蜕化为专横暴虐的“无道之君”。秦朝败亡的征兆也就由此显现出来了。

如果说,焚书是由朝廷大臣争议引起的一次书厄,那么,坑儒却是因皇帝的迷信造成的一场人祸。

秦始皇怕死是很出名的,他非常迷信,在妄想世代为帝的同时,也异想天开希冀长生不老,千方百计想寻找使人长生不死的药。一些方士如徐福、卢生、侯生等为投其所好,编造了一些鬼神和不死之药的谎言来敷衍愚弄这位迷信的暴君。但神仙和不死药毕竟无处寻觅,实在无法搪塞时,为逃避秦朝的严刑酷法,徐福、卢生、侯生都相继逃亡,出国避难。他们列举了秦始皇的一系列罪状,说他“刚戾自用”、“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不闻过而日骄”、独断专行,致使“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不值得为他寻仙求药。秦始皇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他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这位迷信的皇帝大施淫威,于是下令追查诽谤朝廷的儒生,由御史大夫对京城的数百方士儒生进行审讯。经过这些方士儒生的互相告发,秦始皇亲自把460多人处以死罪,坑杀在咸阳城郊,这就是“坑儒”事件。这一年是公元前212年。

除坑杀四百六十余人外,同时还谪迁了一批人至北方边地。事情发生后,扶苏进谏说:“天下初定,远方的黔首还没有安下心来,诸位先生都诵法孔子,陛下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望陛下三思。”秦始皇怒扶苏多嘴,把他轰出咸阳,让他到北边的上郡去执行监军任务。

愚弄讥讽秦始皇的肇事者明明是寻仙求药未果的方士,但受难者为何却是诵法孔子的儒生呢?这固然与秦国自孝公以来的尊法贱儒的统治传统有关,也和秦始皇昏聩暴戾的个人品质有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穷奢极侈、荒淫腐朽的糜烂生活,维护“自上古以来未尝有”的权势,滥发徭役,横征暴敛,酷刑峻法,杀人如拾芥,把天下变成了一座大监狱。“自君卿之下,至于众庶”,人人皆“怀自危之心”。人民受到的剥削和压迫远远超过了其所能承载的极限,老百姓陷入苦难的深渊。秦王朝达到了“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的地步。而儒家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实行王道仁政的主张,自然为暴君所不容。儒家书生依据儒家思想,批评讥讽秦王朝暴虐的朝政,更为秦始皇深恶痛绝,早欲除之而后快。因此,秦始皇转移矛头,拿无辜的儒生出气,进行打击迫害,并不为奇。

然而,历史发展却不会因为秦始皇的倒行逆施而改变,就在秦始皇焚书后的三年,坑儒后的两年,他自己就病死于沙丘。这位幻想长生不老的一代暴君,仅活了50岁,而他企图传“至于万世”的庞大王朝也“二世而亡”。倒是被他百般摧残的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反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烧不尽、坑不死,从稍后的汉王朝起,就取得了中国社会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历数千年而不衰。

嬴政的陵墓之谜

公元前210年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王嬴政逝世,他被安葬在了一座巨大的陵墓中。这座陵墓在他生前就开始修建,前后共花了30多年时间,修陵顶峰时用的工人人数达到了70多万。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秦始皇陵

帝王陵墓属于帝国工程,建筑豪华奢靡的陵墓是维护皇权、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无论中外,有帝国必有帝王陵墓。在通常情况下,帝国越强盛,帝陵越宏伟。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骊山陵工程规模之大、耗费之巨,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秦始皇陵坐落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以东5公里处的晏寨乡,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巍峨的山丘,从空中看犹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最为豪华的皇帝陵园。

秦始皇陵的布局和结构完全仿照秦都咸阳设计建造,高大的封土丘之下的地宫象征着富丽堂皇的皇宫,陵园的内城和外城象征着咸阳的宫城和外郭城。陵园和从葬区总面积达66.25平方公里。

秦始皇自13岁即位就开始为自己在骊山修建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各地征发了十余万人继续修建,直到他50岁死去,共修了37年。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挖于泉水之下,然后用铜水浇铸加固。墓宫中修建了宫殿楼阁和百官相见的位次,放满了奇珍异宝。为了防范盗窃,墓室内设有一触即发的弩机暗箭。墓室穹顶上饰有宝石明珠,象征着天体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岳和九州的地理形势,用机械灌输了水银,象征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着金制的野鸡;墓室内点燃着用鲸鱼油制成的“长明灯”。陵墓周围布置了巨型兵马俑阵。陵墓的设计处处体现了这位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秦始皇的陵邑、陵园、陵冢、寝殿、地宫、寺吏舍、陪葬墓及各种陪葬坑,模拟天地、国家、皇宫、政府、军队、臣民、苑囿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冥世帝国。

秦始皇陵园是在战国君王陵寝制度的基础上创建的。秦始皇继承前代制度并多有创新,他通过修筑骊山陵形成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帝陵制度,如封树制度、陵邑制度、园寝制度等。秦汉时期的帝王之陵以秦始皇骊山陵的封土规模最大。秦始皇还命名自己的陵冢为“山”。秦始皇的陵冢呈覆斗状,全部由人工积土成山,精心夯筑而成。陵冢原高五十丈(约115米),陵基东西长约485米,南北宽约515米。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至今尚保存高76米、宽350米、长345米的夯土陵丘。

秦始皇建立陵邑制度和园寝制度。他“因徙三万家丽邑”,令大量关东之民到陵园附近居住。这些居民的任务是修建、维护皇帝的陵园。“骊山园”仿照都邑建造,是一座由内外两重园垣围成的陵园。考古勘察表明,陵冢围有长方形的内、外二城,其规模也比汉代宏大。内城、外城四面有门,门上有阙楼。在陵冢的北侧和西侧建有大片地表建筑,模仿生前宫殿的“前朝后寝”制度。陵园设专职官员负责管理。

面对着秦始皇陵,这座象征着秦都咸阳的陵园,象征着咸阳内外城的陵园内外城垣,象征着咸阳宫的地宫陵寝,象征着首都禁卫军的兵马俑军阵,象征着天子苑囿的珍禽异兽葬坑等等,人们不得不承认秦始皇帝陵是古人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财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象征。然而,秦帝国人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太大了。

秦始皇陵及地宫之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位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依然扑朔迷离,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难破解的谜团之一。

恢宏浩大的秦始皇陵寝神秘莫测,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更是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吴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叫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秦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