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就这样默默地死在了东巡途中,但是他的死真是如司马迁写的那样简单吗,里面是不是潜藏着我们不知道的阴谋呢?秦始皇的死,是相当机密的事情,司马迁是怎么得到了当时的详细情况并将其记录在《史记》中的呢?而且篡位改诏这等大事,虽然可以大胆猜测,但是却不能随便下定论。所以吕思勉先生认为“《史记》说秦始皇的少子胡亥,宠幸宦者赵高,始皇死后,赵高替胡亥运动李斯,假造诏书,杀掉扶苏、蒙恬而立胡亥,这话是不足信的。《史记·李斯列传》所载的全是当时的传说,并非事实,秦汉间的史实,如此者甚多”是非常有道理的。著名史学家郭沫若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尉缭说的那句话:“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推测秦始皇幼时患有软骨症,时常患有支气管炎,所以他长大后胸部和鸷鸟一样,声音似豺狼,由于政务繁重,引发了癫痫病。秦始皇渡黄河,癫痫病发作,后脑壳撞在车内用来消暑的青铜冰鉴上,脑部受到撞伤,导致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可以持续两三周时间,这段时间足可以回到咸阳。那他怎么会那么快死呢?郭沫若认为是赵高和李斯密谋传位给胡亥,并将遗诏改为“赐死扶苏、蒙恬”后,胡亥担心夜长梦多,所以很可能用一枚长3寸的铁钉从秦始皇的右耳钉入脑颅,致其死亡。这事李斯和赵高事先也不知道。不过司马迁的忠实粉丝们却认为《史记》上记载的完全是事实,因为根据《史记》的记载就可以推论出秦始皇突然病死的原因,郭沫若的推测纯粹是“文学家之言”。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他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这两种观点,至今尚无定论。不过,人们对解开此谜充满信心,因为据考察,秦始皇陵至今没受破坏,秦始皇遗体尚在,而且墓中大量的水银形成的水银蒸汽对遗体有冷凝防腐作用。秦始皇陵发掘之日,便是真相大白之时。依《史记》记载,在凉车慢慢行进咸阳途中,赵高积极活动,他没有把秦始皇给扶苏的诏书发出,而是去找正在为父亲去世之事悲痛不已的胡亥。他向胡亥说:“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奈何?”(《史记·李斯列传》)这话本来是赵高给胡亥递点子,意思是说要是扶苏当了皇帝,你就没有生存之地了,该早做打算。哪知道胡亥这傻孩子一点没有明白赵高的意思,反而说:“固也。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他觉得自己的父亲英明神武,自然知道该把军政大权交给谁,也知道谁才是最适合继承自己皇位的皇子。现在他撒手西归没有来得及给诸位王子封侯,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既然胡亥对秦始皇诚心诚意地信服,后来为什么又会违背秦始皇的意愿,篡夺政权呢?胡亥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人。秦始皇在的时候,他依靠他,信服他,崇拜他,但是嬴政一死,胡亥顿时失去了主心骨。赵高劝说他谋反时,他下意识地反对,因为这是违背自己父亲的意愿的,从小到大,胡亥都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嬴政虽死,余威还在。赵高可不是“秦始皇的乖儿子”,秦始皇一死,他就一心想将胡亥推上皇位。于是,赵高开始煽风点火:“不是您想的那样。您看看现在的天下大权,正在我和丞相的手中,谁也不知道先帝已经去世了,只要公子愿意,赵高就算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公子想想,统治人和被人统治,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呀!”赵高费尽口舌说了这么多,目的是让胡亥意识到扶苏当了皇帝后,胡亥即将面临的悲惨下场——成为被统治者,生死存亡完全掌握在他人手中。哪知道胡亥说的一番话差点把赵高气得吐血,他说:“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胡亥非但没有夺权的野心,反而说出了一番“不义”“不孝”“不能”的大道理:倘若是废除兄长而立了自己这个弟弟,是不义;不听从父亲的诏命而怕死,是不孝;依靠别人而勉强登上了皇位,是无能。从这段话就可以充分证明“慈仁笃厚”的评价对那时的胡亥来说并不为过。虽然胡亥再三推拒,赵高仍旧劝说道:“臣听说商汤杀了他的王夏桀,武王杀了他的王商纣时,天下的百姓都称颂他们,这样看来,你若是违背了先帝的遗命,也不算是不忠。卫君杀了他的父亲,卫国上下都感激他,孔子还把这事情写到史书里呢?所以,这种事情也不见得就是不孝。大丈夫做事怎么可以扭扭捏捏,怕这怕那的呢?您要是因小失大,以后肯定会后悔的。”赵高拿商汤、周武、卫君这些杀了自己君主仍旧被人称颂的所谓仁君来做例,给了胡亥一个义正严辞废掉他哥哥扶苏的理由,还说什么办大事者不拘小节,行大德不该谦让,给胡亥戴高帽子、灌迷魂汤。这时的胡亥,还未脱其纯真与幼稚之气,被他老师用曲解历史的方法所说的歪理搞得晕头转向,再想想今后倘若哥哥扶苏当了皇帝,自己的生命便掌握在他手中,是生是死不由自主,确实是很可怕的事情。就在胡亥心中活泛的时候,赵高狠加了一把柴火,说:“您要当机立断,不要因小失大,你只要照着我的话来做,肯定成功的。”胡亥终于被说动了心思,只是仍旧畏畏缩缩,犹豫地说:“现在丧事没办,拿这事儿干扰丞相不怎么好吧?”赵高知道,要想说服胡亥,必须先说服李斯。如果丞相李斯同意了篡位,胡亥自然也就不会再推拒了。于是,赵高立刻跑去劝李斯合谋,去的时候还不停地感叹说:“时间呀,时间,真是太少了,我担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来不及谋划好一切呀!(时乎时乎,闲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后时!)”胡亥是年轻无知,又对赵高这个老师信任有加,所以容易被说服,而李斯却不怎么好办了。李斯是秦国的左丞相,为秦始皇所看重,东巡之时跟随在嬴政左右。秦始皇沙丘病逝,当时有三人知道,除了胡亥、赵高,还有一个就是他,所以胡亥才说“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不说服李斯,沙丘之谋是绝对不会成功的。秦国还在欲图争霸天下的时候,曾下令广纳各国贤才,其他诸侯国中许多有才能的人远离家乡,跑到秦国做官,这些非秦国的本土官员便被称为客卿。李斯本是楚国人,后来到秦国做官,所以他也是秦国的客卿。李斯在秦国当客卿,过着很舒服的日子,但是后来却发生了一件事情,让秦国的宗室请求下令驱逐一切在秦客卿。原来当时的秦国客卿中有个韩国人叫郑国,他来秦国游说,请求为秦王修建水渠。这条水渠是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工程规模宏大。渠修建好后,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的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四万余顷。秦王便采取了郑国的建议,提供人力财力修建郑国渠。但是,后来有人发现修建郑国渠是韩国人消耗秦国国力的阴谋,于是秦国的宗室大臣认为大多数从诸侯国来的人都对秦有不轨企图的,请求下令驱逐一切客卿。李斯为了能留在秦国,于是上了《谏逐客书》。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他的《谏逐客书》气势纵横,论证独到,成功地说服了当时还是秦国国君的嬴政将他留了下来。可见李斯口才非比一般,而赵高又如何将这样的人成功策反,拉为同谋的呢?赵高找到李斯,开口直奔主题,对李斯说外人不知道皇帝驾崩一事,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自己那里,定谁为太子,要李斯做出决断。李斯大惊,听出了他想篡诏改立的意图,当下断然拒绝,义正严辞地说,“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赵高何等奸猾,见正面游说无效,便一转话锋,连着五问:“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这五问一出口顿时让李斯惊心,的确,不论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几方面,他都比不上蒙恬。李斯这个人的官瘾很大,他曾感叹厕所里的老鼠吃的是粪便,居无定所,又时常受到人和狗的惊扰,成天惶恐不安,而粮仓里的老鼠吃的是享用不尽的粮食,住的是宽敞的地库,不会遇到人和狗的惊扰,总是自由自在,快乐无限。他不想当厕所里的老鼠,只愿意当粮仓里的老鼠,于是拜荀子为师,勤奋苦学,并且抓住机遇,帮助秦王嬴政统一中国,显示了他的雄才伟略,并成为了万人之上的丞相。他知道扶苏倘若当了皇帝,蒙恬必然得宠,而自己又一向与蒙恬政见不合,必然失宠。“万念私为首”,李斯当然也不例外。赵高见说到了李斯的痛处,心中大喜,又加一把火说自己作为内官管事秦宫20年,从来就没有看到被秦王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而又传给下一代的,结果都是以被杀告终。这话李斯岂能不知,只是赵高将他心中的隐忧说了出来。相比蒙恬,李斯自认比不过,扶苏即位后,意味着自己将失宠,不仅是失宠,就历来丞相被罢免后的被诛下场来看,自己恐怕也难以逃脱。话说到这里,李斯心中完全倒戈。只是口头上仍旧说要忠于先帝,自己以布衣身份位列丞相之位都是先帝的提拔,不能辜负他的重托。李斯这话说得毫无底气,所以赵高紧跟着劝说他识时务者为俊杰,圣人都知道做事情不能循规蹈矩而是要适时变化,顺从潮流,“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李斯对这些道理哪能不知,只是秦始皇嬴政素来对他看重,他心中的确感激嬴政的知遇之恩,而且李斯饱读史书,知道违反天常的事情最终都不会得到好报,“晋易太子,三世不安;齐桓兄弟争位,身死为戮;纣杀亲戚,不听谏者,国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庙不血食。”不过这些道理也不过是些道理,与自己的荣华富贵和身家性命相比,孰轻孰重,李斯心中怎会没有一杆秤?所以后来赵高以“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言明利害关系,仍旧围绕扶苏即位,李斯官爵不保,性命不保,大加议论。李斯到了此刻,只得仰天长叹一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为了保爵保身,李斯便向赵高妥协,加入了谋权篡位的行列。“沙丘之谋”的三人组合,赵高是最有力的推动者。胡亥糊里糊涂地被他推上了皇位,开始了自己糊里糊涂的统治。
3.拿谁开刀
胡亥当上了皇帝,本来声望最高的储君候选人公子扶苏和手握重兵的蒙恬大将军变成了赵高、胡亥、李斯最大的绊脚石。“沙丘之谋”的三个阴谋家中,赵高是最出力的一位,在踢掉绊脚石的计划中,他自然也不甘落后。这一次,赵高又将如何拔掉他的眼中钉呢?
上文提到过赵高本来是胡亥的老师,老师将自己的学生扶上帝位,这事虽是出人意料,却也还在情理之中。秦始皇很疼爱自己的小儿子胡亥,所以就让自己很赏识的赵高给他当老师。秦始皇对赵高的赏识,可不是一般的赏识,据《史记·蒙恬列传》所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赵高曾犯下死罪,已被蒙毅判了死刑,秦始皇居然法外开恩,不但救了赵高一命,还“复其官爵”。在秦始皇最后的那次出巡中,赵高还兼任了秦始皇的“文字秘书”。赵高这样一个重臣煞费苦心地经营了这场沙丘之谋,难道只是因为自己是胡亥的老师吗?为了自己的弟子能够当上皇帝,赵高费尽心机为他谋得帝位,并且假传圣旨将本来的帝位继承人扶苏赐死,这每一步走的都是凶险万分,一不小心就会自焚其身。天底下哪里有这么爱护自己弟子的老师呢?而且赵高对胡亥相当了解,知道这个少年年轻单纯,根本不适合从政,他又为什么要将胡亥推上不适合他的宝座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赵高别有居心。历代宫廷中,每一个皇子的老师若是稍有野心,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当皇帝,因为自己的学生当上皇帝就意味着荣华富贵将向自己迅速地飞来,所以宫廷的争权夺利斗争中,皇子的谋士之中总缺不了自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