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不一样的自然保健法
31502800000009

第9章 巧防胃火科学保健(1)

胃火引发胃酸和口臭

胃火过重会引起严重的胃酸,使胃中津液随着体气上升而郁积生成内热,内热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便会由“热”化为“火”,使口中产生酸味,进而形成口臭,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烦恼,特别是年轻人,由于口中异味太大,不敢与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引起胃酸分泌过多的原因很多,而由于吃了过多刺激性食物引起胃黏膜细胞增多,进而造成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的主要原因。

想要治疗胃酸分泌过多,便要从基础的养胃开始做起。每天的正餐要定时定量,最好能少吃多餐,如果还没有到正餐时间就已经饿了,可以适当地进食一些食物,但量不能太多,以免造成正餐不能按时按量。食物最好以松、软类食物为主,尽量少食用带有韧性的难消化食物。正餐时如果有汤,要在饭前喝,饭后喝会增加肠胃负担。睡前的两三个小时内最好不要再吃东西,否则很容易影响正常入睡,如果感觉饿,可以适当地喝些水来抵制饿意。

有胃病的人应戒烟、酒及刺激性食物,特别是酸辣类伤胃食物。胃喜燥恶寒,因此夏季也应少食用冷饮与雪糕。馒头有养胃的功能,胃不好的人可以尝试将馒头作为主食,蔬菜水果类食物也能养胃,应足量进食。平时应多喝牛奶与热水,牛奶可以帮助胃形成一层保护膜,而每天起床后先喝杯牛奶再吃东西是最好不过的;多喝热水可以避免将缺水误认为是饥饿。有人喜欢用豆奶取代牛奶,其实这是不对的,豆奶性寒,喝多了会伤胃。

胃病患者饭后最好不要进行各项运动,特别是激烈型的运动,应等胃部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工作或运动,饭后可慢走以促进消化。

治疗胃酸类病症不可操之过急。如非紧急情况,胃酸者不应常吃药。长期服用药物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如果确有需要,可选择中医进行治疗。对于胃酸来说,治病良方是“养”,只有慢慢改善生活习惯,才能使胃酸分泌恢复正常。

胃火过盛造成了胃酸上涌,使得口臭有异味。只有适当地食疗调养,并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口中存在异味的现象。首先要注意口腔卫生,每天起床后、睡前、饭后,都要认真地刷牙漱口,同时应用牙刷或洁净的毛巾轻柔地刷除舌苔。

中医认为口臭是胃中有热造成的,因此口臭者应尽量少吃助热的温性食物,适当地吃一些清热解毒类食物。口臭严重者要戒烟戒酒,饮食要相对清淡,尽量少食用生冷、刺激性、不易消化类食物。有些食物像葱、蒜、韭菜等食用后会留下异味,更不能多食。进食时要细嚼慢咽,多喝水,多食用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及豆类食品,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并保持心情舒畅,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胃火过热会积盛成火,引起各种病变,并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嘈杂易饥、便秘等症状,下面为大家介绍五种去除胃火的养生方案。

1.吃苦瓜清火:此菜可以清胃健脾。将100克苦瓜用开水焯后切片,使用食物油将片煸熟,切人适量西红柿,酌加适量盐及调料,翻炒后盛入盘中。

2.鲜芦根清火法:取100克鲜芦根,竹茹20克,并伴以100克粳米,10克生姜。把鲜芦根洗净切成小段,与竹茹一起煎熟,去掉渣子取其汁液,然后加入粳米煮成粥,在粥快熟时加入生姜,再煮上几分钟便可食用。

3.用白菊花、鲜荸荠、鲜茅根、鲜竹叶、鲜金银花熬成水喝,可以起到清热祛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4.喝绿豆粥去胃火:微咳者、饮食量少且便秘者,如若伴有上腹不适与口干口苦、大便干硬,可采用此法去火。取30克石膏粉,切记不能过量,将适量粳米、绿豆洗净后放好。先用水煎煮石膏,过滤去渣后将清水倒出,再将洗好的粳米、绿豆加入,煮成粥食用。

5.喝梨水去胃火:总是头痛、头晕、眼干、耳鸣者与口苦口臭者可使用此法。将10克川贝母捣碎成小碎片后,将2个梨削皮切块,再加入适量冰糖,用适量清水炖服即可。

糖尿病患者须清胃火

司马相如一生写下诗篇无数,这位风流才子最终的死因被很多历史学家归罪于放纵的性生活:卓文君的美色最终导致了司马相如的死亡。司马相如是否因过分纵欲而死我们无从得知,但是“相如死渴”一事却为世人所知晓。同是西汉时代司马家族一员的司马迁就在《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明明白白地告诉了后人:“司马相如常有消渴疾。”古代中医中的消渴症,便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糖尿病。

糖尿病在中医上被称为“消渴病”,以三多为主要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多以阴虚燥热、肺热津伤、胃炎炽盛为病理变化。

胃火过热引起糖尿病患者的过度干渴。平日中虽然饮水很多,但因为肺部失去了调治之权,水分不能为人体所吸收,而是直接流人膀胱转化为小便排出,因而尿量增多、尿意频繁,有人一天竟然会上20多次厕所,每目的排尿总量常在2升以上。西医认为由于排尿过多,身体失去了大量的糖分,造成了血糖过高,使胰岛素分泌过于旺盛导致了食欲亢进,饥饿感大增。

中医认为虽然糖尿病患者能多食,但因为胃火过于旺盛,患者所食用的食物多为胃火所消化而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由于营养不足,人体会自动利用脂肪与蛋白质补充能量,这往往会造成患者体重下降,虚弱无力。

糖尿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中消是由于胃火过盛造成的,其特点为患者多食却消瘦,而且经常伴有口渴与牙燥的感觉,浑身无力,大便干硬。

为了清火养胃,糖尿病患者最好进食一些有助于清热、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萝卜、菠菜、苦瓜、南瓜、山药、梨子、鸡、兔等。不能过于多食,对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蒜、姜、辣椒、酒等应尽量不食用。而一些含糖量过高的食物如巧克力、糖果、蜜饯等更是不宜进食。

针对糖尿病中的中消,我们向大家推荐了一些食疗方案:

1,取太子参30克左右、兔肉半斤、麦冬20克,煮制之后食用可以清火养胃,生津止渴。

2.黄精20克,玉竹20克,猪胰一只,做成黄精玉竹猪胰汤食用。黄精具有补脾胃、旺精血之功效,而玉竹可以滋养胃阴、清热增液,两者皆有降血糖的功效;猪胰则合乎中医以形补形的理论。

3.取粉葛250克,大鱼头一个,做成粉葛鱼头汤,可起到清胃养阴、生津止渴之功效。

中医认为,天上飞的动物都为壮阳之物,而水底游的、动作迟缓之物为滋阴之物,而糖尿病中消为胃火过盛,所以应少食壮阳之物,而应多食滋阴降火类食物。但食疗只能作为糖尿病辅助性治疗,并不能代替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将药物治疗与食疗结合在一起,才能遏制糖尿病加重。

少食鱼肉,多吃杂粮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鱼大肉已由过去的奢侈品变为了普通食物,但过多食用大鱼大肉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还会造成身体虚弱。经常喝杂粮粥、吃家常饭的人反而身体更为健康。

古书《内经》说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意思是指过多地食用油腻的食物会使人患大的疔疮,即现在所说的癌症。如果说古人的养生之学为我们留下了一针见血的警示,那么现代都市人在面对日益丰富的餐桌时,更应学习古人的养生之道,不要让大鱼大肉成为危害自己健康的罪魁祸首。

一般经过炒或炸的肉类食物,其火性都较大,如果胃火较大的人食用,无疑等于“火上浇油”。很多肉类食物都具有壮阳的效用,如果经常吃这类食物,便会加大胃火,使本来没有胃火的人也变得胃火旺盛起来。

肉类食物中多含酸性物质,因而很容易破坏体内的碱性环境,引起酸中毒,使人犯困乏力,抗病能力变低,从而导致体质变弱。过多食用肉类食物还会使脂肪在人体中堆积,令人患上脂肪肝等病症。

除了最常见的脂肪肝,过多食用大鱼大肉还容易引发以下八种病症:急性胰腺炎、肝炎、肥胖症、高血压、癌症、胆囊结石和胆绞痛、老年痴呆和冠心病等。

所以,虽然鱼肉类食品中蕴涵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但由于其多经过油炸等烹饪方法,会造成火性大增,引发胃火旺盛。而鱼肉类食品本身所含的过多脂肪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人们一定要注意不可过多食用。

谈到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谷杂粮类在养生中所起到的作用。国际卫生组织与国际老人协会曾对世界范围内的长寿者做过饮食习惯的调查与统计,结果发现:长寿者中超过半数经常食用五谷杂粮。

五谷杂粮的范围很广,一般有玉米、燕麦、黑豆、红豆、蚕豆、核桃、栗子、小米、黑豆等。营养学家分析这些粗粮类食物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相对于精制的面粉与稻米来说,更具有养胃与清火的功效,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不同的五谷杂粮,其营养成分也不尽相同。就拿玉米来说,其脂肪、维生素B1和磷元素等含量居于各种谷类食品之首,其脂肪含量是面粉与大米的1倍还多,胡萝卜的含量更是精制面粉与大米所不能企及的。粗粮中不仅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与优质蛋白质等成分,更含有钙、磷等矿物质与较多维生素。粗粮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而膳食纤维含量却很高,食用之后更容易使人产生饱腹感,从而减少热量的摄取,使胃火维持在正常状态。此外,粗粮还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可降低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与肥胖症的风险,并有助于抵挡各类癌症与溃疡性肠炎的发病。

假期或者参加完聚餐,大鱼大肉很容易造成肠胃不适和精神倦怠。如果多吃一些清淡类的五谷可以让肠胃慢慢地恢复到正常状态。在食用过多鱼肉之后,多吃一些谷类粗粮为主的主食,并注意增加深色或者绿色蔬菜的比例,同时多喝一些粗粮制作的粥类食品,如养胃的小米粥、面条汤与燕麦粥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清火作用,让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部位进行适当休息与调整。

不过粗粮虽好,却不可乱吃:粗粮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因而在吃完粗粮之后必须补充足够的水分才能保证胃肠道的正常消化。成年人每天的粗粮食用量最好维持在50克到100克之内,品种多多益善。但对于老年人与孩子来说,胃肠道的消化功能较弱,不宜过多食用粗粮。

治疗痤疮有好办法

许多少男少女到了发育阶段,脸上便会生出很多痤疮,这给不少青年带来了烦恼。对于他们来说,将痤疮去除掉成了整个青春期的最大愿望。

痤疮在医学上又称为粉刺、毛囊炎或面施,而通俗的叫法为“青春痘”。痤疮是一种皮肤病,它多是由毛囊及皮脂腺阻塞与发炎所引发。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体内的荷尔蒙会不断刺激毛发的生长,促使皮脂腺的分泌不断增多,脸上的油脂增多,这令细菌吸附在皮肤之上,从而引发了皮肤红肿。也正是因为这种皮肤病多发于青年男女,所以又被称作“青春痘”。

痤疮的发病人群一般年龄在15~30岁之间。过了青春期之后,随着体内激素分泌逐渐恢复正常,人体的油脂分泌也会慢慢减少,痤疮的发病率自然也会降下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皮肤会慢慢由油转干,这也是为什么年纪越大痤疮越少的原因。发病的部位一般以面部为主,有些人在胸部与肩胛处也很常见,有些人甚至胸前与颈后也会长出痤疮。有些男性还会生出聚合性的痤疮,给生活与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