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保健小百科
31503100000013

第13章 生活细节与保健(3)

此时亦应注意补气养血、固本扶正,可在朔日正午时分(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服用补气生血的黄芪当归鸡汤:将鸡腿1只切小块,汆烫后去血水,与当归5克、黄芪15克、清水1000克放入锅内,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至鸡腿熟烂,加盐、酒调味后食用,连服3天。午时是手少阴心经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服药能使药液迅速抵达病所,有助药力发挥。此外,坚持晚上9~10点就寝,睡前拍打后背,先拍正中,再拍两侧,从上至下50~100次,能振奋心阳,有助于夜间体内血液循环。

每月的阴历初六、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出现的月相统称弦日,月初三天为上弦日,月末三天为下弦日,均处于月周期涨落潮的中间段。上弦日白天阳气渐长,夜晚阴气渐生;下弦日白天阳气渐衰,夜晚阴气减弱。这段时间是支气管炎、肺炎、传染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易发和加重期,尤其是上弦日的下半夜和清晨,下弦日的下午和傍晚是犯病的危险期。

呼吸系统不太好的中老年人,在弦日可服用玉屏风制剂来扶正气祛邪气,防治疾病。取黄芪360克、白术(炒)120克、防风120克粉碎加工制成药丸,或到当地药店购买成药。同时加强营养,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及时防寒保暖(特别重视背部保暖),尽量不与呼吸道病人接触。

阴历十四、十五、十六出现的月相叫望,这段时间明月高悬,人体内的血液压力就会变低,血管内外的压力差、压强差特别大,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的意外,有这方面疾病的人要引起注意。

此外,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受到月节律的影响,女人每个月的月经跟月节律的变化关系密切。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就说过:“女性,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于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潮汐,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为之月水、月信、月经。”在女性的月经周期中,体温、激素、代谢、性器官状态等的生理改变也有月节律变动。研究还发现妇女免疫机能也有月节律;人的出生率也有月节律,在月圆时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出生率最低。

人体自有的气场影响着我们整个生命

说到气场,大家可能觉得很玄妙,其实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宇宙周围有大气场,人体小宇宙也有自己的小气场,这种气场是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甚至感觉不到的,但是它却影响着我们的整个生命。

中医养生经常谈到气血,这里的气是指在人体内部巡行的气,是形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基础。真气、元气、精气、正气、邪气都是对气的分别称谓。人们常说的豪气万丈、一息尚存、气息微弱,本质上其实都是在说人体内气的盛衰。

真气是先天的父母精气和天地之气以及谷气合并而成的。“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先天之气对人的成长十分重要。父母虚弱多病的,就会先天真气不足,体虚多病。如果后天的培养再不精心,孩子就很容易夭折。人活着就是不断消耗人体真气的过程,真气耗尽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不过先天真气的充足与否并不能决定人的寿命长短,后天的养护也非常重要。有的人先天真气是很充足的,但后天根本不注意保养,每天熬夜透支身体,也可能早早就去世了;有的人虽然先天不足但是后天很注意养生,讲究居住的环境,每天呼吸新鲜空气,吃得也很讲究,也很可能活出大寿命。

后天之气就是指天地之气,也就是我们时刻离不开的氧气,是从我们周围的气场获得的,由此可见,人所处环境以及气场的重要性。谷气则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所化生的精气,即水谷精微,也就是我们平常所吃的食物。人体的气就是由这三种气组成,《黄帝内经·素问脏象论》中说“人禀气而生,由气而化形”,庄子讲“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都说明人是靠气来维持生命活动的。

讲了人体的气,我们再来讲讲气场。气场其实就是人所生活的环境,人体后天所需要的气都是由周围的气场获得的,风水养生强调的就是“气”,好的气场可以使我们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境界,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人要生存,一个好的环境非常重要。

古人对风水地理的重视,也建立在首重气的理论基础上。注重山环水抱,注重空气清新与流通,注重水质与植被的相互融合,气的清香洁美来源于环境的优美。一个好的区域地理:山清水秀草飞莺歌,天清地洁,那里的人必定是身体健康,地灵人美。人的情感气场,思维气场也必定会受到这种大的物质气场的熏染而温文尔雅,绵长而文明。反之,人的器官受到各种杂气、毒气的侵害、腐蚀,其思维,情感气场也必定会低迷或亢燥。反映到行为,甚至会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极为深远的危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城市人总是觉得压抑郁闷,而农村人却相对更加开朗豁达,就是因为城市人生活的气场拥挤繁杂混乱,而农村人生活的气场则自在清净悠然。

我们都知道候鸟是夏天在北方生活,秋天来临就要飞到南方的,这就是因为它很明白自己需要的气场,当北方渐渐变得寒冷,这种环境已经让它感觉不适应,它就要飞到南方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候鸟尚且知道选择生存的气场,作为人来说却有很多无奈,但是我们还是要在自己能够掌握的范围内,尽量改善周围环境,比如经常保持居室通风顺畅,每周做一次大扫除,节假日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这对于营造一个健康的气场、保养我们的身体都有积极意义。

找到内在的力量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阳光的照耀,我们人体也是一样。在人体这个设计精密的小宇宙里,同样需要阳气的温煦才能够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曾说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代着名医学家张景岳注日:“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系于“阳气”,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人们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而我们养生的重点就在于养护身体内的阳气。

人体内的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这里的“卫”就是保卫的意思,阳气是人体的卫士,它能够抵制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淫邪气”即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很爱生病,有的人则不受影响呢?像是现在的流感,有的人总是在“赶流行”,而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区别就在于他们体内的阳气充足与否。总是爱生病的人体内阳气不足,病邪很容易侵入人体,而体内阳气充足的人则能够抵挡外邪的入侵。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卫阳不固、腠理不密的,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并日积月累而成。

导致疾病的原因除去自然界的“六淫邪气”,还有人体内部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传统中医认为: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也就是说情绪波动过大就会伤害五脏,导致病变。而人的情绪就是在阳气不足的情况下起伏最大,阳气充足的人通常比较乐观、通达,阳气不足的人则容易悲观绝望。所以,养好阳气,人的情绪也会慢慢地好起来,整个人充满精神与活力,由于七情过度而导致的病也就离我们远去了。

那么阳气要如何养呢?其实,天地之间最大的阳气就是太阳,太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阳气的变化。长期待在写字楼里的人总是感觉仄仄的,没有生气,如果能每天抽时间晒晒太阳,就会觉得整个人都精神很多,这是太阳给我们的力量。所以我们说:人只有跟着太阳走,才能找到内在的力量。

但是,现在跟着太阳走的人非常少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跟着太阳走的,但是现代人很难做到,每天要起很早去上班,春夏秋冬都是一个点,晚上太阳早下山了,还得加班加点地工作,一天都见不到太阳的脸;古人“锄禾日当午”,夏天在太阳底下干活,虽然汗流浃背但是身体阳气充足,不会得这样那样的怪病,但是现代人却坐在空调屋里吃着冰西瓜,偶尔出门也要涂防晒霜、撑遮阳伞,恐怕被太阳晒到,身体里的阳气根本生发不起来。太阳是最好的养阳药,我们却利用不起来,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损失与浪费。

为了养好阳气,建议大家经常抽出时间晒晒太阳,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晒太阳就是一种最好的养阳方式。阳光不仅养形,而且养神。养形,就是养骨头。用西医的说法就是:多晒太阳,可以促进骨骼中钙质的吸收。所以,多晒太阳就是老年人养骨的最好方式。对于养神来说,常处于黑暗中的人看事情容易倾向干负面消极、处于光亮中的人看事情正面积极,晒太阳有助于修炼宽广的心胸。

另外,晒太阳的时间不要太长,半小时左右就行,什么时候的太阳感觉最舒服就什么时候去晒。晒太阳时一定不要戴帽子,让阳光可以直射头顶的百会穴,阳气才能更好地进入体内。

为什么温带最适合人类生存

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是哪个地带?当然是温带,想想世界上的人口大国都分布在温带: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其他地带不是太冷就是太热,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

温带的特点就是四季分明,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这种气候特点,所以中医讲顺四时而生。其实,我们的身体跟路边的落叶树没有什么区别。春天,树上冒出嫩芽,新生命刚刚开始,我们体内的阳气经过了一个冬天的蛰伏,到春天也开始生发了;夏天,树木生长得非常茂盛,所有的枝权都努力向外伸长,此时我们体内的阳气也生长到了最旺盛的时候,都集中在了外面,以对抗炎热的天气;到了秋天,树叶开始枯黄衰落,我们的阳气也开始慢慢回到体内,收敛了;冬天,寒冷的天气来临,树上所有的营养都潜藏在根部了,人体的阳气也都藏在里面了,这样才能抵御寒冷。这就是人体阳气一年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与气候特点是相应的。

人体阳气的运行特点也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春天应该晚睡早起,以助阳气生发,不要总是睡觉,否则阳气生发不起来,越睡越没精神;夏天的时候阳气都在外面,人体内部就比较虚了,吃些瓜果之类的就容易拉肚子,所以夏天是肠胃疾病的高发季节,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秋天主要的气候特点是“燥”,身体经常处于缺水状态,一定要多补水,也可以多吃些梨、苹果等;冬天是补身体的好时节,女性可以用点阿胶、大枣、核桃仁、冰糖、黄酒等养血的东西,男性可以用点六味地黄丸、金贵肾气丸这些补肾的东西。

温带四季分明,这本来是很好的,但是现在人们冬天都把室内的温度弄得很高,甚至有的能到二十八九度,穿着背心T恤都不冷,而夏天又把空调开得足足的,室内只有十来度,人都觉得冷飕飕的,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违背了身体的本性,很容易生病。

所以,在农村,很多长寿的老人都是住平房,冬暖夏凉,这些老人得了地气,能长寿。他们消暑时也是用比较原始的大蒲扇,这样扇出来的风是自然风,不会伤害身体。但是很多人图凉快喜欢用空调,空调吹出来的风凉得刺骨,年轻时阳气旺盛可能不觉得,年纪大了根本受不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天的热风,夏天的寒风都是和时令季节不同的风,就是贼风,对身体健康特别不利。

总之,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我们的生命活动也要顺应自然。既然我们生在了温带这个地方,就要努力去适应这个地带的特点,不要总是想着改变它,该热的时候不要贪凉,该冷的时候不要一味图热,否则就是在和身体过不去。实际上人总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希望改变自然,但最终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自身。

细说“温度”、“湿度”与人体健康

关于温度、湿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我们应该并不陌生,最明显就是人们在“三伏”天容易中暑,在“三九”天容易感冒,这都是温度、湿度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一般说来,人体适宜的健康温度为18℃~25℃,健康湿度为40%~70%,在此环境下人体感觉最舒适。而在温度介于24℃~30℃,湿度小于60%时,人体感觉热而不闷;在温度高于30℃,湿度大干70%时,人体感觉闷热;在温度高于36℃,湿度大于80%时,人体感觉严重闷热,且发汗机制受阻,容易因体内蓄积大量的余热而中暑;心情也会感觉很烦躁,在工作中容易出错,各类工伤事故的发生比率也会上升。而寒冷也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每一次寒潮降临,医院门诊及住院人数都会骤增,死亡率也会上升。调查表明,每年的12月份死亡人数居全年各月之首,占死亡总数的10.4%。

那么温度、湿度的变化究竟会导致哪些疾病呢?传统中医学把“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实际上,这六气就是空气流动,气温高低、湿度大小的反映,当六气发生骤变或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下降时,六气就成为致病的因素。春天多风病,盛夏多暑病,夏末秋初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天多寒病。许多疾病都与温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尤其与过低的湿度有关。现代医学发现:在45%~55%的相对湿度下,病菌平均寿命最短,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导致病菌寿命延长。当空气湿度为35%时,鼻部和肺部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运动减缓,灰尘、细菌等容易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空气湿度低的时候,流感病毒和能引发感染的革兰氏阳性菌的繁殖速度也会加快,而且容易扩散,引发疾病,此外,过敏性皮炎、哮喘、皮肤瘙痒等疾病也都和空气干燥有关。

对于女性来说,空气湿度与肌肤状态也息息相关。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的女性,皮肤会因缺水而逐渐失去弹性和光泽,加速角质层的老化。此外,高温炎热和寒冷干燥还会导致人体内水分失调。

如果空气过于干燥,不仅会引发各种疾病,对日常生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引起家具变形、干裂、破损等,尤其是木地板,更会干裂翘起。此外,由于干燥引起的静电现象也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温度、湿度的变化,在干燥环境中注意补水,如果室内空气湿度非常低,人体感觉难受,一定要采取加湿措施,用加湿器、除湿换气扇等进行调节,以保证环境舒适与人体健康。在夏天过热或者冬天过冷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和防风保暖,做好健康防护,不给疾病以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