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五脏与神志五脏
如果要想搞明白“和喜怒”的确切含义,就有必要先对中医学知识,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因为这里面可能会牵扯到一些中医的专业术语。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里人体的五脏。中医的“脏”字写法应该是“藏”,这样写更能反映中医五藏的实质。人体的五脏是什么?我们到菜市场去买菜,可以看到卖肉的地方经常挂着一些腰子,有人说这就是。肾;还包括鸡心、鸭心等,有人说那就是心。但是这些说法是按照西医的解剖学来命名的,如果按照中医学的理论来讲,这些说法是错误的。
中医对五脏有一个“三元”的概念。那么,什么叫三元呢?简单来说,有形之五脏,就是你看得见、摸得着的五脏,也就是解剖学概念中的五脏,心、肝、脾、肺、肾这些器官。中医当中则讲究气之五脏,还有神之五脏,它就不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五脏了,而是以功能划分的五个系统。
《黄帝内经》中就是以人体五脏系统为主体,把人的精神活动纳入其中,认为人体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灵枢》中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这说是说,心、肺、脾、肝、肾这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精神血气魂魄”,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
心藏神
心在五行属火,《素问·解精微论》中说:“火之精为神。”故只有心神精明,火耀阳旺,才能驱散阴霾鬼魍梦幻,保持精神健康。火亢阳盛、火微阳败都是心神病症的主要病机。
肝藏魂
肝在五行属木,魂为木之精。《灵枢·本神》中说:“肝藏血,血舍魂。”以魂归血藏为论,所以后来的中医大家曾说过:“魂昼日游于目,夜则归于肝。”
肺藏魄
肺在五行属金,魄为金之精。《灵枢·本神》中说:“肺藏气,气舍魄。”魂魄合则为实,在心神主导下开展健全的精神活动;离则为虚,失去心神主导,为梦、为幻。其中,心神、魂魄的相互作用,也体现了金、木、水、火、土之间的五行制化关系。
脾藏意,肾藏志
《灵枢·本脏》中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意发于心、主于脾,其用为思,以其土德而贯余脏、调诸神。志发于心、主于肾。”
《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五神的理论,主要是通过五脏的精气活动、阴阳五行关系,来探讨与把握精神活动的机理与规律。这与西医学从脑髓神经解剖形态及其物质分泌来研究精神活动,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有着根本差别。
五脏与五情
中医里所说的五脏不仅是有形之五脏,还有功能上的五脏;除了功能上的五脏,还有神志上的五脏。五脏跟我们的情志也发生关系,所以我们又叫五情。五情主要指的是:怒、喜、思、悲、痛。
比如说,怒是与肝相联系的,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爱发脾气属于肝火旺盛;喜是与心相联系的,我们常说喜在心头;思虑则主要是与脾相联系的;而悲是与肺相联系的;惊恐主要是与肾相联系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说,一个小孩,他忽然问受了惊吓,就会吓得尿裤子了或者尿床了,这是与我们的肾相联系的。
再比如说,一个人工作压力大,所以思虑比较多,就会不思饮食,就是因为与脾相联系,思虑伤脾。脾是主运化的,饮食上都不运化了,人肯定就不想吃饭了。
再比如说,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有一个着名的悲剧人物,就是林黛玉。林黛玉的性格是典型的悲,所以她的一些病症往往与肺有关系。当然一般致病的因素也不仅仅就是一个悲,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情感在里面。
中医与阴阳五行学说
在中医里,把在功能上相关的、有联系的,在属性上相同的这些器官,作为一个整体来构造我们的五脏系统。
通过这样一划分,五脏就不是指在菜市场看到的五脏了,而是指一个体系结构,同时这种体系结构还不仅仅表现在我们的身体上,而且还与外在自然环境也有着密切的相应关系。
在中医学中,为了说明体内、体外的整体性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便以中国特有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心,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采取类比的方法,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按其属性分别归纳为五大类,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介绍一下阴阳的概念。阴阳学其实是以阴阳两种属性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对于阴阳最初的解释,应该是山的向背,也就是对于阳光的向背来作为阴阳的一种解释。比如说,能见到阳光的地方属阳;见不到阳光的地方属阴。后来古人又把阴阳抽象出来,扩展到一个哲学的范畴,把所有动态的、上升的东西比喻为属阳,所有静态的、下降的东西比喻为属阴。
而中医就是以阴阳两种属性和特征来表述我们身体的一个平衡状态,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也就是说,阴阳如果达到平衡,就不会生病,一旦失去平衡就会生病。
古代医学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而“五行学说”则是用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来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工具。
中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在病珲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来分析、判断病情。
五行的基本规律
(1)相生规律。生,含有滋生、助长、促进的意思。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滋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为木,则木为水之子。其他四行,以此类推。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思。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阻抑、相互克服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其他四行,以此类推。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含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含有相生。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
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万物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如果只有相克而无相生,万物就不会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
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其他火、土、金、水都是如此。古人把五行相生含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含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日“五行制化”。
制化规律的具体情况如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事物变化发展互相推移的综合关系。那么,这个概念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整体的、大的体系结构,我认为要养生首先应该对这种体系结构有一个了解。这种结构不仅跟自然界有关系,而且把一些病理、功能上的属性也划归到这个大的范围里来了。
五色、五味与五方
现在社会上流行五色食品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说,夏天应该吃红色的食品,因为五色与五脏也有相对应的关系。比如夏天属于红色,在方位上属于南方,对应在人体的五脏上就是属于心。
所以我觉得所有这些加起来是一个大的五行概念,我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模型,且这种模型是立体的,我们的五脏与情绪、思想、症状、味道、声音等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再比如五声、五味和五位。五味是指我们吃的味道“酸苦甘辛咸”,咸入肾,苦入心,酸入肝,它们之间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五位,就是东南西北中。其实老北京的四合院,也是按照这种传统文化的同构同序关系来建造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而已。四合院的北房与南房、东房、西房和中(四合院中间的那个天井)构成了五行的方位。
更有趣的论述是在《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里,把我们的五脏比喻为社会上的职务。
比如说,心者君主之官,就是说心好比一个统帅,像君主一样,把心比喻成一个国家的元首或者一个企业里的老总。肺者相夫之官,把肺比喻成一个丞相。肝者将军之官,把肝比喻成国家的国防部长。这也不是没有道理,是把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合二为一,构建了一个非常大的五脏模型。
五脏模型建立之后,经过几千年的验证,在实践中证明确实可行,因此,中医就按照五脏模型的指导方法,对有病之人辨证施治,对于无病之人因人而养,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显示了其存在和使用的价值。
因此,如果我们要想获得一个养生方面的正确指导,我认为就应该把五行的结构模型或者说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彻底搞明白,然后应用于生活、养生中。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中医对病的理解是,一旦五行的结构模型被打破,人就会生病。
总之,这个模型可以帮助加深对中医病因、病理的理解。利用五行关系来指导我们科学地养生防病,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的脏腑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人体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核心,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为六腑,五脏与六腑相表里,并通过经脉的联络与皮毛筋骨、四肢百骸相联系,一主表一主里,构成了人体的大致框架。
所以,肝与胆相表里,有句成语不是叫肝胆相照吗,它很好地形容了肝胆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胃与脾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将以上分别联络起来,就形成了五大系统。我们在谈论五脏功能的时候,谈的实际上是五脏对于本身和其他连属以及全身系统的功能。而我们在给五脏定位的时候,则为我们内部的器官了。
所以中医的五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西医的心脏、肝脏等解剖学中的各脏器的功能。
同时,中医里的一些表述,实际上是与古老的文化相联系、相通的。很多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成语,都有医学道理在里面。比如说,我们形容一个人容易发脾气,叫肝火旺盛;形容一个人害怕,叫胆小如鼠。可见,肝、胆等器官,中医认为它们是跟人的情绪和气质分不开的。
在症状上,比如说个人便秘,我们说他肺气虚,在治疗上或者饮食上就需要给他来一些补肺气的药品或食物,吃完以后大便就会下得顺畅了,因为从中医理论上讲肺与大肠是互为表里的。
比如说,一个人心烦易怒,他的心火特别旺盛,那么这个火就会下移至小肠,体现在小肠上会产生什么症状呢?这个人可能在小便的时候会有灼热的感觉。
《素问·玉机真脏论》就提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这些学说如果按照现代医学的概念去套,那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根本不可理解,但是这些经验确实是从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生活实践以及治疗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再比如说,肝通窍于目,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小到微观的症状,大到宏观的环境,都综合在内了。所以只要把这种模型结构搞明白了,我们在养生方面就可以获得一些健康性的指导。
有病“择药当之”
有很多人认为自己身体不舒服,然后就买很多高档营养品回来补身体,觉得越是高档的营养品就会对身体越有好处,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错误认识。
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些药品广告不负责任地夸大疗效,说是研究或发现了一个什么东西,如何如何好,这个东西是人体必需的,标很高的价钱就让你买。比如说,大家经常见到街边有许多的商店挂着回收冬虫夏草的牌子,而卖冬虫夏草的人就会说:这东西有多么好,多么珍贵,上万块钱一公斤,你吃吧,吃了肯定能延年益寿什么的。
我在这里不是说冬虫夏草不好,它的确是一味很珍贵的中药,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盲目使用甚至可能会有副作用。如今冬虫夏草之神效似乎使人们进入一个误区,此亦世风之变,物识之变所然。
如果你对照五脏体系的结构模型来看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讲身体要维持一种动态平衡,那么你的身体是否缺这种东西呢?如果缺这种东西,吃它才有好处;如果不缺,这个东西再贵吃了也没好处。
中医有一句话叫“有病择药当之”,就是得这个病就该吃这种药,不是这个病吃这种药就没用。
在宋代曾经流行过一种可笑的养生方法。那个时代贵族以养生为一种殊荣,那么他们养生流行吃什么呢?他们吃石头,就是那种钟乳石。当时人的理解是,钟乳石几千万年才长这么长一点,所以吃了肯定能长寿,还给它起了许多好听的名字。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现代人听了可能都觉得难以理解。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是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古代的交通不发达,去一趟京城不容易,当他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后,却得了一种肺病。得病以后,找了很多大夫也没有治好,身上的盘缠也快花光了,实在没办法了。
后来,他遇到一位高人。这个高人对他说:“你的病我或许能治。我跟你说,你到市场上去买两筐梨。现在正好产红肖梨,价格非常便宜。你弄两筐梨然后搁在这驴背上,你就往家乡走吧。回家路上每天吃多少梨不限量,如果吃完了你就再买些,每天就是吃梨。当到了晚上在旅馆里睡觉的时候,你就把这个梨搁在一个石器里,把它给捣碎了,然后喝那个梨汁。”
想想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结果这个人就按照高人说的方法去做了,结果回到家以后他的肺病真的就好了。为什么呢?因为梨性是甘寒的,它本身对肺就有好处,就这么简单。结果当时不明真相的人,就传说这种梨能解毒,导致红肖梨的价格扶摇直上,把它吹得效果都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