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汉武帝晚年偏听偏信,导致统治阶级之间出现了“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杀。汉王朝的内部斗争极大地削弱了国力,从此汉王朝开始走下坡路。汉武帝晚年尚能觉悟,颁布了“罪己诏”,改弦更张,才挽救了汉王朝的命运。
由于汉武帝时期的文治武功,汉王朝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因而在西汉的11座帝陵中,规模最大的当数汉武帝的茂陵。在巾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丽山”陵方能与之相比。陵封土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卜述记载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人,形如覆斗,显得庄严稳重。
20世纪40年代,一位美国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仟务的途中,在西安的西北方向意外看到了,类似于金字塔的建筑,他把这些建筑称为“东方的金字塔”。他和他的飞行队员由于并不知道是汉代帝陵,所以只把这些建筑当作导航地标,这个“会字塔”就是汉武帝刘彻的茂陵。
公元前139年,茂陵开始营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是汉代帝陵巾修建时间最长的。《晋书·索琳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这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
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殉葬于墓中,与死者一起,以便死者在幽更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日“黄肠”。木料皆内向,故口“题凑”。汉武帝死后所做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水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两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
《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围困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汉武帝下葬后未得安宁,据《后汉书》记载,当年农民起义军赤林军攻占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发掘诸陵,取其宝物”。茂陵中的宝物,搬了儿十天,“陵中物仍不能减半”。后来起义军没有钱用时,再一次盗挖了茂陵。而在东汉末年,董申也盗挖过茂陵。在进入茂陵时他叮嘱吕布,注意寻找一种专治哑巴的秘方,原来他的孙女董白是个哑巴。唐末黄巢起义时也“光顾”过茂陵。民罔时期,军阀孙连仲在陵上修筑战壕,被怀疑实为盗墓。但是,这些盗墓说法,并无具体文字记录,茂陵地宫中的宝物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茂陵的各类陪葬坑数量经过勘探,已经达到400多个,比秦始皇陵发现的还多。1981年发掘的茂陵陪葬墓从葬坑山土的230多件“阳信家”用物,以铜器居多。鎏金铜马和鎏金银铜节熏炉是西汉青铜器巾的精品,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金属冶铸技术。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茂陵陪葬墓和其他汉陵的陪葬墓的奇异之处在于都有“象征”的说法和意义。例如霍去病墓,“为冢像祁连山”。霍十_病18岁随人将军卫青出征,讨伐匈奴,屡战屡胜。特别是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纵横驰骋,决战千里,将匈奴主力横扫无遗,为汉武土朝开拓西北边疆立下辉煌战功。从而也彻底开通了通往两域的丝绸之路。公元前117年,24岁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了。汉武帝为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特调来玄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其冢像“祁连山”,以表彰他的威震匈奴不朽功勋。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占地面积5841平方米。在霍去病墓上雕刻各种巨型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这些大型石刻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伏虎、卧象、卧牛、人抱熊、怪兽吞羊、野猪、鱼等16件。尤以马踏匈奴最为有名。
这批石刻题材新颖、生动逼真、雕刻简练浓厚,集中体现了汉初沉雄、博大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是我国曰前保存的古代成组大型石刻艺术的杰作,在巾国美术雕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95年,国家文物局派出专家组对霍去病墓纪念碑式的巨右群雕进行鉴定和审评,依其每件石雕文物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这16件石刻中,鉴定为国宝级的达12件之多。
卫青墓,“起冢像卢山(阴山)”。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为汉武帝时大司马大将军,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七出匈奴而不败,与霍去病并称为“帝国双壁”。卫青首次以骑兵长途,奔袭,是这一战术的开创者,开启了汉对匈奴战争的新篇章,立下了赫赫战功。卫青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他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十同甘苦,威信很高,在《史记》中留下了“虽古名将弗过也”的极高评价。公元前106年,卫青去世,谥号烈侯,陪葬于茂陵。
茂陵的修陵人墓地位于茂陵陵园以西约4公里的南位镇陈土村南。20世纪70年代,当地群众在平整十地时发现大量戴铁制刑具的骨架。据当时在场的人讲,这些骨架埋葬凌乱,头向不一,有的甚至几具骨架叠压在一起,还有个别为半跪半蹲姿势。茂陵博物馆收藏有少量当年在此采集的铁刑具。根据调查和钻探,在大约4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大量埋葬密集的小型墓葬。这些墓葬长18~20米,宽04~06米,深约20~30米左右,墓葬问隔02~05米,按此密度推算,估计这片墓地埋葬尸骨在2万具以上。
第5节、昭帝平陵
昭帝平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人土村附近、咸阳原西端。汉昭帝刘弗陵葬于此。
刘弗陵是武帝最小的儿子,少年聪慧,很得武帝的喜爱。当武帝病币、打算立他为太子时,却担心他年龄幼小,可能会出现母后专权的局面,于是先逼死了他的生母赵婕妤,然后才立他为太子。武帝死后,年仅8岁的刘弗陵当上了皇帝,由霍光、桑弘羊等辅政。在位期间,镇压了兄姊和上官桀、上官安的叛乱,多次下诏削减国家的财政支出,减免百姓的田租田赋,继续推行“重本抑末”政策,移民屯田,多次派兵击败匈奴与乌桓的侵扰,加强了边防。
一系列措施居然使武帝晚年动荡不安的局面逐渐稳定下来。公元前74年,“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六月工中,葬平陵”,终年21岁。
由于口刀帝突然发病死去,这使得丰管帝陵营建的官员非常狼狈,因为他的陵墓还没有认真营建,于是赶快租用了三万辆牛车,从渭河滩拉沙,构筑地下墓室。仓促归仓促,然而昭帝平陵的随葬品仍是十分丰富的。当时由霍光主持昭帝丧事,墓室中金银珠玉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