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高祖长陵
“汉承秦制”是人们关于汉代对秦制度延续的总结性概括。秦帝王陵墓制度对汉代确实起了十分币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陵寝制度、陵邑制度、陪葬制度上。
其实,秦朝的陵寝制度影响更为深远,直到明清时期的帝王陵仍实行这种制度。两汉帝陵的寝殿,在初期也像秦始皇那样建在墓的北侧,到汉景帝阳陵时,寝殿则由陵园内移到陵园外,并建成以寝殿为中心包括便殿在内的寝园。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汉宣帝杜陵的寝殿的发掘,对汉代的帝陵寝殿建筑形制才有所了解。其寝园位于陵园之东南,在寝园内,寝殿在西,便殿在东。《汉书·韦贤传》云:“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寝殿。”
陵邑制度开始于秦始皇陵时。《后汉书·光武十王传》东平究王刘苍云:“园邑之兴,始自强秦。”为了加强对修陵的管理工作,秦始皇十五年设置丽邑,三十五年又迁三万家丽邑,考古发掘也证明秦始阜陵确实有丽邑,在陵园内多次发现刻有“丽邑”陶文的陶器和砖瓦。其遗址位于秦始皇陵园北侧约25公里的刘家村东地面上堆积着大量的残砖瓦片红烧土,许多陶片上有陶文印记。汉代在咸阳原上建置了五陵邑,即高祖长陵邑、惠帝安陵邑、景帝阳陵邑、武帝茂陵邑、昭帝平陵邑等。西汉设置陵邑的目的除和秦始阜陵邑供奉陵墓一样以外,还有强于弱枝、维护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另外,汉陵还在陵园建城垣、筑覆斗形封土、建有众多陪葬坑(如兵马俑坑)、陪葬墓等方面有所继承。
西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汉。丧葬制度是礼仪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丧葬制度也是“事死如事生”,西汉皇帝陵墓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帝陵也可以说是西汉古代统治阶级社会历史活动的缩影。对西汉帝陵的勘探与发掘,使我们对西汉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除汉文帝刘恒霸陵和汉宣帝刘询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原上,其余9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东西约40公里,两起兴平市豆马村,东到咸阳市正阳乡张家湾,依次排列着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成帝刘骜延陵、汉平帝刘衍康陵、汉元帝刘爽渭陵、汉驶帝刘欣义陵、汉惠帝刘盈安陵、汉高祖刘邦长陵、汉景帝刘启阳陵。
诸陵巾,除霸陵“囚山为陵”外,其余均为土冢,封土高大,呈覆斗形,形状似“金字塔”。
陵四周以夯土构筑陵园,一般为方形,坐西朝东,每面辟有一阙门。经发现,阳陵南阙门遗址为三出阙形式。皇后陵多居帝陵东西两侧,除吕后陵与高祖陵共一陵园外,其余大都各筑陵园,只是规模稍小。诸陵附近辟有寝园、陵庙以及从葬坑等。
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南部,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长陵居高临下,威武壮观,显示出古代帝王高高在上的尊严。
刘邦是中同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平民阜帝。楚汉战争中,他叱咤风云,“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身负重伤12次,最后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登基后刘邦一面加强巾央集权,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工,同时又裂土分封9个同姓诸侯下。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灭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以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币不起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对刘邦的评价是“古代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长陵亦称“长…”或“长陵…”,取名“长陵”或因与所在地古称“长平”或“长平阪”有关。实测封土底部东西长153米,南北宽135米,顶部东西55米,南北35米,高328米,与史籍记载相近。
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陵同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止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儿仗像牛之具”,完全像皇帝牛前时一样侍奉。
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两处,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两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安寝的地宫。
陵园中还有吕后合葬陵,在长陵东向二百多米的地方。1968年,只有13岁的孔忠良放学回家,在长陵附近渠边发现一枚发光的白色小石头,就小心翼翼地装进书包拿回家。他父亲孔祥发看后说是一枚印章,可能是文物,要好好保护,把它上交国家。第二天,孔忠良和父亲把这枚小石头送到陕西省博物馆(现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经专家鉴定,这是块上好的新疆和田羊脂玉,玉石卜雕刻的是一只螭虎,更让专家惊讶的是玉石上雕刻着“皇后之玺”四个篆体字,艺术价值极高。其形制、式样、印文内容及字数均与文献所载相符,经鉴定,当为吕后之印玺无疑,价值连城。孔忠良和父亲听说是珍贵文物后,毫不犹豫地上交了。“它是我们的国宝,给国家肯定有很大的价值,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嘛。”孔忠良说,当时他们没要任何报酬,博物馆的一位领导给了他和父亲20元作为回家的路费。
“皇后之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该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迄今为止,“皇后之玺”仍是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帝后玉玺,属于国宝级文物。
1970年开始发掘的长陵附近杨家湾汉墓及陪葬坑,将3000多件彩绘兵马俑展现于世,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军制、战阵、武器装备等情况的宝贵资料。杨家湾汉墓规模巨人,结构复杂,在西汉帝陵陪葬墓中很有代表性,慕主可能是大将周勃、周亚夫父子。
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的所在地,在现在咸阳市的韩家湾。陵邑略旱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南北长,东两宽。陵邑的南墙部分与陵园北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刘邦生前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让其侍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多。近年在长陵陵邑范围内曾经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这些残留的废墟和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的繁华景象。
在西汉诸陵中,长陵的陪葬墓数量最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在长陵。根据史书的记载,萧何、曹参、张耳、田虫分、周勃父子等功臣贵戚人都陪葬于此。这些累累连绵的坟冢,从某种角度再现了汉初文治武功的盛况。
第2节、文帝霸陵
从西安市向东来到灞河两岸,在灞桥区毛两乡附近的杨家圪塔村可以看到一座自然而成、气势磅礴的帝王陵墓,它就是安葬汉文帝刘恒的霸陵。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是汉高祖的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公元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土,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
公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甲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汉文帝。
义帝即位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农着朴素,废除肉刑,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为了吸引农民归农力本,文帝以减轻出租税率的办法,改变背本趋末的社会风气,用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1/30的上地税。文帝十三年(前167年),还伞部免去田租。白此以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此外,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汉文帝善于以德治国,曾经亲白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在位23年,生活朴素,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
汉文帝在历史上受到很高评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说,汉初社会经济残破,但经过与民休息,文帝即位23年,经济发展得很快,人民从中得到实惠,经过比较,人们很容易感受到文帝的好处。从主观上说,汉文帝树立以身作则、“以德化民”之形象,但他从不以“有德”白居,而是多次下诏白责,把白然灾异和农业歉收等归咎于自已“不德”、“德薄”和“失德”导致,常说“吾甚自愧”“朕甚白愧”,并向贤良方正者和高级官员征求意见。
文帝为何不葬在咸阳原上,与其父亲等皇室葬在一起呢?其原因可能是吕后已与高祖合葬于长陵,文帝之母薄姬又无法以皇后身份在长陵区安葬;同时也与汉文帝节俭的性格有关,他要依山为陵。囚此,只好另择陵区。
霸陵位于浐河和灞河之问的白鹿原北坡,距长安城大约15公里。霸陵依山傍水,一面是陡峭的原坡,一面是汹涌的灞河,山陵之势就好像凤凰展翅,所以这里义被人们叫作“凤凰嘴”。霸陵一带,是汉代长安城通向东南的交通咽喉要道,秦汉以来的灞桥,就在附近架设。
霸陵所处的白鹿原,地势高畅,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便于驻军,能够扼制长安与关东的往来,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占代把这一带叫作霸上,一直是屯兵之地。历史上有不少威武雄壮的军事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汉文帝于斤元七年(前157年)去世,遗诏对其丧葬事宜有明确指令。开头部分以谈论人生哲学开始:“朕听说凡是大下万物只要有生,就没有不死的。死亡这件事是大地之理、物之白然者,实在是用不着特别哀伤。现在世间的人们,都喜欢牛而讨厌死,为了厚葬不惜倾家荡产,为了服满丧服不惜伤害健康,我很是不赞同。”遗诏的以下部分把汉文帝一贯保持的低姿态做人的风格发扬到了极致:“况且朕既不德,对于百姓没有什么帮助;现在要夕匕了,还要使百姓穿着丧服很长时间,违反寒暑的穿着惯例,使父子悲伤,伤害长幼的志向,减损人们的饮食,断绝对于鬼神的祭祀,那不是在加重我的不德吗?怎么对得起天下!”“朕获得奉祀祖先宗庙机会,以眇眇之身而高居于天下君下之上,已经二十多年了。全托天地之灵,社稷之福,境内保持了安宁,战事很少。朕既不敏,经常害怕犯错,以至于羞辱了先帝的遗德;时间长了,义怕不能善始善终。现在终于得以天年,也得以追随高祖,这是对朕之不明的嘉奖,怎么会有什么悲哀的感觉!”他还主张丧事从简:“其令天下吏民,丧事传达后只需要服丧3日,3日后吏民都要脱去丧服。各级官府不得禁止百姓娶妇、嫁女、祭祀神灵、饮酒食肉。应该从事丧事事务的,都无须穿着给父母服丧的‘斩衰’丧服(不缝衣边的丧服),经带宽度不要超过3寸,也不要在车辆上和兵器上蒙上白布,不要动员男女百姓到皇宫里来哭丧。宫殿里按礼应该哭丧的,每天的白天和傍晚各放声哭上15声,行礼结束后就停止。不是在白天、傍晚固定的行礼时问的,禁止宫殿里擅自哭丧。下葬后,有关人员穿着大功(粗的熟麻布)的丧服15日,换穿小功(较细的熟麻布)14日,再换穿细麻布的丧服7日,就可以脱去丧服。其他没有在本法令中明确规定的事项,比照本法令施行丧事。霸陵(汉文帝预定的墓地)山川都要保留原样,不要更改。夫人以下直至最低的少使称号的嫔妃(按照当时的法律,皇帝的嫔妃分为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七个等级)全部放回娘家。”
据《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汉文帝生活俭朴,曾经宣布:“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会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这一诏令也可以理解为霸陵葬制即埋葬规格同样“因其故”,也就是按照既定方针,“毋有所改”。霸陵覆土工程只动用了31000人,也说明工程量不大。与秦始皇陵覆土工程使用工役达七十多万人的情形比较,简直是天壤之别。说明汉文帝的丧事是从简的。
两汉之际,赤眉军入关中,曾经有发掘汉帝诸陵取其宝货的行为。据说只有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得以保全。赤眉军发掘西汉帝陵事,发生于退出长安之后陷于窘迫情境之时。《汉书·王莽传下》写道:“赤眉遂烧宫窒市里,害更始,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长安为虚,城巾无人行。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后汉书·刘盆子传》也记载:
“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赤眉军对西汉帝陵的破坏,为历史卜军事集团公开以武力发掘帝陵事件之先声。所谓“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成为鲜明的对照。之所以霸陵能完好保存,是由于赤眉军认为霸陵非厚葬之陵,在此不会有太大的收获。当然也可能来不及对霸陵和杜陵进行盗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