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中西药混用
1.结核病人在服用抗痨药异烟肼、利福平时,忌同服龙骨、牡蛎、代赭石、磁石、自然铜等中药。因这些中药中含有金属离子钙、镁、铝、铁等,可与上述西药发生反应而结合成难溶性络合物,妨碍吸收,降低疗效。
2.肿瘤病人服用抗肿瘤药磷酰胺、环乙亚硝脲、5—氟脲嘧啶、阿糖胞苷、争光霉素时,忌合用中药复方丹参制剂。有实验表明,合用能促进肿瘤的转移。
3.骨质增生病人服中药骨刺消痛液时,忌合用复方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否则会增加消化道的刺激性,严重者可导致消化道出血。
4.神经衰弱病人服安神中药朱砂和中成药朱砂安神丸期间,忌合用镇静催眠药溴化钠、溴化钾、三溴合剂,以免生成有毒的溴化汞等沉淀物,引起药源性肠炎。
5.脚气病患者在服用维生素趴时,忌合用地榆、河子、五倍子、石榴皮、虎杖等,否则,既达不到疗效,还会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和消化不良反应。
6.糖尿病患者在服用D—860、优降糖、降糖灵等药物期间,忌合用人参、甘草、鹿茸等中药。因同服后,会相互拮抗,减弱降糖药的效应。
7.咳喘病人服用中药麻黄时,忌与平喘西药氨茶碱合用,否则效果不如单一用药,而毒性增加1-3倍,可引起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头痛头昏、心律失常等。
8.水肿病人在服用含钾量高的利尿中药泽泻、白芋根、金钱草、丝瓜络期间,忌与利尿西药安体舒通、氨苯喋啶等合用,以免发生高血钾等副作用。
9.消化不良病人在服用中药神曲、麦芽、谷芽时,忌与土霉素、氯霉素、金霉素等合用,因其可破坏中药所含的消化酶,影响中药疗效。
10.胃酸过多病人在服用煅牡蛎、煅龙骨、硼砂等碱性较强的中药及其汤方、成药时,不宜同服阿司匹林、胃蛋白酶合剂等酸性中药,因酸碱中和会使中、西药都丧失疗效。
服药时牢记十四种忌口
药,吃了就完了,但药物参与消化的所有过程,可能和你抽的那支烟、喝的那种果汁、吃的那种食物相互作用。因此,你有必要了解你正在服用的药物有哪些忌口,防止药效打折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1.任何药物——烟
服用任何药物后的30分钟内都不能吸烟。因为烟碱会加快肝脏降解药物的速度,导致血液中药物浓度不足,难以充分发挥药效。试验证实,服药后30分钟内吸烟,血药浓度约降至不吸烟时的1/20.
2.阿司匹林——酒、果汁
酒进入人体后需要被氧化成乙醛,再进一步被氧化成乙酸。阿司匹林妨碍乙醛氧化成乙酸,造成人体内乙醛蓄积,不仅加重发热和全身疼痛症状,还容易引起肝损伤。而果汁则会加剧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诱发胃出血。
3.黄连素——茶
茶水中含有约10%鞣质,鞣质在人体内分解成鞣酸,鞣酸会沉淀黄连素中的生物碱,大大降低其药效。因此,服用黄连素前后两小时内不能饮茶。
4.布洛芬——咖啡、可乐
布洛芬(芬必得)对胃黏膜有较大刺激性,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及可乐中含有的古柯碱都会刺激胃酸分泌,所以会加剧布洛芬对胃黏膜的毒副作用,甚至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5.抗生素——牛奶、果汁
服用抗生素前后两小时内不要饮用牛奶或果汁。因为牛奶会降低抗生素活性,使药效无法充分发挥;而果汁(尤其是新鲜果汁)中富含的果酸则加速抗生素溶解,不仅降低药效,还可能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增加毒副作用。
6.钙片——菠菜
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钾,进入人体后电解出的草酸根离子会沉淀钙离子,不仅妨碍人体吸收钙,还容易生成草酸钙结石。专家建议服用钙片前后两小时内不要进食菠菜,或先将菠菜煮一下,待草酸钾溶解于水,将水倒掉后再食用。
7.抗过敏药——奶酪、肉制品
服用抗过敏药物期间忌食奶酪、肉制品等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因为组氨酸在人体内会转化为组织胺,而抗过敏药抑制组织胺分解,因此造成人体内组织胺蓄积,诱发头晕、头痛、心慌等不适症状。
8.止泻药——牛奶
服用止泻药物,不能饮用牛奶。因为牛奶不仅降低止泻药药效,其含有的乳糖成分还容易加重腹泻症状。
9.苦味健胃药——甜食
苦味健胃药依靠苦味刺激唾液、胃液等消化液分泌,促食欲、助消化。甜味成分一方面掩盖苦味、降低药效,另一方面还与健胃药中的很多成分发生络合反应,降低其有效成分含量。
10.利尿剂——香蕉、橘子
服用利尿剂期间,钾会在血液中滞留。若同时再吃富含钾的香蕉、橘子,体内钾蓄积更加严重,易诱发心脏、血压方面的并发症。
11.维生素C——虾
虾中含量丰富的铜会氧化维生素C,令其失效;同时,虾中的五价砷成分还会与维生素C反应生成具有毒性的“三价砷”。
12.滋补类中药——萝卜
滋补类中药通过补气,进而滋补全身气血阴阳,而萝卜有破气作用,会大大减弱滋补功效,因此服用滋补类中药期间忌食萝卜。
13.降压药——西柚汁
西柚汁中的柚皮素成分会影响肝脏中某种酶的功能,而这种酶与降压药的代谢有关,将造成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副作用大大增加。
14.多酶片——热水
酶是多酶片等助消化类药物的有效成分,酶这种活性蛋白质遇热水后即凝固变性,失去应有的助消化作用,因此服用多酶片时最好用低温水送服。
干吞药片伤食道
每天来医院看病的人很多,大家都抱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病快些好,早日恢复健康。大夫们常给病人开些口服药,口服药既简便又安全,一般可按“1天3次,1次×片”服用。可是常常看到一些病人为了图省事,将药片放在口腔的舌根部,不喝水,用力一咽,算是服完了药,其实,这种服药方式是不可取的。
临床医生观察发现,吃药不喝够水,可致药效降低或造成食管损伤。服药时,增加饮水量,可加速药物通过咽、食道进入胃,可提高胃的排空速度,使药物更快到达肠部。由于多数药物是在小肠内被人体吸收的,因此药物尽早到达小肠部,可利于提高药物的吸收率,提高药效。
另外,增加饮水量还可对溶解度小而剂量大的药物增加溶出量,使吸收增加,从而提高血中药物的浓度。总之,无论药物的溶解度大小,病人在服药时都应注意,要用200-300毫升温开水送下。切忌干吞药片,以免药片,尤其是胶囊粘附于食管壁,在食管内停留时间过长,造成食管黏膜损伤。最常见的是浅表性溃疡,严重时会引起出血。
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的病人,干吞药片,可能会将食管静脉划破,造成大出血,后果不堪设想。可引起食管损伤的常用药有:硫酸亚铁、阿司匹林、氨茶碱、复方新诺明等,在服用上述药物时,可采用坐位或立位,服药后不要马上仰卧,以免药物滞留在食管内。
睡前勿服降压药
有些患高血压的病人,担心晚上睡眠中会突然发生意外,或以为服药后血压下降,可以舒舒服服地睡觉,所以总是在临睡前服用降压药物。这是不科学的,容易发生意外。
高血压病人服用降压药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血压过高,减轻心脏负荷和高血压对血管壁的压力。由于人体有昼夜节律的变动,当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血压多可自然下降20%,而且以睡后两小时最为明显。许多降压药物的血液浓度是在服药后两小时达到高峰期,若病人在临睡前服药,两者的作用合在一起,就容易导致血压骤然下降,并出现脑血流量减少。对中老年人而言,易使血液凝集成血栓,加上血管硬化、管腔变窄,易出现脑血栓(脑梗塞),导致病人出现失语、失明、偏瘫等脑血管意外症状,以及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据临床观察,在24小时内连续血压监测的结果表明,人的血压是不稳定的,每天以8点至11点、15点至18点血压最高,故服用降压药物的最佳时间是7点半和14点半,也就是血压高峰期前半小时,可有效控制血压的升高。
老年人不可依赖药物
人到老年,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衰退,因此,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解毒、排泄和抵抗药物副作用的能力大大降低,易在体内积蓄中毒。所以,老年人除必须用药物治疗的疾病外,一般的医疗保健不宜完全依赖药物,而应当尽量利用其他疗法,如饮食疗法、体育疗法、针灸、按摩、推拿、理疗等,以免除药物对肌体的危害。
在需要药物治疗时,对有毒性或副作用强的药物,除非万不得已,应尽量少用,或改用其他较为安全的药物。
老年人易患便秘和失眠。失眠是因老年人本来睡眠时间减少,加上其他种种原因所致。因此,决不可依赖于药物,而应当采取别的办法。再如便秘,可以采取饮食疗法,早起空腹喝半碗淡盐开水,或冲点蜂蜜水喝,多吃蔬菜瓜果,生活规律,注意多活动,养成定时大便习惯,基本上可以解除症状。偶尔急需时,可选用“开塞露”,尽量不用泻药。失眠也是这样,一般通过练气功,注意生活规律,睡前静息排除杂念,就会安然入睡。
老年人服用滋补药延缓衰老是可能的,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长寿主要是靠适当地锻炼、饮食营养、生活规律,有专家曾说:“老年人皆厌于药物而喜于食,病后脾、胃易伤,治疗又慎于吐泻,故尤宜用食以治之。”
不论治病,还是养身,尽量用饮食而不依赖药物,是老年人应采取的正确方法。
“老慢支”不可常服抗菌药
慢性支气管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发现相当多的“老慢支”病人不问病情是否需要,经常不恰当地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或是向医生指名要求打针,理由是“打针比服药见效快”;或是索要某种抗菌药。人们熟知的先锋霉素等因为口服很方便,已成了家庭常备药,有的病人稍有一些咳嗽,就取来不规则地服用。
实际上,“老慢支”的大多数患者有长期吸烟史,而引起咳嗽的基本原因是支气管粘膜的杯状细胞增多,粘液分泌增多。可是支气管纤毛已被广泛破坏,支气管内出现了大片“不毛之地”,缺少了纤毛运动,痰液不易排出,只得用咳嗽动作来努力排出这些非炎性的分泌物。此外,在吸入烟雾、冷空气侵入或并发感冒时,咳嗽也会增多,当这些因素去除后,咳嗽症状就会随之减轻。
“老慢支”病人何时需用抗菌药物呢?如果咳的痰液呈黄色、草绿色,或出现体温升高,化验白细胞数增高,痰液培养有细菌生长,胸部X线检查发现炎症阴影时,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如果仅有咳嗽症状就经常使用抗菌素,难免会出现不必要的药源性损害等副作用,尤其对肝、肾等重要内脏的损害;还可造成“菌群失调”,使原来一些非致病的细菌或霉菌大量繁殖,患者可能发生更为复杂的并发症,尤其像内脏霉菌之类的感染,病情往往非常严重,且难以控制,可危及生命。
“老慢支”患者必须首先戒烟;平时注意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改善肺功能;从夏季起每天用冷水洗脸,以增强耐寒力;气候多变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脚的保暖,因为“寒从脚起”;痰液不易咳出时多饮水,并服用复方甘草合剂、必嗽平等祛痰药;有气急症状时可服用茶碱类平喘药等。
扭伤后不能立即贴膏药
在日常生活中,人免不了会发生扭伤肌肉、韧带等情况,特别是体力劳动者。伤湿止痛膏药力能直透皮下组织,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消肿、散瘀的目的,所以广受患者推崇,并且已成为家庭中的常用药。然而,在使用该药治疗跌打扭伤时却存在误区,许多人伤后立即贴上膏药,以为这样伤痛好得一定快一些。其实这种做法不但无法减轻疼痛,反而造成局部肿胀,疼痛得更厉害。
由于人体组织在受到外界损伤后即呈现炎症反应,大量液体自血管内渗透到扭伤处,局部慢慢出现肿胀,继而压迫神经引起疼痛。这种反应在24小时内可达到顶峰。如果在此期间贴上伤湿止痛膏,其活血作用会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自血管内渗出的液体会增多,局部肿胀疼痛也会加重。所以跌打损伤后24小时内贴伤湿止痛膏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跌打损伤后,在皮肤无破损的情况下,立即冷敷或用冷水冲洗患处,使血管收缩,减轻肿胀疼痛现象。24小时后再贴伤湿止痛膏。这样既可减少疼痛,又可缩短病程。
补钙并非多多益善
骨质疏松的患者存在着骨钙的丢失和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因而可以服用一定量的钙剂、维生素制剂来补充体内的不足。服用钙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对胃肠道刺激小的制剂
因为钙剂需要长期服用才能有效,因而要选择服用方便的活性钙、碳酸钙或葡萄糖酸钙,而氯化钙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不宜长期服用。
2.服用钙剂需要增加饮水量
增加饮水量的目的是增加尿量,减少泌尿系结石形成的机会。因尿中钙离子的浓度过高是产生结石的原因之一。对于已经有泌尿系结石者,服用钙剂后应定期做B超等检查,以了解结石变化的情况。
3.补钙绝非越多越好
人体每日需要的钙为1-1.5克,主要从食物中摄取。补钙要遵循“补充不足,略有超出”的原则,不能无限制地补。因为补入过多的钙必然增加钙从尿中排出的量,而尿钙过多容易导致泌尿系结石产生,因而补钙过多对身体也是有害的。
4.服用钙剂的时间
因为血钙的水平受体内各种激素的影响和调节,而这些激素具有“昼夜节律”的特性,也就是说激素白天和夜间的分泌量有所不同,因而血钙的水平也不稳定,具有上下波动的特征。一般讲,血钙水平在后半夜及清晨最低,白天最高。
为了有效地发挥钙的作用,骨质疏松者最好每晚睡前服用一次钙剂,以抵消夜间的低血钙。
胶囊不可剥开服
胶囊剂是人们熟悉的一种药物剂型。空的胶囊是圆筒状,主要由以骨明胶或猪皮明胶制成。
胶囊除用来包裹药物外,还有以下几点作用:
1.胶囊剂可以掩盖药物的苦味及臭味,消除病人服用时不愉快的体验。例如绝大部分抗生素都味苦,其中氯霉素的苦味可谓家喻户晓,若以此粉末口服则多数病人难以承受。
2.某些药物在胃中易被破坏或对胃有较强刺激性,常制成肠溶胶囊,以确保胶囊到达碱性的十二指肠内才溶解。如把这种胶囊剥开吞服,会降低甚至失去药效,并增加对胃的刺激性,甚至引起胃出血。
3.胶囊内的药物有规定的剂量,剥开后容易散失药粉,导致服用剂量不准确,不利于治疗。
4.有些胶囊是缓释胶囊,必须完整吞服,才能使药物以均衡的剂量释放,发挥最佳药效。如果剥去胶囊,把药物倒出来服,将破坏胶囊的缓释特性,达不到缓释的目的。
可见,胶囊不应当剥开服用。
如果病人服用胶囊类药物确有困难,一般的胶囊可以剥开服用,但肠溶胶囊和缓释胶囊类药物,绝对不可剥开服用。
维生素C泡腾片不可久服
而今,在白领阶层及不少年轻人中,服维生素C泡腾片盛行。一则取其营养,二则口感良好,虽价格偏高,亦颇受欢迎。
维生素C泡腾片是用维生素C、淀粉及食用香精制成,内含维生素C1000毫克。当人体受到感染或有其他炎症,对维生素C之需求增高时,服之有效,但不是多多益善。
长期大量服用,由于人体的生理调节作用已适应了高浓度的维生素C,一旦停服,除出现晨起牙龈出血,重则皮下淤斑等症状外,尚有以下弊端:
1.大剂量的维生素C在体内被分解成的最终产物为草酸及二氧化碳,草酸在尿中生成的草酸盐,极易形成结石。再者高浓度的维生素C使尿液酸度增高,在结石的形成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能促进动脉硬化,且服用维生素C的剂量越大,动脉壁增厚的速度越快。若服用者同时吸烟,其增厚的速度则更明显。
3.过量的维生素C还能破坏淋巴细胞及阻碍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过量弊多,适量有益。一般说来,每日30毫克即可满足代谢之需求,100毫克已是药理剂量,通常处方中也只是每日三次,每次100毫克。
考虑到维生素C的多种功能及其易被破坏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孕妇和乳母每日都应补充维生素C30毫克。我国的标准是:成年男性每日需要75毫克,女性70毫克,孕妇100毫克,乳母150毫克。感冒时服用维生素C泡腾片也是一日一次,三至五天为宜,最好不要长期服用。
哮喘时莫用这些药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病人感到胸闷、气急、心慌、咳嗽、咯黏痰、恶心等。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治疗药物一般用扩张支气管和抗变态反应的药物,如氨茶碱、喘息定、色甘酸钠、舒喘宁等。这些药物都能消除或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扩张支气管,从而平息哮喘的发作。
心绞痛和心律失常患者常服心得安,但如果患者同时患支气管哮喘,便须注意不能服心得安。因为此药的副作用之一,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鼻黏膜毛细血管收缩。哮喘病人服用后,犹如火上浇油,病情急剧恶化,甚至窒息死亡。此外,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过敏性鼻炎的病人,也不可服用心得安。
支气管哮喘合并鼻窦炎或鼻息肉的病人应忌用阿司匹林及含阿司匹林的复方制剂。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服用阿司匹林及复方制剂后30分钟,可诱发剧烈的哮喘。
肾上腺素气雾剂和茶硷类药物虽有很好的近期平喘效果,但对于缺氧状态中的病人(哮喘病人发作期多数有缺氧症状),可殃及心脏功能而危及生命,应慎用。
肝病患者用药应慎重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具有代谢、合成、解毒和排泄等多种功能,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许多药物在肝脏代谢后被清除,使身体免遭有毒物质的损害。肝功能受损害时,可直接影响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使药物排泄缓慢,作用时间延长,有时可发生药物蓄积,对身体产生毒性。有些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性,会造成肝功能损害,产生药源性肝病。所以,肝脏病患者用药时应慎重。
由于肝脏的解毒功能是有限的,用药过量或过久时,或因肝脏功能已经减退或机体对某种药物过敏,尽管药物未超过规定的剂量,也可以对肝脏造成损害甚至使肝功能衰竭。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转氨酶升高等。引起这种情况的药物有:抗生素类如四环素、红霉素、磺胺药、呋喃唑酮等;抗结核药雷米封、利福平;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激素类中的保泰松;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抗癌药琉基嘌呤;镇静药氯丙嗪、利眠宁、安定、安宁等。还可引起胆汁郁滞性肝炎,除能引起食欲不振、乏力、恶心、上腹部不适外,通常还有皮肤深度黄染、奇痒及血清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嗜碱性粒细胞明显升高。长期使用泻药双醋酚丁、降压药甲基多巴还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发生上述药源性肝病后,大多数经过及时停药和护肝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
药源性肝病可以预防,如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药物,尤其是以往曾患过急、慢性肝炎的人更要注意,必须使用可能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时要严格遵守医嘱,按时用药、按量使用,切不可随意加大药物剂量和延长用药时间。在用药过程中定期复查肝功,了解肝功能情况。
高脂血症慎用维生素E
医学研究发现,老年人血清中维生素与四种常见的老年病有明显关系。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的含量基本正常。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中维生素A的含量偏低。癌症患者血清中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含量明显降低。而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中维生素A、维生素E含量呈明显增高状态。
人体生理学研究表明,血清中维生素水平过低或过高对健康都是有害的。一般认为,体内缺乏维生素并不可怕,只要改善饮食或补充维生素类药物,即可得到纠正;而体内维生素含量过高却是比较难对付的医疗难题。近年来,老年病患者大多服用维生素类药物,许多心血管病患者服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其实,大多数老年病患者无需补充维生素E,高脂血症患者更不需要补充维生素E。老年病医生观察到,血脂较高的老年人如果额外补充维生素E,不但没有降血脂作用,还会出现胸闷、憋气、腹泻、血栓性静脉炎、乳腺增生等副作用。老年男性患者每天补充0.1克维生素E,可能因乳腺增生而呈现乳房女性化。
目前,维生素类药物已成为最常见的不合理使用的药品。对高脂血症患者来说,还是不补充维生素E为好。
糖尿病人降压不宜用“双克”
有的糖尿病人同时患高血压病,长期服珍菊降压片,血压控制得很稳定,可是血糖却往往控制得不理想,这种现象在咨询门诊中经常碰到。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得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排除了饮食因素、运动因素、降糖药因素和心理因素,很可能与选用降压药不当有关。
瑞典医学家早就报道过,氯噻嗪类利尿药(我国用的是双氢氯噻嗪,也叫双氢克尿塞,简称“双克”)既能降血压,又能利尿,但此药有不少缺点,缺点之一就是会降低糖耐量。这项研究得到普遍认同,所以,瑞典医生最早提出不把“双克”作为降压药使用。
在我国,“双克”仍被列为一线降压药,但并非所有高血压病患者都能服用,像糖尿病人和糖耐量减低者应忌服;由于“双克”还抑制尿酸排泄,故痛风病人也不应服用。在国内,“双克”常被组成为复方降压制剂,诸如珍菊降压片、复方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许多商品药中都含有“双克”成分。医保改革实施后,不少患者上定点药房购药,往往不问复方药物的组成,看到“降压”两字,就用来降血压。这样购药服用显然是盲目的。
糖尿病人不宜服含“双克”的降压药,首选的应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苯那普利,也可选钙拮抗剂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必要时可选用血管紧张素 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等。
不要一腹泻就吃黄连素
无论居家还是旅游,黄连素也许是人们最常提到的必备药物了。它的学名叫做“盐酸小檗碱”,是从黄连、黄檗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黄连素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通常每次口服0.1-0.5克,每日3次。
黄连素口服后,几乎不被胃肠道吸收,只是停留在肠道,对抗致病的细菌。这一特性虽然使黄连素对胃肠道以外的感染没有效果,但由于黄连素不被吸收入血液,所以副作用很小。科学家曾给小鼠按每千克体重8克的用量服用黄连素,24小时后尚有半数小鼠存活。如果换作是体重60千克的人,相当于每天吃上接近250克。黄连素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便秘,大量应用后偶有恶心、呕吐、皮疹及发热,停药后即可消失。
需要指出的是,腹泻后如果口服两三粒黄连素即可见效,大多属于非感染性腹泻或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对于这些与细菌无关的腹泻,黄连素毫无作用。虽然服药后常常症状缓解,但一般与用药无关。虽然黄连素很安全,但有不少人一腹泻就吃黄连素,确实很不必要。
慢性病人切忌凭经验用药
从现代生活中,高血压、糖尿病、肝炎、慢性支气管炎等,都是常见的慢性病。由于些慢性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甚至是终生服药,不少人认为“久病成良医”,常凭经验用药,而这样做往往会铸成大错。尤其是习惯用药、点名开药、常常疑病,这三种看病习惯在老年患者中很常见。
1.只开药不检查
“医生,给我开两个礼拜的硝苯地平!”“我先给你量量血压。”“不用,在家天天量,就是血压有点高,这药都吃了几年了。”
这类习惯用药的患者约占门诊量的30%,大多数都是一些老年的慢性病患者,他们自认为久病成医,每次到医院就是为了例行地开药。
病情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有可能上个月医生开的药,这个月就需要调整,所以千万不要懒得做相关检查而习惯用药,这样不利于医生对病情的掌握,也不利于疾病的控制。
2.点名要“好药”
“给我开点××吧,据说这个药不错,我看广告说它治慢性胃炎挺好。”这类患者多为一些有文化、懂一点医学常识的老年患者,有时竟然把药品广告中的适应证硬往自己身上套,千方百计地要求医生多用“好药”、“贵药”、“新药”。
对于慢性病来说,治疗不能太着急,最忌讳一种药还没用完一个疗程,就要求医生换药。患者可以问问医生自己是否适合某种药,得到医生的允许后才能服用,千万不能自行用药。
3.常怀疑自己患病
“我最近胸口发紧,是不是心脏出了问题?”“检查结果没发现什么问题啊!”“你再给我检查一下,肯定是没检查清楚。”
与一些不看医生的老年患者相反,这些患者经常跑医院,约占内科门诊病人的10%。他们较注重收集信息,常因感觉某个部位异常,就觉得患了严重疾病,往往对检查结果不满意,常跑医院,但经检查后,一般又没有什么器质性病变。这种情况属于疑病倾向,患者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不妨去看心理医生,这样对症治疗才有效。
常按照老方子拿药不可取
到某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处,发现前来就诊的老人极少,只是偶尔会有些病人家属,拿着长长的药品单子请医生开药。当班的医生告诉记者,现在天气冷了,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们基本上都不出门了,所以来拿药的通常是老人的子女。然而,这样不来看病,照着原来药方抓出来的药,就没有问题吗?专家认为,这种“光开药,不看病”的情况在一些常年患病的老年人中很常见,严格来说,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
需要经常来医院开药的老年人都是一些慢性病的患者,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服药,而所有的药物基本都有副作用,这样很容易对肝肾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此外,由于很多疾病都有这样的特征: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而有些很小但很重要的症状,容易被患者本人忽略,如果不能及时更换治疗方法,也会危害患者的健康。
因此,专家建议,所有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另外,老年人也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久病成医”,每次去医院只是去开药,或者连医院都不去,索性让子女照方抓药。因为很多慢性病在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不及时去医院和医生沟通,并进行检查,很可能导致病情长期不愈或恶化。
还需要提醒的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平时一定要在把各项指标的数据详细记录下来,这样,一旦出现变化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再让医生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治疗,就算不能亲自去医院,也可以让子女把记录拿给医生看,判断一下目前的治疗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
用药途径不能任意挑
有些病人认为口服药不如注射药见效快、作用强,只要感到身体不舒服就会要求医生给他打针或“挂盐水”。而另外却有一些病人的想法与之恰好相反,患病后,总希望多吃药,少打针,免遭“皮肉之苦”。实际上,这两种想法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那么,患病后,应怎样选择用药的途径?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剂型分为片剂、丸剂、针剂、胶囊剂等多种。将药物制成什么剂型,是由药物的性质、疗效和毒副作用等条件决定的。有些药物不溶于注射用的溶媒中或在这些溶媒中的溶解度很小,溶解的药物达不到临床上的治疗量,这些药物就不能做成注射剂,而将其制成片剂,如一些常用的抗生素。相反,有些药物必须做成注射剂,如胰岛素,这种药物只能注射而不能口服,这是因为口服的胰岛素进入胃肠道后易被胃蛋白酶破坏失效,口服的量再大也达不到治疗效果。
当然,有些药物也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如盐酸山莨菪碱,这种药物既有注射剂,又有片剂。另外,含同种药物的不同剂型药理作用却不一定是相同的,如口服液硫酸镁是用来导泻的,而针剂硫酸镁则具有中枢抑制及降血压的作用。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药物来治疗,而相同的药物又具有不同的剂型。所以,选择正确的用药途径,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特点做出最佳选择,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