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新补充到高校的青年教师成为本科教学的主体,由于教学任务重,青年教师到校后来不及充电,就要迅速进入角色。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充满活力,但不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经验缺乏,有的青年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已引起主管部门与高校的关注。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对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要求,如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建设一大批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讨,提高教学水平。在国内系统开展大学教师教学训练是一件全新的任务。但在国外、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来看,许多大学设立了“教学卓越中心”、“教学训练中心”或“教与学促进中心”等专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教学观念为主要工作职能的机构,如哈佛大学的帕克教学中心等等。国内的高校教师的教学训练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滞后、经验办事的局面。
为加强我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促进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教务处、人事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于今年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意见(试行)》。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试讲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教师专业实践锻炼制度与教师培训计划,争取用3年的时间使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上一新的台阶。
教师试讲制度。对拟聘用担任教学工作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或拟从外单位引进我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拟开课的本校非教师岗位人员(新任兼职教师)、首次来校任教的外聘教师(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和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可以免试讲)、本校专职教师拟新开课程的、导师制培养期满需通过课堂教学关考核的教师必须通过试讲关(说课与讲课),把好开课与进人关。
青年教师助教制。对毕业来校工作或调入本校工作不满一年且无高校教学工作经历者、在高校教师岗位上工作不满1年者及根据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被认为需要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师实行助教制。培养期的考核结果与青年教师的转正、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聘任及是否开新课程挂钩。
教师专业实践锻炼制度。学校各院系应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师本人职业发展规划,统一、协调安排好中青年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制定本单位未来三年专任教师专业实践锻炼计划。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师每两年要有不少于三个月的实践锻炼(集中与分散、兼职与专职),适宜40岁以下的专业课程的教师应在未来三年内完成一轮专业实践锻炼。
教师培训计划。教师培训计划的对象范围为我校55岁以下的教师。通过教师培训计划逐步建立我校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在职教师教学培训(5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训练(教学质量效果差认为急需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师)三个层次的培训体系,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
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杠杆,强化教学质量与绩效分配的紧密结合,建立有效的质量利益机制,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对教育质量的自觉追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但是,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影响下,教师的“自觉”并不是完全自发的,必须有“外力”的推动作用,将外部压力变成内在的动力,这些外力既要有质量监督体系、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学实践的锻炼等,也要有与质量保证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是要打破单纯的以职称高低为绩效分配的标准,二是要打破单一的以课时计课酬的办法。通过校系教学质量监控小组、教学督导、学生评教、课程考核等质量考核评价等,将绩效分配与教学质量紧密挂钩,鼓励优秀,合理拉开分配差距,推动教师将单纯的为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有意识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七、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等教育发展,给学校发展带来机遇,但对于尚处在发展中的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仍是学校的关键,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任务仍艰巨,思考和需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一)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体制,为教学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教育创新的内涵包括在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前提下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法等方面的创新。其中,教育理念的创新,作为思想基础,是其他教育创新活动的先导。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属于教学管理创新,但教学管理创新只是教育创新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子系统能够反作用和影响其所生存和依赖的大系统,但更重要的是子系统又受到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推广应用需要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的创新,为教学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需要在全校范围内继续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不断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与理念。逐步树立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向观;树立教学是中心、质量是生命线的教学地位观;树立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的人才培养观;树立深化教改创特色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校本特色的教学思想与理念。
(二)引进ISO9000思想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
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其核心是把质量管理从传统的对结果(产品)实行评估,转为对过程实施控制。即对形成最终结果(产品)的全过程实施过程控制,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纠错、反馈与修正,以保证每一过程质量管理在严格的监控之下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内容概括为“三全”: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即质量管理的执行要贯穿到自始至终的全过程,涉及整个系统的各个方面,需要组织每一层次中每个员工的共同参与。这一点适合于作为培养人才的复杂系统的高等学校。作为学校,产品即为教育过程的结果,它是通过学生这一载体来实现的。依据ISO9000标准的基本思想,要保证学生这一特殊“产品”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使所有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与教育过程的全部环节上都受到控制。基于这样的思路,为提高教育质量,许多高校加强研究,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来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指导教学质量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起制度完善、操作严谨、运行良好、体现了管理水平的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运行体系。研究和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标准,对于提高学校全员质量意识,加强对教学的全过程管理,确立教学质量体系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院系目标任务管理,强化院(系)自检自控功能,完善校院(系)二级教育教学管理
校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是指为了实现学校的总体办学目标,学校、院(系)的教学管理机构(人员)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分级负责,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发挥各自的管理效能,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的教学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使学校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机制转变为以院(系)为主的管理机制,根本目的是使学校能主动适应社会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管理重心下移,重新调整确定学校与院(系)及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更好地促进学科整合和发展,激活基层办学实体,最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当前,完善校院(系)二级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是要通过加强院系目标任务管理,强化院(系)自检自控与自我发展的职能。各院系要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控,院系根据职责负责统筹规划本部门教学的具体工作和质量监控工作,建立科学可行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负责本单位学科建设、课程教学、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教学技能培养等具体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
(四)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教学质量监控
目前,高校对教师评价的项目较多,这既有利于激励教学工作,但也影响了评估工作监控和导向目标的实施,使部分教师产生反感情绪和抵触心理。制定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评价标准,通过构建正激励为主的管理模式,探讨“拉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架构,减少教师对评估检查工作的顾虑,变监控过程为培养过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应加强检查评估(评价)与推广先进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举行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会、优秀教师报告会、各种教学大赛等,发挥其榜样作用,形成竞争态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日常教学环节的监控程序、监控办法、评价、评优、选优办法及各项评价指标,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五)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
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一支优质、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这是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目前我校教学管理人员还存在学历层次较低、业务能力不强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为落实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要建设成为一所从外延和内涵、体制和机制、框架和内在都达到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我们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将学校办得更好!
(罗大玉,乐山师范学院院长)
美国的社区教育及其启示
杨胜宽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吉尔伯特市社区教育的考察分析,透视了该国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可资学习借鉴之处,同时注意到,美国的教育界,也在深入思考新的时代要求下对各层次教育进行改革,虚心学习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教育的长处与经验。
关键词:美国吉尔伯特;社区教育;办学模式;经验;启示。
在乐山市外办和教育局的组织下,包括我在内的乐山市教育代表团一行十人,于2004年4月对美国亚利桑那州吉尔伯特市(该市2002年与乐山市缔结为友好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工作访问,参加市教育代表团的成员,有全市部分中小学、中等师范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院)长,个别从事教育行政管理、教学质量研究的负责同志,我是省属在乐山高等师范院校的唯一代表。作为第一个专业代表团对该市的访问,对方的友好城市协会负责人和志愿工作者,对我们的访问非常重视,安排了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学供我们参观考察,对我们给予了热情周到的接待。彼此多角度地交流探讨了两国教育的模式、方法和人才培养经验,日程紧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我们看到、了解到、感受到许多东西,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增进了两个城市的友谊,而且使我们对美国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特点有了亲身的了解和感受,大家觉得确实不虚此行。尤其是美国的社区教育,体制完备,运转科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有许多不乏值得我们参酌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