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特征及主要内容
实践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基础。实践能力不仅包括生产劳动,也包括各种社会实践,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实践,还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实践。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知(Leaning to know)、学做(leaning to do)、学会与人相处(leaning to live to together)、学会生存(leaning to be),其中后面三点都同实践能力有关。我们认为,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是指管理类专业学生进入社会,与他人进行交往、完成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对管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总和,它具有自身内容上的多元性和实践性;自身获得平台上的多元性;自身获得周期上的长期性等三大特点。
自身内容上的多元性和实践性是指学生实践能力绝不仅仅是单指学生在某一方面所获得的实践能力,而是指学生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同时这种能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必须是学生能够亲自操作并加以熟练运用的一种能力。自身获得平台上的多元性是指这种能力的获得渠道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也可通过课外实践获得;既可以在学校内获得,也可在校外获得。自身获得周期上的长期性是指这种能力的获得是长期性,不能满足于大学四年时间的获得,而是一种伴随着管理工作的开展随时可以获得并更新的能力。
一般认为,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三大类能力:一是社会化能力,二是创新能力,三是专业技能。社会化能力是指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并基于当代大学生年龄普通较小的情况,管理类学生所必须具有的沟通、协调能力及社会责任承担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事物,最终达到学会超越自我、超越前人,通过实践取得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它一般包括问题发现能力和研究能力。专业技能是管理类各专业学生在各种管理岗位上胜任本职工作所需要的与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实践能力,它往往由于专业不同而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在这里仅就我校政法系已开办的两个管理类专业方向所涉及的专业技能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是行政管理专业中的企业管理方向,我们把其专业技能概括如下:一是决策、组织类能力,主要包括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二是公文类能力,主要包括公文写作能力、办公自动化能力和速记能力;三是市场营销能力,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与评价能力、广告策划能力和客户沟通能力;四是资本运营能力,涉及货币资本运营能力和人力资本运营能力,前者主要包括资金筹集能力、资金增值能力和资金安全能力,后者主要包括员工沟通能力、员工激励能力和员工惩诫能力。
二是社会工作专业中的高级家政方向,我们把其专业技能概括如下:一是口头表达能力,主要包括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和英语口头能力;二是家庭护理能力,包括常见病简单处理能力和简单医疗器械使用能力;三是沟通、交流能力,主要包括聊天能力和心理分析能力;四是厨艺能力;五是家庭装饰能力;六是家庭理财能力。
二、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平台
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的能力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获得,我们认为,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主要有“课堂理论教学”平台、“课堂实验教学”平台、“校内课内外实训实践”平台、“科技讲座及课题研究”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平台等等。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各类实践能力正是在这些多元化的平台上获得的。
第一,“课堂理论教学”平台。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不能截然分割的,没有理论的实践与没有实践的理论同样是不可想象的。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首先需要获得理性的认识,才能通过实践环节来巩固并检验已有的理论知识,“课堂理论教学”平台正是承担起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重任。
事实上,“课堂理论教学”平台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主动质疑、大胆设问、开展讨论、争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以及获得求真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一种学习模式。
该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有本质的区别。传统模式强调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的绝对认可,因为教师是真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真理性也无须置疑;教师左右了课堂活动,因为教师是主体,学校似乎是为教师的存在而存在;教师对学生课堂活动的表现具有最终解释权,因为教师掌握着评价学生的生死大权,评价似乎天生就是教师的专利。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以及评价的标准,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而“讲授启发式”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启发,学生不仅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可以反思,而且书本知识本身的真理性也可置疑;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主体发挥着引导作用,教师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教师为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过程的评价,而且评价的权力是师生共享,方式有外部评价也有学生个体自定的内部评价,有他评也有学生的自评。教学的结果不仅是获得知识,而且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形成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情感。总之,教师是真理的“助产婆”而不是真理的传授者。
这一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它不仅在思想认识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在做法上也有许多创新之处。如许多教师改变上课系统讲授教学内容的习惯,而是先简明扼要介绍本课题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前沿以及需要参考的书籍和资料,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怎样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简明阐释新内容后,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提问、争辩等方式的自主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课题结束后,放手让学生在他评、互评和自评中加深知识的内化。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实践者、创造者。
第二,“课堂实验教学”平台。
事实上,实验教学是大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我国教育制度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唯一的依据就是考试成绩,也就是考核学生对课堂讲授的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本科毕业生考研究生也主要是看考试成绩,甚至大学中评定奖学金的主要依据还是考试成绩。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考试成绩往往成了衡量学生业务水准的唯一标准。上述情况,很容易误导学生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验教学。
同时,实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实验教学薄弱的主要原因。如笔者所在的乐山师范学院,近六年来,学校为解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问题,校领导的主要精力和学校的主要财力都用在购买土地、新建教室、图书馆、实验楼等基本建设上,学校无力自筹经费购置实验仪器,而上级主管部门也多年没有拨专款购买实验仪器,这就造成实验室条件差,实验仪器陈旧落后、套数少,实验室的日常运行经费也严重不足。由于怕学生把仪器弄坏或多消耗器材,因而减少了学生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室也难以向学生全面开放。不仅如此,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亟待充实、加强。学校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中,重点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往往忽视了实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目前,不少实验室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甚至青黄不接;水平不高;待遇偏低;工作不安心。这也导致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实验室开放时间短,仪器开机时数不高,仪器的完好率低,难以向学生全面开放。
另外,不少同学对教学实验重视不够,认为实验很花费时间,对自己能力提高也不明显,因而采取应付态度,满足于按老师规定做了实验,只要不影响自己成绩就行。加之,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也不像考试成绩那样易于量化,这更助长了部分学生对实验的不重视。
总之,为了培养、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提高对管理类专业教学实验的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实验教学薄弱的状况,大力加强管理类学生的实验教学,真正构筑起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实验教学”平台。
第三,“校内课内外实训实践”平台。
“校内课内外实训实践”平台是指通过探索课、研究课、活动课、实验课、案例课等不同的课程类型的实训教学及社会锻炼,实现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学校,在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中,开设模拟银行,使学生在实验室就了解会计工作、金融业务的一些基本操作情况。还有的高校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动态地修正完善案例设计,在实施前对系统设计进行修正,并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不断调试,每次实施结束要进行总结完善。通过这些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了活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在交往中提高了实践能力。贯彻这一模式,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容许学生出错、走弯路。甚至在文科教学中可能无需建立标准答案,而应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完善自己。这样,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社会锻炼则是指通过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在社会适应性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种模式。实践锻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参加在校内服务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种自我服务的活动中既受到了教育,又从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如南开大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创办了多种刊物,定期出版。学生在刊物的编辑过程中,即提高了写作水平,又锻炼了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去实地参观考察、参加社会实践。如四川大学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它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全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采取厂校挂钩、村校结队等形式固定和一些工厂、乡村建立联系,每年寒暑假挑选一部分优秀学生担任厂长助理和村长助理进行代职实习,使学生受到全面的锻炼。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科技讲座及课题研究”平台。“科技讲座及课题研究”平台是指为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大学生科技社团和创业小组为依托,以学生科研讲座和课题为载体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一种学习模式。如江苏大学共有大学生科技社团、科技协会和兴趣小组80多个。从2002年起,学校每年设立1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科研立项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首批资助的90个科研项目,涉及机械、能源、医药、管理等多个学科,其中两项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30余篇学生科研论文在国内正式刊物发表。同时,学校还成立大学生科研导师团,近百名离退休老教授、老专家发挥余热,从选题立项、过程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地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因此,江苏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绩十分显着。
第五,“校外实习基地”平台。
对管理类专业而言,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就我校开办的企业管理专业而言,校企结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与企业建立固定关系之后,企业是高校学生的实践基地。首先是教学实习。学生进校以后,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就要有学生到工厂参观考察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学时到与该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去,使学生对社会企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巩固专业思想打下基础。其次是生产实习。大二或大三时,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这时特别需要接触实际。因此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到企业中进行实际操作、检验,实习结束回到学校,根据实践的体会,调整学习计划,增加学习内容,并经常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保持联系,虚心求教,为掌握专业技能打下牢固的基础。再就是毕业实习,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取得实际效果,同时企业对学生的能力也是一个考察过程,对于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企业将把其留下来工作,并很快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这样也就达到了校企合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