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估考核体系,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估考核体系,不仅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检验,而且能够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我们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构建以考核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多元评价并重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断对考核体系进行评价、修订完善,具体细化实践教学质量评估考核体系和改进评估方式、手段,使评估考核体系更加系统、科学、合理。该体系能科学客观评价实践教学绩效,更能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
实践教学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与完善,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廖辉,乐山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系)
综合研究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陈稼轩、向清祥、王应红
摘要: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开设综合研究型实验,加强了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对开设实验的特点、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综合研究型;教学模式。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将基本操作与物质的性质、技术融为一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课程。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时只是照抄课本中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按照实验指导或教师拟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自由发挥的空间小,几乎没有自己的见解及创新。这种“开处方”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会照方抓药,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很难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实验改革的基础上,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开设了综合研究型实验,对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综合研究型实验基本流程
综合研究型实验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将学生按5~6人分为一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实验任务安排并撰写小组课题总结报告。小组成员共同选择由教师提供的实验课题,通过文献查阅、小组讨论,拟出实验方案设计,经教师批准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二、综合研究型有机化学实验的特点
(一)科学研究性
综合研究型有机化学实验的题目往往是一个小型的科研项目。学生要完成实验通常要经过查阅文献、设计合成路线、摸索反应条件、对产品进行分离提纯和结构表征等步骤。这个过程使学生初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团队合作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为毕业论文工作及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的综合性
实验的综合性体现在实验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一个综合体系。首先实验课题是有机化学与环境、生物、医药、材料等学科结合的,学生在文献综述过程中需充分了解课题的背景知识。其次学生需要通过有机合成得到产品并对产品进行结构表征,这需要运用他们掌握的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
(三)学生的主体性
在综合研究型有机实验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从实验原理、性质、选择方法、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到自己动手进行仪器选取、组装、使用,到汇总结果、撰写科研论文,整个过程都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激情和创造性思维,体现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督促和评价作用。
三、具体实施方案
综合研究型有机化学实验可分为三个模块: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实验方案的实施和学生成绩评价。
(一)实验前期工作
实验前期工作是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以下内容:
(1)教师向学生提供多个实验课题。实验课题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启发性以及灵活性,并简要介绍课题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自己所选课题有大概了解。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维普数据库、欧洲专利网、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网站来进行文献检索。引导学生收集实验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验所涉及化学药品的安全数据,完成文献综述和实验方案的安全评估。
(3)教师组织讨论各组实验设计方案。当各组完成方案设计和安全评估后,组长应向全班作实验设计方案陈述报告,利用5~10分钟时间介绍课题的相关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及方案设计的理由,实验小组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自由提问。
(二)实验方案的实施
当学生完成方案设计并经教师批准后方可开展实验工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教师应采用讨论、提问、启发和比较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他们通过理论教材、文献知识来寻找答案。
(三)实验成绩评价
实验成绩评价主要包括实验方案设计、陈述报告、个人总结和科研日记四部分。实验设计方案:是由小组成员查阅文献,共同讨论制订的;陈述报告:是由小组共同完成,组长代表小组向全班作陈述报告,小组成员共同接受同学和教师的提问;个人总结:是学生在完成实验课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包括通过实验所获得的理论及实践中的知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等;科研日记:是学生在完成实验课题过程中所承担的工作,如:文献综述、实验记录、个人的实验总结等。
四、效果与体会
通过综合研究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传统实验教学形式相比较,有下列一些变化:(1)学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时间明显延长,有的小组还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实验研究。(2)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开始积极思考问题,表现在主动问问题的同学增多,问题深度明显提高,与以前“照方抓药”的实验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采用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同学之间对实验的讨论更为热烈,有的甚至主动邀请老师参与讨论。(4)实验技能明显提高,实验过程中善于思考,这表现在参与教师科研的同学受到老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动手能力强、会思考。
综合研究型有机化学实验在进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室需要在周末开放,教师的工作量如何计算;实验设备陈旧、药品不齐全等。这些都需要学校把教学改革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艳君,成泽艳,刘建军等.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实验室科学,2008(1):54~55
[2]C.McDonnell,C.O’connorand M.K Seery,Developing practical Chemistry skill by means of student-driven problem based learning mini-projects.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and Practice,2007,8(2):130~139
[3]O.C.Kelly and O.E.Finlayson,Providing solution sthrough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theunder graduate 1st year chemistry laboratory.Chem.Educ.Res.Pract,2007,8(3):347~361
[4]张欣华,杨光,肖进兵等.开设综合研究型化学实验的尝试.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5):155~159
[5]孙琳,刘春萍,吕菊波等.有机综合研究型化学实验的设立与教学模式的探索.高师理科学刊,2004,24(3):75~77
[6]刘志昌,王应红,熊俊如.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对高师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2):129~131
(陈稼轩、向清祥、王应红,乐山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培计划”的实践价值探讨
杨宏
摘要:师范生教育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双培计划”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的形式,在教育实际工作中,培养和提高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双培计划”的实施有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也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其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获得角色认可;培养了学生基于课程改革的教育素养。
关键词:师范生;实践能力;实践价值;“双培计划”。
在目前的师范教育中,如何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实践能力的薄弱制约着师范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师范教育的质量,因而,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在新形势下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明确其实践价值,就显得迫切和必要。
一
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活动特点,决定了师范生教育的特殊性,即应该重视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的薄弱是长期以来困扰师范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这个问题在教育实习中已经初步显现出来,表现为有的学生不能把在学校学习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比较好地转化为相关的教育教学行为,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处于具体真实的课堂教学,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不足。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有的还停留于从学习的角度参与,有的把教育实习被动当看作是完成学分的一个部分,没有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的角度重视。出现这样的问题固然与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不够有关,也与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有关。
高师院校对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来进行的,但教育见习的时间有限,学生对教学实践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没有切身的体验,教育实习是锻炼和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在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培养中越来越受重视。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教育实习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即使教育实习的目标指向比较明确,但这并不是说,有了规定就定能达到预定的要求。首先应该看到这种训练有时只有几周,为熟悉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看到即使时间足够,也经常可能因为仅从学习的角度参与而收效不大。”师范生从学习的角度参与教育实习,在目前的高师院校中比较普遍,虽然与教育见习相比,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对教师职业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和体验,但总的来说,学生的学习认识强于角色认同,体验意识强于职业参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和身份认可还比较低。
鉴于目前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教学存在的这些不足,乐山师范学院和乐山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教师教育的“双培计划”。其具体方案为:乐山师范学院与乐山市教育局在教师教育领域通力合作,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乐山师范学院通过选派教师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以顶岗支教实习的形式,补充顶替农村中小学因教师参加培训而空缺的岗位。
“双培计划”既是对农村教育的实际支援,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相继出台。于是,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样的时代要求,给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师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高师院校师范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能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格师资,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要培养出新型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教师,就需要对高师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尤其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双培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施的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举措,它既有时代性,也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即哲学认识论中的实践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