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质量·特色·改革·创新
31829900000069

第69章 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5)

在导师指导下学生的实验学习获得了更多的课外科技知识,在科研活动中切实受到科研训练。在此基础上,几年来学生先后发表了十多篇论文。有的考上重点大学有机化学硕士研究生,在进一步深造中,这些学生表现出较好的科学素养,其中有的较快地做出了成果。他们深切地感受本科学习中科学素质的培养,对他们成长有很多有益的帮助。对于兴趣广泛、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双向选择的方法,组织他们参加有关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此,要调动教师和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参与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特别是在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开放过程中。应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志向,对具有潜在能力的学生,及时为他们指派导师,鼓励他们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尽量为这些学生提供基本条件,进行合理引导和培养,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和较高师资水平的有利条件,把科研和专业实验教学相结合,将科研工作的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融入实验教学中。

5.完善评价方式

通常,有机实验考核方法有笔试和操作考试两种,但都离不开教材,只要熟读教材就能通过笔试,只要会按教材提供的方法操作,就能通过操作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学生死读书,不能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性。新的考核办法应以学生的平时实验成绩为主,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期末增加设计实验或文献实验的考查,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设计和完成一个教材上没有且从未做过,但要求能创造性地运用实验的知识和能力的小实验,这种考试的“答案”并非唯一,教师根据学生设计方案的优劣、操作过程的正确与否以及有无创新性等因素来评定成绩,这样的考试,能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差距反映出来。平时考评的权重指数为6,考查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次数、预习情况、实验课纪律、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实验报告书写的完美程度、处理实验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迟到、早退、请假、卫生状况、课堂问题与讨论等也纳入平时的考评之中,目的是在实验课的各个环节中,严格要求学生。注重在平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把对学生的技能提高放在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当中,使每个实验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平时考评是实验综合成绩的主要依据,平时考评才能考查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是教师考评学生的直接依据,教师应多关注平时考评。笔试考评权重指数为2,以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求为基准命题,考评学生对实验室的基本常识、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对做过的实验中的原理、装置、操作要点及现象和注意事项进行命题,以考评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和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对综合设计实验进行命题,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试考评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过的实验内容的巩固程度和理解应用的水平,所命试题要能涵盖大部分实验技能和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针对性,试题类型有多样性,学生回答有多面性,还要做到命题的科学合理性。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分类建立试题库进行随机选题,体现试题的多变性。笔试实验考评是一个辅助考评,考评的范围只局限于书面上,不能体现学生动手能力,但能考评出学生对实验中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能考评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对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验技能考评权重指数为2,主要考评学生的操作技能。将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设计成多个实验操作试题,并详细地拟订出每一个实验内容中每一个规范操作的赋分值,将每一个要考查的实验建成一个完整的操作考试用的试题库,考评时让学生随机抽取试题,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这样会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减少了许多人为的因素对学生实验成绩的影响。考评时学生按题设的要求在限定时间内独立动手完成操作并讲解注意事项。

总之,加强有机实验教学中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对现行的教材内容建设、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等的综合改革。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扎实艰苦的实践问题,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英.大学化学实验改革构想.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46

[2]王睿,何锡辉.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高等教育研究,2001(3):39~43

[3]郑燕玉.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1998(6):95~98

[4]鄂晓宇,孟丽君,邸魁.以实验教学的新理念建立实验教学的新体系.实验科学,2006(1):21~22

[5]刘呜,毕玉玲,赵美蓉等.实行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4):91~94

[6]J.E.Ramos,R.A.Pitarma,M.E.Ferreira.In door environment quality:a new challeng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Int.J.Environment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4(2):154~164

[7]高占先,于丽梅.从国内外实验教材的变化看有机化学实验教改发展趋势.高等化工教育,2005(85)3:85~87

[8]谢跃生,郑小军,周国华等.“全过程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改革尝试.广西高教研究,1997(1):68~70

[9]刘志昌,王应红,熊俊如.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对离师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12):129~131

[10]刘存芳,田光辉,赖普辉.有机实验课综合考评方法探析.中国科学信息,2008(3):178~179

(向清祥,乐山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王应红、陈稼轩,乐山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课程标准与高师课程改革探索

张建平、何光普

摘要: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目标应保持一致,课程体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目标以及课程之间相互作用的积极影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课程的改革。高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改革,其实质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目标一致、课程目标服务课程体系目标的课程标准的改革。并提出高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突出师范性的策略性问题思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大纲。

高师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教育目标的规定和要求与高等师范院校的性质、任务、特点,以及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中,初等和中等教育教师资格的条件所确立的,服从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是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良的教师资源的总体目标,高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就必然指向高师生经过四年的培养应构建思想品格、文化修养、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以及身心状况四个方面的素质能力基本要求。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依赖于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科学构建中观层次的改革优化;其次依赖于构成课程体系的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评价等课程内容组织、实施和评价的微观层次改革。即依赖于对课程的生成系统、实施系统和课程评价系统的运行、管理及其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改革。

随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实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目标匹配的一致性。要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结果、基础教育的需求三者保持一致,实现课程体系目标的各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及其相互的积极影响起着关键性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高师教育的课程标准,发挥基础教育的“母机”功能,是促进高师教育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关键性基础工作。

一、我国课程标准的历史变化

“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的词汇,明确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指导性文件的是在1912年1月,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课程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课程标准。此时的“课程标准”内涵为: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结构)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纲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学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

此后四十多年里,教育界一直沿用“课程标准”这一词汇,直到1952年,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将课程标准总纲改为“课程计划”,各科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作为教学指导性文件,具体规定了学科知识的范围、目的、任务、深度、体系和结构、教学时间以及教学法上的具体要求。教学大纲一般包括说明和本文两部分,说明部分主要阐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思想、教材的编选原则、教材的排列,以及教育方法的原则性建议等。文本部分系统地规定课程的全部主要章节及教学时数,每个章节内容的要点以及实验、实习和作业等,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强调知识和技能结果性目标。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大纲经历了从教育部统一制定各主要学科的教学大纲到各高等学校自主制定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两个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现行教学大纲的弊端就凸现出来。教学大纲除在结构、体例上存在缺陷外,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和蕴涵的教育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在第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课程标准”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地区)教育部长会议中提出,课程标准是对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种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领域应该获得的成绩、行为以及个人发展,以使学生为丰富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1999年1月,我国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2年“课程标准”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再次载入基础教育改革的史册。它与其他国家的课程标准和现行的教学大纲相比较,它引入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包括态度、价值观等)的结果,是关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规定。

为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在高师物理教育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高等教育的课程标准代替先行的教学大纲,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课程标准内涵及其内外间的相互关系

(一)课程标准内涵与构成

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的性质及其作用与地位,通过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和学习机会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教与学的内容,期望学生应达到的表现标准,以及教育者为实现内容标准和期望教学资源目标配置而提供的教与学策略等。它是一个多类别的系统,其内容结构主要包括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和学习机会标准。

(1)内容标准:通过它界定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期望,即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标准应通过说明学生应该掌握的思想和操作能力,以及应该拥有的知识,对更加一般的、抽象的教育目标进行具体说明。不管表示的具体形式怎样,应具有以下特点:

①课程标准规定所有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现代知识分类学来看,知识基本上属于陈述性知识,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过程与方法属于认知策略,它们均属于认知领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属于情感范畴。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传统等,将课程标准作为落实素质教育和发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期望把课程标准视为一个对要培养的人经过一定阶段的教育后,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认知策略达到提高,情感态度达到增强,这对培养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是十分必要的。

②内容标准规定的是要达到的期望和目标,而不是规定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课程(如何组织教学计划或者大纲、主要的资源材料、教材、多媒体等其他信息资源)和教学方法(如何教授的教学策略)的详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