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理秘境之谜
31835600000015

第15章 神秘莫测的罗布泊

提起罗布泊,人们就会想起那无边无际的浩瀚大漠,想起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彭加木的神秘失踪。然而人们不知道,关于罗布泊的奇事其实远不止于此。在彭加木失踪的前一年,有一位名叫张小雄的解放军战士也在罗布泊地区神秘地失踪了。当时,尽管部队派出了大批的官兵,梳篦似地进行了日夜寻找,结果仍是一无所获,未见张小雄的一丝踪影。

天山脚下,张小雄的战友、当年事件的经历者、现任陆军某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杨民社讲起了这个故事:

“那是1978年5月的事情。当时我是班长,领着十几名战友,携带电台到罗布泊执行任务,驻扎在36号营房。18日下午大约16时左右,从河南入伍的新战士张小雄向另一名叫郑和平的战士说要去厕所方便,厕所距营房仅仅20来米,郑和平听到了张小雄跑向厕所的脚步声。”

“张小雄与郑和平是负责用电台发报与总部保持联系的。每日定点联系的时间是下午4时。到了与总部联系的时间,郑和平去厕所喊张小雄回营房发报。跑进厕所一看,哪有张小雄的影子?而且连“方便”的痕迹也没有。郑和平立即向我报告了情况。当时我心想,张小雄是新战士,这段时间比较劳累,会不会不懂纪律躲到哪个沙包后面睡觉去了?忙叫全班战士到附近去找,找了整整一下午也不见张小雄的影子。”

“从郑和平见到张小雄跑步去厕所到寻找张小雄,前后不到5分钟。茫茫大漠,他能到哪里去呢?这下全班有点儿慌了。”

“夜幕慢慢降临了。戈壁大漠的夜,常有一些野兽的嚎叫,平时就十分恐怖,现在出了这么一件事,更是令人胆战心惊。我们当时定了一条死纪律:任何人都不准单独离开营房,无论干什么,都要向班长请假,2人以上方可行动。同时向总部报告了这一情况。”

“夜,漆黑漆黑,天上似乎没有一颗星星;夜,极静极静,静得如同死亡之海。”

“恐怖的气氛,紧紧笼罩着营地。但我们是解放军战士,尤其是我,作为这十几个人的头儿,再可怕也要打起精神,显示出胆量,履行战士的职责。我想,张小雄是不是白天迷了路,找不到方向了?决定冒险到4公里外的一个海拔400多米高的山头上点燃一盏马灯,好给可能迷失方向的张小雄指路。”

“我带上班里平时胆子最大的一名战士,挎上冲锋枪,子弹推上膛,全副武装地朝小山走去。恐怖的气氛在死亡之海中越聚越浓。有四脚蛇不时地撩碰到我俩的脚,弄得我俩惊吓不已,捏枪的手,攥出了一把冷汗,脚都有些发软、打颤。好不容易爬上了400多米高的小山包,哆嗦着划了好几根火柴才把灯点燃。马灯淡黄色的小火焰刺破黑夜的幕布,给寻找张小雄带来了一线希望。”

“我俩把马灯支在山上,又壮胆回到营房。组织战士把一桶又一桶汽油在营房跟前的空地在上点燃。烈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半个天空。我们想,张小雄一定能看到我们发出的信号。然而令人沮丧的是,汽油燃尽了,也不见任何信息。”

“总部得到了我们的报告后,第二天便派出直升飞机寻找,又出动了大批指战员,找遍了方圆60平方公里荒漠的每一个角落,仍然不见张小雄的一丝踪影。”

“张小雄到哪里去了?张小雄又能到哪里去呢?他的失踪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令人费解……”杨科长仿佛还沉浸在昨天的回忆之中。

“这些年我一直暗自揣测:会不会和外星人有关呢?当年我们在36号营房不止一次发现过类似飞碟的不明物体。那形状看不清,看到的只是刺目的大火球一样的东西。由于当时不见报刊杂志上有关于飞碟的报道,我们都没当一回事,以为是一种自然景观。由于部队过去对张小雄失踪一事严格保密,加之张小雄不是什么大人物,所以他的失踪也就没像彭加木失踪一样为世人所知。”

犹如一瓶启封的陈年老酒,杨科长说的这个故事,令神秘的罗布泊更加扑朔迷离,难道罗布泊会是中国的“百慕大”?

其实,罗布泊的神秘莫测不仅仅源于彭加木和张小雄的离奇失踪,在地理研究史上罗布泊也一直是地理学家的一道难解的谜题。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同失踪了的楼兰古城一样,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近百年来关于罗布泊是否是游移湖的问题,是牵动着地理学界心弦的自然之谜。酷热、干旱、风沙、雅丹(陡崖)、盐壳,阻拦着人们向罗布泊接近,多少年来一直被称为“死亡之路”。历史上,曾有许多中外学者冲破层层阻隔进行了成功的考察,但却在罗布泊确切位置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最先引起罗布泊是游移湖争论的是俄国探险家H·M·普尔热瓦斯基,他在公元1876年曾到罗布泊考察,他发现罗布泊位于塔里木河口的喀拉和顺境内,比我国地图所记的位置还要往南,大约有纬度1°之差。而且,他所见到的湖泊是淡水湖,有芦苇丛生的大沼泽地,聚集着成千上万的鸟类。而北罗布泊(即中国地理文献所记载的罗布泊)的水都已干涸,变成盐滩,十分荒凉。普尔热瓦斯基的观点发表后,在国际地学界引起了争论。

德国的李希霍芬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普尔热瓦斯基所考察的也许并非是中国清朝地图上的罗布泊,真正的罗布泊还在普氏考察的北部。

以后,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赫丁等先后到罗布泊地区考察,认为争论的双方都没错,而是罗布泊游移到喀拉和顺去了。从此就有了罗布泊是游移湖的说法。斯文赫丁还推测了罗布泊游移的原因,是由于进入湖中的河水(塔里木河)夹带大量泥沙,沉积在湖盆里,而使湖底抬高,导致湖水往较低的地方移动。过一时期后,被泥沙抬高露出的湖底又遭受风的吹蚀而降低,这时湖水又回到原来的湖盆中,罗布泊像钟摆一样,南北游移不定,而且游移周期可能为1500年。

1923年,为普尔热瓦尔斯基和斯文赫丁所发现的罗布泊突然消失,成为沙漠,鸟儿飞走,芦苇枯死,那些靠打渔为生的渔民和居民也离开了芦苇编成的小屋,迁往他处。原来,罗布泊又戏剧性地回到了它以前呆过的老地方,即古代地图上所标的位置。

到了1930到1931年,瑞典、中国勘察队来到中国地图所标的罗布泊,发现其面积大约为2400平方公里到3000平方公里。

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在罗布泊北岸考察时,还见到烟波浩森、水鸟成群的情景。他们还曾在泛舟湖上抓到了一条大鱼。

但1964年,罗布泊开始干涸。1973年,美国大地卫星对该地区拍照,证实罗布泊已完全干涸。

而我国地学工作者认为,造成罗布泊干涸的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导致水体重新分配的结果,即河流上游的农垦,引水灌溉,造成了罗布泊水源枯竭,而并非是罗布泊游移他处。1980年,我国的科学考察队又两度穿越罗布泊,对那里的地貌和古水系作了详细的考察,考察队队长夏训诚在考察报告中写道:“罗布泊最低处为778米,喀拉和顺最低处为788米,相差10米,水往低处流,不可能发生罗布泊倒流喀拉和顺的现象。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入湖口处,河流含泥沙较少,短时期内不会产生大量泥沙堆积,抬高湖底地形,而使水往较低地方流去。这次考察中我们看到,干涸的湖底皆为坚硬的盐壳,用钢锤都很难敲碎,不易产生风的吹蚀作用,而使湖底重新降低。我们还在干涸的罗布泊湖盆中,进行钻探取样,这些样品通过孢粉和年代测定表明,湖底沉积物不同层次都有香蒲、莎草等水生植物孢粉的分布,说明历史各时期罗布泊一直是有水停积的,湖水从未离开过罗布泊。根据碳14年代测定结果,湖底沉积物1.5米深处,为3600年左右的沉积。说明3600年以来,湖泊的沉积作用一直在进行着,而不像斯文赫丁推测1500年左右就会形成10米以上的沉积物。通过实地考察测量和运用现代航测资料认为,罗布泊是游移湖的提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罗布泊水体从未发生倒流入喀拉和顺的现象。”

以上的考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罗布泊的奥秘,但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找到了答案,如果再进一步追溯包括塔里木河与罗布泊的景观变化,就需要我们做更细致的科学研究。相信罗布泊的奥秘终有水落石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