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的逻辑
31850400000022

第22章 附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在云南大学生形势报告会上的演讲

2010年6月18日今天,我们以国家意志、民族情志和教育情怀、学生情愫,在一起共同讨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选择,这对我们大家富有激情、富有理性、富有智慧、富有意志力地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我今天讲的中华民族复兴战略选择,主要是讲怎样使中华民族从落后走向兴盛的战略思考,包括中华民族复兴的谋划、规划、策划、计划和与之相适应的心智和行动。大家知道,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绘制过自己兴盛的画卷,包括汉武中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但这始终是历史,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现实的中华民族怎样走向未来的兴盛。这个兴盛当然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兴盛愿景。也就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2021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讲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战略方式和战略根本。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

我这里所理解的战略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现状和发展的观点。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纵观我国和世界各国发展历史,我们认为,唯有产业建设、制度建设和素质建设,才能使国家兴盛,才能使人类进步。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坚持产业富国、制度兴国和素质强国的战略思想。

首先,谈谈产业富国。我们认为,人类社会活动不过是以人为主体,将资源转化为财富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而已。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人力资源;财富包括物质财富、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产业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结果。现代产业包括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基础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以产业的发展而积累丰厚的财富为基础。英国之所以能从英格兰小公国崛起为“日不落帝国”,就是因为它在全球率先试行“工业革命”,以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发展工业产业,快速积累社会财富,并以此为坚强后盾推进殖民扩张。到19世纪中叶,凭借着船坚炮利,英格兰这一小小岛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一强国。中国历史上的兴盛也是以产业的发展而积累财富为基石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大家认为哪一个朝代最富庶?对中华文明贡献最大?有人说是汉唐,还有人说是元代,但我的答案是宋代!史实证明,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顶峰,她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这些都是因为宋代有高度发达的产业。据统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创造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三项出现在宋代。到公元1023年,宋朝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造船、炼铁、造纸、陶瓷、纺织产业,因此,宋代的GDP占当时全球的50%多,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为什么产业可以富国?因为产业是资源向财富转化的载体,产业发展是民生事业的物质基础,产业创造和承载的不只是物质财富,还有文化和精神财富。凡致力于中华民族振兴的人士,特别是大学生,都应树立投身产业建设的志向,在产业建设的大潮中实现自己就业创业、报效祖国的宏愿。

教育的逻辑附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坚持以产业建设为核心。近两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放缓了以发展实体经济为标志的经济产业建设,使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实体经济。与此相反,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比较注重产业建设,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提出了振兴十大产业的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先于西方国家实现经济复苏,很快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困境。我国产业建设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产业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制度不断健全、产业环境不断改善、产业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GDP达335万亿美元,财政收入达685亿美元,分别居世界第3和第2位。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出口的冠军。2010年,中国的GDP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应该看到,中国产业层次不高,占领世界科技制高点的产品不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制度特别是产业所有制不健全,产业总体质量和经济效益不太高的问题同时存在。人均GDP和国民收入比较低,产业建设发展的基础薄弱,民族工业和内生产业的发展始终受到战略性的严峻挑战。2009年,在世界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名中,中国以人均1100美元排名109位,与排名第一位的卢森堡相差42840美元,与排名第四位的美国相差36510美元。

2009年,我国的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是106∶468∶426,而美国是1∶204∶786,日本是21∶373∶604,特别是我国工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分层次、多样化、各具特点的工业生产体系远未形成。

我们认为,中国现代产业建设必须注重战略性、系统性、市场性、主体性、创新性、效益性。所谓战略性,就是要注重中国产业建设的战略思想、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的研究和实践。所谓系统性,就是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和能源产业、科技和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形成结构合理,科技文化含量高的产业聚群,提高中国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力。所谓市场性,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建设产业的作用。提高市场化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市场分工,增加国际市场产业份额。所谓主体性,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和事业单位在产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展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和事业单位,发展现代产业的主体也必然是企业和事业机构。在产业建设中必须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和事业机构,不断提高企业和事业单位管理者以及员工的整体素质。所谓创新性,就是通过大力推进产业的科技创新,包括吸收转化创新和原始创新,占领高新科技制高点,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效益性,就是要通过加强管理,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品质量,以最少的能耗获取最大的效益。提高产业建设的整体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其次,谈谈制度兴国。我们这里说的制度,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运行规则和模式。制度的本质在于调节相关关系,包括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功能在于激励和约束。一方面激励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社会要素的发展,另一方面约束和消除不利于发展的各种因素。人类社会发展包括各国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制度变迁史。国家衰于制度,兴于制度。国家的复兴,从根本上讲在于制度的设计和安排。1949年后,两次大的制度变革使我国走向复兴之路。一次是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一次是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家翻开历史看一看,新中国制度建设使中国人民走出了积贫积弱、毫无尊严的困境;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人民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兴盛时期无不是制度变革的结果。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为什么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乃制度变革使然!在战国七雄纷争的时代,秦国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废井田、奖耕织、赏军功、建县制,由于新法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为秦国的富民强国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世界大国的崛起也无一不是制度变革的结果。大家都知道,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一说到它,人们所想到的往往是生产的增长以及物质财富的剧增,这使得英国一度成为世界霸主。那么,大家是否想过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在英国发生?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制度的变革。早在1688年,英国就完成了“光荣革命”,通过了《权利法案》,实现了君主立宪制,这一制度与当时欧洲大陆的****制度相比,环境更加宽松、自由和开放,从而为英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而此时的中华大地正在忙于一次政治大轮回,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在北京煤山自尽,清兵入主关内,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是两个性质上完全不同的事件,中国是传统的改朝换代,正是“百代犹行秦法政”,而英国则是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中国只是换了一个“坐天下”的姓氏,而英国换了一种国家管理和发展模式;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仍在“黑屋子”里大兴“文字狱”,而英国已经迈进了近代并向现代飞奔。中国与英国的差距也从此逐渐拉开,到18世纪末,中英制造业所拥有的世界份额比达到了6∶16。我们认为,党和政府肩负的根本使命是通过制度设计和安排来锻造国家机器。也就是说,要把建设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充分整合、高效利用各种发展要素,有利于充分涌流各种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体制机制,作为党和政府的使命和责任。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进行了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践充分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改革者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忠臣、社会的功臣。大学生要培养反思意识和变革精神,我们要以崇高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自觉融入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走进改革者的行列,成为时代的先锋。

纵观国际国内的改革历史,成功的改革一般都坚持以人为根本,发展为主题,民主为核心,和谐为基础的价值取向;都坚持人的身份社会化、收入分配绩效化、社会保障公平化和运行管理法制化的基本方向。改革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实践的主体,充分依靠、调动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好、保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促进社会的民主、平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坚持把稳定作为推进改革的基础,切实加强法制建设,调整好各阶层利益关系,确保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一,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财税体制,深化金融改革;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第二,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第三,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要健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体制,繁荣大众文化,为全民提供公平的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文化素养。二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要进行文化事业单位的分离式、整体式、股份式的改革,重塑国有文化企业的主体,把文化产品的生产交给企业、让给市场;要进行整体式的事业转企业的改革,要引进国际国内民间资本进行改造。三要整合文化机构和资源,积极推进区域内和跨行政区域的文化机构和文化资源整合,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要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政府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管理,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五要建立健全国有、民营和股份制文化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和艺术精品充分涌流。

第三,谈谈素质强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取决于她的疆域有多大、人口有多少,而取决于人口素质有多高。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总面积与云南相当,当时两国人口不及400万,却一度瓜分了整个地球,因为什么?是因为人的高素质。葡萄牙、西班牙崛起时,欧洲大陆仍然笼罩在教皇的宗教统治下,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宗教教义中,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圆的”是离经叛道的怪论,但葡萄牙、西班牙的上层精英人士却普遍相信“地圆学说”,像麦哲伦、哥伦布等具有冒险精神的开拓者以“地圆说”为指导,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道。抛开殖民掠夺的性质不谈,他们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改变了人类的知识结构,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使本来互相隔绝的世界各地连为了一个整体,地球从此开始变为了一个“地球村”。试想,葡萄牙、西班牙的精英们如果没有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素质,会有两国的崛起吗?会有新大陆的发现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以色列为什么能立于群敌之中而不败?同样是因为犹太人的素质高。公元73年犹太民族国家被罗马帝国灭亡后,到处遭受迫害,只好四处逃避。在近两千年的恶劣环境下,犹太人逐渐形成了一种生活哲学——勤奋改变命运,智慧成就人生。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605人,占世界人口总数03%的犹太人就有174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占诺贝尔奖的285%。占美国总人数23%的犹太人却操纵着美国70%的财富。国家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人的素质为根本的经济素质、军事素质、科学素质、环境素质上。第一,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一个国家要强大,一要有高素质的战略家,二要有高素质的公民。德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却都能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崛起,所依靠的是一种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并且勇于争先的民族再生力。他们这种再生力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一个是有“德国缔造者”之称的威廉一世。在他们的强力推进下,日耳曼民族具有了勇武、严谨、崇尚科学和技术的民族特性。因此,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精英推动的。我们要有素质危机意识和提高素质的紧迫感,要千方百计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包括精神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素质和身心素质。我们要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务实的精神和道德素质;要有富于智慧和创造力的科技文化素质;要有坚守公平、正义,知法、守法的法律素养,要有健康心理、健康体魄。第二,不断提高经济素质。要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微观经济素质和宏观经济素质。也就是说,政府要提供给每一个国民就业的充分条件,增强每一个国民的经济意识,提升每一个国民创造财富的基本条件和实际能力。提高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素质,主要是通过经济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一方面培育市场经济,促进自由竞争,增强经济活力,增加经济总量,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宏观经济管理,促进有序竞争和社会公平,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提高微观经济素质,主要是创造企业发展的环境,巩固和发展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添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国民经济细胞的活力。

提高经济素质必须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千方百计增加产业和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第三,提高军事素质。“兵者,国之大计”。国无军不宁,国无军不强,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最大战略。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大是由军事素质所决定的。国家军事素质是由军事理论素质、军事技术素质、军事组织素质、军事管理素质、国民国防素质等所构成。中国应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国家发展新要求,坚持思想建军、依法治军、科技强军。培养军事思想家、战略家和富有国家忠诚感、民族责任感的军人。深入进行新军事变革,创造有利于军事要素高效整合,部队官兵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战斗力不断提高的军事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发展步伐,全面强化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吸取国际国内军事建设的经验教训,目前我们应注重改变军事建设中战场变市场、打仗变打杂、训练变训化的倾向。第四,提高环境素质。环境素质包括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国际环境。要加强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和社会有效控制,努力建设公平正义、有序竞争、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梯田建设与径流控制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建设祖国秀美山川。要加强国际环境建设,确保我国国防、经济、文化、政治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通过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方式

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来使战略思想付诸实施?我们认为,主要抓四个方式的转变。一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二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四是管理方式的转变。

首先,谈谈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是人类的花朵,是民族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思维水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程度。一个国家的强盛取决于民族的智慧。我们这儿说的思维方式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要从封闭、保守、崇圣、单一、求全、顺向的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努力培养中华民族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多元思维、逆向思维、差异思维。培养全球和未来战略意识,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意识,多元化、差异性发展意识,增强危机意识和开放兼容意识。

其次,谈谈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所说的发展方式转变是狭义的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是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紧紧围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经济素质来进行。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应大力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第三,谈谈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谈的“生活方式”一般指人们的物质资料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以及闲暇生活方式等内容。它通常反映个人的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对国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在物质丰富,精神贫乏;穷不出精神,富不出素质等现象从领导干部到一般百姓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比如:腰缠万贯不会买牙刷漱口,身无分文酒醉如泥,手握权力吃喝嫖赌,算命卜卦为发财升迁,无理性消费等等。这些愚昧落后、违法、无理性的生活方式不但造成物质财富的巨大浪费,也造成人性的异化。物质贫困当然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全社会都应该转变生活观念,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节俭、卫生、雅致、理性的生活行为,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公平正义的生活价值,使每个公民过有尊严的生活,提高生活品味,提高社会化程度,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第四,谈谈管理方式的转变。我们这里说的管理方式包括国家宏观管理和部门机构微观管理的方式,包括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实施管理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序等内容。我们认为,管理方式应从以物为本转为以人为本,从运动式管理转为制度性管理,从单一手段管理转向复合手段管理,从粗放管理转向精致管理,从结果管理转向过程管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好、保护好、发展好人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变见物不见人、管物不管人的倾向;始终坚持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依规管理,法制面前人人平等,规约面前人人遵守,改变口号式、运动式的管理方法;始终坚持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综合手段加强管理,逐步改变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始终坚持精细、精确、精致的具体管理方法,改变粗放而原则化的抽象管理方法;始终坚持全过程的目标管理,改变简单的结果评价管理方法。最终全面推进国家的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和依法管理。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根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在人,在人的素质。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素养的人,使人成为有价值的人的神圣事业。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以教育的振兴为基础的。我们的近邻日本,可以说是一个“求知于世界”的典范。历届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引进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教育体制机制,重视对教育的投入。早在1872年,日本就实行了8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到1901年,日本小学的入学率就已经达到978%,从1920年开始,日本投入到教育领域的经费就占到政府总开支的40%,即使在二战时期,都没有降低这一标准,这也是弹丸之地的日本为什么能崛起的根源所在。中华民族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我国教育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跨越的时期,建设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战略是教育振兴战略。******刚刚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非常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因此,实施教育振兴战略必须高扬现代教育的旗帜,所谓现代教育,就是以人为本,以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价值教育为灵魂,以能力教育为关键,以制度教育为保障,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引领时代不断进步的教育。现代教育具有人本性、公平性、开放性、切实性、创新性等特点。发展现代教育要着力于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现代教育价值建设、现代教育体制建设、学校现代管理、领导能力建设。

首先,加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构建现代教育体系,要努力构建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保障机制和民众享受教育权利保障机制在内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实施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计划(学前三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全面实施能力素质教育,形成有机循环、健康互动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一支富有忠诚之志、大爱之心、智慧之光的教师队伍。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和完善教育惠民政策,建立健全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力的体制机制。

其次,加强现代教育价值建设。教育价值高于一切价值!教育使人类进化,教育使人类发展,教育使人类智慧,教育使人类崇高。而现在教育存在的无限膨胀的工具性、功利性、世俗化、官场化严重背离了现代教育价值的本质要求。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建设现代教育价值。现代教育的根本价值应该是教真育爱,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幸福。所谓教真,就是教育要教导真理,追求真理,传承真理,使受教育者热爱真理,求取真知,做真人,做真事。所谓育爱,就是教育要培育受教育者的爱心:爱自己,爱他人,爱团体,爱党,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爱人类,爱自然。追求教育终极价值,必须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面展开,要从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自身的追求开始。要广泛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认知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不但认知和珍爱自然生命,更认知和珍爱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不但认知和珍爱人类的生命,还要认知和珍爱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不但认知生,也要认知死,不但认知生的意义,也要认知死的价值。通过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生存,怎样进行生存,提高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生活,怎样去有意义地生活,从而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不但追求个人的幸福,还要追求家庭的幸福、团体的幸福、国家的幸福、民族的幸福、世界的幸福。通过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建设,使教育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幸福世界的价值功能融为一体,使教育的理想价值、实用价值、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有机统一。

第三,加强现代教育体制建设。建设现代教育体制,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自由竞争、富有活力、高效而又公平的教育体制。要着力推进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考试评价体制、受教育者权益保障体制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进程。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管理办学机构主要负责人以及办学评估和办学资金拨付机构的责任;积极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办学机构人员身份社会化和聘用市场化、办学管理民主化和法制化、收入分配绩效化。全面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教育和有关行政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方式,促使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真正成为办学主体,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责任主体。要变革办学体制,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教育投入体制。实施引资办教和引智入校战略,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建立保障国家和省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的机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与国内国际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体制机制,吸引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深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围绕建设能力型、服务型、和谐型、清廉型机关,建设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制度。

第四,加强学校现代管理。要以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加强学校的基础管理、全程管理和系统管理。确立师生员工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对学校的管理作用。切实加强学生学风、教师教风和领导者服务作风“三位一体”的校风建设。全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确立学校正确的价值取向、行为导向、精神方向。

第五,加强领导能力建设。学校是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教育应该成为领导干部挥之不去的情感。领导干部要加强对现代教育知识的学习,增强现代教育意识,提高领导现代教育的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现代教育置入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自觉肩负起发展现代教育的历史责任。进一步增强全民教育意识,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创造发展现代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大学生要增强教育意识,加强自主教育,承担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的历史使命。

老师们、同学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更是当代大学生矢志不移的崇高追求。我们衷心希望同学们按照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要求,全面加强精神道德素质修养、文化科技素质修养、审美和健康素质修养,以独立之人格,高尚之情操,深邃之智慧,健康之体魄,创新之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老师们、同学们,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不迎接挑战就是最大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临着难得的国际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全球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万众一心,励精图治,开拓创新。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坚信,有伟大的国家,有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一定能实现伟大复兴。